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青春校园 > 大国军垦 > 第3029章 粮食的芯片

大国军垦 第3029章 粮食的芯片

作者:大强67 分类:青春校园 更新时间:2025-07-05 15:27:04 来源:平板电子书

目前,刘能还有个心结,那就是种子问题,众所周知,华夏是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农业大国。

可这样一个国家却面临一个尴尬的问题,那就是大部分种子都要依靠进口。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华夏传统的种子虽然适应环境性强,但是却产量低,还有着一系列问题,根本没有办法跟孟山都的种子相比。

曾经,华夏传统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它们就像这片土地的孩子,与本土的气候、土壤完美契合,即便在恶劣环境下也能顽强生长。

然而,在追求高效生产的现代农业浪潮下,传统种子的劣势逐渐凸显。

其产量远远落后于现代农业生产需求,并且易受病虫害侵袭,种植管理难度大。

而来自国外如孟山都等种业巨头的种子,凭借高产、抗病虫害等优势,迅速占领了华夏的种子市场。

如今,华夏大部分农作物种子都依赖进口,这不仅让本土的种子产业濒临萎缩,更让农业生产的主动权逐渐旁落。

种子价格被进口商牢牢把控,一旦遭遇国际形势变化或贸易摩擦,华夏的农业生产就会面临巨大风险。

刘能深知,种子问题如同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只有培育出能与国外抗衡的优质种子,才能让华夏农业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重新焕发生机,守护住粮食安全的根基。

幸好,华夏出了个袁隆平,杂交水稻技术持续领跑世界。

袁隆平院士及其团队培育的超级杂交稻,一次次刷新产量纪录,为解决全球粮食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小麦、玉米等主粮作物的自主选育品种也不断推陈出新,不仅具备高产、优质的特点,还在抗病性、抗逆性等方面表现优异,有力保障了国内粮食供应的稳定。

其实北疆如今的小麦种子都是自己培育的。但是因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没办法在国内推广。

刘能从来没有把自己当成可以拯救世界的人,但他也知道,他是军垦子弟,这个“垦”字,就注定要做些什么。

众所周知,现代进口种子多采用分子育种、基因编辑等前沿生物技术培育,其遗传物质的改造精细且复杂。

比如一些转基因种子,通过将特定抗虫、抗除草剂基因嵌入作物基因组,这种基因编辑技术需要专业设备与精准操作。

此外,种子还可能经过特殊处理,如包衣技术,外层包裹的不仅有营养物质,还有抑制种子萌发或改变其生长特性的特殊成分,让普通农户或机构难以通过简单种植留种实现复制。

他们为保护研发成果,进口种子多受严格知识产权法律保护。

以孟山都为例,其培育的种子申请专利后,在全球许多国家都受到法律保护。

若未经授权私自留存、繁殖种子,就会面临高额罚款甚至刑事诉讼。

这种法律限制从根源上杜绝了随意复制进口种子的行为,即便有人掌握复制技术,也不敢轻易触碰法律红线。

部分进口种子存在“杂种优势”现象,即通过两个遗传性状不同的亲本杂交,获得的杂交一代种子在生长势、产量、抗逆性等方面优于双亲。

但杂交种子的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

比如杂交玉米,农民用杂交一代种子种植收获后,若留种继续种植,第二代玉米植株会高低不齐,果穗大小不一,产量大幅降低,失去生产价值。

所以无法通过留种复制出与进口种子性能相同的种子。

进口种子在培育时是基于特定产地的气候、土壤、光照等环境条件。

当种子被引入新的地区,即使成功复制出种子,由于生态环境改变,其优良性状也可能无法完全展现。

例如,原产于热带地区的优质蔬菜种子,在温带地区种植,即便复制出种子,也会因积温、光照时长差异,导致作物生长周期紊乱,果实品质下降,难以达到进口种子在原产地的生产效果。

所以,要解决这些问题,只有研发自己完全拥有自主产权的东西。

没有人会不明白,种子对于一个国家重要性,那就是属于粮食的“芯片”,既然叶叔已经掌握了半导体方面的芯片,那么,他刘能为什么就不能掌握粮食的芯片呢?

但他也明白,这个问题会很难,甚至于比叶叔的半导体芯片还要难。

但事情总是需要人来做的,哪怕他穷其一生,哪怕加上他的儿子,孙子……

军垦城和周边的水源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叶雨泽他们也帮助兵团大部分地区解决了这个问题。

唯一可惜的是,藏水入疆问题一直没能被批复。

这个刘能也没有埋怨,毕竟到了国家层面,要考虑的问题太多了,并不是他这个层次能够明白的。

如今军垦城这么多人才,这么雄厚的资金,为什么不可以试试呢?

既然已经决定,刘能先去了市里,跟新上任的市长静静,汇报了自己的想法。

静静沉吟了很久,语重心长的说了一句:

“你准备好了吗?知道自己的选择代表什么吗?”

刘能点头:“我知道,也不后悔!”

静静点点头:“好吧,市里可以拿出5000万资金支持,别的只能靠你自己想办法了。”

静静做事儿比较稳,之所以只拿出5000万,这是她可以自己做主的金额,不用跟谁汇报或者开会讨论。

刘能本想再给叶雨泽打个电话,说一下自己的计划,想想就又算了。

事情还没有做,就搞得满城风雨,还不如自己把台子搭起来,现在有了市里的5000万,加上总公司账户上还躺着几亿资金,足可以做一些事情了。

于是,他召集了那些从叶雨泽加州农场回来的年轻人,成立了一个研发小组。

刘能站在会议室白板前,用红笔重重圈出“基因测序仪”“人工气候室”等关键词。

阳光透过军垦城科研楼的玻璃幕墙斜斜洒进来,在参会年轻人兴奋又略带忐忑的脸上投下明暗交错的光影。

这些刚从加州农场归来的技术员,大多是农学、生物技术专业出身,此刻笔记本上已密密麻麻记满了名词,却没人敢轻易开口打破略显凝重的沉默。

“先解决硬件。”刘能敲了敲白板,“基因编辑需要的CRISPR系统、高通量筛选平台,这些设备咱们必须咬牙买。”

他调出一份海外仪器厂商的报价单,会议室里响起此起彼伏的抽气声——单是一台进口基因测序仪就要价两千万,更别提配套的低温离心机、超净工作台。

技术员小林推了推眼镜:“刘总,这些设备欧美对华实行技术封锁,就算有钱,通关手续也.”

话音未落,角落里的小张突然站起:“我在加州认识个做二手仪器交易的华人,他说能搞到退役实验室的设备,价格能压到市场价六成!”

众人目光瞬间聚焦在这个平时沉默寡言的年轻人身上,刘能眼睛一亮,立刻掏出手机:“

联系方式给我,今晚就视频谈。”

其实这事儿叶雨泽也完全能做,肯定会比他刘能自己联系做的更好。

但是刘能还是决定自己做,倒不是逞能,而是这些东西太敏感,一旦被查,会给战士集团带来麻烦。

如果因为这件事,让战士集团受到制裁,那就得不偿失了。所以,他决定自己来。

当晚十点,刘能守在办公室电脑前,屏幕里的旧金山已晨光微露。

华裔商人陈启文戴着金丝眼镜,身后是堆满仪器箱的仓库:

“老刘,这些设备都是斯坦福淘汰的,功能完好,就是外观旧点。不过.”

他顿了顿,“最近海关查得严,得走特殊渠道。”

刘能握紧鼠标,指节泛白:“只要能运进来,费用好说。”

最终双方敲定以三千万打包采购核心设备,陈启文承诺两周内到货。

与此同时,人工气候室的选址成了难题。

刘能带着团队跑遍军垦城周边,废弃的农机仓库湿度超标,新建场地又耗时太久。

直到某天路过老棉纺厂,破败的厂房里积灰的管道突然给了他灵感——这座建于八十年代的厂房层高足有八米,通风系统稍加改造就能满足恒温恒湿需求。

“把二楼的棉纺设备全拆了,墙面做防菌处理。”

刘能站在布满蛛网的车间里,对着施工队长比划:

“屋顶加装智能控温玻璃,再埋十条水循环管道。”

工人们看着这位总公司大老板亲自爬上脚手架测量尺寸,安全帽蹭落墙皮也浑然不觉。

资金消耗比预想更快。当刘能在财务报表上看到“设备采购已用4200万”时,后颈渗出冷汗。

他咬咬牙,拨通了总公司财务总监的电话:

“把那笔闲置的两亿流动资金解冻,先挪五千万到种子研发专项账户。”

对方迟疑片刻:“刘总,董事会那边.”

“责任我担!”

刘能挂断电话,窗外的戈壁滩狂风呼啸,卷起的沙砾拍打着玻璃,像极了他此刻紧绷的神经。

在等待设备的日子里,团队也没闲着。技术员们每天泡在图书馆,翻译海量外文文献。

实验室助理在试验田里划区播种,记录传统种子与进口种子的生长数据对比。

刘能特意从农科院请来三位退休专家,在临时搭建的简易棚屋里,白发苍苍的老教授们戴着老花镜,手把手教年轻人辨认小麦锈病的初期症状。

两周后,满载设备的集装箱终于抵达口岸。刘能带着公章连夜驱车八百公里,在海关大厅守了整整三十六个小时。

当最后一台基因测序仪通过安检时,他靠在走廊的长椅上睡着了,手里还紧紧攥着放行文件。

设备安装调试那天,整个研发小组都挤在人工气候室里。

看着显示屏上跳动的温度曲线稳定在25℃±0.5℃,听着超净工作台吹出均匀的风噪,技术员小王突然哽咽:

“刘总,咱们的‘粮食芯片’,终于有产房了。”

刘能拍了拍年轻人的肩膀,转身在实验台上铺开泛黄的家传种植笔记——那是祖父在戈壁滩垦荒时用钢笔写下的作物习性记录。

晨光穿透防尘服的袖口,在密密麻麻的字迹上投下细小的光斑,宛如撒在希望田野上的第一粒种子。

林深,沈星河,艾米丽,周念安,以及大卫,这几个年轻人如今已经成了公司中坚力量。

开始,刘能并没有打算把这几个米国人收到小组里面来,毕竟关系重大。

但是在他们一再保证,并且已经递交了入籍申请后,他最终还是同意了。

说起来都是军垦城的媳妇或者女婿,也真不算外人!

设备虽然并不齐全,但是已经可以开始工作了。

几位中科院的老科学家看到设备如获至宝,有一个甚至摩挲着设备掉下了眼泪。

于是,以几位老科学家为主,一帮年轻人为辅的研发团队开始投入了工作。

研发就是个烧钱的事情,大量的资金投进去,有时候连个水花儿都看不到。

不过开弓没有回头箭,刘能虽然不懂这些,但却能做一个好后勤,把这些宝贝们伺候的比婴儿还贴心。

每天亲自采买,保证大家吃好喝好,唯一没办法的,就是这些人干起活来就不要命。

刘能比较胖,觉多,可真跟他们熬不起,不过人家一个个废寝忘食的工作,他这个躺下就着的人,第一次失眠了。

在家里躺到半夜,干脆还是起来去了研发室,送了一通咖啡之后,一沾沙发竟然睡着了。

于是,他干脆在研发室里面弄了一些床,谁困了随时可以睡。

这帮人你根本没办法给他们规定时间的,因为除了睡觉,基本都在这里滚。

有些甚至睡觉,都是在桌子趴一会儿,打个盹就算睡了。

刘能每天求爷爷告奶奶的央求大家去吃饭睡觉,到把他累的够呛。

一个月下来,竟然瘦了十几斤。这一下老婆高兴了,为让他减肥,可没少花钱,结果都没能做到,现在成功了。

月初保底月票我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