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青春校园 > 大国军垦 > 第3018章 另辟蹊径

大国军垦 第3018章 另辟蹊径

作者:大强67 分类:青春校园 更新时间:2025-05-29 20:52:58 来源:平板电子书

叶茂是个冲劲很强的人,做事儿不喜欢拖泥带水,这些年他无论做什么都是如此。

不然凭他一面上学一面还能做出那么多事儿,怎么可能?那可是全凭着把时间挤出来。

可是真正的参加工作后,这一切就由不得他了。

冗杂繁琐的人际关系就是他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而真正的工作,却根本急不起来。

因为一切都要按部就班,最起码想做一件事儿,一个个圈画下来,他的心劲儿都快耗没了。

大领导欣赏他没错儿,但是这种单位可不是一言堂,一级一级都有自己的想法,讨论,研究,加上刻意刁难。叶茂总觉得自己举步维艰。

以前以为,让自己干净一些,他不缺钱,所以体制内人容易犯的错,他肯定不会犯。

最多私生活方面干净起来,别人也就找不到他什么缺点了。

结果事情却是他想简单了,最大的难题却是工作,不是干不好,而是没事儿做。

每天坐在办公室里面,弄一些形式化的东西,太压抑了。好歹他还在读研,每周有两天可以去华清放松一下。

相对而言,欧阳雪的工作却比他忙碌一些,因为外事部门,很多事都是对接,所以欧阳雪经常不在家。

叶茂站在华清大学的图书馆前,暮色将玻璃幕墙染成琥珀色。风掠过银杏树梢,带起几片早黄的叶子,落在他熨烫平整的西装肩头。

这是他工作后第一年的深秋,每周二和周四下午,他都会准时出现在这座校园里,像块海绵般贪婪汲取着与体制内截然不同的气息。

推开图书馆旋转门的瞬间,咖啡香与油墨味扑面而来。

他熟练地穿过借阅区,走上三楼特藏部。这里收藏着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珍贵文献,也是他硕士论文的灵感源泉。

刚在老位置坐下,手机在口袋里震动起来,是科室新来的实习生小林发来的消息:

“叶处,张主任让我问您,明天的汇报材料需不需要补充去年的数据?”

叶茂盯着屏幕冷笑,指尖在键盘上快速敲击:

“告诉他,按模板格式来,别节外生枝。”

发完消息,他摘下眼镜揉了揉眉心。上周那份汇报材料,明明是按领导要求整理的,却在会议上被王副主任批得一文不值,说数据维度不够全面。

可所谓的“全面”,不过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的官场游戏。

“又在和工作较劲?”

熟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叶茂回头,看见导师陈教授抱着一摞书站在过道里。

陈教授五十出头,总穿着洗得发白的藏青衬衫,领口别着枚校徽形状的铜质胸针,这让他想起小时候父亲抽屉里的老物件。

“陈老师,您怎么来了?”叶茂连忙起身帮忙接书。

“找几本八十年代乡镇企业改制的资料。”

陈教授把书放在桌上,目光扫过叶茂摊开的论文提纲。

“《改革开放初期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研究》,选题不错,但要注意史料的交叉印证。对了,上次让你整理的苏南模式案例,进度如何?”

叶茂正要回答,手机又响了。这次是司长:

“小叶,明早八点临时开会,记得把最新的行业分析报告带上。”

他握着手机的手微微发紧,明明三天前才交过同样内容的材料。

陈教授注意到他的神色,递来一杯温水:

“工作和学业要平衡,别把自己逼太紧。”

老人的目光里带着洞悉一切的温和,“你论文里提到的‘体制内试错空间’,现实往往比理论更复杂。”

深夜的办公室,叶茂第三次修改那份汇报材料。落地窗外的城市灯火通明,像一片永不熄灭的银河。

他想起陈教授白天说的话,打开电脑里尘封的文件夹,里面存着工作以来整理的各类案例。

某项目因层层审批错过最佳投资期,某次调研沦为领导作秀的过场……

这些素材本可以成为论文的绝佳论据,却像被锁进保险柜的珠宝,只能在深夜独自观赏。

凌晨两点,材料终于定稿。

叶茂靠在椅背上,望着天花板上晃动的吊灯。手机突然亮起,是同在体制内工作的大学同学老周发来的消息:

“兄弟,我辞职了。在窗口单位干了五年,连份像样的工作总结都写不出来,净整些虚头巴脑的东西。”

这条消息像根刺扎进心里。叶茂想起入职那天,自己穿着崭新的西装站在单位大楼前,阳光照在他光洁的脸上上,折射出细碎的光。

那时他以为,只要保持冲劲,总能在规则里找到突破的缝隙。可现实却像团迷雾,越往前走,越看不清方向。

周末,叶茂跟随陈教授带队的调研小组去了城郊的开发区。

那里正在建设智能产业园,工地上塔吊林立,挖掘机的轰鸣声震耳欲聋。

负责项目的李总四十岁出头,西装袖口沾着水泥灰,说起规划时眼里闪着光:

“我们和高校合作研发的新材料,预计明年投产,能把能耗降低30%。”

叶茂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忽然听到陈教授问:

“地方政府的扶持政策落实得如何?”

李总笑容凝固了一瞬:“手续办得太慢,审批流程卡了三个月,错过春季开工黄金期。不过好在市里新来的分管领导重视,亲自督办才解决。”

回程的大巴车上,叶茂望着窗外飞驰而过的田野。

陈教授递来一张泛黄的剪报,1984年的《人民日报》,头版刊登着“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报道。

“当年改革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老人指着报纸上斑驳的字迹,“但只要有敢破敢立的人,死水也能泛起涟漪。”

这句话在叶茂心里掀起波澜。他想起科室里那些永远在流转的文件,想起会议室里无休无止的讨论,想起老周离职时的决绝。

或许正如陈教授所说,真正的改变不是打破规则,而是在规则中寻找撬动巨石的支点。

回到单位的周一,叶茂主动找到司长。

“王主任之前提到的行业分析,我想做个数字化模型,既能动态展示数据,又能模拟政策调整后的效果。”

他把连夜制作的简易方案放在桌上,“这是华清大学计算机系开发的开源平台,操作不难,我可以带小林一起学。”

司长推了推眼镜,目光在方案上停留许久:

“年轻人想法不错,但别太冒进。先写个可行性报告,按程序走。”

叶茂点点头,走出办公室时却不自觉地挺直了腰板。

他知道,这份报告或许会经历重重审批,但只要能种下一颗种子,就有破土而出的可能。

深秋的雨来得猝不及防。叶茂撑着伞走在下班路上,积水倒映着街边的霓虹。

手机震动,陈教授发来消息:“看到你提交的学术会议申请了,关于基层治理创新的案例分析很有现实意义。保持这种敏锐,记住,学术研究与体制实践从来不是平行线。”

雨滴敲打伞面的声音突然变得清脆,叶茂望着远处正在建设的智能产业园,塔吊的轮廓在雨幕中若隐若现。

他想起李总袖口的水泥灰,想起老周最后那条消息,想起自己初入职场时的热血。

或许改变就像这秋雨,看似绵密轻柔,却能在时光里浸润出一片新的天地。

深夜的书房,叶茂打开电脑,在论文结语里敲下最后一行字:

“体制改革的进程中,每个敢于尝试的个体都是墨色水面的涟漪,或许微小,却终将汇聚成推动时代的浪潮。”

窗外的雨不知何时停了,月光透过云层洒在键盘上,照亮了屏幕上跳动的光标,像永不熄灭的希望。

叶茂的数字化模型方案在大会议上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投影幕布上,动态数据随着假设条件的改变不断刷新,王副主任推了推金丝眼镜,目光首次聚焦在这个总爱“多管闲事“的年轻人身上:

“这个.可视化呈现确实直观,不过数据来源的权威性.“

“所有数据都经过统计局官网核验,“

叶茂快速调出后台界面,“而且模型预留了三个数据源接口,方便后续更新。“

会议室里响起零星的议论声,他瞥见司长悄悄竖起大拇指。这是他入职以来,第一次在正式场合感受到被认可的暖意。

然而好景不长,三天后,方案被退回的意见摆在了他桌上。

“需经信息中心技术审核““增加专家论证环节““补充五年历史数据对比“,红笔批注密密麻麻铺满三页纸。

叶茂攥着文件站在走廊,听见隔壁办公室传来张主任的声音:“年轻人就是沉不住气,这种创新项目风险多大.“

深夜的办公室只剩他的办公室亮着灯。

叶茂盯着电脑屏幕上停滞的项目进度条,突然想起读研时陈教授教过的系统论。

任何改革都是对既有利益格局的扰动。他翻开工作日志,在“阻力分析“一栏写下长长的清单:

部门权责交叉、技术壁垒、风险规避惯性.

转机出现在一次跨部门协调会上。分管副部长亲自督办的招商引资项目急需行业趋势分析,传统的纸质报告根本无法满足动态展示需求。

当信息中心主任支支吾吾表示短时间无法完成时,司长突然开口:“小叶之前做过类似模型,也许能应急。“

叶茂抱着笔记本电脑冲进会议室时,手心全是汗。

大屏幕亮起的瞬间,他听见副部长低声询问:“这是你们自己做的?“

随着数据模型流畅运行,会议室里的气氛明显松弛下来。会后,副部长拍着他的肩膀:

“小同志不错,把这个模型完善一下,做成全部通用模板。“

这个意外的肯定像投入深潭的巨石。叶茂带着小林成立了临时技术小组,白天应付日常工作,深夜泡在机房优化程序。

陈教授介绍的计算机系研究生也加入进来,团队在体制与学术的夹缝中摸索前行。

三个月后,全局首个智能决策分析系统试运行,叶茂在启动仪式上看见王副主任悄悄拍照发朋友圈。

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系统试运行期间,某科室上报的数据出现偏差,导致预测结果严重失真。

问责会议上,有人暗示是技术团队的程序漏洞。

叶茂攥着连夜核查的原始数据冲进会议室。

“问题出在数据录入环节,我建议建立双人复核机制。“

他的声音在空旷的会议室回响,惊起窗外几只麻雀。

散会后,司长塞给他一杯浓茶:“你小子太冲了,得罪人都不知道。“

叶茂望着杯中沉浮的茶叶,突然想起陈教授常说的“改革需要韧性“。

他开始主动参加各科室的例会,帮老同事解决电脑小故障,甚至跟着财务科学习数据填报规范。

慢慢地,原本抵触的同事开始主动分享工作痛点。

次年春天,系统升级版本正式上线,新增的协同办公模块获得省级创新奖。

颁奖仪式上,叶茂站在聚光灯下,突然发现台下坐着特意赶来的陈教授。

老人笑着举起手机,屏幕上是叶茂最新的论文摘要:《科层制中的技术赋能:数字化转型的实践突围》。

领奖归来的路上,叶茂收到老周的消息。曾经的同窗如今在创业公司做得风生水起,发来的定位显示他正在智能产业园考察:

“兄弟,当年你说的'体制内也能创新',我现在信了!“

暮色中,叶茂望向远处的产业园,那里的智能工厂已经投产,闪烁的指示灯如同繁星。

他打开手机备忘录,写下新的研究方向:基层创新者的生存图谱。

夜风掠过他的衬衫领口,带着春天特有的湿润气息,仿佛预示着更多可能正在破土生长。

手机短信声响起,原来是欧阳雪回来了,信息显示:

“今天记得回家,我给你做一顿好的吃。”

叶茂嘴角露出一抹弧度,喃喃自语:

“好吃的吗?我就没觉得有啥比你更好吃?”

欧阳雪哭笑不得的把叶茂推到一边。

“拉条子还没拉完,你就干这个,呸,色鬼!”

来了,票票咋没动静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