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晋庭汉裔 > 第三十七章 陆机论封建(5k)

晋庭汉裔 第三十七章 陆机论封建(5k)

作者:陈瑞聪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1:47 来源:平板电子书

在后世的刻板印象中,陆机是一个纯粹的文人,他在文学上的才华之高,盖过了其他的所有方面。而对于一个擅长写锦绣文章的人,世人总是认为,他应该是精致又脆弱的,美丽又纤细的。

但这是一种误解。

当刘羡第一次看见陆机的时候,首先的印象是爽朗。陆机身高七尺有余,又仪表堂堂,他的面容棱角分明,眉眼坚毅厚重,胸肩开阔而两臂修长,继而形成了一股不可摧拔的力量感。使人一看就知道,他是个极有主见难以说服的人。

而在听到裴頠那番论述后,陆机一声轻笑。明明是轻笑,可他的声音极为洪亮清晰,周围所有人都听见了,众人回头去看,发现他站在石崇与其弟陆云身旁,周围还有贾谧、张华、司马允等人,都是这次宴会的贵客,哪怕是不认识他的人,也知道他地位非凡。

裴頠和他已经认识,问道:“士衡有何高见?”

众人这才知道,此人就是陆机。

陆机挥一挥袖,道:“不敢说高见。”

本来众人对陆机印象极好,但此时陆机一开口,却惹来人群的一干低声哂笑。

原来陆机吴地出生,三国时,江左与中原数十年间不交往,导致地方上已经习惯用吴语,口音和中原有了较大差别。而陆机此时强用中原雅言,却没能去掉吴地的腔调,与他俊朗的外表相比,颇有一种呦口感和反差感,难免令人感到滑稽。

陆机显然对此已经习惯了,哪怕他人嘲笑在前,他恍若未闻,继续说道:“方才裴君说,若能使世人各安其分,便能使天下太平,山河永固。这愿景虽好,却不可实现吧?”

裴頠道:“这从何说起?”

陆机道:“魏文帝虽然好为大言,但有一句说得好,自古无不亡之国,不掘之墓。”

“哪怕贤如三代之治,最后也不免亡入暴君之手,尧舜禹禅让贤人,维持的盛世也不过百余年。所谓有生有死,有兴有亡,这是自然之理。如若真有人如王子乔般不受生死束缚,乘鹤登仙而去,恐怕也不在这俗世之中了,不是吗?”

“君方才说贵有贱无,该顺应万物自生之理,现在却又说有令山河永固之术。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陆机声如洪钟,言谈间手臂来回挥动,配上铿锵有力的语调,给听众一种极有穿透性的力量感,听众们被他的话语所吸引,也就不在乎他那奇怪的口音了。

裴頠对此显然也有思考,他极为快速地回答道:“士衡说的当然有理,世上无不死之人,不亡之国。但国祚有长短,寿命有高低。又所谓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我方才虽有夸大,但身为臣子,若不能从最长远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只想当下,那恐怕国祚长短,岂可闻呢?”

陆机闻言,不慌不忙地答道:“裴君之所言,那恐怕只是在皮毛。”

面对一位灼然二品,公认的王佐,陆机如此放话,顿令周围人哗然,莫非他自诩还能更深层次地论述吗?

只听陆机道:“我们谈论国祚的长短,就好像是谈论人的健康一样,延长国祚就像是诊病断疾。方才裴君所言,其实就是教化二字,听起来虽然好听,但不过是一点防微杜渐的小药。”

裴頠质疑道:“教化二字,乃是从思想根源处着手,怎么能叫做小药?”

陆机笑道:“从思想着手,听起来玄妙,但实际上却太空了,裴君方才还说要从‘有’的道理中寻找,怎么现在反而糊涂了?”

“人的思想,不能超脱人的所见所闻,都是从现实中来。管仲说,仓禀足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孟子又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无不说明,人的所思所想,无不因时而变,因遇而生。”

“我们说教化教化,从思想根源处着手,可人和人之间,难道仅用言语便能够触及思想吗?所谓儒家的君子之道,需要日日修身,每日三省,一刻都不能放松。可裴君方才说人生而有命,各不相同,农人不能领悟君子之道,那不就更是说,下人注定不能安分,动乱注定不能灭绝,这世上政治不就无药可救了吗?”

陆机这招借用裴頠的话术,来攻击裴頠的主张,可谓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裴頠脸色颇有些难堪,但他很快又想出另外一个论点,进行挽救说:

“我当然知道这些,但我所言者,并非是只对白衣所言,也是对清流士人所言。布衣若生动乱,往往有人趁乱世之虚,不仅不尽职剿匪,不顾忠孝之道,反而怀有非分之想,这就好比火上浇油,乱上添乱,最后害人害己啊!”

“我以此言告诫诸位清流贵种,以此取士用人,平叛戡乱,不就是上等的治国之术吗?”

陆机闻言,反而大笑道:“还是小术,这不过是治标不治本罢了!要我说,若真想让人百病不侵,还是要从根本着手。”

“什么是从根本着手?”

“就是从制度着手!”陆机掷地有声地说道,“制度乃是国家之根本,社稷之骨骼。没有制度,就没有国家,而一个国家的制度好坏,就足以决定国祚之长短。”

制度?这个词一说出来,所有人都感到耳目一新。大家谈玄久了,往往聚焦于空对空,哪怕是方才裴頠批评王衍,尚有贱无,但内容仍然是空对空的。不料此时陆机突然抛出一个全新的角度和全新的观点,在场众人无不感到万分好奇,一时间屏气凝神,听他到底有什么高见。

但陆机并没有一开始就谈论制度,而是继续从思想的变迁来谈起:

“我知道现在世上流行一种论调,说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古人提倡的忠孝之道,放到现在,似乎已经全然不灵了。官吏们往往不尊重上级,臣子们屡屡让君王下不来台,而什么孝子,在两汉时就已经变得虚伪。”

“而且大家也发现了,所谓忠孝忠孝,两者并不能合为一体。忠孝就是对君王忠,对家族孝。可如果君王和家族起了冲突呢?这在乱世之中尤为常见,比如徐庶舍刘奔魏,这就是弃忠而求孝,又比如姜叙丧母平马超之乱,这就是弃孝而求忠,忠孝往往不能两全,那孔子所言的什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根本就是毫无道理的。”

“要齐家就不能治国,要治国就不能齐家,要忠就不能孝,要孝就不能忠,所以才有了名教忠孝精神的破产,我们当下也才在这里清谈,不再谈论经学。诸位说,是也不是?”

陆机这番话提纲挈领,短短两段话,就论述了当下文坛清谈的成因,思想深度极高。主持辩论的乐广不禁连连点头,他此时见众人都围了上来,弄得席案间密不透风,颇有些燥热,便笑笑说:“诸位不妨都先落座,且让士衡长论。”

众人这才如梦初醒,纷纷颔首称是,到了这时候,已没有人再嘲讽陆机的口音了,大家都心悦诚服地承认,他恐怕是在场中才学最高的几人。

这时王衍已经站了起来,把自己的位置让给了陆机,戏称道:“或许以后我在朝中的位置,也要让给你啊!”

陆机则不动声色地微微一拜,谦让道:“必不使王公后悔!”

好倨傲的回答!刘羡心中暗暗吃惊,但听过陆机的一番言论后,他也不得不承认,论才华,陆机有充分自傲的资本。现在刘羡只想知道,陆机接下来在制度上有何高论。

等众人纷纷落座后,陆机已经成为众人视线的绝对焦点,而他淡然自若,如大将一般保持着气度,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道:

“现在常常有人以今推古,根据《汲冢纪年》说,古代便是如此虚伪,和我们如今没有什么两样。但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古代的名教岂能与当下等同?”

“周公建爵五等,分封天下,诸侯大夫不是出自宗周的兄弟,便是出自建国的功臣。高层相互联姻,以血亲治理国家。对于当时的周礼来说,头上的主君不是自己的父亲,也是自己的长辈。他如果对自己的主君不忠,便同时也是对自己的父母不孝。”

“同理,一个士大夫若想要治国,就先必须能团结自己那些担任世卿的兄弟朋友,也就是齐家,然后才有足够的政治能量去治国。治理好了一个小国,然后才能去平天下。这些所谓的忠孝之道,实际上是依托于周朝分封建藩的制度上,所以才能忠孝一体,绵延国祚。”

“而到了秦国,秦孝公弃儒尚法,推崇商鞅改革,不顾国家的长治久安,只想着用暴政和军队来吞并天下。于是历代秦王不顾品德,从天下广罗无德之才,如张仪这般两面三刀,范雎这般斤斤计较,白起这般酷烈无情,确实卓有成效,成功统一六国,平定关东,成就了一统大业。”

“但煽动人心利欲,不顾道德细谨,以此征战天下,尚有可为,但以此来治国,根本不可能长治久安。”

“历代秦王重用无德之才,那国相自然也就没有操守,国相李斯与赵高政变,令秦始皇居于鲍鱼之嗣,杀扶苏而立胡亥,这莫非有什么出乎意料的吗?从制度上来说,秦宗室少有实权,大权独揽,威震天下的,只有皇帝一人而已。”

“若是皇帝自己年老,不能理政,最后就只能依靠国相辅政,而这些只考虑才华而不考虑道德提拔起来的国相,平日里皇帝健康,他自然恭顺无事,但等到了皇帝衰弱,他大权在握,和皇帝又没有血亲,继而阴谋政变,难道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吗?”

“而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国中又没有宗室藩王相救,最后社稷覆灭,这不是理所应当的结局吗?”

“所以秦代之亡,归根到底,就是秦国不能实现分封制度上。”

“而汉高祖汲取了秦亡的教训,在关东大肆封藩,并且立下了白马之盟,向诸侯宗室强调了‘非刘姓者不封王,非军功者不封侯’的制度,不是立刻就起到了效果吗?”

“诸吕篡权,正是汉高立下的刘姓诸王共讨之,这才保住了刘姓之天下。”

“后来汉武不从长远打算,恋权独揽,用推恩令削弱诸侯,立刻就引起反噬,先是巫蛊之祸,害死亲子,后来委政霍光,将汉朝社稷的兴废,掌握在霍氏之手。到了汉元帝之后,王莽滔天篡逆,不也是欺国家无有强藩吗?”

“好在宗室在王莽时尚有余力,最终还是众志成城,推举光武帝登基,这才恢复了国祚。可光武竟没有汲取教训,依然延续着强干弱枝的政策,最后才导致国家一再衰败,先是为董卓把持,后又为魏武取代。”

“两汉四百年之兴亡,说到底,其实就是郡县制度逐步取代分封制度,结果导致国家越发不安稳的过程。”

一口气说了这么多,陆机有些累了,但他的神情还是很亢奋,用玉杯盏喝了口水后,就听到有人在一旁问道:

“陆君,为何郡县制度会有悖于忠孝之道呢?”

陆机连忙放下玉盏,对问者解答道:“问得好!这就是我要论述的核心!”

“我前面说了,周朝分封制度会鼓励人坚持忠孝之道,这里就不再多说了。”

“可为何郡县制度会导致人心世风日下呢?其实说来也很简单。”

“因为帝业至重,天下至旷,不可能以一人独夫而独任,必然需要设官任职,分其责任。可这些郡县制度下的官员,和帝王无亲无故,为什么要效忠于天子呢?无非是因为利益,拿些俸禄罢了,而他们到一个地方上担任要职,按照郡县制度,可能待上个两三年便离开了,那地方上长远的发展与具体的好坏,和这些官员又有什么关系呢?”

“如果官员是一个理智的人,他就会认识到,天下是皇帝的私产,和自己毫无关系,百姓也是皇帝的子民,和自己毫无关系。”

“人心必然是趋利避害的,他要想从中牟利,又能够从皇帝的私产中进行偷窃,搜刮治下的民间财富。那不忠于帝王,不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吗?反正要不了几年,自己便会到另一个地方去,即使他在这里治理不成功,害得百姓民不聊生,但对于自己来说,又有什么损害呢?”

“在郡县制度下,这是一个有理智的人,就必然会去做的事情,忠孝之道根本无法落实,皇帝想用严刑峻法来遏制贪污,这怎么可能做到呢?”

“反过来说,分封制度把这片土地封给了官员,所得的利益都归封爵所有,不能随意离开。那分封的官员,就不得不把这片土地的利益,视作自己的利益,同时从长远的角度思考,希望百姓安居乐业,人口滋生,这样才能给自己缴纳更多的赋税。”

“这就是制度影响了道德和思想,郡县制度使官员视百姓如鱼肉,分封制度使官员视百姓如子民。”

说到这里,陆机总结道:“两周国祚八百年,两汉国祚四百年,暴秦则不过区区二十年,制度之优劣,导致国祚之长短,由此可见!”

“故而我说,要真正使国家长治久安,就要从制度上着手。所谓思想,不过是制度的皮毛罢了。”

“而今国家要恢复名教,最重要的,还是要真正落实分封制度。”

陆机终于说完了,他环顾左右,周围的士子们无不露出高山仰止的倾慕神色。哪怕是主持辩论的乐广,在旁倾听的贾谧、石崇,还有一众藩王,眼神中都含有由衷的欣赏。

陆机方才这番论述,可谓是直接针对皇帝制度和郡县制度发起了猛攻,在政治上其实非常敏感。不过在场的多是天下有名的名士,所谓名士风度,恰恰就是要讨论最敏感的话题,以此体现自己的非同凡响,陆机在这种大庭广众的场合下说这些,反而显得自己心胸坦荡,没有什么危险。

何况陆机所言,思路奇诡,高屋建瓴的同时,偏偏又能自圆其说。在他之前,人们都知道名教衰落,但却还从未有人能如此系统地论述,并讲述出一个合理的复兴名教之法。讲到现在,大家竟都有一种恍然大悟之感。

左思更是低声对一旁的潘岳叹道:“汝才似江,奈何陆郎才倾胜海啊!”

于是从这一日起,洛阳有了“潘江陆海”的称谓。

到这个时候,参会的大家们都以为,这次的清明文会,将以陆机的独角秀而落幕。不料席案间有一人挺身而起,他的声量不高,但语调却非常沉稳,让人无法忽视:“陆君所言,我不尽苟同。”

陆机循声望去,正撞见了一名青年的炯炯目光,毫无遮掩地注视着自己。他对这种目光感到既熟悉又陌生,因为在辩论场上,他往往所向披靡,旁人多心怀嫉妒而不敢直视,很少有人敢正面挑战他。

而刘羡已经做好了驳倒陆机的准备。

求票!求订阅!请大家多多支持!大家的支持就是我更新的动力!

同时感谢来自新家的打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