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晋庭汉裔 > 第三十八章 陈寿名动京华(5k)

晋庭汉裔 第三十八章 陈寿名动京华(5k)

作者:陈瑞聪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1:47 来源:平板电子书

小阮公走后,这天,刘羡移栽的菊花开了。菊花繁复的黄白色花瓣交织在一起,既仿佛随时飘扬的纤细羽毛,又仿佛渴望触碰的婴儿手指。它们近看不起眼,远远看过去,却是一幅针脚细密的锦绣,美丽得动人心魄,幽远无形的芳香从中溢出。

而刘羡嗅着这股馨香的同时,聆听着山野间此起彼伏的林涛声,心情就像大海一样平静,良久后他才发觉,蝉鸣声和蛙鸣声已不知在何时消失了。大雁南飞,叶染老色,清爽的秋天也到来了。

对生灵来说,秋天大多意味代表着衰老,但对于人来说,秋天则意味着丰收。就连刘羡都有此感想,他欣慰地发现,在草庐的北边有一片花红果林,此时挂满了青红色的果实。一时兴起,刘羡采了七八颗,带回来与茶汤一起煎煮,草庐前顿时弥漫着浓郁的果香味。

而正在当他举起茶匙,要舀汤自饮的时候,他无意间听到北面传来了一些声响,抬头去看,见一匹黄骠马正傲然前来。马上坐着一个人,戴着黄青色的头巾,一身素白色的儒服长袍,身后鞍桥上挂着两个鼓鼓囊囊的大袋子,里面装的显然是书。刘羡望见他,他正微笑着看着刘羡,刘羡一下就愣住了。

那个人正是他的老师陈寿。

五年未见,陈寿已变化了很多。南下前,他是一个短须高瘦、略显文弱的平凡儒士。而此时归来时,陈寿满面须髯,鬓角斑白,从皮肤到身形都显得衰老,加上衣服上的风尘以及马鞍上的泥点,就更加透出一股沧桑的味道。但他的精神却极好,双目炯烁,身姿挺拔,举手投足间全是昂扬与自信。

两人阔别已久,此时再见,可谓是惊喜交加。陈寿翻身下马,而刘羡则快步迎上去,请老师到草席上坐,然后把煮热的果茶递了一杯过来。

陈寿见刘羡已脱去了稚气,身材也高大了不少,抑制不住喜悦之情,连果茶很烫也没有顾及,一口喝到嘴里,滚烫得不行,又不忍吐出来,就含在嘴里把舌头烫麻木了。

陈寿在心中暗想:“几年不见,辟疾,喔,现在应该叫怀冲,已经是名英姿勃发的少年了。”

刘羡也在仔细打量着老师,两人好像有满腔话语,却不知该从何说起,一阵沉默。外面秋风吹过菊花丛,幽静的花香飘浮过来,陈寿说:“你母亲的事情,我已经听说了,造化弄人,你要坚强,不要辜负她的心意。”等刘羡点头称是后,他才又提到自己:“我这次回来,大概就不会再离开洛阳了。”

说到这,他转而谈起在江南的见闻,笑说道:“南行五年,我见了不少名家士族,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怎么说?”

“本以为中原诗文成风,足为数代之最,不料江南亦有奇才,年纪轻轻,就足以称为文宗啊!”

刘羡好奇道:“老师说的是谁?”

陈寿说:“我去见过了陆逊之孙,陆机,他真是文骨奇峻,比追陈思。有了他帮助引见,我才在江东搜罗史料,集文结册啊!”

“那老师的书修的如何呢?”

听到这个问题,陈寿卸下坐骑的包裹,放到刘羡眼前,自豪笑道:“来,怀冲,你看一看,这就是我十五年来,修好的六十卷《三国志》,我打算用这些书当敲门砖,你以为如何?”

“喔?老师已经修成了?”刘羡还以为老师南下只是搜集完史料,没想到竟然已经写成了。这让他见猎心奇,当即就接过手翻阅起来。

有陈寿在一旁陪伴,两人边看边谈,一看就是两天两夜,刘羡读完全书后,不由得由衷称赞道:“老师大笔如椽,论著史一道,恐当世无人可比,重用只在朝夕了。”

陈寿闻言,顿时哈哈大笑,捋着胡子笑说:“这就承你吉言了!”

刘羡此言,并非是出自于师生之情的违心赞美,而是实事求是。自从陪伴陈寿学习以来,刘羡读的史书越多,对老师陈寿的敬佩也就越多。

从汉末地方失序,士族崛起后,私人著史已经成为士人的风尚。

起初,士人的史学是零散闲碎的,要么是一个乃至几个人物的传记,诸如吴人著《曹瞒传》、荆人著《零陵先贤传》,要么干脆是一个时代的奇人轶事合集,比如王粲著《英雄记》,袁晔著《献帝春秋》。他们只是身处在一个战乱频发的动荡年代,情不自禁地想记录下身边的英雄人物。

但随着三国鼎立的局面出现,士人们对未来局势感到迷茫,他们不得不翻阅故纸堆,一边整理刚发生的历史,一边与前代历史相对照。

如此一来,史学发展突飞猛进。到陈寿修成《三国志》时,已先后有鱼豢写《魏略》、司马彪著《续汉书》、夏侯湛作《魏书》、虞溥成《江表传》等名篇,同时还有华峤修《汉后书》、张璠修《后汉纪》。全都是志在流芳,体例齐全的长篇巨著。

可著史的人虽多,细究其中的作品,能够与班固、司马迁并列的却寥寥无几。

一是他们大多以史书在文坛相互标榜,并以此抬高自己的政治地位,远无早年司马迁、班固早年著史之纯粹。

二是这些人的史才着实一般:要么详略不当,长篇累牍,导致迟迟不能修成;要么记载了各种鬼神轶事,经不起多少考究;要么就是政治立场先行,过于考虑当世士族的地位,以损害文本的真实性。

相比之下,陈寿虽然也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奉迎司马氏,贬低蜀汉,比如对一些权势之家做了一些回护,并没有完全脱离时代政治的局限,但即使如此,他的史才仍是毫无争议的当世第一。

陈寿对此也心知肚明,所以在和刘羡彻夜交谈后,他突然向弟子提出了自己的一个计划,笑道:“怀冲,我打算邀请京师的一些文士,一起来评鉴此书,你以为如何?”

“好啊,老师修成此书,算是一件文坛盛事了,不知准备邀请谁呢?”

“人不必在多,我主要打算邀请鱼豢,司马彪,夏侯湛这三位。”

刘羡吃了一惊,老师提的这三位,分别是如今文坛史学中最负盛名的三位大家:

鱼豢是久为知名的史学老人,如今已八十余岁,他所修之《魏略》,共五十余卷,每卷数十篇,足足有八百余万字,因其记载详实,不附权贵,是目前公认的百年内第一名作;

司马彪是当今皇族宗室,能够翻阅大量前朝资料,因此收集光武帝以来的两百年后汉历史,著成《续汉书》,更写出最难写的数篇典志,是后汉历史的权威;

夏侯湛则是当今文坛的后起之秀,他文字宏富,善构新词,与潘岳齐名为“连璧”,其新作《魏书》虽尚未完成,但根据其写作的《周诗》、《昆弟诰》等作,众人也对其抱有厚望。

陈寿邀请这三人,显然是看中了他们的影响力,只要这三人能够认可《三国志》,那便是得到了文坛史学三代人的认可。当然,这也有相应的风险,如果有任何一人认为《三国志》有严重缺陷,也会令陈寿的风评万劫不复。

陈寿显然是极为自信的,他捧着这些书卷,对刘羡笑道:“等这些人看完后,我还打算去张府上拜见张华。”

“哦?”刘羡稍一思索,便明白了老师的意思,张华是当今天子的宠臣,如果能够得他重视,恐怕就能上达天听。以当今天子好名重士的作风,恐怕要不了多久,老师就能入辅台阁了!这确是一招两全其美的妙棋!刘羡便笑道:“那我就在这里提前祝贺老师了!”

“有什么好提前的?”陈寿拍着刘羡的肩膀,眼光却落向茅屋前的黄花,自若道,“我这次来,就是要你也一同参与。”

刘羡一愣,疑惑道:“可学生还在守孝……”

“你不是还有下个月就期满了吗?已经不必这样严苛了,去我府上,我会专门给你安排素食。你又是我唯一的弟子,遇此大事,怎么能不在我身旁呢?”

陈寿语重心长地对刘羡道:“再过两年,你就要入仕了,此时正是积累名望的时候,将来在中正那里才能得到更高的品第,你正该上心才是。”

“是……”

刘羡有些感动,他想,上苍或许还是善待自己的,它夺去了自己一些珍贵的东西,也给了自己一些别人无法获得的事物。

短暂的收拾行李后,刘羡到母亲墓前短暂辞别,然后就搬到了陈寿府上。陈寿的府院并不大,是在洛阳太学南郊买的一个一进院落,当夜,刘羡在陈寿的卧房里铺了张席子,就在这里入睡了。

后来又过了三天,陈寿邀请的客人们便应约而至。陈寿和刘羡重点说了三人,但实际上,当日大约有熙熙攘攘近百名文士前来参观,有的是陈寿邀请的宾客,有的则是宾客的弟子好友,还有一些是慕名而来。刘羡作为陈寿的弟子,就在门口和陈寿一起迎来送往,结果没想到,还遇到了一名意想不到的人物。

刘羡看到鄄城公从牛车上走下的时候,先是一惊,而后立刻迎上前去,一面搀扶一面问道:“岳丈怎么过来了?”

鄄城公先是调笑道:“我可是陈思王(曹植)之子,听说文坛有一件盛事,怎么能缺席呢?”

而后他上下打量着女婿的身材气质,越看越是满意,又赞赏他说:“这两年,你在边山守孝,严守丧礼,已经是京畿闻名的孝子了。我还担忧你忧伤过度,毁坏了身体,不料今日再见,你倒是愈发有英武之气。”

刘羡连连自谦说:“岳丈过奖了,我现在倒是愈发感到自己无知了。”

两人寒暄之间,宾客间又出现一阵喧哗声,刘羡转首去看,原来是最德高望重的鱼豢公来了。刘羡赶忙帮曹志一行人找了一个位置,而后又上前去迎接。

此时陈寿正在鱼豢公攀谈:“来,鱼公入内坐。您这么大年纪,还愿意辛苦劳顿前来,真是感激不尽。我已经把书备好,今日还望您不吝赐教,畅所欲言。”

鱼豢公已经年过九十,整个人颤巍巍的。而他的态度很和蔼,一见面就抓着陈寿的手,露出一副遇逢知己的神情,道:“我读过你的《益部耆旧传》、《古国志》,可谓当世一流文章。后来没听说你的消息,还以为你无心仕途,回乡隐居了。前些日听闻你回到洛阳,又有良史出世,真不知有几多欢喜!当浮一大白!”

陈寿早年饱受攻讦,不料被鱼豢公如此夸赞,一时间颇有些感动,他紧紧握住鱼豢公的手,承诺道:“那今日鱼公阅罢,我便冒昧与鱼公同醉!”

说罢,两人都笑了起来。此时该来的人都已经到齐了,夏侯湛和司马彪也已在内室端坐,众人对待陈寿的史书已有些望眼欲穿了,陈寿也不卖什么关子,他当即把抄录好的四套《三国志》拿出来,两套放在院中,让刘羡供大家传阅,两套则在内室,他亲自陪伴三名大家品评。

有了书籍之后,院中的喧哗声渐渐静了下来,只剩下众人传阅史册的窃窃私语。由于外院人多书少,往往是两三个人同看一卷书,曹志倒也懒得凑这个热闹了,在刘羡给他端茶的时候,他把女婿拉住,问道:“怀冲,你说说看,你觉得你老师的史书有何特点,算良史吗?”

他这一问,恰好也是外院许多文士的心声,他们不禁也抬起头,要看这位安乐公世子如何作答。

在众多目光的注视下,刘羡沉思片刻,回答道:“我老师修史,其实要义不过在于中规中矩四字。”

“喔?怎么说?”

“修史一事,难就难在事繁人杂,难以理出脉络,如鱼豢公修《魏略》,秉笔直书,有八百万字,虽然不愧为煌煌巨著。但旁人要想入门,未免千头万绪,不知从何着手。而若过于简略,又恐怕不能起到记史明事,通晓因果的作用,不足为后人鉴。”

“班固、司马迁之所以被称为史学大家,除了文以载道,微言大义外,最重要的就是权衡了这两点,使其详略得当,文质辨洽。从这两点来说,我老师之修史,简明扼要,体例齐全,不过三十六万字,便能详述百年近史,自然是中规中矩。”

“哦?”一名客人闭卷问道,“照公子这么说,陈公史才在鱼公之上咯?”

这算是一个刁难的问题,刘羡看过去,认出这人是鱼豢公的随从,当是不忿于刘羡把陈寿放在鱼豢公之上,才如此发问。

但他不慌不忙,笑答道:“晚辈方才所言,不过是说修史风格不同罢了,论史料详实,备异存说,恐怕班、马二人在世,也要拜鱼公下风。”

客人一下就哑住了,刘羡这是其人之道还之彼身。他提出一个让刘羡不好回答的问题,让刘羡收回陈寿在鱼豢之上的说法,刘羡便避其锋芒,同样回了一个不好承认的答案,说不只陈寿,连班固、司马迁也不如鱼豢。这让客人承认也不是,否认也不是。

人群中传来一阵低低的哄笑声。

鄄城公不由抚须笑道:“几年不见,你还更伶牙俐齿了。”而后让刘羡坐下,又对一旁的客人说:“鱼公就在里面读书,他为人清正,考古持公,想必不多时就会有一个准确的评价了,你何必急在一时呢?”这才把客人安抚下来。

不过话说回来,来会的众人没法不心急,因为人性就是这样,更看重结果,而不看重过程。更看重旁人的评价,而不看重内容本身。

大部分人都焦急地看向内室的房门,或希望看到大家们的神情,或希望听到只言片语,好以此作为文坛的谈资。

在众人漫长的等待中,时间来到了傍晚,陈寿四人在内室谈了整整三个时辰,就连用膳时也没有停下。就当大部分都已经有些疲倦,有些昏昏欲睡的时候,有人突然说:“大家出来了!出来了!”

众人这才精神一振,果然看到鱼豢,司马彪,夏侯湛,陈寿四人从室内走出。他们神态各异,鱼豢怅然若失,夏侯湛则满面沉静,只有司马彪与陈寿言笑欢喜。

终于到了该给评判的时候了。

鱼豢公拄着鹤杖,对陈寿嗟叹道:“可惜啊可惜,承祚,文章写到这个地步,你竟然不写志表!难道不有愧于班氏吗?”而后又转身对众人说:“既无志表,此书虽为当代第一,到底也略逊于《汉书》、《史记》。”

所谓的志表,便是《汉书》中的《五行志》、《职官志》、《食货志》、《诸侯王表》、《百官公卿表》等文章。

虽然对常人而言,本纪列传才是史书的主要内容,但那只不过是了解史书中的人物。想要全方位的了解历史上的社会及制度变迁,就必须读志表。这也就要求,只有老于典故、洞察社会的高手,才敢着笔修志。

从这个角度来说,《三国志》名为志,却不修志表,实在不得不说是一件憾事。

但能被这样要求的前提,是此外的内容已无可挑剔。鱼豢公说出这句话,不外乎是说,在本纪、列传的创作上,陈寿已与班、马二人并肩了!

众人一时面面相觑,他们本当刘羡的言语是为师长的美誉,岂料鱼豢公也给出一样评价!

而司马彪则笑道:“鱼公不必如此苛求,看过这本《三国志》,我就算写过志表,又岂敢自夸呢?”他继而又对陈寿请求道,“还请陈兄让我抄录一份,我好做家传。”

“哪里哪里。”陈寿当即笑道,“我还记得当年我到绍统兄府上借阅《续汉书》,绍统兄毫不吝惜,直接让我抄阅,对我实在受益良多,如今怎敢不投桃报李呢?”说罢,就吩咐刘羡道,“怀冲,快去取一套过来,我要赠予绍统兄。”

就连司马彪也如此不吝惜赞美,众人终于开始议论纷纷,以一种更加审慎的态度去直视《三国志》,同时又对夏侯湛的态度更感好奇,不知这位年轻的史学大家会如何表态呢?

众目睽睽下,夏侯湛仰天长叹,他从随身的包袱中取出二十卷书页,对陈寿道:“我听说陈公修史,本想把自己修成的几卷《魏书》与陈公交换,礼尚往来,也好做君子之交。可现在想来,拙作实在不值一提,就不当众献丑了。”

说到这,他竟走到煎茶的火炉旁,将手中书卷投入其中,纸张瞬时席卷成火光,照亮了院中客人们惊骇的面孔。随后,夏侯湛当众宣布道:“自今日起,夏侯湛弃修《魏书》。”

这一天,陈寿名动京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