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晋庭汉裔 > 第一百零八章 齐万年转围北地

晋庭汉裔 第一百零八章 齐万年转围北地

作者:陈瑞聪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1:47 来源:平板电子书

这一次袭击,晋军斩获并不多。

因为为了防止被沿路的胡人发现,索靖仅出动了六千余人,袭击的时间又是在深夜,夜色迷蒙,而夜袭的晋军很难彻底包围胡人的粮队。除去沮渠遮等人还试图结阵抵抗外,很多胡人见势不妙,直接扔掉火把,推倒粮袋,骑着马遁入黑暗中,直接弃队而走了。

这导致此战晋军仅斩首四百余人,俘虏三百余人。

但在杀伤之外,晋军的收获却是极为丰富的。胡人马队所带来的三万斛粮食,全部堆在了原地,好像一座座小山,虽然有一些被火矢上的松明点着了,在熊熊火光中化为了灰烬,但大部分粮食还是保存了下来,有些袋子破了孔,黄澄澄的粟米哗哗地流在地上,由于热气烘托,散发出诱人的焦香,就如同黄金一样诱人。

从军的士卒基本都当过农民,此时多忍不住香气的诱惑,在地上抓了两把豆粟捧在手里,猛嗅了几口,流露出满足的笑容。

将士们当即开始整备车队和马匹,把这些缴获的粮食整理起来,想当然地打算带回到泥阳去。

但索靖很快斥责他们道:

“放下!都放下!我们带这些东西干什么?”

“若是给胡虏知道了,派大军索战,这些东西就是拖累,最后还能逃走吗?”

这是索靖和刘羡几人原定的策略,利用骑兵的机动性,不与胡人主力作战,而是不断地袭扰胡人的粮道,增加对方的后勤的压力。如今若是带上缴获的粮食,速度便会赫然下降,原本的机动性优势便不复存在了。

但将士们看着这些粮食,还是感到非常可惜与不舍,说道:“那这些粮食怎么办?难道烧了吗,未免也太浪费了。”

“当然不能烧。”索靖指着一个方向,面露慈悲之色:

“我们把仗打成这个模样,实在有愧于百姓。我老了,却还记得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道理,你们把周围的流民们都招过来,我们全都散出去!”

众人顺着他手指方向望去,发现在山林的斜坡上,似乎有一些影影绰绰的人影,随即恍然大悟,原来那里有流民在观望。

现在的关中到处都是流民,无家可归者已经超过了数十万,无论是在渭南的山林中,还是在渭北的山塬间,可谓是随处可见他们的影子。无论是胡人还是晋军,都有些见怪不怪了。

在此之前,晋军的斥候也是通过混迹在流民中间打探消息,才发现了胡人粮队的踪迹。现在有一些流民闻着香味找过来,实在是过于正常了。

听说索靖要将劫来的粮食散出去,流民们欣喜若狂,几乎不需要怎么宣传,就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聚拢了近万名流民过来。而索靖又在分发粮食时做出许诺,只要这些流民主动向晋军告知胡人的动向,他们也将继续分发粮食。

对于流民来说,胡人本就是害他们四处流浪的祸首,如今饥肠辘辘下,只需要告密就能获得粮食,这根本是百利而无一害的选项。

等到次日一早,叛军前来探查被袭击的遗迹,所有的粮食都被瓜分一空,现场上除了燃烧的硝烟与灰烬外,就剩下一些被扒光了衣服的胡人尸体。这让叛军极为愤懑,当众拔刀斫树,势要将偷袭的晋军斩杀复仇。

于是渭北的胡人们集结起来,一面给运输粮食,一面在沿路埋兵设伏。但很遗憾的是,接下来的数日,无论他们事先计划的如何精当,在流民的观察与通报下,这些设计几乎毫无隐秘可言,索靖轻而易举地就得知了敌军的意图,于是他选择暂避锋铓。

而等到胡人们有所放松警惕的时候,他又立刻带兵出现,飞速地带领骑兵来争夺粮草。

这次护卫粮队的胡人便多了不少,大概有六千余人,与晋军数量旗鼓相当。但对于晋军而言,只要稍作设计,就能轻易击败对手。

他们遭遇在武功东面的五姓亭,是在一个漫天晚霞的黄昏时分。

晋军集结兵力,骑队突然从隐藏的山林中飞驰而出时,叛军正聚在一起煮食用膳,这时没有人骑马,很多人都围坐在篝火前,脱掉了一直佩戴的甲胄。结果就是在这难得的放松时刻,晋军纵马狂奔,如洪水破堤般卷入其中,仅仅一个冲锋,就凿穿了胡人的队列,而后是一边倒的追杀。

一片惨叫声中,胡人蒙受了更为严重的损失,晋军斩首八百余人,俘虏达两千余人。对待这些俘虏,晋人毫不留情地用绳子将他们绑在一起,在脚上吊上石头,然后直接推到渭水中,水面冒出一阵徒劳的水花后,俘虏就沉到了水底。

索靖也按照此前的诺言,仍旧将缴获的三万斛粮食发放给周围的流民,流民们再次得了粮食,愈发欢欣鼓舞,口颂万岁。此前晋军接连败仗,普通百姓其实颇为失望,此时见到晋军得胜,他们终于又恢复了一些信心,相信晋军能够获取胜利了。

而另一方面,接连两次遇袭丢失粮草,也终于引起了齐万年的注意。

单纯从士气来考虑,这两次失利对前线的影响并不大,但口粮的供给却是实打实地出现了问题。此时已经是暮春时节,围困长安的胡人军队已经达到了惊人的十三万,每日消耗的口粮已是一个天文数字。任何粮草上的波动,就会立刻体现在大军的饮食上。

齐万年盯着碗中泛着紫色的粟米粥,喝了一口,咀嚼少许后,对一旁的沮渠莫康道:“收来的桑葚能吃多久?”

沮渠莫康是沮渠遮的侄子,他回答说:“大概能顶二十日。”

在主粮有所减少后,前线的士卒不得不征收长安周围的桑葚作为粮食,和粟米一起煮粥来应付。这确实是个应急的法子,但想要长时间坚持,肯定还是需要粮道通畅。

齐万年又问道:“袭扰的晋军还是抓不到吗?”

一旁的叱奴寇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那部晋军马多,来无影去无踪,我们要派人守着粮队,能正常抵御就很不容易了,想抓到他们更是难上加难。”

潜台词是,眼下他们对这部晋军毫无办法。

事实也确实如此,在陈仓到长安之间的粮道位于关中平原中最为平坦的渭水河岸,除去一些树林外,并没有什么险要,极其适合骑军奔驰。此前的设计证明了,根本无法从中设伏。

即使胡人率领骑军护卫,可对方毕竟是主动的一方。这意味着晋军可以随意挑选时间进行攻击,打不过可以逃跑,骑军却要顾及粮草而无法任意追击,更别说抓到对方了。

齐万年当然也明白这些难处,可眼下正是围困长安的关键时机,双方都在为时间争分夺秒,为此,他甚至不惜把长安城外变成一片人间地狱。若是因为区区数千人的骑军骚扰,最终导致了粮草不济而解围后撤,那怎能让人甘心?此前的入洛之梦,岂非要变成空谈了吗?

为了未来的前途,齐万年在军中沉思了两日,审慎地思考关中的局势,试图从中找出一条新的解决之路。

他知道,如今袭扰粮道的晋军多半来自于北地郡,毕竟根据情报来看,除去此地以外,也没有其余晋军了。根据俘虏的描述,他也清楚地知道指挥晋军的将领是谁。

想到这里,他不禁浮现出数年前与刘羡初识时的场景。

那已经是很久远的事情了,但齐万年现在想来,竟然都历历在目。当时刘羡给他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这个人的情绪无比沉稳。虽然不是没有情绪的变化,但长期相处后不难发现,他的内心坚如铁石,似乎有什么不可动摇的信念。

故而齐万年下了一个判断,这是一个既胆大包天又沉着周密的人。

当年顶着孙秀的陷害,刘羡尚且敢冒死招安,如今手中有上万军队,又有索靖、李含作为支援,自然更不会轻易言弃。自己此前让人在冯翊放开一条道路,确实有些小觑对方了。

可接下来怎么做呢?若是只调遣两三万军队去攻打泥阳,胜算未必能超过五成,再败一次,就会彻底酿成大祸。若是调更多的人,便没有足够的兵力来围困长安,也就无法更进一步。

齐万年很快做出了一个判断:因为北地郡晋军的存在,攻打长安的时机已经不成熟了。

世人只知道,名将和普通将领的差别,多半体现在战术上。但名将和名将之间亦有差距,局部的战术使用或许能获得一些胜利,如果没有对战场全局的冷静判断,也不能改变覆灭的结局。那些拼尽全力,获得的无关结果的胜利,最后也只能作为失败者的挽歌罢了。

也只有这些明悟了战争之道、割舍情感错觉的名将,才有资格登上最高的权力巅峰。那些被世人惋惜的项羽、刘备之流,其实就是倒在了这一步上。

齐万年自以为是前所未有的英雄,他时时如此要求自己,纵然要有雄心壮志,用乐观的态度来面对生活,但绝不能犯下自欺欺人的错误,不要被一时的假象迷惑了心智,不要被瞬间的冲动蒙蔽了头脑。

他眼下就是用这种态度来看待局势的:虽然长安已经岌岌可危,但实际上却是在比拼两军的后勤补给。司马肜既然抛弃了城中所有百姓,那短期就不可能陷落。因此,己方必须长期包围长安,保证粮道的安全,可眼下却失败了。

若是因为不甘心而在城下空耗时光,只会导致消耗的粮草越来越多,但前线的将士也越来越饥饿疲惫,拖到最后还是要解围,到那时,晋军再出城追击,这将是一场空前的军事灾难。

而如果孤注一掷正面进攻长安城,无论成功与否,都将会蒙受到难以承受的损失。晋人若是再派出一支援军,也将轻松地击败自己。

因此,正确的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应该及时放弃长安,趁着现在城中晋军还没有缓过气,转过头来彻底剿灭在北地郡的晋军。这样仍然能维持自己在关中的优势,只是将攻略长安的时间延长了而已。

这么想着,齐万年终于下达了命令,令渭南大军解围,返回渭北,继而进攻北地郡。

这个命令下达后,麾下各部一片哗然,在他们看来,不过是后方遇到了些许困难,远远未到撤军的地步。有相当的首领前来拜见齐万年,请他收回成命。

可齐万年心意已决,他力排众议,坚持解围,而后做出一系列部属调整:

以杨难敌领一万人占据渭桥,继续监视长安;

沮渠莫康领两万人窥伺潼关,阻击可能到来的晋人援军;

叱奴寇领一万人进占黄龙山,封锁北地往东的通道;

他亲领九万大军,前去攻打北地郡。

齐万年的行动极为迅速,当日晌午开完军议,次日一早,长安城中的晋军惊讶地发现,城外的胡人旗帜正在陆续向渭北。除了断后的红鸦军外,大军已经跨过渭桥,向城北行进。

天亮的时候,还可以看见城外胡人营垒中的旗帜。那些胡人忿忿不平地望着长安的城头,对没有攻下这座巨城而感到非常愤懑。一些士卒完全撤出的营垒,已经燃起熊熊火焰,留下一片狼藉的废墟。

长安城中的晋军不明所以,他们想,是朝廷派出援军来了吗?于是张方就上报梁王司马肜,请求出城追击。司马肜一时意动,同意了这个计划。

但刚打开城门,那些被放置在城外的难民们纷纷包围过来,将长安的诸城门围堵得水泄不通,跪下来哀求着乞求粮食,这让准备出城的晋军将士尴尬不已,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只能眼睁睁看着胡人的大军就此离去。

不过即使如此,城中的晋军仍然是极为高兴,这意味着他们已经渡过了最困难的时刻,众人欢呼起来,用震天的锣鼓声来庆祝解围,同时小心翼翼地打探消息。

如此一来,所有的军事压力都转移到了北地郡。长安最危险的时候渡过去了,而北地最危险的时刻才刚刚到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