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晋庭汉裔 > 第八十三章 最后的夏阳岁月(4k)

晋庭汉裔 第八十三章 最后的夏阳岁月(4k)

作者:陈瑞聪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1:47 来源:平板电子书

在齐万年起兵的这些日子里,刘羡在夏阳可谓是辗转反侧。

起初,他就边境的铁弗人南迁一事向孙秀和司马遹各自上了一道表,但两道表文就如同泥牛入海,没有了下文。刘羡对此早有预料,他只是一个县令,上面采纳不采纳,也没有告知他的义务,刘羡也有相应的心理准备。他只是在尽自己的责任罢了,虽然从某种角度来看,这像是一个傻瓜。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带领民众修缮北面的坞堡,以预防将来出现大量由铁弗人组成的马贼。不料正忙碌的时候,竟突然传来了铁弗人起兵、临晋失陷的消息。刘羡顿感大事不妙,立刻组织坚壁清野,一面从民众中动员了五千丁壮,加固夏阳城防,肃清夏阳内外,一面向城外查探消息。

可即使做了坏的准备,形势的恶化仍然出乎刘羡的预料。一月之内,铁弗人席卷整个冯翊,并一度兵临夏阳城下,亲眼见过铁弗人的军队后,刘羡就知道,这次的战事,恐怕不是能轻易解决的事情了。

但到底会恶化到哪一步呢?刘羡急切地观望着事态发展。

时间来到七月,当盘龙湾之战的消息传到夏阳。刘羡激动得不能自已,他立刻将李盛、郤安、张固三人唤来,一起商议道:“经此一战,铁弗人势不可制,极有可能如秃发树机能故事,为乱数载,甚至更甚,这是否是我等的良机呢?”

刘羡虽然没有明说,但大家都知道他说的什么意思。自从被贬以来,刘羡一直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一个起兵复国的时机。

李密曾让刘羡判断,何时是复国的时机,他虽然没有明说,但刘羡自己心里已有所总结:

一是要自己积蓄有一定力量与声望,没有力量不足以起事,没有声望不足以揽才,也就不能真正立国了;

二要朝廷失能,无法顾及自己,不管怎么说,晋室终究占据了天下,势力无比强大,正面硬碰肯定是难以抵御的,至少需要一个势力去替自己吸引注意力;

三是要有握有大义,从小的教育让刘羡意识到,义理是社稷的根基,想要创造一个属于天下所有人的归宿,就必须要有一个能让天下所有人膺服的旗帜。

而刘羡抵达夏阳已有五年,这五年时间,他治理夏阳,惠及河东,早已是关中闻名的贤臣俊才。刘羡衡量之下,自认为第一点条件已有所符合,但第二点与第三点,他却难以下决断。

朝廷眼下虽然奸臣当道,但麾下依然有很多能臣,除去关中外其余各地都还算平稳。虽损伤了两万士卒,不过是九牛一毛罢了。铁弗人虽然一时得势,但这不过是打了一个措手不及,朝廷势必能调出大量兵力来平乱,也应当是能战胜的。

贾谧他们只是坏,并非是蠢货,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妥协,什么时候应该放权。

而自己眼下身为晋朝官员,在胡人作乱时期趁势起兵,是否有落井下石之嫌?是否会被人说是包藏祸心,背信弃义?

刘羡考虑到这些,在心中反复权衡计算,很难给自己一个准确的答案。

可即使难以判断,他仍旧有些难以忍耐,迫不及待了。

但大概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吧,李盛的判断倒是非常直接,他第一句话就是向刘羡泼冷水:“主公,恐怕时机还未成熟。”

听到这一句话,刘羡顿感不满,但他最重视的就是李盛的意见,因此强按急躁,对李盛问道:“宾硕有何言?”

李盛伸手指着刘羡书房里挂着的地图,比划道:“很简单,主公现在若是起事,是在夏阳、河东起事,还是入蜀起事呢?”

“根据传讯来看,铁弗人现在已经攻至北地郡,他们应当会继续向西进军,目标不是秦州,就是凉州。主公若是在夏阳、河东起事,您就拦在了铁弗人和洛阳之间,朝廷即使想要先讨伐铁弗人,也会先讨伐主公这个拦路虎。”

“以主公眼下现在的积蓄,能够挡得住朝廷十万大军吗?更别说铁弗人也容不下主公。”

“您若是直接率众入蜀,夏阳和蜀地山川相隔,千里迢迢,何其之难!主公能带走多少人?”

“更别说现在蜀地的晋军得了关中内乱的消息,也会加紧防御。他们把剑阁和阳安关一锁,您又怎么入蜀呢?”

“从这种种情形来看,都还没到合适的时机。”

听了李盛说的这些,刘羡的面色稍稍沉静,其实这些刘羡也曾考虑过。只不过人总是是会怀有一些侥幸和不甘心,他现在就是这样的状态,故而又追问道:

“老师不是说,他在蜀中为我积蓄有势力吗?不能调动?”

刘羡一直拿不准的,就是李密声称在蜀中为自己所做的布置,他不知道那是什么的布置。他必须将其考虑在内,才能彻底确定什么时机合适。

李盛放下手指,叹气道:“主公,我家大人确实是有一些布置,不过他也没和我细说。他只是撒手人寰前告诉我,主公若要入蜀,需要先去找老主公,拿一件能够证明主公身份的信物,非如此不能启用。”

“信物?要什么信物?”刘羡闻言,有些莫名其妙,但思考片刻后,又有些恍然:古往今来,像造反这样的大事,肯定是不能轻易就决定的。如果在蜀中真的还存在一些至今都渴望复国的人,那他一定是极端古板的,古板到不愿意相信任何言语。

因为语言是会欺骗人的,只有真实确切的存在才有说服力。

像刘羡这样一天都没有踏入过蜀地的人,想要和这些古板的人达成一致,确实要有一个无可辩驳的信物,一个看一眼就能彰显自己是刘备子孙的信物。

仔细想一想,现在能够证明这一点的,恐怕只有配在父亲腰间的安乐公印玺了吧。

刘羡思考片刻,心想老师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了。那这么说来,如果不回一趟洛阳,自己恐怕永远都没有时机入蜀了。唉,老师为什么事先不和自己明说呢?

李盛答道:“这本是绝密之事,大人做好了安排后,才能让我告知主公。谁知主公竟被贬出洛阳,所以我才过来与您相会。”

刘羡也苦笑起来,原来李密也没料到事后的洛阳剧变。

但既然意识到时机不对,刘羡到底按捺下了心中的躁动,他转移了话题,问众人道:“那你们觉得,这一次铁弗人的乱事会持续多久?”

对于这个问题,众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答案,一旁的张固阐述道:“从盘龙湾一战来看,铁弗人能征善战,要胜过匈奴人数倍,解使君在盘龙湾吃了败仗,不先稳固军心,还要强行再战,这肯定是不智之举,接下来他估计还要再吃一次败仗。如此一来,在朝廷援军到来前,恐怕铁弗人是无人能制了。”

刘羡微微颔首,赞赏道:“阿田也算是有些知兵了,那依你之见,我应该从中如何作为?”

张固想了想,说道:“现在关中郡县多已沦陷,能固守待援就是大功一件,辟疾,我觉得没有必要冒险什么吧。”

郤安却反驳说:“这不行,辟疾如果只做得六分好,朝廷就会糊弄过去,当做无事发生,确实要做一些事情,不然怎么更进一步呢?”

可到底要做些什么,郤安也说不上来。

刘羡现在被克扣的功劳,放在别人身上,早就足够当一州刺史了。刘羡到底还要立什么样的功劳才能升迁,堪称是晋室官场的六大未解之谜之一。

(与之并列的是鲁公在秘书监到底修了多少史书,孙秀在征西军司到底卖了多少买地券,石崇在金谷园到底埋了多少美女,祖逖在成名前到底作了多少起劫案,王衍在谈玄时邀请了多少人磕五石散。)

还是李盛多智,他突然捂手大笑,对刘羡道:“主公,我有一个主意了。”

“哦?什么主意?”

“现在孙秀不是落难了吗?征西军司的指挥权,他已经交出去了吧!”

“确实如此。”

“他指挥权虽然交了出去,但现在应该还握有人事权。欧阳府君不是已经逃回洛阳了么?主公何不趁机向他讨要冯翊太守一职?”

“这……”刘羡开始思忖这项计策的可行性。

“孙秀接连打了败仗,这次被解使君捅上了天,摆明是要罢职问罪的。孙秀若想自救,不仅要暗地讨好贾后与太子,同时也要自己的履历过得去才行。主公若现在向他承诺,以暂领太守的名义收复冯翊郡,孙秀在朝廷那边就交得了差,主公成为郡守也就成为既成事实,朝廷只能追认。这是两全其美的好事,孙秀不可能不应允。”

听完李盛的这番分析,刘羡不禁击节赞叹道:“好主意!宾硕,就这么办!”

刘羡随即修书一封,在信中痛陈利害,向孙秀讨要冯翊太守一职。由于心情激动,这篇文章也写得花团锦簇,罕见得向孙秀拍了一通马屁,说什么“公博洪量,善任知人”、“体重国家,捍扶正道”,以致于写完后,刘羡自己再读都有些忍俊不禁,怀疑到底是不是自己亲手写的。

但他还是把这封信交给了李盛,让他亲手转交给孙秀,这足可见刘羡对此事的重视。

李盛走后,刘羡又开始有些患得患失。他想,现在一路上城池都被铁弗人占领了,宾硕这一去三百里,能成功抵达长安吗?孙秀又真的会答应自己的请求吗?若是答应了,自己又该用什么样的办法来收复冯翊郡呢?

他知道现在不是想这些的时候,于是努力排除杂念,开始指挥县民们进行秋收。如果李盛真的能够成功,那这大概就是自己最后一次负责夏阳的政务了,他必须做好任内的每一件事,不给夏阳人产生任何负担。

一转眼,又是十余日过去了,秋收也结束了。夏阳紧张的氛围稍稍有所缓解,至少相比于关中其余郡县,夏阳人没有因为战乱而丧失太多的收成,明年还是可以有所展望的。

在此后,刘羡一时也没有了别的政务,就在家里逗弄孩子。

此时的长子刘朗已经两岁了。两岁的孩子可谓是粉雕玉琢,一生中最可爱的时候了,虽然还会哭闹,但不躁动,而且牙牙学语了一段时间后,已初步能说一些语焉不详的话语来,也会对着父母喊“阿父”“阿母”了。

刘羡对这个孩子十分疼爱,看着他滴溜溜的黑色眼睛,天真无邪的笑脸,刘羡立刻就回想起自己的童年。这使得他暗暗下定了决心,一定要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当上郡守,好让孩子也能抬头挺胸地做人,至少不会再被其余同龄人叫“亡国公”。

但下定决心的同时,偶尔仍会升起彷徨。

“这条漫漫长路,我走到哪一步了?”有一日他忽然没头没尾地问绿珠。

“大家都在看着公子,知道公子已经走过了很长的一段路。”绿珠抱着刘朗回答道。

但这个回答不能让刘羡满意,他想知道的,是还要走多远的路。

到了八月中秋,夏阳的草木纷纷走向枯黄,在一片黄花的馨香中,李盛也终于从长安归来。

他给刘羡带来了一个坏消息与一个好消息。

坏消息是孙秀拒绝了刘羡的请求,不应允刘羡暂领冯翊太守一职。

理由很简单,原冯翊太守欧阳建虽然从临晋逃回洛阳,但是朝廷并没有罢免他的职位。欧阳建又是石崇的外甥,和贾谧也有书信往来,孙秀若是这么干,无疑是公然背叛贾谧,也得罪了石崇,这种赔本的买卖他是绝不会做的。

不过话说回来,对刘羡的提议,孙秀确实怦然心动,他虽不敢自作主张,把冯翊郡交给刘羡,但现在的雍州倒是有一个现成的官缺,那就是北地太守。

盘龙湾一战,北地太守张损战死,北地郡也为铁弗人所占领,北地都尉张光下落不明。把这样一个地方交给刘羡,显然任何人都不会有异议,只是相比于在冯翊郡,北地郡仅下辖富平、泥阳两个县,晋人户口加起来可能还没有一万人,远不如现在的夏阳。

孙秀的意思是,他可以让刘羡暂领北地太守一职,同时为了弥补刘羡,可以让他自行选择下一任夏阳令的人选。如果他不愿意就任北地太守,孙秀也不会强求。毕竟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眼下关中局势败坏至极,孙秀是要负极大责任的,他基本丧失了政治上的话语权。

这就是李盛带回来的好消息了。

又一个选择摆在了刘羡面前,接下来他该如何选择呢?

答案当然只有一个。

求票!求订阅!请大家多多支持!大家的支持就是我更新的动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