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晋庭汉裔 > 第四十五章 元康四年(4k)

晋庭汉裔 第四十五章 元康四年(4k)

作者:陈瑞聪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1:47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上苍还是怜悯刘羡的,在折腾了差不多七天后,绿珠的情况终于有所好转,因失血过多引起的高烧渐渐消退,总算是脱离了危险期了。

但孙秀奇袭给夏阳带来的负面影响却不这么容易消除。

在元康元年,刘羡刚刚就任之际,夏阳县的户数仅有三百户出头,整个县一共不到一千五百人。但经过刘羡的励精图治后,元康二年年末,夏阳县的户数恢复到了千户以上,人口达到了五千人之多。而到了孙秀奇袭前的元康三年七月,夏阳县的户数已经达到了惊人的一千八百户,人口更是逼近万人大关。

说起来,这其实都要归功于孙秀的苛政,他在关中其余郡县愈是横征暴敛,迁居到夏阳的百姓就愈多。这导致元康三年来,每月内迁来夏阳的百姓都超过百户。以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恐怕等到元康五年,夏阳县的人口就会超过临晋,成为冯翊郡的第一大县了。

但这次孙秀的奇袭却给了夏阳当头一棒。虽然没有人说这次袭击夏阳县的主使是谁,但孙秀和刘羡的矛盾已经众所周知,能调动这么多人,又有兵甲的,除了孙秀也没有别人了。

所以在他人看来,这代表着孙秀和刘羡的矛盾公开升级。谁也不知道,接下来会不会有更过激的事情发生。

百姓们逃到夏阳是来减税的,但在危及生命的危险面前,他们也知道该如何选择。已经迁入夏阳的百姓没有离开,但原本打算迁入夏阳的百姓,此刻大多变为观望态度,就连以往自龙门渡往来的商人也减少了接近六成。

刘羡对此倍感无奈,他也愈发意识到了,在百姓的心中,其实晋室的统治还很稳固,自己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所以接下来的日子,刘羡就是一面安抚夏阳民心,一面假借着催问劝降郝度元相关的封赏事宜为由,派郤安去和孙秀接洽,看看怎么在把这件事轻拿轻放的前提下,给自己获取最大的利益。

孙秀本来已经做好了刘羡鱼死网破的心理打算,得知刘羡愿意不把这件事闹大,可谓是大喜过望。他顿时表示,愿意统一口径,这都是误会:

他其实派这些人到雁门去戍边的,没想到这群人不愿离去,思乡心切,结果到了夏阳,在北营喝醉了酒,导致炸营了,这才闹出了这么个大乌龙来。

因此,孙秀愿意三倍补偿夏阳的损失,并且索要这些被刘羡生擒关押的俘虏,说是要到长安论罪。

当然,说是要论罪,实际上双方都清楚,这其实就是走个过程,最多砍两三个人头,其余的教徒性命就都保下来了。

郤安把这个条件带回到夏阳的时候,刘羡对此很是不满。毕竟这代价显然太轻,而孙秀带来的这些人,显然都是他的死忠嫡系,不然他不敢这么信任地带到夏阳来,故而也绝对不能就这么轻易交还回去。

所以刘羡随即开出了另一个条件:

“什么狗屁!孙秀当我是要饭的?你告诉他,要人可以,甲胄兵器都给我留下,剩下的人,一人二十金的价格!一手交钱,一手交人!”

孙秀留在夏阳的有五百人,刘羡这是直接要讹他一笔大的。

孙秀不是拿不出来,但这个要价显然也太过高昂。洛阳人市最贵的奴隶价格,也不过是两金一个壮丁。所以他就开始和刘羡对砍,吵了几个来回,一直到元康三年的冬月,最终敲定了十六金一人的赎价,这件事才算是谈得七七八八了。

到腊月,孙秀派辛冉过来提人,给刘羡带了四箱金饼,赎人的八千金,加上弥补损失的两千金,一共一万金。而刘羡确认无误后,就把五百名教徒都转交了回去。

但在转交之前,刘羡玩了个心眼。就是暗地里草拟了份孙秀教唆教众谋反的供状,在上面写了一堆大逆不道的言论,然后逼迫这些教徒们摁了手印。如此一来,这就可以作为最终要挟,确保孙秀不敢对自己再有任何妄动。

加上狠捞了这么一笔现金后,孙秀奇袭夏阳这件事情,也就算是正式结束了。

而没过多久,也就是到了元康四年(公元294年)的正月,朝廷嘉奖的诏令也到了,内容很简单:因刘羡在招抚铁弗郝度元一事上有功,朝廷经过商议后决定,将刘羡由七品夏阳长拔擢为六品夏阳令,特赏绢帛八百匹。

这个封赏真是把刘羡给气笑了。

虽然他想过,这件事上报到洛阳,可能贾谧会想个办法来恶心一下自己。或许是把自己分配到哪个特别穷困的小郡当太守,或者到征西军司底下给孙秀打下手。结果还真没想到,贾谧居然能够这么厚颜无耻,直接地都不挪一下,给他表演了一个原地升官。

按照制度,县大者置令,小者置长。夏阳虽然在刘羡这些年的治理下,可谓今非昔比,但和大县还是有一些差距。要知道,在两汉时,要有万户以上的人口,才能称之为大县,魏晋的要求低了些,但大抵也要五千户,县人口过三万才能算大县。

夏阳距此还差得远呢!但贾谧就是这么做,刘羡也没话说,谁叫人家姨母是摄政皇后呢?

当然,六品县令和七品县长还是有些区别的。最直白地表现就是官俸上,由五百石变成了八百石。其次是手下的官僚团体也可以随之扩张。

原本一个县长只有一个县丞与一个县尉,作为县令,府内可以有两尉两丞,其余的县府属吏也有所增加。其中最重要的,大概就是县卒的人数也增加了,一个县尉手下能招揽三百名士卒,如今也扩充了一倍,可以招募六百人,可以算是一个部曲了。

但这显然不能满足刘羡的期望,这一次冒着这么大的风险跑了一个来回,只有这么个结果,下一次立功的机会又在哪里呢?到时候贾谧又会给自己整出什么幺蛾子呢?

所以这个年,刘羡过得很是闹心。

“不要这么愁眉苦脸的,公子,至少付出总是有收获的,对不对?”

这天上午,正值县府休沐,天上下起了鹅毛大雪,刘羡左右无事,就坐在院中烤着火,吹奏起笛乐来散心,而绿珠则躺在床榻上,神情温柔地聆听着。

那一日的失血过多,还是给绿珠留下了一些后遗症。自那以后,她的气力少了许多,脸色至今仍然苍白如玉,精神也不好,不多时便要在床上眯眼歇一会儿。

刘羡此时吹的是著名的《采薇曲》,他对这段时间的遭遇感到烦闷,也想要学会忍耐,就用这种风雪如归的曲调来表达心中萧瑟,反复地吹奏最后一段尾奏,也就是那段著名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刘羡心乱,吹的气息也不平稳,绿珠当然就听出来了,等刘羡的笛音停下来,她笑了笑,又说:

“公子,你听院外,有没有听到什么声音?”

刘羡放下手中的竹笛,侧耳去听,除了天空中的风雪声外,还隐隐约约有什么事物噼里啪啦炸开的声音。

绿珠脸上带着幸福的笑容,对刘羡道:

“这是爆竹的声音,满城的百姓都在庆贺呢!”

“这是因为他们听说你留了下来,还能继续做夏阳的县令,大家都非常高兴,他们真是将你视作父母一般,相信公子能带给他们幸福呢!”

“公子已经是他们心中的支柱了,这难道不值得高兴吗?这说明公子已经是一颗大树了。”

听到绿珠的话,刘羡原本悒悒不乐的心境有些疏解了。原本想靠笛乐来排解自己,但其实越想越是忧郁,反而加重了自己的不满。但此刻听到城中那些爆竹的声音,虽然隐隐约约,时大时小,但也像一颗颗火星般蹦入了心间,将自己的不快悄然化去了。

刘羡站起来,到门口看了一会儿风雪和天色,感叹说:

“天地如此宽广,将万事万物都显得如此渺小啊!”

绿珠应道:“可正因为如此,才能显出功业的伟大啊。”

刘羡哑然,他坐回到榻前,对绿珠道:“你啊,总是能说出一些我还没想到的话来,也总是能替我说出一些话。你的聪明都是从哪里来的呢?”

“当然都是岁月教会我的,也是公子教会我的。”

“我?”刘羡有些失笑,他现在还听不懂绿珠话语中的潜台词。当一个人太爱另一个人的时候,她就会对一个人的缺陷变傻,但与此同时,在另一方面也会变得非常聪明,那就是在如何帮助爱人走向更好的时候。

这时候,架在火盆上的铜釜响了,刘羡连忙站起来去看,拿开釜盖,原来是里面的粥煮沸了。这是给绿珠煮的,用黑砂糖和红豆一起熬了一个时辰,补血用的红豆粥。

刘羡连忙捏了湿巾,把铜釜从火盆上取下来,又朝上面放了个水壶。而后吹着气给绿珠盛了一碗粥。

再坐回榻边时,绿珠明明还没有喝,眉眼里已全是甜蜜。

刘羡叹了口气,他转而向往常般往下,对绿珠诉说自己的烦恼道:“我还在发愁,孙秀闹了这么一出后,怎么让夏阳回到原来的轨道上,出了这么多命案,很多人都还在观望,怀疑夏阳还会出乱子。”

“其实也没什么,公子已经做得够好了,只要公子一直表现出这种决心,大家的眼睛都是明亮的,百姓自然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长久对比之下,总是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是啊,岁月总是会给人正确的评价,只是当事人常常缺少耐心,也包括我自己。”

到这种时候,刘羡才深刻地感觉到,司马懿确实是有过人之处。耐心,等待,这两个词听起来非常简单,可实际上做起来,却难免让人心灰意冷。

因为人在世界面前显得过于渺小,人或许真的能对未来做出预测,但是,时光,风雨,日常,尘埃,这些琐碎到天长地久也不会结束的事物,会让人猜疑自己的判断。

自己真的是对的吗?那为什么眼前这么平静呢?答案是,其实所谓的天崩地裂发生了,在宇宙和地球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

所以越是如此,耐心才越珍贵。它意味着不在意他人的眼光,坚持自己。但注意,千万不要将被岁月打磨后的平庸与麻木等同于耐心,这是截然不同却极容易被误会的东西。

刘羡现在就在打磨自己的耐心。当天傍晚,他出来查看夏阳的夜市。因为过年这几天,大家都闲来无事,也就不搞什么宵禁了。

由于是过年的缘故,此时的夏阳没什么商队,基本都是本地的县民们在凑热闹。夜市卖东西的人不多,表演和游戏的人才是多数。

夕阳西下,很多人已经点亮了篝火。孩子们在燃烧爆竹的同时,又嬉闹着在街巷间赛跑捉迷藏,在刘羡身边带起一阵风。

在街道上还有不少男男女女来回活动着,或在围观斗鸡,或在比拼投壶,或叫嚣着打双陆,在这个下雪天依然显得极为热闹。

最热闹的地方,当属城南,那里有县民自发搭起了舞台,正在上面表演握槊、踏鼓舞、胡笳十八拍之类的节目。因此下面拥挤了很多人围观,据说在节目最后,还会按照惯例,向龙门的大禹跳请神舞,以此来保佑新的一年万事平安。

刘羡就一面朝那边走,一边打量周围有没有什么起火的风险,在年前腊月的时候,城西就着了一次火,烧伤了好几人,刘羡就是因为这个才出来巡查的。

好在今天没有出什么大问题,走到城南后,天色已经彻底暗了。眼前人山人海,到处都是笑声,让他心中倍感欣慰。一时间觉得,这样的生活长久一些,其实也挺好。

这时刘羡听到了一个男童的哭声,刘羡上前询问,他就不哭了。原来,这孩子个子太矮,看不到台上的社戏,感到非常的失望。刘羡便把这男童托起来,站在人群的外围,让他骑在自己脖子上看。

舞台上此时正在表演“弄假官”。这是一种自汉和帝流传下来的滑稽戏,由两人进行表演。一人假扮为贪官,一人假扮为正面的英雄,或是游侠,或是清官。然后由英雄来戏弄贪官,以此来发泄民愤,深得底层百姓的喜爱。

而刘羡不免失笑地发现,舞台上演的正是“刘羡”斗“孙秀”,很多县民在下面指指点点说:

“那个孙秀的扮相还不够丑呢!我觉得鼻子应该再尖一点。”

“是!县君的扮相也不对,我总觉得少点什么,应该更英气一点……”

“少把剑!我听说县君的剑术很高,就是靠一手剑法收服的龙门贼呢!”

“对对对,就是少把好看的剑!”

“……”

听着县民们没头没尾的议论,刘羡闻言不免失笑。可能是缺乏言辞上的训练吧,他们其实也说不出孙秀哪儿真的坏,自己身上哪点真的好,那他们的评价到底来自哪儿呢?或许是来自直觉吧。

看本人的戏还是有些尴尬的,好在由于天色太暗,他又站在最外围,并没人注意到他就在人群之中,和县民们一起鼓掌。

等到社戏结束,百姓散去,刘羡将男童放下来,拉着他的手带他回家。在得到父母的连声感谢后,刘羡又开始往回巡游,街上的行人已经很少了,这使得他仰望了一会儿星空,又觉得自己充满了力量。

求票!求订阅!请大家多多支持!大家的支持就是我更新的动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