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晋庭汉裔 > 第十八章 庆功(4k)

晋庭汉裔 第十八章 庆功(4k)

作者:陈瑞聪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1:47 来源:平板电子书

李矩一箭命中杜干后,梁山寨上全营哑然,刘羡趁此良机,率先持剑冲杀进去。后面的县卒见县君都冲锋在前,更是不敢怠慢,一股脑蜂拥而上。

梁山贼虽然争勇好斗,又占据了地利,但是在丧失了首领的情况下,一时军心大乱。有的人想斗,有的人想降,有的人想跑,结果是一盘散沙,一冲就垮。

结果就是,在付出了十七人轻伤、五人重伤、一人死亡的轻微代价下,刘羡成功攻克了梁山寨。俘获马贼九十七人,杀贼二十六人。缴获麦六百石,粟一千石,金一百,木弓两百把,环首刀一百一十四把,马七十九匹,锦绣二十匹,兽皮三百余卷。甚至还有一些诸如黄精、当归之类的山中药材,多得难以计数……

如此一来,夏阳县的最后一伙马贼,也被刘羡正式剿灭了。

当县卒们拉着缴获,牵着俘虏,趾高气扬地回到县城内,还在城郊的县民们都纷纷涌到街道上观看。

他们一面对着县卒们欢呼,一面又对马贼们投掷打骂,不管是悲伤的情绪还是欢快的情绪,都在这一刻得到了释放,因为他们明白,从今天开始,生活已经截然不同了。不只是过去的困难全部翻篇,而且他们对未来的生活也充满了自信,因为他们有一位言而有信的县君。

能够在三月内成功完成诺言,刘羡对此也倍感欣慰。

其实他也没有必定获胜的把握,只是面对夏阳县的这种沉疴,又要时刻提防贾氏的阴影,他必须快刀斩乱麻,将县内的不稳定因素快速解决。若不成功的话,对他来说,也不过是斩首和凌迟的区别,迟早都逃不掉的。

眼下,刘羡或抚或打,或劝或诈,总算是初步将夏阳县的局势控制住了,也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

为传达心中的这份喜悦,在回府之后,他当即下令,将缴获的粮食拿出一百石来,就在县城里办一次大宴会,招待全县的所有百姓。毕竟再怎么说,现在的夏阳县也就两千人左右,在人越少的时候,就越需要用这种方式来团结人心。

说是大宴会,其实也就是蒸了很多粗面做的馒头炊饼。每人最少能分得三个,然后有能看到蛋花和肉沫的腌肉汤,还有不限量供应的菘菜(中古白菜)。

放在洛阳,这样的饭食算得上穷酸,但在边疆,不仅能吃饱,还能吃上肉,就足以让百姓们露出笑容,畅想未来了。

故而在濒临夜晚的宴会上,百姓们乘兴而娱,继而表演起传统的乐舞来。几名夏阳少女围绕着火光,踏鼓而舞,又有几名老人和着鼓声,高声唱着一首汉乐府,歌声喜悦又悲凉,仿佛是故友相逢,又像是穷途之哭。

其辞曰:

“骨肉缘枝叶,结交亦相因。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

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昔为鸳与鸯,今为参与辰。

昔者常相近,邈若胡与秦。惟念当离别,恩情日以新。

鹿鸣思野草,可以喻嘉宾。我有一罇酒,欲以赠远人。

愿子留斟酌,叙此平生亲。”

这首诗传说是苏武在北海时写下的,他被匈奴扣押,牧羊于北海,十九年不得归故乡,传闻这首诗,是他在草原上偶遇一名汉人,又是悲戚又是喜悦,继而写下的乐府诗歌。

即使时光已经相隔三百多年,可如今听来,依然让人动容流泪。

李矩闻此歌声,不禁感叹道:“嗨,刘县君,这是乡亲们在表示对你的感谢啊!”

“苏武写这首诗,是因为在北海相逢了一位国人,即使素不相识,也当做骨肉血亲,希望自己能与他长久作伴。现在乡亲们唱起这首歌,正是感念您的恩德,希望您也能长久地待在夏阳县啊!”

他们一行人的席案就在宴会正中间,县吏们围绕刘羡坐成几列,饮食与普通百姓没有什么区别,也就是多一碟酱莱菔,一壶酪浆而已。

刘羡侧耳聆听了一会儿,对李矩缓缓摇首,笑道:“世回,乡亲们不是在感念我,他们只是在许愿,希望告别以前的苦楚,令以后的生活能够一帆风顺。”

“县君何必自谦呢?夏阳衰落十余载,至今方有振作,这不就是您的功劳吗?”

“那也只是今天的功劳。”刘羡喝了口酪浆,对李矩谈着自己为官的理解,“百姓看待官府,其实是一天一个看法,你今天做好了,他会夸,明天做坏了,他就会骂。他可以既说你好话,也说你坏话,这并不冲突。”

“如果我因为今天的事情做得顺利,以为以后可以高枕无忧了,然后靠在功劳簿上领俸禄,什么都不干,那乡亲们就会巴不得我早点滚,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你只有想明白了这一点,就会明白,他们刚刚其实是在许愿,不是在感念我。”

李矩闻言,不免有些傻眼,他确实没想到,还有这样一种角度,说道:“县君未免把百姓看得太市侩了吧?”

刘羡则笑道:“这怎么叫市侩?这叫不要把百姓看得愚蠢,以为他们只看得见你的好,看不见你的坏。”

他顿了顿后,对一旁在席的县吏们也嘱咐道:“你们也要记住我的话,时刻都不能懈怠。”

薛兴等人不敢怠慢,立刻高声应是。

李矩也觉得这话语中有大道理,他低首说:“多谢县君教诲。”

“不要说什么教诲不教诲的。”刘羡拍着自己的膝盖,感慨说,“我今年才十九,明年才二十,还年轻着呢!说得我平白老了一辈的模样。”

而后他又对李矩笑道:“这次能够剿平杜干,多亏了世回的箭术,真是神妙啊!我所认识的人里,除了洛阳的上谷郡公孟观,还有我一个好友外,恐怕没有人比得上你。你又这么年轻,比我还小几岁!”

等李矩自谦了两句后,刘羡又说:“世回,我这里灾乱新平,百废待兴,正是最需要人才的时候,你这么年轻,又文武双全。有没有兴趣来我这?我可以让你当我的功曹。”

这番话出自刘羡真心,他平时自视甚高,能看得起的人物无不是人中龙凤,哪怕在洛阳,许多公侯子弟都不入他眼。

但眼前的这个李矩却让他很是欢喜。虽然出身贫寒,但他却练得一手让人望尘莫及的箭术,而且悟性奇高,敏锐又会思考,不仅一眼看穿了自己的布置,更难得的是,有心气,愿意为国为民做些事情。

刘羡虽然只和他相处了不久,就已经感觉到,这是一个可遇不可求的栋梁之才。故而极想将他揽入麾下。

可李矩听闻刘羡的招揽后,只是略做思考,就回复道:“多谢刘县君好意,但我是平阳人,家中还有老母要赡养,如果不是朝廷,或是征西军司有要事征召的话,我恐怕不便远游。”

这其实就是一种婉拒,意思是夏阳太过穷困了。除非是直接举荐到朝廷,或者走征西军司的关系,不然,他是不会改换门面的,宁愿在平阳县当一个小县吏。

毕竟怎么说,平阳也是全国数得上号的大县,相比之下,只有两千人口的夏阳根本不值一提。

在场的大部分人都听出了这层意思,脸色都不太好,张固更是面色发寒,想出言训斥李矩。

但刘羡却两眼一扫,以眼神示意,将这些不满全部压下去了。

他回头长叹一声,再对李矩说:“那真是可惜,像世回这样的奇才,正如锥入囊中,到哪里都能崭露头角。我本想沾沾世回的光,看来是没机会了。”

“不过世回此次路过夏阳,确实帮了我的大忙。等张县君养好病上路,我会专门给征西军司写一封信,陈述世回的功劳。你见到梁王殿下的话,交给他,他一定会有所提拔的。”

李矩拒绝了刘羡的招揽后,本来颇为忐忑。他确实不想待在夏阳,这里实在是太穷困了,不如平阳远甚。但同时,他其实也非常仰慕这位夏阳县君,对方谈吐中,既有武人的刚健豪爽,又带有宏雅随和,实在是让人心生好感。相比于成为对方的下属,李矩更想和他单纯做个朋友。

此时听到刘羡如此善解人意的话语,他大为感动,推辞说:“不过是些微末功劳,何足挂齿呢?”

刘羡的态度却坚持道:“一是一,二是二,我前面不是说了吗?功过是不能相抵的,今天要是不把功劳记下来,以后就永远没人会记得,你才刚刚入仕,千万不要在这方面谦让。”

一番言语下,让李矩更加感动。接下来,刘羡就闭口不谈公事了,只和李矩聊一些洛阳的风土人情,然后再询问平阳当地的见闻。

其实说起历史的发源,平阳和夏阳还真有缘分,夏阳是春秋时韩国受封的地方,平阳则是三家分晋后韩国的都城。只是平阳地处汾水之滨,在吕梁山和太行山间形成了大片的平原,天然是个富县,哪怕是在夏阳在前汉最鼎盛的时候,人口也要比平阳少一万左右。

所以历代的平阳县令,基本不需要怎么操心,只要按部就班地熬资历,基本就能拿出一份不错的履历,然后升迁郡守。

不过李矩说起最近,却难免有些抱怨。他说:“最近我们郡里换了个姓宋的郡守,在郡里横生争议,说什么这个人姿势不对,那个人喜欢喝酒,还有人相貌有碍观瞻。总而言之,就是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把人辞退,实际上就是清除异己,换上自己的亲戚……”

刘羡闻言,心中一动,问道:“他为什么这么做,不怕在郡里得罪人吗?”

李矩皱眉道:“当然得罪狠了,除了皇后他们家,县里有一半的士族都怨声载道。”

“我们县君很不满,和他吵了一架,说要上奏司隶校尉,将他免职。可我们郡守说,他走了宫中的关系,背后的人姓董,没有人能扳得倒他!”

“这一句真是可怕,我也不知道那姓董的是谁,我们县君就吓得立刻跑到长安来,准备找梁王殿下另寻出路了。”

刘羡闻言,顿时就猜出来,这个宋姓太守应该是走了武安侯董猛的门路,这相当于是借了贾后的势,怪不得这么嚣张。

这让他不由得摇摇头,对李矩道:“那张君到长安,恐怕用处也不大。”

“为什么?”

“梁王殿下在长安呆不久,也就是在今年年底,明年年初,征西军司的领导,恐怕就要换人了。”

听到这个消息,李矩大吃一惊,一时心乱如麻,对此次长安之行的前途感到忧虑。

而刘羡的心情也不好,他一想到贾谧等人正在堂而皇之地玩弄权术,排挤贤人,重用奸佞,就发自内心地感到不快。

按理来说,刘羡其实应该高兴才对。因为他们这样做是在摧毁晋室基业,也是在自取灭亡,只有这样,自己才有复仇的可能。可眼睁睁地看着这群人残害百姓,残害人心中的正义,刘羡还是感到难以容忍。

这时,他不免想到一个新问题,等梁王离任以后,新的征西军司中,肯定会有人找自己的茬,那会是个什么样的人,自己又该怎么应对呢?

想到这里,刘羡也感到有些无奈。不管怎么说,自己也就是个县长,无论怎么应付,也只能被动防守,根本不能主动进攻。如果失误一次,恐怕自己就万劫不复了。

在这个时候,刘羡突然就格外想念家人,想念阿萝,想念老师陈寿,想念家里的亲人,还有祖逖、陆机那些朋友。如果有他们在就好了,有他们在,无论遇到什么困难,自己都不会觉得孤单害怕。

正在思忖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县卒跑过来,气喘吁吁地对他说:“县君,县君……”

刘羡见他有些急,便笑道:“有什么急事吗?慢些说也不打紧。”

那县卒喘顺了气,回复说:“县君,有人要见你。”

有人要见自己?刘羡有些好笑,他说:“我不就在这里吗?你把他领到这来不就行了?”

县卒道:“那人说,不便在大庭广众下相见,要县君去见她。”

“不便?有什么不便?”

县卒递给刘羡一个事物,说:“她说,只要把这个簪子给县君,县君自然就明白了。”

刘羡接过县卒手中的簪子,定睛一看,原本有些昏昏欲睡的精神,一下子就被刺激得清醒了五六分。原因不为其它,这个簪子他见过,而且仅在一个人头上见过,这是一支缀着九枚珍珠的凤纹银簪。

他立马站起来,一面让众人宴会继续,一面对县卒道:“她人在哪?你带我过去。”

来人就在夏阳县南门,悠然地坐在一辆牛车上,她头戴风帽,穿着寒地行旅之人惯常的皮袍,且用布巾蒙面,但其身形婀娜,一望便知是名女子。

刘羡打着火把走过来的时候,虽然已经知道来人是谁了,但情绪非常复杂,忐忑中掺杂着喜悦与疑惑。他挥挥手,让身边的县卒离去,然后问道:“你怎么来到这里的?”

女子缓缓举手,将脸上的布巾摘下来,露出一张天下无双的惊艳容颜,她轻轻一笑,似乎冬天就散去了,春天已提前来了。

正是刘羡在三年前送往巴蜀的绿珠。

两人四目相对,她轻声说:“公子,别来无恙?”

刘羡望着她,突然想起了洛阳的无数青春岁月,那些他本以为已经结束和遗忘的故事,瞬间又浮现在自己眼前。

求票!求订阅!请大家多多支持!大家的支持就是我更新的动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