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青春校园 > 文艺时代的人生直播 > 第494章 非常时期

文艺时代的人生直播 第494章 非常时期

作者:王望舒 分类:青春校园 更新时间:2025-05-30 04:04:57 来源:平板电子书

老农喝酒,只是一小杯,多了也不喝。那一小杯,就是一小搪瓷缸子,看起来有三四两的样子。容量较大,看着不起眼。这种搪瓷缸(杯),在农户家很常见。用来喝酒,又文明、又实在。

空气中弥漫着酒香和肉香,腾腾的烟雾、翻滚的火锅,让这个家充满了人情味儿。这是阿宽前半生没有遇见过的事,没有看到的场景,也没有遇到过的人。此情此景,终身难忘。他迫不及待想和别人分享。要知道在港岛的朋友有很多。他们很想来,可惜千山万水不方便。就是想来,也要申请,还有准备资金,需要时间,需要耗费精力等。不是说说而已。需要切实付出努力。

阿宽看到这不算奢华的房屋,可以说装修非常简单,看起来原始粗犷的装饰,令人感到质朴之美。

这种美,不假雕饰,更没有粉饰,全是实打实的,连红砖和水泥砖的混合浆砌,都是结合得毫无扭捏做作。质朴的建筑,配合质朴的人,倒也有趣儿。这个地方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此。经历很多谎言,看到了很多假象,透过浮云,还是能看到事物的本来面貌,倒也有意思。

美食也算印象深刻,用的佐料大部分本地出产,可以说,食材大部分都是就地取材。老农说的海鲜,阿宽一点兴趣也没有。阿宽来自港岛,什么海鲜都吃过。到了大山深处,吃海鲜,可想而知,海鱼海虾倒是出自大海,可是新鲜度百分百会降低。就地取材才是正道。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唱歌不跑调才是好样的。

对于海鲜,内地,特别是对大山里的人们来说,已经不是海鲜,具体说,就是海里产的干货,这样倒好理解一些。

海鱼海虾或者海带,前两者是偶尔来了贵客用来招待,甚至淡水鱼,例如草鱼、鲤鱼或者大头青鲢,都是招待客人的菜。其他的都是当地食材,家里喂养的,地里生长的,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只要人勤快,地里啥都不缺。

平时吃饭都是在圆桌,圆桌下面是火炉,烧木柴的。一年四季都是这样。一般来说,桌面是一大块地板砖,这种地板砖,其实是专门的桌面砖,这种砖,可以耐火耐高温易清洗,砖的四周是一圈不锈钢箍子,这样,砖边或者砖角就不会碰伤人。这样的设计充满了智慧,也非常有人性。民间有高手,不得不佩服。除了解决生计问题,还能开发人的智力。劳动者从劳动中获得成就感,也是一种巨大的满足。

吃完饭,老农的妻子用湿抹布擦桌子,抹布过后,是袅袅升起的水汽,看来,桌面的温度很高。柴被燃烧,释放出来的热量十分可观。这就是人间烟火,很接地气,在港岛无论如何也看不到,也想不到。港岛的天气变化快,一会晴一会雨,大雨说来就来,说走就走,马上乌云滚滚,马上艳阳照大地,颜色鲜明,皮肤容易晒黑,空气中

如果不小心,可能会被烫着,家里有小孩的,一般会在烟囱处设置铁丝网或者不锈钢的保护圈,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孩子不被烫伤。事实证明,这个方法真好,有效保护了孩子们。

地板没铺地板砖,是水泥地,很光滑,泛着青光,看样子,用的水泥标号挺高。有时候,买建筑材料不是师傅去买,是东家去买,买错了,将错就错,也可以用。这个无可厚非。师傅也不责怪,标号高的水泥,用起来更好,无非是钱多花了点,如果退还,麻烦得很,山区运输成本超级大。多花的钱,如果跟运费比起来,还是小巫见大巫,没啥,简直不值一提。

阿宽明白了,摩托车对村民出行的作用有多大。以前出门靠走,一天走不了多少路。现在有了摩托车,干啥都方便,提高了不少的工作效率,再穷的家庭,老百姓的衣食住行,这四个最重要的事,行是最后,现在却要放在最前了。一切行动,都要靠真正动起来。如果限于嘴上说,局限很大,最终可能会有很多问题。

多哥说:“如果你有空,我们可以去摩托车市场看看。”

“为什么?”阿宽好奇地问,阿宽自以为是不是嫌他是累赘,要单单买一部摩托车给阿宽,这样阿宽出门就不用操心找车了。

阿宽转念一想,不对,这不是给我买车,短短几天,买一部车,成本太大,买了车,怎么弄回港岛,送人又舍不得,卖了又便宜,不太划算,问问清楚再说。

“买车干啥?”阿宽又问道,“难道说你的摩托车带不动我,非要我单独骑一辆摩托车不可吗?”

“阿宽,你想多了。我们项目村有两个,现在的是鹤村,有摩托车,就是那个,你看,我用的那个。还有一个项目村在松村,没有摩托车。需要买一部。”多哥说。

多哥说话,阿宽一直盯着他的嘴唇看,好像通过唇语,能更明确多哥要表达的意思。阿宽在港岛的时候,学过一段时间的唇语。这个可以帮助残障人士。

在社会服务方面,港岛做的比较好,阿宽参与过很多活动,关于社会服务这一块不陌生。人心到处都一样。富裕国家有穷人,穷国家有富人,如果不懂社会,就要继续努力去了解。

“原来是这样,吓我一跳,我还以为给我买一部摩托车呢,我说呢,干嘛要买?买,容易,卖就难。我又不可能将摩托车带回港岛。”阿宽说。

“是的。港岛可以跑摩托车吗?”多哥问。

“可以跑,但是没人愿意跑。港岛的交通很方便,出门有公交、地铁和的士,出行一点都不难,摩托车没啥用,偶尔带带女友出去兜兜风可以,没谈恋爱或者不懂谈恋爱的就用不着,因为后座没人。交通发达,就是贵,不过有补贴,游客到港岛,车费几乎占大头了,不过,既然旅游,就是要开心,花点钱也值得。”阿宽说。

“呵呵,真有意思。你们港岛人真有意思。”老农听了,哈哈大笑道。

“每个地方都有特色。山区和平原的差异很大。”阿宽说。

“没错。那么,阿宽,我们下午有什么安排?”多哥问阿宽。

“听你的。”阿宽说。

“你看天气挺热的,下午我们回宿舍休息休息吧。”多哥说。

“可以。”阿宽说。

看得出来,阿宽这两天很疲劳,他忙得不可开交,可能将港岛的快节奏、忙工作的劲头带着,这是一种惯性,一下子刹不住车。内地的工作节奏慢,有点让才从港岛过来的人不习惯。要知道,有的人喜欢快,走路快、说话快、做事麻利,做慢了有点不适应。从事农业看起来收入不稳定,看天气,看自然条件,还看市场,市场很稳定,涨价不可能,保住不跌价就很好。这事谁知道呢?农村就是这样。很多人都呆不住,进城务工,都有二代、三代了,在城里安家,到孙子、重孙子,再也没有农村的概念,可能回到农村,无法生存。韭菜麦子分不清,四季种啥不知道,农药化肥咋用也不清楚,也可能会迷路。也就是说,走路都需要帮忙。让人怀疑是不是农民的后代了。

有的人喜欢慢,看起来是患有拖延症,就像摸鳖的人一样,非得慢下来不可,如果不慢,就不容易成功。

饭后,老农的妻子给大家上茶。

阿宽看到那茶叶在滚水中冒泡,问:“这是发酵过的吗?”

“看来,你懂茶啊!”老农笑着说。

“不懂。只是了解了一下,据说这里是茶叶基地,专门出茶的地方,从古至今都是这样。连乔致庸都从这里进茶。现在还是。家家户户都有茶山,有自己的茶园,除非自己不要了,流转给其他人,自己要是自我管理,可以自己管理,不用请人,可以节省不少开支。”阿宽说。

这次阿宽说得很清楚,看来是入乡随俗的原因,他品着正宗的绿茶,享受着快乐的人生。茶,成为最后的普通人的享受,带有文化的色彩,因为,茶就是让人顿时高雅的象征。前头六个,柴米油盐酱醋,都是一些生活的琐碎,让人的理想也破碎,一地鸡毛,让人感到心烦意乱,最后一个茶,顿时让人感到了生活的希望和情趣,原来生活不是枯燥无味,而是充满着诗情画意,通过茶可以体现出来。

原来,阿宽比较喜欢喝茶。

“这种绿茶不是发酵过的,是炒过的。有一股清香,沁人心脾,对于爱喝茶的人来说,的确是美好的一刻。饭后不吸烟,就餐时不喝酒,就是一杯清茶,就足以过好一天的日子。如果不懂茶,也就无所谓,就像牛马饮水一般。”多哥说。

“原来多工懂茶?”老农说。

“略懂一点,我不喝茶,因为我有胃病,要喝的话,就喝一点红茶,绿茶太刺激,就不喝。再说,喝胃药,医生嘱咐不能喝茶等刺激性的食物,我也就喝白开水,偶尔喝点发酵过的茶。减少对胃的刺激。”多哥说。

“原来这样,我家里也有红茶,要不要来点?这红茶是娃娃们从福建带回来的。我们这里还没有,正在引进,还没学会。”老农说。

“不必了,我的杯子里还有其他的东西,现在正在吃药。等过了这段时间,我专门上门来讨茶喝。”多哥说。

“好的,只怕你不来。来之前,先打个招呼,我好杀鸡炖上,来了我喝酒,你喝红茶,吃鸡。”老农说。

阿宽明白,这个关系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养成的。是多哥常年累月和村民打交道养成的关系。这是良好的关系还不是不好的关系,真的不好把握。

饭也吃了,茶也喝了,阿宽拿出自己钱包,问:“请问老伯,这次吃饭用了多少钱,我好给你。”

“钱,什么钱?”老农吓了一跳,连忙问道。

“就是今天吃饭的钱。我们都不吃农户的饭,如果实在没办法吃了就要付钱。”阿宽说。

“你别笑人了!我们从来不收客人的饭钱。这是从古到今老祖宗留下的规矩,招待远方来的客人从不收费,如果我破了例,在我家吃饭给了钱,不说祖宗不高兴,就是乡亲们也要戳我脊梁骨,骂我,我可背不起。”老农说。

“老伯,你一定收下,如果不收,我就算违反纪律了,给机构脸上抹了黑,以后怎么在机构做事为人?”多哥说。

“去去去,我说你这个人,还是从大城市来的,怎么这么不懂事?我说不要就不要,如果我收了,你一拍屁股走了,我还在这里,等别人骂我吧。你也不想看到我倒霉吧?”老农说。

阿宽听他这么一说,吓了一跳,敢情这是铁了心不收,如果收了,说不定要出人命。乡里乡亲的,都要面子,没面子,不如死了。他们这么淳朴,招待远客是习俗,绝对不会收钱。如果收了,会被认为破坏了规矩,老祖宗不高兴,乡亲们也不待见。后果很严重。敢情多哥他们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吃饭给钱都给不出去,那么,港岛办公室应该交代交代,免得让人难堪,到了这个地方,就是进入尴尬之地。看来,文化的冲撞在所难免。世俗的东西,在山里人看来,是不是君子所为,而是小人行径,要慷慨大方,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来了朋友招待,是天经地义的事,谈钱就伤感情。当地人不能接受。中西方还是存在文化差异的。存在冲突也可以理解。只是对大家都好,说得过去就不必过于认真,适当做一些让步也是可以的。

也有一种可能,就是民俗是这样,内地刘小姐他们也清楚,但是,港岛办公室的不能理解,不知道这规矩,还是按照以前的项目原则在走,这就不配套了,很麻烦,信息应当及时更新才对。否则,来了访客和新队工,就有麻烦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