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新唐 > 第十一章 海水晒盐

新唐 第十一章 海水晒盐

作者:东仙轩辕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2 00:15:26 来源:平板电子书

登州城北二十里。

李从燕站在一处土坡上,入眼便是一片占地颇广的建筑,一圈大约三米高的围墙环绕四周,将这片建筑严密的包围了起来,只有一南一北两处大门可供进出。

在这片建筑北面不远处,便是绵延十数里的沿海滩涂,已经有大批民夫在那边挖掘方坑。

李从燕凭高望去,只见一大一小两个方坑为一组,大坑约有十平米左右,小坑则有三、四平米,这样的坑组共有三千四百多组,占地足足七、八百亩,几乎将整片滩涂挖成了“鱼鳞状”。

这些方坑便是用来晒盐的“盐田”,大者叫做蒸发池,小的叫做结晶池,专门用来晾晒海水、析出海盐结晶。

在华夏,海盐自古便有。最原始的制取方法是“煎煮“法,用盘为煎,用锅为煮,史称“煮海为盐“。而后经过华夏先民的不断实践改进,逐渐由直接用海水煎煮,改为淋卤煎煮。用煎煮法制取海盐不但产量低,而且质量差。

李从燕决定用进行海水晒盐的办法赚钱之后,便想到了后世明代的海水滩晒制盐法。

此法原本是明代无棣碣石山附近的盐民所创,据明代学者宋应星撰著的《天工开物*作咸第五》记载:“海丰有引海水直接入池晒成者,凝结之时,扫食不加人力。与解盐同。但成盐时日,与不借南风则大异。“

说白了,就是一种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方法,俗称“盐田法”。这种晒盐法需要在大片平坦的海边滩涂构建盐田。盐田一般分成两部分,也就是蒸发池和结晶池。先将海水引入蒸发池,经日晒蒸发水分到一定程度时,再倒入结晶池,继续日晒,海水就会成为食盐的饱和溶液,继续日晒下去就会逐渐析出食盐来。这时得到的晶体就是常见的粗盐。

而后只需要将这些粗盐运到海盐工坊内进行细加工,就可以得到数量可观的细盐了。

此时海盐工坊已经竣工,盐田也已经基本挖好,工坊内一共招募了六百多名工匠,经过审查后全部在刺史府登记造册。

按照李从燕的要求,这六百多名工匠连同家眷,全部居住在工坊内,在三年合约到期之前,任何人不得外出,所有人在这三年时间里,吃喝拉撒都要在工坊内。

当然,李从燕给出的工钱自然也很高,在与陈东理协商之后,这些工匠的工钱足足是同行工匠的五倍之多,而且海盐工坊还负责工匠家眷的衣食费用,这样的地方对于寻常工匠来说,已经是天堂了,就算三年不能出去又能怎样?

此外李从燕在设计工坊图纸的时候,特意在工坊内添加了医馆、货栈、酒肆等等配套设施,当然这些全都是刺史府经营的,价钱也只是成本价而已,为的就是将这些工匠及其家眷牢牢拴在工坊内。

此时晒盐的盐田法还属于李从燕的独门绝技,各地不管是官家还是私盐贩子,全都在用海水煮盐的老法子,不但产量低而且品质还差,根本无法与盐田法生产出来的精细海盐相提并论。

所以李从燕必须加强防备,至少要创造三到五年的“技术真空期”来,刺史府要在这几年时间里大赚特赚才行。李从燕明白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肯定会以各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扩散开来,不过到时候自己还会有别的新技术放出来,自然不会担心会被挤得没饭吃。

李从燕在高处俯瞰一番,便策马进入工坊内视察。吴从汉和陈东理一左一右策马陪同,大队人马随后跟进。

此番陈东理下定决心要搭上刺史府的马车,自然不会怠慢,于是亲自赶到这里主持海盐工坊的运作。

而李从燕也已经正式任命陈东理为海盐工坊的主事,任命李偲升为琉璃工坊主事。又派吴从汉在海盐工坊协助筹办,李任在琉璃工坊那边协助筹办。

李从燕将两个工坊的经营权限交给陈东理和李偲升,只是让吴从汉、李任管好工匠以及保密工作。

“大人请看,这边是工匠的居住区,共有七个坊,全都与工坊的劳作区用院墙隔开。工匠的家眷是禁止进入劳作区的……”

“工坊每日辰时初刻(早上7点左右)上工,戌时三刻(晚上7点左右)下工,按照大人的要求一般,所有工匠每日定时吃饭、定时休息;海盐的生产流程分为若干步骤,每个工匠只负责分内之事,彼此之间互不干扰,整个工坊如同车轮一般运转,日日不息……”

李从燕还给海盐工坊和琉璃工坊制定了一些管理细则,经过吴从汉和李任的修改,已经全部下发了。这些管理细则与后世工厂的规定相比还很粗浅,但是已经可以保证海盐工坊以及琉璃工坊的高效运行,至少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耗。

“工坊每三天会从登州等地购入粮食等补给,并且会对进出人等严加查验……”

“如此甚好。”

陈东理很是殷勤,引领着李从燕四下视察,众人向北出了工坊,来到了海边滩涂的盐田。

此时一众工匠正在滩涂上挖掘引水渠,以便将海水引入蒸发池。

李从燕仔细观察了一下,蒸发池与结晶池之间还有小沟渠相通,而却这些小沟渠内还装有竹节,用来稳定出水量,这在自己的设计中是没有的。在李从燕最早的设计中,蒸发池中经过晾晒的海水是需要用竹筒引入结晶池的。

“看来这是工匠自行发挥聪明才智的结果啊,如此倒是可以节省不少的人工。”

李从燕感叹着此时工匠的智慧,而后有意对陈东理说道:“陈主事辛劳了。我听闻盐田这边消耗巨大,陈家又追加了不少钱粮,可有此事?”

陈东理叉手说道:“陈家在提交投入章程之后的确又追加了五万贯进去,主要是用于改进盐田设施,但这笔钱不会算在本钱内,将来盈利了也不会计算其中,请李刺史放心。”

李从燕笑着挥了挥手,说道:“我只是问问而已,这五万贯还是算进去为好。此番我拉着陈家是一起赚钱,我出技术,陈家出钱,大家各取所需皆大欢喜,可不能让你们陈家刚开始经营就如此吃亏。”

海盐工坊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有如此规模,陈家出力甚大,几乎将所有的家底都投了进来,可谓是孤注一掷。对此,李从燕自然不会让陈家失望,至少在钱财上,决不能让陈家觉得吃亏,否则后续还怎么合作?

陈东理眼见李从燕非常亲和,心中一松,便不再客气,叉手应诺。

“工坊最快什么时候能有产出?”

陈东理十几岁的时候便跟随商队走南闯北,陈家又是以商事起家的门阀世家,虽然是刚刚涉足海盐,但是经过这段时间的熟悉,所谓触类旁通,也算大半个行家了。

“请李刺史放心,如今工坊已经万事俱备,只等第一批海水晾晒到位,便可以进行结晶、提纯等工序……”

陈东理略略沉吟一番,说道:“据我估计:工坊最快两个月内可以产出第一批海盐,产量的话,按照目前盐田的规模,产量应该在每月百万斤左右。”

李从燕心中计算了一下:目前官盐的价格大约在每斤两百钱左右,私盐约为每斤八十钱。

不过自己工坊出产的海盐质量不会差,所以价格虽然会比官盐低,但也绝不会如同寻常私盐一般,价格应该在一百五十左右。当然,这只是李从燕自己的心理价位。

“销路准备得如何了?”

陈东理叉手说道:“我已经联络了齐州、兖州以东各地相熟的商贾、世家,只要工坊有了产出,各地人马便会进行分售。”

“那价格怎么算?”

“暂定一百三十钱一斤。”

陈东理说完便注视李从燕的脸色,紧接着补充道:“当然这只是暂时的定价,如果产出的海盐品质很好的话,我以为价格还可以上调十钱左右。”

李从燕稍稍算了一下,按照这个产量来看,工坊每月会有十三、四万贯的收入,刺史府分成七、八万贯。

当然,这些只是毛利,还没有扣掉人工等成本,也没有抵扣陈家的先期投入。

不过李从燕估算即便如此,刺史府在最初的几个月也能有四、五万贯的收入,这已经很客观了。

“新军士兵每月两百钱,再加上各级军官的军饷,以及新军后勤的各项开支,那一个月的养兵费用就是……”

李从燕心中稍稍松了一口气,光是海盐工坊的收入,就已经可以支付新军的开支了,甚至后期还能有不少的结余,于是说道:“那就好,过几天我会派账房过来,你我虽然是合作关系,但是账目上还是清楚一点为好。”

陈东理自是求之不得,这样也免得相互猜忌,更是为自家免祸,笑着说道:“理应如此。”

傍晚,李从燕准备返回登州城,陈东理和吴从汉相送。

李从燕留下吴从汉在此料理几日,等到账房过来之后便可以返回刺史府了。

临行前,李从燕对陈东理说道:“对了,听闻陈家也是黄县望族,不知陈家族中子弟如何?”

陈东理心中一阵激动,叉手说道:“启禀李刺史,我陈家只是小族,与那些门阀豪族自是无法相提并论。不过族中子弟一向勤奋好学,草民也日日督促,所以寻常小事还是可以做一些的。”

李从燕闻言大笑,说道:“如今登州各地百废待兴,估计用不了多久,你族中子弟就有小事可做了。”

说完,李从燕带着一众随从护卫策马而去,只留下陈东理心中激动,久久回不过神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