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 > 第九百四十五章 江南水患

众幕僚纷纷领命,书房内的气氛紧张而有序。朱瀚的目光在烛光下显得格外坚定。

“另外,”朱瀚沉吟片刻,继续说道,“此战虽胜,但也暴露了我们情报系统的不足。我们必须加强对敌情的搜集与分析,确保在未来能够提前预警,做好充分准备。”

一位负责情报的幕僚闻言,立刻上前一步,躬身道:“殿下所言极是,微臣即刻着手加强情报网络建设,增加情报人员,提升情报收集的效率与准确性。”

朱瀚微微点头,目光中透露出赞许:“很好,情报乃决策之基,务必做到快速、准确。同时,也要加强对情报人员的培训,确保他们忠诚可靠。”

这时,另一位负责军事的幕僚上前,神色凝重地说道:“殿下,此战我军虽胜,但伤亡亦是不小。微臣建议,加强士兵的训练与装备,提升军队的整体战斗力。”

朱瀚闻言,眉头微蹙,沉声道:“此言有理,军队乃国家之根本,必须不断壮大与提升。你即刻着手制定训练计划,并考察是否有更先进的武器装备可以引进。”

军事幕僚躬身领命,正欲退下,朱瀚又补充道:“还有,对于在此次战斗中表现英勇的将士,务必给与重奖,以激励全军士气。”

军事幕僚点头称是,随即退至一旁。朱瀚环视一周,见众人皆已领命,心中稍感宽慰,继续道:“此外,战后重建亦不容忽视。我意,成立一个专门的重建委员会,负责统筹京城的修复与建设工作。”

一位负责工程的幕僚闻言,立刻上前,拱手道:“殿下放心,微臣愿领此任,定当竭尽全力,确保京城早日恢复往昔繁华。”

朱瀚点头,目光中透露出信任:“很好,此事便交由你全权负责。记住,重建工作不仅要快速高效,更要注重质量,确保每一项工程都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随着讨论的深入,夜色已深,书房内的烛光渐渐变得微弱。朱瀚见众人皆已疲惫不堪,便挥手示意会议结束。

“诸位辛苦了,今日之议,关乎京城未来之安危与发展。望诸位能各司其职,不负朕之厚望。”朱瀚的声音虽显疲惫,却仍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威严。

众幕僚纷纷起身,躬身行礼,表示定当竭尽全力,不负所托。朱瀚微微点头,目送他们逐一离去。待书房内重新恢复宁静,他才缓缓站起身,走向窗边。

夜色深沉,月光如水般洒在他的身上,为他平添了几分孤寂与沉思。朱瀚望着窗外的京城夜景,心中五味杂陈。

然而,他并未因此而退缩。作为大明的亲王与重臣,

“瀚王叔,夜深了,您还未歇息吗?”朱标的声音突然在门外响起,打断了他的思绪。

朱瀚转身,见朱标已推门而入,面带关切之色。他微微一笑,示意朱标坐下。

“标儿,你怎么还未睡?可是有事找我?”朱瀚的声音温和而充满慈爱。

朱标走至桌旁坐下,轻声道:“瀚王叔,我见您书房灯火未熄,便知您仍在忙碌。标儿心中挂念,特来探望。”

朱瀚闻言,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有这样的储君在侧,他深感欣慰。

“标儿有心了。”朱瀚微笑道,“我不过是在处理一些战后事宜。你深夜前来,可是有要事相商?”

朱标点头,神色变得凝重:“瀚王叔,标儿确有一事想与您商议。此战虽胜,但标儿心中仍有忧虑。”

“哦?何事让你如此忧虑?”朱瀚问道,目光中透露出关切。

朱标沉吟片刻,缓缓说道:“瀚王叔,标儿担忧的是朝中局势。此战虽提振了士气,但亦暴露了朝中诸多弊端。若不及时整肃朝纲,恐怕难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朱瀚闻言,眉头微微一皱,随即舒展开来,眼中闪过一丝赞许。朱标虽年轻,却能洞察朝局,实属难得。他缓缓站起身,走到窗边,凝视着窗外宁静的夜空,沉声道:“标儿,你所虑极是。朝中局势错综复杂,贪腐横行,党争不断,若不及时整肃,确实难以应对未来的风雨。”

朱标站起身,走到朱瀚身旁,目光坚定地说:“瀚王叔,侄儿以为,当下之急,不仅在于稳固朝纲,更在于选拔贤能,充实朝廷,让真正有才能的人得以施展抱负。”

朱瀚转过身,拍了拍朱标的肩膀,眼中满是欣慰:“标儿能有此见地,实乃大明之幸。不过,选拔贤能并非易事,需有公正无私之心,方能识人善用。”

朱标点头,语气更加坚定:“瀚王叔所言极是,选拔人才,首要在于公正。侄儿提议,可增设科举之外的特才举荐之制,不拘一格,广开才路。”

朱瀚微微颔首,沉吟片刻后道:“此计甚妙,但需防止有人借此营私舞弊。我们可设立专门的审核机构,对举荐之人进行严格考察,确保其德才兼备。”

朱标眼中闪过一丝敬佩:“瀚王叔考虑周全,侄儿受教了。只是,朝中贪腐之风盛行,若不从根源上铲除,恐难以真正选拔出贤能之士。”

朱瀚叹了口气,目光深邃:“贪腐之根,在于人心之贪。要铲除贪腐,非一日之功。我们需从制度上着手,加强监察,严惩不贷。同时,也要加强官员的廉政教育,提升他们的道德水平。”

朱标点头赞同:“瀚王叔所言极是,侄儿即刻着手准备相关事宜,力求从制度上根治贪腐。”

两人正商议间,门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紧接着一名侍从匆匆进来禀报:“殿下,瀚王殿下,有紧急公文自兵部传来,请二位殿下速阅。”

朱瀚与朱标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凝重。朱瀚沉声道:“呈上来。”

侍从连忙将公文递上,朱瀚接过公文,迅速浏览了一遍,眉头紧锁。他抬头看向朱标,沉声道:“标儿,兵部急报,江南地区连日暴雨,引发多处水患,百姓受灾严重。”

朱标闻言,面色一变:“江南乃鱼米之乡,若水患不绝,恐将影响国计民生。瀚王叔,我们需即刻商讨对策。”

朱瀚点头,目光中透露出果决:“标儿所言极是。你即刻前往户部,调拨赈灾物资,并派遣得力官员前往灾区,组织赈灾事宜。同时,加强水利设施的抢修,防止水患进一步扩大。”

朱标领命,正欲离去,却又似想起什么,转身对朱瀚道:“瀚王叔,朝中事务繁多,您也要保重身体。此等救灾之事,便交由标儿处理,您安心在朝中坐镇。”

朱瀚微微一笑,眼中满是慈爱与信任:“标儿有心了。你且放心前去,朝中之事,我自会处理。记住,救灾如救火,务必迅速而有效。”

朱标躬身行礼,语气坚定:“侄儿遵命,定当竭尽全力,不负瀚王叔与父皇厚望。”言罢,他转身匆匆离去,只留下朱瀚一人站在书房内,望着他离去的背影,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

朱标匆匆赶回东宫,即刻召集了户部尚书及几位心腹大臣,准备启程前往江南赈灾的事宜。书房内,气氛凝重而紧张。

“诸位,江南突发水患,百姓受难,我等身为朝臣,责无旁贷。此行务必全力以赴,确保赈灾工作顺利进行。”朱标站在书房中央,声音坚定有力。

户部尚书张大人上前一步,躬身道:“殿下放心,下官已命人紧急筹备粮食、药材及救灾物资,确保第一时间运往灾区。只是,江南地势低洼,水患频发,如何防止未来再次受灾,需长远规划。”

朱标点头,目光中闪过一丝深思:“张大人所言极是,救灾之余,我们确需考虑如何从根本上解决江南水患问题。我意,此行不仅要赈济灾民,更要实地考察,了解水患成因,为将来制定防洪策略提供依据。”

这时,一位负责水利的官员上前,补充道:“殿下,臣以为,江南水患多与河道淤塞、堤防失修有关。臣建议,此行可组织水利专家随行,对受损堤防进行紧急抢修,并规划长远的水利工程,以防后患。”

朱标赞许地点了点头:“此计甚好,水利乃民生之本,不可轻视。你即刻着手准备,挑选精干的水利专家,随我同行。”

接着,朱标转向另一位负责运输的大臣:“李大人,物资运输之事,便交由你全权负责。务必确保物资安全快速送达灾区,不得有误。”

李大人拱手应命:“殿下放心,臣已安排妥当,沿途关卡均已打通,确保运输畅通无阻。”

朱标微微颔首,心中稍感宽慰。

“诸位,”朱标环视一周,语气更加坚定,“此行我们代表的是朝廷,代表的是父皇的仁德之心。务必做到公正无私,确保每一份物资都能真正送到灾民手中,绝不容许任何贪污腐化之行为。”

众大臣纷纷表态,誓将全力以赴,不负朝廷重托。朱标见状,心中更加坚定。

“好,”朱标沉声道,“即刻出发,我们早一刻到达灾区,便能多救一人。”

言罢,朱标率领一行人匆匆启程,直奔江南灾区而去。沿途之上,他们不仅要面对复杂多变的天气与路况,更要时刻关注灾区的最新动态,确保赈灾工作的顺利进行。

朱标一行人快马加鞭,沿着蜿蜒曲折的道路向江南灾区疾驰。沿途,他们不仅感受到了旅途的艰辛,更亲眼目睹了水患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

一日黄昏,车队行至一处被洪水侵袭过的村庄,只见村中房屋大多已倒塌,幸存的人们或坐在废墟之上,或挤在临时搭建的简陋棚屋中,面容憔悴,眼神中满是对未来的迷茫与无助。

朱标见状,心中一阵酸楚,连忙下令车队停下,亲自走下马车,步入村中。几位随行官员见状,也连忙跟随其后。

“乡亲们,我是朝廷派来的赈灾使,特来探望大家。”朱标的声音温和而有力,试图给村民们带去一丝安慰。

村民们抬头望向这位年轻的储君,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与希望。一位老者颤巍巍地站起身,声音沙哑地说道:“殿下,您来了,真是太好了。我们村子被洪水冲垮了,粮食、衣物都毁了,这可怎么活啊……”

朱标走上前,扶住老者的手臂,语气坚定地说:“老人家放心,朝廷绝不会抛弃任何一位受灾的百姓。我们已经筹备了粮食、药材和救灾物资,很快就会运到这里。同时,我们也会组织人手帮助大家重建家园。”

老者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泪光,连声道谢:“多谢殿下,多谢朝廷。我们原以为这次死定了,没想到朝廷还记得我们这些小老百姓。”

朱标环视四周,见村民们大多衣衫褴褛,面露饥色,心中更加坚定了赈灾的决心。“大家放心,我们一定会尽快将物资送到大家手中。同时,我们也会调查水患的原因,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防止类似灾难再次发生。”

这时,一位中年妇女抱着一个啼哭不止的婴儿走上前来,声音哽咽地说:“殿下,我们家孩子已经饿了好几天了,能不能先给我们一点吃的?”

朱标见状,连忙吩咐随行官员从马车上取来干粮和水,亲自递到妇女手中。“快给孩子吃点东西吧,孩子饿坏了。”他关切地说道。

妇女接过干粮和水,感激涕零:“多谢殿下,多谢朝廷的恩德。”她一边喂孩子吃东西,一边用衣袖擦去脸上的泪水。

朱标在村中巡视了一圈,与村民们亲切交谈,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

夜幕降临,朱标一行人在村中的临时棚屋中简单安顿下来。他坐在昏黄的油灯下,与随行官员们商讨着接下来的赈灾计划。

“我们必须尽快将物资送达各个灾区,确保受灾百姓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朱标语气坚定地说,“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卫生防疫工作,防止灾后疫情的发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