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 > 第九百四十一章 外族袭扰,出使之策

两人又商议了片刻,朱瀚拍了拍朱标的肩膀道:“标儿,时候不早了,你早些回去休息。明日还有诸多事务等待处理。”

朱标躬身行礼:“侄儿告退,瀚王叔也请保重身体。”

朱瀚目送朱标离去后,独自坐在书房中,望着窗外渐暗的天色,心中思绪万千。

次日清晨,朱瀚早早起身,步入书房,准备继续审阅关于科举改革和反腐斗争的相关文件。而朱标也在东宫忙碌起来,着手安排对国库银两去向不明一案的深入调查。

朱瀚坐在书房内,晨光透过窗棂,洒在他专注的脸上。他翻阅着堆积如山的公文,每一份都关乎大明江山的稳固与繁荣。这时,一名侍从匆匆进来,躬身禀报道:“殿下,吏部侍郎李大人求见,有急事相商。”

朱瀚放下手中的笔,目光微凝,随即道:“请他进来。”

不一会儿,吏部侍郎李大人步入书房,神色匆匆,行礼后直截了当地说道:“瀚王殿下,微臣近日在整理官员考核记录时,发现有多位地方官员存在严重的渎职行为,甚至有人涉及贪赃枉法。此事若不及时处理,恐将危及地方治安与民生。”

朱瀚闻言,眉头紧锁,沉声道:“李大人所言极是,地方官员乃国家之基石,若有不轨,必将动摇国本。你可有确凿证据?”

李大人从袖中取出一叠厚厚的卷宗,双手呈上:“殿下,这是微臣收集的证据,包括举报信、账目记录及部份官员间的往来书信,足以证明他们的不法行为。”

朱瀚接过卷宗,细细翻阅,越看越是愤怒。他合上卷宗,目光如炬地看向李大人:“李大人,你做得很好。此事必须严查到底,绝不姑息。你即刻将证据呈送御前,并准备详细报告,说明情况。”

李大人躬身应命,正欲退下,朱瀚又补充道:“另外,你需亲自前往这些地方,暗中调查,看是否有更多线索。同时,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协调,确保调查顺利进行。”

李大人领命而去,书房内再次恢复了宁静。朱瀚沉思片刻,决定亲自前往东宫,与朱标商议此事。他站起身,对侍从吩咐道:“备马,本王要去东宫。”

不久,朱瀚便抵达了东宫。朱标正在书房内审阅奏章,见朱瀚到来,连忙起身相迎:“瀚王叔,您怎么来了?可是有要事相商?”

朱瀚点了点头,面色凝重地将吏部侍郎李大人所报之事详细告知朱标。朱标听后,也是一脸怒色:“这些蛀虫,竟敢如此胆大妄为!瀚王叔放心,标儿定当全力支持您的调查,严惩不贷!”

朱瀚微微点头,语气中透露出几分忧虑:“标儿,此事非同小可,必须谨慎处理。我们不仅要查清事实,更要借此机会,整顿地方吏治,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朱标沉声道:“瀚王叔所言极是。标儿以为,我们可以设立一个专项调查组,由忠诚可靠之人组成,专门负责此事。同时,加强地方官员的考核与监督,确保他们廉洁奉公。”

朱瀚赞许地点了点头:“此计甚妙。不过,调查组的人选需慎重考虑,必须确保他们公正无私,不受任何干扰。”

朱标思索片刻,提议道:“瀚王叔,我们可从都察院与大理寺挑选精英,他们经验丰富,且对朝中贪腐深恶痛绝,定能胜任此任。”

朱瀚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好主意,你即刻着手安排,务必确保调查组迅速成立并投入工作。”

朱标躬身应命,随即又问道:“瀚王叔,关于科举改革之事,进展如何?”

朱瀚微微一笑,眼中闪烁着期待:“科举改革正稳步推进。李慕白提出的实务考察方案已得到广泛认可,目前正在细化实施细节。同时,我们也加强了监考与阅卷的公正性保障,力求科举制度更加完善。”

朱标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欣慰:“瀚王叔与诸位幕僚功不可没。科举乃国家根本,关乎大明未来,我们必须全力以赴。”

两人正谈论间,一名侍从匆匆进来禀报:“殿下,有紧急公文自北方边关传来,请二位殿下速阅。”

朱瀚与朱标对视一眼,均感事态紧急。朱瀚沉声道:“呈上来。”

侍从将公文递上,朱瀚与朱标迅速浏览了一遍。公文上报告了北方边境近日频繁遭受外族侵扰,边防压力骤增,请求朝廷增援。

朱瀚眉头紧锁,看向朱标:“标儿,此事关乎大明安危,我们必须立即商议对策。”

朱标点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瀚王叔所言极是。我们需即刻调派援军,加强边防,同时派遣使者与外族交涉,寻求和平解决之道。”

朱瀚点头赞同:“你即刻前往兵部,与兵部尚书商议增援事宜。我则前往御书房,向你父皇禀报此事,请求调拨物资与兵马。”

朱标闻言,立刻起身,神色凝重地向朱瀚行了一礼,随即匆匆离开书房,直奔兵部而去。朱瀚则稍事整理,也动身前往御书房,心中满是对边疆局势的忧虑与对太子的信任。

御书房内,朱元璋正低头批阅着堆积如山的奏章,见朱瀚匆匆而入,不由微微抬头,问道:“瀚弟,何事如此匆忙?”

朱瀚上前一步,躬身行礼后,沉声道:“陛下,北方边境近日频繁遭外族侵扰,边防压力巨大,兵部已请求朝廷增援。此事关乎大明安危,微臣特来禀报,并请陛下定夺。”

朱元璋闻言,眉头紧锁,放下手中的笔,沉思片刻后道:“北方边境的安宁,乃是我大明之根本。瀚弟,你即刻传令兵部,调集精兵强将,务必确保边境无虞。同时,命礼部挑选能言善辩之士,出使外族,寻求和平解决之道。”

朱瀚领命,心中却仍有一丝忧虑:“陛下,微臣担心,仅凭武力恐难以长久维持和平。是否还需加强边防建设,提升军队战斗力,以防不测?”

朱元璋点头赞同:“瀚弟所言极是。你可与兵部商议,制定一份详细的边防建设计划,包括加固城防、增设哨所、训练士卒等,务必确保大明边疆固若金汤。”

朱瀚躬身应命,正欲退下,朱元璋又补充道:“瀚弟,此事关乎大明江山社稷,你需亲自督促,确保每一项措施都能落到实处。同时,加强与地方官员的沟通,确保他们全力配合边防工作。”

朱瀚闻言,心中更加坚定:“微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厚望。”说完,他躬身告退,快步离开御书房,心中已有了初步的边防建设计划。

回到王府,朱瀚立刻召集了心腹幕僚,将边疆局势及朱元璋的旨意详细告知众人。众人听后,纷纷表示将全力以赴,支持边防建设计划。朱瀚则亲自起草了一份详细的边防建设方案,准备次日呈报给兵部。

朱瀚在书房内仔细审阅着边防建设计划,每一笔、每一划都凝聚着他对大明未来的深思与期望。夜色渐深,书房内只有烛火摇曳,映照着他坚毅的面容。这时,一名侍从轻轻敲门,打断了他的思绪。

“殿下,太子殿下求见。”侍从的声音在门外响起。

朱瀚抬头,眼中闪过一丝意外,随即道:“快请太子殿下进来。”

不一会儿,朱标步入书房,面带忧色,显然是有要事相商。他行礼后,直接说道:“瀚王叔,标儿深夜打扰,实在是有急事需与您商议。”

朱瀚放下手中的笔,示意朱标坐下,温和地问道:“标儿,何事让你如此焦急?”

朱标叹了口气,沉声道:“瀚王叔,近日朝中又有风波。几位重臣因科举改革之事心生不满,暗中串联,意图阻挠改革进程。”

朱瀚闻言,眉头微皱,但语气依旧沉稳:“此事我早有预料,改革之路本就布满荆棘,不遇阻碍反而不正常。他们可有具体行动?”

朱标点头道:“他们正四处游说,试图联合更多朝臣反对改革,甚至有人开始散布谣言,诋毁改革之举。”

朱瀚沉吟片刻,眼中闪过一丝睿智的光芒:“谣言止于智者,我们需以事实说话,让朝臣们看到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你可命人搜集整理改革以来的成效,公开宣传,用事实来回应那些谣言。”

朱标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喜色:“瀚王叔所言极是,标儿即刻着手安排。只是,我们还需如何应对那些暗中阻挠的重臣?”

朱瀚微微一笑,语气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坚定:“对于那些顽固不化之徒,我们需双管齐下。一方面,加强情报收集,掌握他们的动向和证据;另一方面,可适时公开一些证据,给予他们警示,让他们知道朝廷的决心。”

朱标点头赞同,但随即又面露难色:“瀚王叔,只是这样恐怕难以彻底解决问题,他们背后或有更深的势力支持。”

朱瀚沉吟片刻,缓缓说道:“标儿,朝中局势错综复杂,我们需步步为营,不可操之过急。你可尝试与他们进行私下沟通,了解他们的真正诉求,看是否有缓和的余地。”

朱标闻言,眼中闪过一丝疑惑:“瀚王叔,难道我们要对他们妥协吗?”

朱瀚摇了摇头,语重心长地说:“非是妥协,而是策略。有时候,了解对手的想法,才能更好地制定对策。同时,我们也要加强与其他忠臣的联系,形成更加稳固的改革联盟。”

朱标点头,似乎明白了朱瀚的用意:“瀚王叔教诲的是,标儿明白了。只是,科举改革之事尚需时日,我们如何确保在这段时间内,朝中局势不会失控?”

朱瀚微微一笑,目光深邃:“标儿,科举改革虽是大事,但朝中稳定同样重要。你可命人加强监察力度,确保各项政令畅通无阻。同时,对于那些趁机作乱之徒,绝不姑息,严惩不贷。”

朱标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坚定:“瀚王叔放心,标儿定当竭尽全力,维护朝中稳定,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朱瀚满意地点了点头,拍了拍朱标的肩膀:“标儿,你成长迅速,陛下定会倍感欣慰。记住,无论遇到何种困难,都要保持冷静与坚韧,大明江山的未来,就寄托在你身上了。”

朱标躬身行礼,眼中闪烁着决心与信念:“瀚王叔的教诲,标儿时刻铭记在心。标儿定当不负所托,为大明江山鞠躬尽瘁。”

朱瀚望着朱标,眼中满是欣慰与期望,这位年轻的储君正逐渐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领袖。他轻拍朱标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道:“标儿,近日改革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路还很长,切不可松懈。接下来,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合作,确保每一步都走得稳健。”

朱标点头,目光坚定:“瀚王叔放心,标儿明白。只是,朝中局势复杂多变,我有时也感到力不从心,不知瀚王叔可有更多教诲?”

朱瀚微微一笑,眼神中透露出智慧的光芒:“标儿,治理国家,非一日之功,需耐心与智慧并重。面对复杂局势,你首先要保持冷静,不可被情绪左右。其次,要善于倾听各方意见,但也要有自己的判断,不可人云亦云。”

朱标认真聆听,眼中闪烁着敬佩:“瀚王叔所言极是,标儿定当铭记于心。只是,朝中总有些大臣持不同政见,我该如何处理?”

朱瀚沉吟片刻,缓缓说道:“对于不同政见,要分情况对待。若是对国家有利,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若是一意孤行,阻碍改革,则需以理服人,同时也不乏强硬手段。但切记,一切以国家大局为重。”

朱标点头,似乎有所领悟:“瀚王叔教诲的是,标儿明白了。只是,科举改革虽已初见成效,但如何确保持续推行下去,不被中断?”

朱瀚微微一笑,目光深邃:“科举改革乃是国家大事,需上下一心,共同推进。你可命人加强宣传,让更多人了解改革的意义与好处。同时,对于改革中的积极分子,要给予表彰与奖励,以资鼓励。”

朱标眼中闪过一丝兴奋:“瀚王叔言之有理,标儿即刻着手安排。只是,朝中人才济济,如何确保每位官员都能尽其所能,为国效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