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 > 第九百一十八章 水渠竣工,前往偏远山区

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逐渐西沉,天边染上了晚霞的色采。然而,工地上却没有丝毫停歇的迹象。村民们仿佛忘记了疲惫,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尽快挖通水渠,让干渴的土地得到滋润。

“瀚王殿下、太子殿下,咱们的水渠终于挖通了!”一位年轻村民兴奋地跑过来报告。

朱瀚和朱标闻言,连忙放下手中的工具,快步走向水渠。只见清澈的水流从上游缓缓流淌下来,沿着他们亲手挖掘的渠道,滋润着干涸的土地。

“乡亲们,咱们成功了!”朱瀚高声宣布道。他的声音在工地上空回荡,仿佛传遍了整个村庄。

村民们纷纷放下手中的工具,围拢过来。他们望着流淌的水渠,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孩子们更是欢呼雀跃,他们兴奋地在水渠边跑来跑去,仿佛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瀚王殿下、太子殿下,咱们得给这条渠取个名字!”一位老农提议道。

“对,得取个好名字!”村民们纷纷附和道。

朱瀚沉思片刻,然后缓缓说道:“这条渠是咱们大家齐心协力挖成的,它见证了咱们的团结与奋斗。我看,就叫它‘团结渠’吧!”

“团结渠,好名字!”村民们纷纷赞同道。

“团结渠,这个名字好!”村民们纷纷附和,脸上洋溢着自豪与幸福的笑容。

朱瀚望着村民们满足的神情,心中满是欣慰。他转头对朱标说:“殿下,看来咱们的选择没有错。帮助百姓解决实际问题,让他们看到希望,这才是我们作为皇族应有的担当。”

朱标点头赞同,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瀚王叔说得对,咱们不仅要解决眼前的困难,更要为百姓的长远福祉着想。这条‘团结渠’就是我们为百姓做的一件实事。”

这时,一位中年妇女手捧着自家种的瓜果走过来,恭敬地递给朱瀚和朱标:“二位公子,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请一定要收下。”

朱瀚连忙推辞道:“大嫂,您太客气了,我们怎能收受百姓的东西呢?”

中年妇女坚持道:“二位公子为了我们村子,不辞辛劳,这份恩情我们永生难忘。这点瓜果虽不值钱,却是我们的一片心意,请务必收下。”

朱瀚见状,不再推辞,感激地接过瓜果:“多谢大嫂,您的心意我们领了。请放心,我们会继续努力,为百姓做更多实事。”

村民们也纷纷围拢过来,七嘴八舌地表达着感激之情。有的村民说:“二位公子真是活菩萨下凡,救了我们全村人的命。”有的则说:“以后二位公子若是有用得着我们的地方,尽管开口,我们一定全力以赴。”

朱瀚和朱标微笑着倾听村民们的感激之言,心中充满了温暖与满足。

朱瀚与朱标望着村民们热情洋溢的脸庞,心中满是感动。朱瀚微笑着对村民们说:“乡亲们,你们的认可与感激,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请相信,我们一定会继续努力,为你们争取更多的福祉。”

这时,一位年迈的老者缓缓走来,他眼中闪烁着泪光,声音哽咽地说:“二位公子,你们不仅帮我们挖了这条渠,更给了我们活下去的希望。我们这些老头子,本以为余生只能在苦难中度过,没想到还能在有生之年看到这样的变化。”

朱瀚连忙上前扶住老者,温言安慰道:“老丈,您言重了。我们是朝廷的臣子,为百姓谋福祉是我们的职责所在。看到大家的生活能有所改善,我们也感到无比欣慰。”

朱标接过话茬,坚定地说:“老丈,您放心,我们的工作才刚刚开始。回去后,我们会将这里的一切如实禀报给父皇,让他知道百姓的真实需求。相信在父皇的英明领导下,大明江山定能迎来更加繁荣昌盛的明天。”

村民们闻言,纷纷点头表示赞同,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接着,朱瀚提议道:“乡亲们,虽然水渠已经挖通,但我们的工作并未结束。接下来,我们需要继续加强农田的水利建设,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同时,我们也会努力争取更多的赈灾物资和政策支持,确保大家能够安度难关。”

朱瀚的话音刚落,一位中年农夫便迫不及待地站了出来,他的脸上写满了焦虑与期待:“二位公子,您说得极是。我们这儿的田地,年年受旱,收成总是不稳定。若能加强水利建设,那可真是咱们百姓的福音啊!”

朱瀚微微一笑,目光温和地看向农夫:“大哥放心,我们会将这里的情况详细上报,并争取朝廷的支持,帮助大家改善灌溉条件。”

这时,旁边一位老妪也插话道:“是啊,公子。咱们村子的土地肥沃,可就是缺水。若能有稳定的水源,庄稼定能长得更好,咱们的日子也能宽裕些。”

朱标点头表示赞同,他走上前几步,对村民们说:“乡亲们,请相信我们,改善水利设施是我们此行的重要任务之一。我们会尽全力为大家争取资源,让这片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

村民们闻言,纷纷投来感激的目光,有的人甚至眼眶泛红,低声啜泣。朱瀚见状,连忙安慰道:“乡亲们,别难过。我们是朝廷派来的,就是为了帮助大家解决实际困难。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难关。”

这时,一位年轻的妇人抱着孩子走了过来,她的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二位公子,我家男人在外做工,家里的田地全靠我一人打理。若能有稳定的水源,我也能多种些庄稼,让家里的日子好过些。”

朱瀚轻声问道:“大嫂,您家里现在种的是些什么作物?”

妇人回答道:“主要是玉米和小麦,但这些年收成都不好,不是旱就是涝,辛苦一年也赚不了几个钱。”

朱瀚沉思片刻后说:“大嫂,我们可以尝试引导大家种植一些耐旱耐涝的作物,比如高粱和豆类。同时,加强水利建设,确保作物在关键时刻能有足够的水源。”    妇人眼中闪过一丝希望的光芒:“真的吗?那可太好了!我回家就跟男人商量商量,看能不能改种些高粱和豆类。”

朱瀚微笑着点头,目光中充满了鼓励:“大嫂,您回去和大哥好好商量一下,改种些耐旱耐涝的作物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我们回去后也会尽快将这里的情况上报给朝廷,争取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妇人感激地点了点头,眼中闪烁着泪光:“多谢公子,您的话给了我们一家子希望。我们一定会好好考虑,努力让日子过得更好。”

这时,一旁的老妪也凑上前来,她的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但眼神中却透露出坚定:“公子,我们村里还有不少人靠编织为生,可近来丝线价格高涨,我们的手工艺品越来越难卖了。”

朱瀚闻言,眉头微皱,转头看向朱标,两人交换了一个眼神。朱瀚温言道:“老妪,您放心,我们会将这个情况也一并上报。朝廷或许会考虑对这类纺织者给予一定的扶持和帮助。”

老妪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光亮:“那真是太好了!我们这些手艺人,就盼着能有条活路。”

朱标在一旁补充道:“老妪,您不妨组织村里的手工艺人一起,形成规模,这样或许能更有议价权,也能更好地打开销路。”

老妪想了想,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公子说得有理,我们确实应该联合起来,互相帮忙,共同面对困难。”

随着夕阳的西下,天色渐渐暗淡下来。朱瀚与朱标知道,今日的走访已经接近尾声,但他们心中的使命却远未结束。两人与村民们一一告别,承诺会将他们的每一份诉求都带回朝廷,争取最好的解决方案。

离开村庄后,朱瀚与朱标在回客栈的路上,继续讨论着今日的所见所闻。朱瀚沉声道:“殿下,看来百姓们的生活确实不易,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朱标点头赞同:“瀚王叔说得对,我们必须将这里的真实情况如实禀报给父皇,让他了解民间的疾苦,从而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回到客栈,两人立刻将今日的笔记整理成册,详细记录了每一位村民的诉求和建议。

次日清晨,随着第一缕阳光洒进客栈,朱瀚与朱标再次踏上了微服私访的旅程。每多走一步,就能多了解一份民情,多为百姓争取一份福祉。

这次,他们来到了一片更为偏远的山区。这里的百姓生活更加艰苦,山路崎岖,交通不便。但即便如此,朱瀚与朱标依然坚持步行前往,希望能更直观地了解这里的情况。

走进村庄,映入眼帘的是简陋的茅屋和贫瘠的土地。一位中年汉子迎了上来,他的脸上写满了风霜和疲惫:“二位公子,可是远道而来?”

朱瀚温和地笑道:“正是,我们乃行商之人,路过此地,想向乡亲们讨碗水喝,顺便看看有什么能帮得上忙的。”

汉子连忙引他们到自家简陋的院中,从水缸中舀出两碗清水递给他们:“二位公子请喝,我们这里虽穷,但水还是管够的。”

朱瀚与朱标接过水碗,一饮而尽,只觉甘甜解渴。他们放下水碗,开始与汉子攀谈起来。汉子叹了口气,缓缓说道:“我们这里地薄人稀,收成一直不好。官府虽有赈济,但总是杯水车薪。”

朱瀚认真听着,不时点头表示理解:“大哥,您放心,我们会将这里的情况如实上报给朝廷。同时,我们也会尽力为乡亲们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汉子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希望的光芒:“那真是太好了!我们这些山里人,就盼着能有位好官能为我们说说话。”

朱瀚与朱标继续走访其他村民,每到一处都耐心倾听他们的诉求和困难。一位老妪拉着朱瀚的手,泪眼婆娑地说:“公子,我们这里缺医少药,生病了就只能硬扛。您能不能帮我们想想办法?”

朱瀚心中一酸,他轻轻拍了拍老妪的手背,温言安慰道:“老妪,您放心,我们会尽快联系医官前来为乡亲们看病。同时,我们也会建议朝廷在这里设立医馆,方便乡亲们就医。”

老妪闻言,激动得热泪盈眶:“那真是太好了!我们山里人终于有盼头了!”

随着朱瀚的承诺,老妪的眼中重新燃起了希望之光。她紧紧握住朱瀚的手,仿佛要将这份温暖和感激永远镌刻在心底。

“公子,您真是活菩萨转世啊!我们这些山里人,平时生病了就只能硬扛着,有时候连看大夫的钱都凑不出来。您这话,可真是给我们吃了颗定心丸。”老妪的声音有些哽咽,但满是感激。

朱瀚轻轻拍了拍老妪的手背,柔声道:“老妪,您别这么说。我们是朝廷派来的人,为百姓排忧解难本就是我们的职责。您放心,我们一定会尽全力帮助大家的。”

这时,一旁的一位中年汉子也忍不住插话道:“是啊,公子,我们这里的路太难走了,每次要下山去镇上看病,都得走上好几里地,费时费力不说,还耽误病情。要是真能在这里建个医馆,那真是太好了!”

朱瀚闻言,目光中闪过一丝坚定,他转头看向朱标,两人交换了一个肯定的眼神。随后,朱瀚对中年汉子说道:“大哥,您的建议非常中肯。我们确实应该尽快解决乡亲们看病难的问题。关于建立医馆,我有几个初步的想法,想和大家商议一下。”

中年汉子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惊喜,连忙道:“公子请讲,我们洗耳恭听。”

朱瀚微微点头,继续说道:“首先,我们需要寻找一个合适的地点作为医馆的地址。这个地方应该便于乡亲们前来就医,同时也要考虑到水源、采光等因素,确保医馆的环境卫生。”(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