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 > 第九百一十三章 从根本上解决解决问题

妇人惊愕之余,连忙推辞:“这可使不得,公子,您给的钱太多了。”

朱瀚微笑道:“大嫂不必客气,我们是行商的,这点银子不算什么。只希望你能用这些钱改善一下家里的生活。”

妇人感动得热泪盈眶,连连道谢:“多谢公子,您真是大好人啊!愿菩萨保佑您一生平安。”

离开小摊后,朱标感慨道:“瀚王叔,你总是这样慷慨解囊,真是令人敬佩。”

朱瀚摇了摇头,认真地说:“标儿,这并非慷慨,而是责任。我们是皇族,理应为百姓分忧解难。况且,这些钱对于我们来说或许不算什么,但对于他们来说,却是生活的希望。”

两人继续前行,来到了一家铁匠铺前。铁匠铺里炉火正旺,一位满脸落腮胡子的铁匠正抡着铁锤,汗流浃背地敲打着一块烧红的铁块。朱瀚与朱标走进铺内,铁匠见状,连忙放下手中的活计,恭敬地行礼。

“两位公子,可是要打些什么东西?”铁匠的声音粗犷而有力。

朱瀚环视四周,注意到角落里堆放着一些简陋的农具,心中一动,问道:“铁匠大哥,这些农具可都是您打制的?”

铁匠点了点头,憨厚地笑道:“是啊,公子。这些都是我们村里人耕田种地的家伙事儿。虽然简陋,但胜在结实耐用。”

朱瀚想了想,说道:“铁匠大哥,我们想买些农具,同时还想请你多打制一些,送给村里的乡亲们。当然,工钱我们会照付的。”

铁匠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惊喜:“公子,您真是大善人啊!乡亲们正愁着没有趁手的农具呢。您放心,我一定多打制些,保证质量上乘。”

朱瀚满意地点了点头,又询问了一些关于铁匠铺经营的情况,鼓励他继续努力,为乡亲们提供更多帮助。

离开铁匠铺后,朱瀚与朱标继续在市集上缓缓前行,市集上的叫卖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两人不时停下脚步,与摊贩和过往的村民交谈,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需求。

“瀚王叔,你看那边,有人在卖自家编织的竹篮。”朱标指着不远处的一个摊位说道,眼中闪烁着好奇与兴趣。

朱瀚顺着朱标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一位老妪坐在简陋的摊位前,手中不停地编织着竹篮,动作娴熟而有力。摊位上摆放着各式各样的竹制品,每一个都透露出匠人的精心与细腻。

两人走上前去,老妪抬头见是两位气度不凡的公子,脸上露出了和蔼的笑容:“二位公子,可是想买些竹篮?”

朱瀚微笑着点头,蹲下身来仔细端详着摊位上的竹篮:“老人家,您的手艺真是精湛,这些竹篮既美观又实用。”

老妪笑得合不拢嘴:“哪里哪里,不过是些粗活罢了。公子若是喜欢,就挑几个带走吧。”

朱瀚挑选了几个竹篮,正准备付钱时,朱标却拦住了他:“瀚王叔,这些钱还是让标儿来付吧。我们此行,本就是为百姓而来,怎能让您破费呢?”

朱瀚闻言,笑着摇了摇头:“标儿,你的心意我领了。但今日不同往日,这些钱就当是我为乡亲们尽的一份绵薄之力吧。”

老妪见状,连忙摆手拒绝:“二位公子,这使不得,使不得。老身编这些竹篮,本就是为了换些银钱补贴家用,怎能让公子破费呢?”

朱瀚坚持道:“老人家,您就收下吧。我们此行,就是为了了解百姓疾苦,为你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些钱,就当我们的一点心意吧。”

老妪见朱瀚态度坚决,只好感激地收下银子,连声道谢:“多谢二位公子,多谢二位公子。愿菩萨保佑你们一生平安。”

离开摊位后,朱瀚对朱标说道:“标儿,你看这位老妪,虽然生活艰辛,却依然保持着乐观与坚韧。这正是大明百姓的真实写照啊。”

朱标点头赞同:“瀚王叔所言极是。百姓们虽然生活在困苦之中,但他们从未放弃过对生活的希望。我们作为皇族成员,更应该为他们排忧解难,让他们过上更好的日子。”

朱瀚与朱标继续在市集上漫步,每经过一个摊位,都会停下脚步,与摊主和过往的村民亲切交谈,询问他们的生活状况,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这时,他们来到一个卖布匹的摊位前。摊位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布匹,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鲜艳。摊主是一位中年妇女,面容慈祥,正忙着给一位老妇人量布。见到朱瀚和朱标走来,她连忙放下手中的活计,热情地招呼道:“二位公子,可是要买布?”

朱瀚微笑着回应:“我们确实想买些布匹,不过,我们更想知道,这些布匹卖出去后,能给您带来多少生计?”

摊主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意外,随即感慨道:“公子真是体恤民情。实不相瞒,今年收成不好,布匹也卖得不如往年。但只要能卖出去一些,总能给家里添点粮食。”

朱瀚点了点头,从怀中取出一锭银子,放在摊上:“这些银子,您拿去置办些货物吧。百姓的生计,也是我们皇族的牵挂。”

摊主惊讶之余,连忙推辞:“这可使不得,公子,您已经帮了我们很多了。”

朱标在一旁劝道:“大嫂,您就收下吧。我们此行,就是为了了解百姓的真实生活,尽我们所能给予帮助。”

摊主见状,眼中含泪,感激地收下了银子:“多谢二位公子,愿菩萨保佑你们。”

离开布匹摊位后,朱瀚与朱标继续前行。不远处,一个卖糖葫芦的小贩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小贩是一位年轻的小伙子,穿着朴素,手中拿着一串串红彤彤的糖葫芦,笑容满面地招呼着过往的孩童。

朱瀚走上前去,买了几串糖葫芦,递给朱标一串:“尝尝看,童年的味道。”

朱标笑着接过糖葫芦,咬了一口,甜蜜的滋味瞬间在口中化开:“真甜,跟小时候一样。”

这时,一个衣衫褴褛的小男孩怯生生地走到他们面前,眼巴巴地望着他们手中的糖葫芦。朱瀚见状,温柔地将手中的糖葫芦递给了小男孩:“来,这串给你。”

小男孩惊喜交加,连忙接过糖葫芦,感激地说了声:“谢谢大哥哥!”然后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朱瀚和朱标看着小男孩满足的样子,心中也充满了温暖。朱瀚轻声对朱标说:“看到这些孩子,我就更加坚定了要为百姓谋福祉的决心。”

朱标点头赞同:“是啊,瀚王叔。我们身为皇族,不仅要享受荣华富贵,更要为百姓排忧解难。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使命。”

朱瀚微笑着点头,目光温柔地扫过周围欢笑的孩子和感激的村民,心中满是欣慰。他转身对朱标说:“殿下,看到这一幕,我更加坚信我们的努力是有意义的。接下来,我们还需要继续深入了解民情,为陛下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建议。”

朱标赞同地点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瀚王叔说得对,我们此行不仅是为了帮助百姓解决眼前的困难,更是为了大明江山的长治久安。我们必须将所见所闻,原原本本地禀报给父皇。”

两人正说着,一位年约六旬的老者颤巍巍地走过来,向朱瀚和朱标深施一礼:“二位公子,老朽有话想说。”

朱瀚连忙上前扶住老者,温和地说:“老人家,您请说,我们洗耳恭听。”

老者叹了口气,缓缓说道:“老朽是村中的长者,见多了这些年的风风雨雨。如今虽有朝廷的赈济,但百姓的日子依旧艰难。老朽斗胆问一句,二位公子可有什么办法,能从根本上改善我们的生活吗?”

朱瀚沉思片刻,认真回答道:“老人家,改善民生非一日之功,需从多方面着手。首先,我们会建议朝廷减轻赋税,让百姓有更多的余粮和银两度日。其次,鼓励农耕,兴修水利,以应对天灾。再者,加强教育,让百姓的后代能有更多的出路,不再重复老一辈的艰辛。”

老者听后,眼中闪过一丝希望的光芒:“二位公子言之有理,老朽代全村百姓谢过二位。若真能如此,那真是我等的福分啊!”

朱标也接过话茬,诚恳地说:“老人家放心,我们此行便是为了体察民情,为百姓谋福祉。您的每一句话,我们都会如实禀报给父皇,力求让朝廷的政策更加贴近民生。”

这时,一旁的一位年轻农夫也忍不住插话道:“二位公子,我们村中的年轻人大多没有读过书,只能守着几亩薄田过活。若真能有更多的教育机会,那真是太好了!”

朱瀚闻言,目光更加坚定:“放心,教育乃是国家之根本,朝廷定会重视。我们会向父皇建议,在各地增设学堂,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读书识字,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年轻农夫听后,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连连道谢:“多谢二位公子,多谢朝廷!我们一定会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努力学习,报效国家!”

朱瀚与朱标在村民们的感激与期待中继续前行,每遇到一位村民,他们都耐心倾听对方的心声,给予真诚的回应和建议。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对民情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

傍晚时分,两人来到了一户破旧的农舍前。农舍的主人是一位中年寡妇,带着两个孩子艰难度日。见到朱瀚和朱标,她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与羞涩,连忙请二人进屋。

屋内简陋,仅有几件破旧的家具,但收拾得井井有条。中年寡妇,李嫂,显得有些局促不安,她忙不迭地搬出两张旧木凳,请朱瀚与朱标坐下。两个孩子,一男一女,怯生生地站在母亲身旁,好奇又羞涩地望着这两位不速之客。

朱瀚温和地笑道:“李嫂,不必客气,我们今日来此,只是想了解一下乡亲们的生活状况,看看有没有什么能帮上忙的。”

李嫂眼眶微红,感激地说:“二位公子能来,已是天大的恩赐。只是我们家境贫寒,怕是没有什么能报答二位的。”

朱标连忙安慰道:“李嫂言重了,我们身为皇族,为百姓分忧解难是分内之事。只是看您家中光景,似乎颇为艰难,不知可有什么具体的困难,我们可以向朝廷反映?”

李嫂叹了口气,眼中闪过一丝无奈:“家中本就不富裕,去年又遭了灾,收成几乎全无。官府虽有赈济,但家中两个孩子正在长身体,那点粮食哪里够吃?我这做娘的,只能日夜操劳,多接些针线活,勉强糊口。”

朱瀚闻言,心中更加酸楚,他转头对朱标说:“殿下,像李嫂这样的情况,恐怕不在少数。我们必须将这些问题详细记录下来,向父皇禀报,争取更多的援助。”

朱标点头,目光坚定:“瀚王叔说得对,我们不能让任何一个百姓在困境中孤立无援。”说着,他从怀中掏出一小袋碎银,递给李嫂,“李嫂,这是我和瀚王叔的一点心意,希望能暂时缓解您家的燃眉之急。”

李嫂连连摆手,坚决不肯收:“这可使不得,二位公子已经帮了我们太多,我怎能再收你们的银子?”

朱瀚轻轻按住李嫂的手,诚恳地说:“李嫂,您就收下吧。这些银子虽不多,但也是我们的一点心意。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让您知道,朝廷并没有忘记您和乡亲们。我们会竭尽全力,为您们争取更多的帮助。”

在李嫂的推辞声中,朱瀚坚持将银子塞到了她的手中。两个孩子也仿佛感受到了这份温暖,怯生生地走近,用清澈的眼睛望着两位公子,眼中闪烁着感激的光芒。

这时,小男孩鼓起勇气,小声说道:“谢谢二位大哥哥,等我长大了,也要像你们一样,帮助别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