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 > 第三百零五章 史上最稳健太子——朱标

朱瀚看出了朱元璋心中藏着的狐疑,笑着说道:“哥,是不是觉得很不可思议?觉得我说的有些虚幻?”

朱元璋点点头,朱瀚却非常自信的说道:“如果不是不可思议,我怎么能说火车是可以改变大明的工具呢?”

朱瀚带着朱元璋走到火车上,并没有去火车头上呆着,而是坐在了中间的车厢中,车厢里的布局,和朱瀚在后世的布局大同小异。

“哥,这里是座位,门口这儿是厕所,我们设计了一种马桶,只要拉开绳子,水就会把粪便抽出车外,不会出现什么异味……”

朱瀚进门后对朱元璋介绍着火车上的各种功能,“另外,在火车上是有伙房的,只要人上了车,他们就能吃喝拉撒都在车上。”

当然了这只是初步的规划和设定,以后怎么样还真说不准。

朱元璋来到车厢中,看着一排排的椅子,心中很是惊讶:这上面真能坐人?

“哥,不仅能坐人,而且能坐很多人。”

朱瀚看出朱元璋的疑惑,对他说道:“现在在实验和研究阶段,因为火车头产生的动力不足,而且所采用的密封材料无法达到完美,所以现在只能带动其中的三个火车皮。”

“火车?”

朱元璋表示他对朱瀚起的这个名字很不理解,“为什么叫火车?你不是说这是沸水推动的吗?为什么不叫水车?”

“……”

这个问题……朱瀚根本就没想过这个问题,只是后世的习惯,他根本没纠结过这件事,只是叫顺嘴了直接喊出来,为什么朱元璋会发现如此无趣的问题。

不过,既然朱元璋问,他就会说:“这个、这个吧……虽然是沸水推动的,但是吧……哥,你就这么理解吧,你觉得叫火车好听,还是叫水车好听?”

蒸汽机的具体工作原理,朱瀚无法给朱元璋解释,越解释朱元璋越懵,找一个不是理由的理由,朱元璋认为很有道理,不假思索的回答道:“火车好听。”

朱元璋还是有点审美的。

朱瀚对此也哭笑不得,这老朱果然是外行,非得提名字。

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很小的插曲,最关键的还是火车!

朱元璋看着一排排的座位,询问朱瀚:“这一节车厢,能坐多少人?”

朱瀚立刻解释道:“能坐四十人,而且还有过道和吃饭的地方,装满的话,差不多能坐六十人。”

六十人。

三节车厢,能坐一百八十人。

这个数量并不是很大,对于大明如今的战事来说,一百多人不过是杯水车薪。

但是,朱元璋看重的是火车的便利。

想想在大明以前,大家打仗为什么都会担心长途奔袭这件事?因为舟车劳顿,士兵单单是赶路就需要非常久的时间,谁又能保证半路上不会出什么幺蛾子?

骑兵赶路很快吧?

但没用,长途奔袭对骑兵的体能消耗更大,有了火车以后,就可以支撑大明的军士进行长途奔袭作战,他们在火车上休息,还可以吃喝拉撒,到了地方简单调整后就可以投入到战斗中。

而且,这不需要军士用什么力,火车十二个时辰开着都没事。

好东西!

这列实验中的火车,虽然现在只有三个车厢,但朱元璋更愿意相信朱瀚,就像朱瀚说的,只要火车的动力足够大,他们就可以加更多地车厢。

而且,火车的作用,不止是运送军士,还可以运送粮食、军械,甚至是战马……这一节车厢装物资的话,怎么都比马车和推车装的多吧?而且火车依靠的是沸水提供的动力,不是靠人力,这其中得省下多少粮食?

就在朱元璋在思考火车带来的巨大战略价值的时候,突然发出一声‘呜’的长鸣,然后朱元璋就感觉到,脚下的货车动了起来。

库~嚓嚓!

然后朱元璋就看到两旁的树开始向后退去。

“这就开始启动了吗?”

朱元璋惊奇的感受着周围,然后低下头看着车厢,用力跺跺脚,对朱瀚说道:“没有一点颠簸的感觉。”

“是吧?车厢下面有减震弹簧,专门安装在下面的。”

朱瀚解释了一句,然后对朱元璋说道:“不过,火车只能向前走十里地然后就回来。”

“为什么?”

朱元璋不解,“是因为动力不够吗?”

“不是。”

朱瀚摇摇头,对朱元璋说道:“现在只修了十里的铁路,试验品嘛,铺设太多的铁轨也是浪费,而且铁轨的制造成本非常高,以后想要造火车,还是得靠近距离煤铁等原材料更近的地方,这样会节省很多资金。”

朱瀚其实和朱元璋一样,都是把钱花在刀刃上,但朱元璋是把钱‘只’花在刀刃上,朱瀚则是该花就花,没把钱放在心上。

“怎么能是浪费呢,多修一里是一里啊。”

朱元璋对火车兴趣很大,心中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大力发展火车,他要让铁轨铺满整个大明。

朱瀚笑着对朱元璋说道:“哥,咱大明现在物资丰富,煤铁等资源众多,但这些是大自然的馈赠,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用完了,所以我们得从其他地方找,你懂我意思吧?”

懂!

当然懂!

朱元璋点点头:“你说的是外面的飞地是吧?那儿也有这些资源吗?”

“有!何止是有,而且非常多!”

朱瀚笑了起来,对朱元璋科普道:“别的地方不说,就说殷州,那地方煤、铁,金银资源都非常丰富,还有蓝玉打下来的澳洲岛,那座岛下面,藏着的都是煤和铁以及各种金属,咱们要想办法,把这些东西挖出来,送到大明!”

不仅是北美、澳洲,欧洲也有,北方的草原以北也有,南美同样有很多。

未来把石油开发利用起来,朱瀚就可以在世界地图上画圈,然后让人挖石油去了……

那些都是赤果果的财富,朱瀚不取,天理难容!

至于大明的资源,朱瀚是不准备挖的,最起码不能挖太多,能在地下藏着就藏着,等到全世界的资源都被挖空了才动自家地盘上的资源,其他的朱瀚不考虑。

这叫什么?

这是在掠夺全世界!

朱瀚搓搓手,对朱元璋说道:“哥,我们要把工匠利用起来,他们的价值会非常大,大到想象不出来的那种,我们把这些工匠按照工种进行划分,有打铁的,有挖煤的,甚至成立一支勘探队,在全世界找资源的,我们都可以利用上。”

“好,咱就这么干!”

朱元璋同样拍着大腿认同,对朱瀚说道:“你不愿意在咱大明脚底下挖资源,咱知道你是不想过渡消耗咱脚底下的资源,而是要告诉国内的人,外面的飞地有无穷无尽的财富,促使百姓走出去,是这个意思吧?”

“是!哥你真是太了解我了。”

朱瀚对朱元璋伸出大拇指,对朱元璋的理解力进行赞赏。

理解能力都不是一百分,直接就是一百五十分了。

很多东西朱瀚在做得时候并没有想那么多,他只是觉得这么作对大明好,他就去做,朱元璋则考虑的更加全面,各个方面都想到,对朱瀚的做法进行更深一步的补充。

比如,朱瀚说挖海外那些土地下的资源,单单是运费就是非常大的一笔支出,可朱元璋根本没想这些,他甚至都不需要去怀疑朱瀚的话,直接去做就好。

他们俩兄弟能成功,不是没有道理。

就他们两个在没有刻意提醒下的互补,就比别人快了不知道多少。

朱瀚:哥,我们这么干!

朱元璋:行!听七五的!

兄弟齐心、其利断金这句话,又怎么可能只是说说呢?

“造铁路,一定要造!”

朱元璋从火车上下来以后,心潮澎湃的对朱瀚说道:“七五,今天跟你来了一趟匠作营,真的涨了不少见识,你说得对,未来的大明是要和百姓一起建设的,百姓中又包括农民和工匠,他们才是我大明真正的两条腿啊!”

有他们在,朱元璋根本不怕有人心怀不轨的去造反。

造反有什么用?

百姓不认,谁造反都没用!

……

朱元璋乘兴而来,乘兴而归。

回到应天府后,他接受了朱瀚的建议,把兼并土地的事交给朱标去做。

朱标得知这一消息后,又喜又惊。

开心的是,自己终于可以干大事了啊。

但惊的同样也是一个原因:这件事未免也太大了啊。

朱元璋的确对朱标寄予厚望,把打天下的班底都交给了朱标,朱标也的确没有让朱元璋失望,很快就进入角色,成为人人称道的大明储君,但朱元璋现在还是皇帝呢,很多事朱标也只是在旁边辅佐,朱元璋教他如何去处理。

土地兼并这件事,很大!

大到朱标看到后手都有些颤抖。

这里面,绝大多数都是跟着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那些武将,他们侵占了土地闹得当地怨声载道,可他们势大,地方上的官员也无可奈何,但他们侵占土地的事情,却传到了朱元璋的耳朵中。

在知道这里面的情况后,朱标气的直接骂出声。

这群武将怎么一个个的都没有脑子?

人家文官集团已经看出朱元璋要大力发展商业,所以他们就极尽所能的去搞投资,争取让自己拥有更多的钱,可这些武将呢?始终把目光盯在那一亩三分地上面。

海外的飞地暂且不提,但在大明原有的土地上,土地兼并是朱元璋最大的忌讳,他决不允许有人拥有太多土地,哪怕是当初跟着他一起打天下的武将都不行!

这条红线,朱元璋在朝堂上或者在私下里都不止一次的提及过,可这些武将却没当回事,依旧我行我素……这不是自己往朱元璋的刀口上撞吗?

难道这些武将觉得好日子过的不舒服,准备用自己的命再帮朱元璋强调一下大明律法的威严不可侵犯?

朱标感觉到匪夷所思,但同时也感到这件事的棘手程度。

都杀了,会让武将集团对朱标离心离德。

不杀,会让朱元璋的威信受到影响,都说皇帝一言九鼎,怎么能轻易改变?

朱标想把赵庸喊过来,向他询问意见。

赵庸是最早一批跟着朱元璋的人,在龙兴寺的时候就跟着朱元璋转战南北了,赵庸作为朱元璋的老乡,是少有的文武兼备,而且他的政事处理水平比他打仗时更要出彩,所以朱元璋就把他安排到了朱标身边,让他教朱标。

可是,朱标却看到朱元璋给他的卷宗里面,也同样出现了赵庸的名字,而且他的家族兼并、侵占的土地在朱元璋给他的卷宗中,是名列前五的。

找谁去商量好呢?

思来想去,朱标想到了徐达。

按理说,常遇春作为朱标的岳父,他才是和朱标更为亲近的人,但朱标却知道,常遇春是个武将,并非帅才,而且他在朝堂上的表现,还不如徐达。

土地兼并是朝堂大事,同时兼任着左丞相的徐达,才是朱标询问的最佳人选。

而且徐达处事公平公正,朱标认为现在找徐达询问最合适。

朱标见到徐达,说明来意,把朱元璋交待他的事情一五一十的说出来,徐达听到后眉头直皱,朱标找他询问的事情,可真是烫手的山芋。

就朱标念起的那些名字,大多数都是他的好友,现在朱标要刀刃向内,去对付徐达的老兄弟们,这让徐达怎么出主意?

长时间的军旅生涯,让徐达学会了遇事冷静,越是心中忐忑的时候,越要保持高度冷静,他仔细的把朱标告诉他的事又在脑海中过了一遍,在战场锤炼出的嗅觉,让徐达很快发现其中的不同寻常。

朱元璋对朱标寄予厚望,想让他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接班人,可他也是对朱标非常保护的,像土地兼并的这件事,关系网错综复杂,朱标如何能处理好?

可偏偏朱元璋就把这件事交给了朱标,以徐达对朱元璋的了解,他认为此举不符合朱元璋的性格。

忽地,徐达想到了朱瀚,心中顿时明了:敢把这么重要的事交给朱标,除了朱瀚,整个大明没有第二个人敢向朱元璋这么建议。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