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 > 第一百八十七章 陈友谅的计谋!【求全定】

陈友谅忧心忡忡的说出了明军最近取得的丰功伟绩。

说实话,陈友谅在内心深处对朱元章朱瀚朱兄弟还是十分钦佩的,对于蒙古人的厌恶和仇恨,就是让他有这种惺惺相惜的基础。

只不过所有人都明白,当蒙古人的威胁解除之后,明军的下一个目标必然就是占据四川云南的陈汉政权。

“如今明军锋芒正盛,骄兵悍将,不可力敌,臣觉得应该在边境修筑堡垒,训练士兵,利用山地阻止明军侵袭。”

陈友谅的话音刚落,旁边的大丞相邹普胜立刻说出了自己的建议。

但是邹普胜说的这些都是老生常谈,对于现在割据四川的陈汉政权来说,并没有什么卵用。

仅仅依靠龟缩大法的话,那么明军将会用十倍的国力击碎陈汉的防御。

陈友谅现在需要的是如何能够提升他的国力,而不是像邹普胜说的那样,修一个乌龟阵,在四川割据一辈子。

“皇兄,我们现在四川人丁不多,哪怕吃掉了云南,这人口也远比不上湖广,要想壮大国力,必须把人丁兴旺起来。”陈友谅的弟弟陈友仁说道。

作为陈友谅几个弟弟当中最有能力的人,陈友仁一直能够提供非常有用的治国策略。

“友仁,你快说说,有什么好的办法能够壮大国力?”陈友谅连忙问道。

人口关乎国力,这是自古以来不变的准则。

因为一百多年前宋金在四川连续鏖战,原本是天府之国的四川,人口损失的八成以上,后来蒙古人在统治四川的时候,也没有什么休养生息,一直是征收高额的税赋贡品。

如今,整个四川的人口赶不上宋朝时候的一半。

“要我说,朱重八那个家伙,比我们强的地方只有三个,一个是地盘大,第二个是有钱,第三个是人多。”陈友仁缓缓的说道,“这地盘大是因为人丁多,可以招募兵,有钱就可以把军队练得更精锐,既然这样,那我们就跟着朱重八后面学样子,先把人丁兴旺起来,对于四川的百姓们轻徭薄赋,把那些躲到深山老林中的百姓们给招呼回来,最少可以再得到近百万人口。”

陈友仁所说的那些躲在深山老林当中的百姓,根本不在朝廷的户籍统计当中,这些躲在深山老林当中的百姓,既不用缴纳税赋,也不用服兵役劳役。

当然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这些逃进深山老林的百姓们也并不是在桃花源当中生存的。

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地有大批占山为王的土司,土司治下的人口基本都属于土司私人财产。

官府的各个行政命令和粮草税赋征集,往往也只具体到某一个土司头上面。

这种情况就造成拥有大量人口的土司,却只需要缴纳极少的税赋,甚至于很多土司,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对于官府的征兵更是鸟都不鸟。

“友仁你说的这件事,的确是一个好办法。”陈友谅用手摸着自己短短的胡须,点着头说道,“不过,这些人口都在各个土司手中控制,我们要想把人口给夺回来,就必须与这些土司刀兵相见。”

这些盘踞各个山头的世袭土司,不论是汉人出身,还是夷人出身,全都是把自己的地盘和人口,看得如同生命一般重要。

当年凶名赫赫的蒙古人,都不曾把他们手里下的土地和人口夺走。

如今陈友谅若是敢动他们的命根子,那这些世袭土司们绝对会群起反抗。

陈友仁冷冷一笑,“刀兵相见又如何,这些土司们平日里欺软怕硬,无非就仗着自己山高路险,朱重八派人在贵州剿灭了那么多的土司,说明他们倚仗的地利,也并不是不可战胜的,我们只要把朱重八在贵州攻击土司的方法学过来,就可以把四川云南的这些土司被收拾干净。”

听了陈友仁的话,陈友谅顿时眼中大放喜色。

明军在贵州对于各路土司的讨伐一直没有停。

最先倒霉的就是贵州东部播州世袭土司杨氏,在去年冬天的时候,贵州西部的水西土司向大明贵州行都司缴械投了降。

整个贵州的土司全部被明军消灭,数以百万的人口和土地被明军官府控制,明军在大西南的实力陡然巨增。

陈友谅自然知道明军在贵州能够取得这么迅速的进展,全都是因为采取了最为迅捷有效的行政、军事手段。

陈友仁也根据自己听到的情报,向陈友谅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

“皇兄,明军在贵州无非就是打土司分土地,这一招,我们也可以学过来。”

“再一个,我发现四川云南这些山上的土司,哪怕能够耕种粮食纺织布匹,但是有一样东西却是他们绝对不能缺少的必需品。”

陈友谅立刻猜到自己弟弟说的必需品是什么东西。

“友仁,你是说食盐?”陈友谅低声问道。

陈友仁点了点头,“皇兄说的没错,我指的就是食盐,这些土司多数居住在山寨上,并没有什么办法搞到食盐,除了食盐之外,还有其他许多药物等必需品也是他们缺少的,只要我们采取合适的手段,就可以把这些土司捏扁揉圆。”

陈友谅兄弟很快就定下了策略,准备对大西南的各个山头上的土司下手。

他们兄弟二人经过一番盘算,只要把这些吐司的实力吃掉一半儿,就可以让自己手下的士兵再增加十万。

由此可见,自从南宋末年以来,西南一带的多少百姓们都躲藏到了深山老林当中。

陈友谅兄弟刚刚定好了收拾各家土司的策略,准备把最后的那点金银和粮草拿出来供应军队,却忽然得到从云南传来的紧急军情。

自从赶跑了段功之后,陈友谅返回了成都,在云南设置的行军元帅府,把自己的五弟弟陈友贵留在云南镇守。

“段功远在千里之外,竟然还敢惦记云南,实在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陈友谅看着从云南传来的情报,顿时是大为恼火。

原来,陈友谅把段功赶到孟加拉的天竺人那里之后,就对投降自己的缅甸人大开杀戒,短时间之内虽然镇服了这些蛮夷,但陈友谅走后不久,段功就派人联络了缅甸的各个部落,并且向他们提供了大批的军粮支援,让这些缅甸部落串通反叛。

云南行军元帅府已经有好几个营寨被缅甸叛军攻陷,肆虐的叛军甚至一度威胁到了云南的几个重要铜矿产地。

陈友谅现在能够供养数以十万计的军队,一半是依靠天府之国成都平原的丰饶物产,另外一半则是依靠云南的几个超大铜矿。

现在缅甸叛军在段功的忽悠下,威胁到了陈友谅的钱袋子,自然是让他不能容忍。

“立刻派兵增援云南行军元帅府,一定要把这些缅甸叛军赶尽杀绝,把他们全都抓到矿山里去挖石头!”陈友谅怒气冲冲地说道。

云南那里土地广大,又山川众多,五弟陈友贵手中的那点兵力根本无法做到全攻全守,所以必须派遣兵马去支援。

陈友谅有一个地方却非常的疑惑。

那就是段功被他们赶走的时候,明明是非常的狼狈,仅仅带了一两万残兵败将落荒而逃,不仅没有带走多少辎重粮草,而且还遭到了缅甸土着的背叛。

如今怎么才过了不到一年的时间,段功竟然有了这么雄厚的资本支援那些缅甸土着?

根据云南行军元帅府传来的情报,缅甸各路叛军大大小小加起来得有将近十万人。

虽然这些缅甸叛军十万人,也未必赶得上红巾军一万人的战斗力。

但是要想支援十万张吃饭的嘴,那需要的粮食可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

陈友谅怎么也想不明白,段功如何搞到这么多粮食的。

“难道,段功逃到的那个天竺,真的是遍地金银珠宝,一年四季都长粮食吗?”陈友谅忍不住迷惑的问道。

陈友谅率军在云南的时候,曾经听过缅甸土着野人介绍过,孟加拉一带的天竺盛产宝石金银,一年四季都雨水充沛气候温暖,非常适合水稻的生长。

如今段功用了仅仅一年的时间,就有了多余的粮食支援资缅甸的野人土着,看来关于天竺富庶的传闻果然不虚。

“皇兄,打蛇打七寸,这些缅甸野人生存的山林全都遍布毒虫鼠蚁,就算把他们给击退了也很难,在群山密林当中剿灭他们,斩草不除根他们还会去而复还。”弟弟陈友仁在旁边说道。

“友仁,那你说怎么办?”陈友谅问道。

“既然缅甸的这些土着野人背后是段功,那我们就想办法把段功给解决掉,如此一来,没有段功提供粮草支援,那些密林深山中的缅甸人也就不足为虑。”陈友仁说道。

他说的这个建议可谓是直切缅甸人的要害。

古代的缅甸虽然处于热带地区,但当地居民的农业生产水平落后,对于遍布的沼泽雨林并没有太多的开发手段。

缅甸作为一个松散的城邦联盟,几乎很难凑出来一万大军几个月远征的口粮。

所以一旦没有了段功提供的粮草支援,仅仅依靠缅甸人的那点家底儿,也只能在各自部落里遛鸟耍猴。

“办法好是好,不过段功远在千里之外,中间又要跨越缅甸那一片瘴气遍布的丛林,又该怎么去解决段功呢?”

“皇兄,我曾经听吐蕃人说过,在吐蕃南面翻越圣山之后,就属于天竺德里王的地盘,如今段功占据的地方也是属于这个天竺德里王,他肯定对段功已经恨之入骨,毕竟是抢走了他的地盘儿,要是我们能够派人联合天竺德里王,可以让他一起消灭段功,从而解决我们云南的后顾之忧。”

大明洪武五年,八月十六。

江南,镇江。

飒飒的秋风已经让炎热的天气一扫而空,镇江东面的海面上已经出现向南的季风。

此时正是朱瀚计划的下西洋启程时刻。

老哥朱元章与朱瀚一起来到了镇江港口上,给大明的第一次下西洋做见证。

“七五啊,你说咱们这一次下西洋,真的会让大明子孙万代受益吗?”老哥朱元章还是有些不放心的问道。

朱瀚策划的这一次下西洋,规模可谓是空前庞大。

仅仅是作为前驱探索的轻型帆船,就足足有五艘。

这些轻型帆船全都是镇江造船厂生产的最新式的风帆船,全部用黄花梨木做船体,船舵则是用紫檀木,仅仅是这些名贵的木材放在后世,足够买到一艘超大级别的现代化游艇。

也幸亏如今大明的各种木材资源比较丰富,用来制作这些坚固的船体,成本还是能够接受。

除了五艘探索型风帆舰船,接下来还有十艘四到六级风帆战舰。

这些风帆战舰,根据胡大海之前漂流万里的提供的经验教训,又在结构和布局上做出了许多适应性的调整。

作为最新批的风帆战舰,这十艘战舰是下西洋行动当中的主力,每一艘战舰配备了三种型号的火炮,短重炮可以在近距离上直接摧毁敌人的船体结构,加农炮可以在中距离上轰击敌人的船体和风帆,甲板上的轻量小炮则是可以发射散弹杀伤敌人的水手和船员。

这十艘战舰在修建和改造上的投入更是不计成本。

在桅杆和龙骨需要坚固合适木材的时候,朱瀚直接下令把高丽国的王宫大殿给拆掉,取了上面的梁柱作为造船的材料。

这每一艘战舰的维护成本,几乎就相当于一个卫所全体士兵的军饷和补给成本。

在十艘风帆战舰后面,则还有六艘桨帆船。

这六艘桨帆船既可以作为后勤补给舰船,又可以在近海的时候利用船桨快速航行,在一般的江河里面也能够畅通无阻。

每一艘桨帆船都配备了几十至上百名划桨水手,一般来说桨帆船上面的划桨水手是属于最辛苦最劳累的岗位,从欧洲到西亚的所有划桨水手几乎全部是由奴隶担任。

朱瀚这些船上的划桨水手却不是奴隶,而大多都是从高丽和倭国招募,高丽和倭国人都身形瘦弱矮小,却也吃苦耐劳,在狭**仄的划桨位置上最合适不过,而大明仅仅需要给他们提供每年十两银子的军饷,等到五年期满再给他们一张大明归化人身份就完全足够了的。

高里和倭国都属于大明势力范围,这些苦力水手拥有大明归化人身份之后,在高丽和倭国境内就可以见官不跪,可以拥有自己的固定财产,受到大明驻军的保护,地位几乎就相当于是武士阶层。

对于高丽人和倭国人来说,这些条件已经是足够的丰厚了的,甚至可以让他们在必要的时候,赔上性命也在所不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