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 > 第一千章洪福钟问世!天籁之音!

朱瀚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许:“此法甚妙!既简单又实用。不过,考虑到大钟的重量,滚杠的选材与铺设都需极为讲究,稍有差池便可能前功尽弃。”

老李点头应承:“王爷放心,老朽定当亲自监督,确保每一根滚杠都坚实耐用,铺设时也要做到严丝合缝,不留丝毫空隙。”

朱标在一旁补充道:“此外,搬运过程中还需大量人力协助,确保大钟在移动过程中的平稳与安全。”

朱瀚点头表示赞同:“标儿所言极是。搬运这样庞大的钟体,仅靠机械之力远远不够,还需众多工匠齐心协力,方能成功。”

商议既定,搬运“大明鸿福钟”的壮举正式拉开序幕。工坊内,工匠们忙碌而有序,老李的声音穿透了嘈杂,显得格外有力。

“兄弟们,咱们这活儿可马虎不得!每根滚杠都得是精挑细选的硬木,打磨得光可鉴人,别让咱的大钟受丁点委屈。”老李边说着,边亲自示范,手中的砂纸在圆木上细细摩擦,每一下都显得那么认真。

工匠甲擦了擦额头的汗水,笑道:“李师傅,您就放心吧,咱们干这行多少年了,轻重缓急心里有数。”

搬运之日,晨光初破晓,金色的阳光穿透薄雾,洒在巨大的钟体上,仿佛为它披上了一层神圣的光辉。工匠们身着统一的蓝色工服,整齐列队,每个人的眼神中都闪烁着既紧张又兴奋的光芒。

朱瀚站在队伍前,目光坚定,声音洪亮:“今日,我们不仅要搬运的是一口钟,更是搬运着大明的荣耀与希望。大家务必小心谨慎,齐心协力!”

朱标在一旁点头附和:“皇叔说得对,每一个细节都不能忽视。老李,你经验丰富,一切就拜托你了。”

老李拱手行礼,神色凝重:“请王爷、太子殿下放心,老朽定当竭尽所能,不负所托。”

随着朱瀚一声令下:“开始搬运!”工匠们迅速行动起来,滚杠被逐一精准地铺设在大钟下方,每放下一根,都伴随着老李的一声确认:“好,角度正了,稳!”

搬运过程中,挑战接踵而至。突然,一根滚杠似乎卡在了地面上,大钟的移动瞬间停滞。工匠乙急忙上前查看,眉头紧锁:“这地面有块硬石,滚杠过不去。”

老李迅速走过来,蹲下身子仔细检查后,果断下令:“来两个人,把这块石头搬开,同时调整滚杠位置,注意保持平衡。”

工匠们迅速响应,几人合力将石头移开,同时小心翼翼地调整滚杠,确保大钟在移动过程中不会晃动。

“慢,再慢一点,稳住!”朱瀚紧张地注视着,不时提醒着。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钟终于缓缓接近了目的地。阳光下的它,显得更加庄严而辉煌。朱标望着这一幕,不禁感慨:“真是不可思议,如此庞然大物,竟能在众人的努力下缓缓移动。”

随着“大明洪福钟”缓缓接近紫禁城旁的汉经厂,整个搬运队伍都沉浸在一种难以言喻的紧张与期待之中。

“皇叔,眼看这尊巨钟即将安置妥当,心中真是百感交集。”朱标轻声说道,眼中闪烁着对即将到来的荣耀时刻的期待。

就在这时,老李匆匆走来,脸上挂着汗珠,但眼神中满是坚定:“王爷,太子殿下,滚杠已经铺设完毕,大钟即将进入汉经厂。请二位退后几步,以免发生意外。”

朱瀚与朱标闻言,连忙退至安全距离,目光依然紧紧跟随那尊缓缓移动的大钟。随着工匠们的精心操作,大钟终于稳稳当当地停在了汉经厂内的预定位置。

“成了!”老李激动地宣布,工匠们纷纷放下手中的工具,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声。他们相互拥抱,庆祝这一历史性时刻的到来。

朱瀚走上前,轻轻抚摸着大钟冰冷的金属表面,眼中闪烁着满意与自豪:“这尊‘大明洪福钟’,将永远成为我们大明的骄傲。老李,你们辛苦了。”

老李连忙躬身行礼:“王爷过誉了,这是老朽和兄弟们应该做的。能参与如此伟大的工程,实乃三生有幸。”

朱标也走上前来,环视着周围欢庆的工匠们,心中满是感慨:“今日之成就,非一人之力所能为。是大家的共同努力,才铸就了这尊不朽的丰碑。”

随着“大明洪福钟”在汉经厂内稳稳落定,朱瀚与朱标的心情也随之轻松了许多。他们并肩走在回宫的路上,阳光透过云层洒在他们身上,为这胜利的时刻增添了几分温暖。

回到皇宫,朱瀚没有片刻耽搁,径直前往御书房,准备向朱元璋汇报这一喜讯。

“进来。”朱元璋沉稳的声音从门内传来,带着几分威严。

朱瀚推开门,步入御书房,只见朱元璋正坐在龙椅上,手中翻阅着奏折,眉宇间透露出几分疲惫但又不失威严。他见朱瀚进来,放下奏折,目光温和地看向自己的弟弟。

“瀚弟,你回来了。事情办得如何?”朱元璋的声音里带着几分关切。

朱瀚躬身行礼,脸上洋溢着难以掩饰的喜悦:“皇兄,幸不辱命,‘大明洪福钟’已成功铸造并安置于汉经厂内。”

朱元璋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好!瀚弟,你果然没有让朕失望。”

朱瀚微微一笑,继续说道:“皇兄,此次铸造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不少难题,但得益于工部官员与工匠们的共同努力,最终一一克服。特别是老李等一众工匠,他们的精湛技艺与无私奉献,实乃我大明之幸。”

朱元璋点头表示赞同:“工匠们的辛勤付出,确实值得表彰。瀚弟,你拟一份嘉奖令,对参与铸造的工匠们给予重赏,以资鼓励。”

“臣弟遵旨。”朱瀚应道,心中暗自为那些默默付出的工匠们感到欣慰。

皇宫深处,金碧辉煌的龙椅上,他缓缓站起身,对身旁侍立的太监轻声道:“李公公,传朕旨意,即刻开启‘大明洪福钟’的揭幕仪式,朕要亲自为这国之重器揭开神秘面纱。”

李公公闻言,尖细的嗓音立刻穿透大殿,传向殿外:“遵旨!揭幕仪式,即刻启动!”

随着这声宣告,京城仿佛被无形的力量唤醒,鼓声雷动,礼乐交织,百姓们从四面八方涌来,脚步中带着激动与好奇,直奔汉经厂而去,只为一睹那传说中的“大明洪福钟”。

汉经厂内,朱瀚与朱标并肩而立,两人身着精致华丽的礼服,宛如画中走出的贵公子。

此时,朱元璋在众侍卫的簇拥下步入汉经厂,龙行虎步间尽显帝王威严。他环视四周,感受到百姓们炽热的目光,他缓步走向那座巍峨的巨钟。

“今日,朕以此手,揭开‘大明洪福钟’之神秘面纱,愿其钟声悠扬,响彻云霄,为我大明子民带来福祉与安宁。”

言罢,朱元璋猛然一扯红绸,红绸如流水般滑落,露出了“大明洪福钟”金光闪闪的庐山真面目。阳光下,钟体上的经文仿佛活了过来,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引得众人纷纷赞叹。

就在这一刹那,“咚——”一声浑厚而深远的钟声轰然响起,瞬间填满了整个汉经厂,继而传遍京城的大街小巷。那钟声,仿佛有魔力一般,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与宁静。

朱元璋闭目聆听,脸上洋溢着满足与自豪:“好一座‘大明洪福钟’,其声如天籁,其韵悠长,定能佑我大明万世基业,永固江山。”

朱元璋微微颔首,随即对身旁的太监吩咐道:“传旨下去,今日参与铸造洪福钟的所有工匠,皆赐良田百亩,金银若干,以示朕之感激与嘉奖。”

太监领命而去,朱瀚与朱标相视一笑,心中皆为大明皇帝的仁德与慷慨所感动。

朱元璋微微点头,随即对朱瀚说道:“瀚弟,你此次主持铸造洪福钟,功不可没。朕决定加封你为护国亲王,赐你世袭罔替之权,以表彰你的卓越贡献。”

朱瀚闻言,心中虽有激动,但面上依旧保持着谦逊:“陛下隆恩浩荡。”

随着“大明洪福钟”的揭幕仪式圆满结束,京城内外沉浸在一片欢腾之中。

数月之后,大明皇宫内,春意盎然,花香四溢。朱元璋坐在御书房内,批阅着堆积如山的奏折。

突然,一名太监匆匆步入,手持一封密信,神色凝重地禀报道:“陛下,密探汇报各藩王蠢蠢欲动,似有不臣之心。

朱元璋闻言,脸色更加凝重。他转身走回龙案前,沉吟片刻后,对太监吩咐道:“速召瀚弟与标儿入宫,朕有要事相商。”

不久,朱瀚与朱标匆匆赶到御书房。朱瀚一进门便察觉到气氛的异常,他看向朱元璋,沉声问道:“皇兄,可是出了何事?”

朱元璋未直接回答,而是将手中的密信递给了朱瀚。朱瀚接过密信,迅速浏览了一遍,眉头紧锁。朱标见状,也凑上前来,一同阅读密信内容。

“瀚弟,标儿,朕已决定削藩。”朱元璋缓缓开口。

“瀚弟,标儿,你们二人对此次藩王之事有何看法?”朱元璋的声音沉稳而有力,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威严。

朱瀚沉吟片刻,回答道:“皇兄,藩王势力日益膨胀,确已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削藩之事,势在必行。但此事需谨慎行事,以免激起不必要的动荡。”

朱标也接过话茬,语气中满是忧虑:“父皇所言极是,但削藩之路必将荆棘满布。儿臣担心,若处理不当,恐会引发藩王反弹,甚至引发内乱。”

朱元璋微微点头,目光深邃:“朕已深思熟虑,削藩之事,需步步为营,不可操之过急。第一步,便是直接削夺兵权,削弱藩王的军事力量。”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朕将下旨,限制各藩王的护卫军数量,特别是边疆重镇的藩王,如燕王朱棣,其军事力量需大幅削减。瀚弟,此事便交由你去办,务必确保政令畅通无阻。”

朱瀚闻言,心中虽有千头万绪,但仍坚定地点了点头:“臣弟领命,定当全力以赴,确保削兵权之事顺利进行。”

朱标见状,也连忙表态:“儿臣愿助皇叔一臂之力,确保朝中稳定,以防藩王有所异动。”

朱元璋满意地点了点头,随即从案上取过一道早已准备好的圣旨,递给了朱瀚:“此乃削兵权之诏书,你即刻前往兵部,调集人马,分赴各地,监督执行。记住,务必做到公正严明,不容任何徇私舞弊。”

朱瀚双手接过圣旨,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臣弟定不负皇兄所托,定将此事办得妥妥当当。”

朱瀚领旨后,没有片刻耽搁,即刻前往兵部。一路上,他心中盘算着如何稳妥地执行这一艰巨任务。

抵达兵部后,朱瀚立即召集了众将领,将削藩之事一一道明。

次日清晨,朱瀚身着铠甲,手持圣旨,大步流星地走进了燕王府。燕王朱棣闻讯,早已在府内等候。他面色凝重,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

“皇叔远道而来,不知有何要事?”朱棣的声音低沉而有力,透露出不容小觑的气势。

朱瀚微微点头,随即展开圣旨,高声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近来藩王势力日盛,有违祖制,朕心甚忧。为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稳定,特下旨削夺各藩王护卫军数量,特别是边疆重镇之藩王,需即刻执行。钦此!”

宣读完毕,朱瀚将圣旨递给了朱棣,目光如炬地盯着他:“燕王,你乃大明重臣,当知陛下之意。兵权之事,刻不容缓,望你速速执行。”

朱棣接过圣旨,目光在圣旨与朱瀚之间来回游移,最终沉声道:“皇叔所言极是,本王自当遵从圣旨,即刻执行。”

说罢,朱棣转身对身旁的将领们下令:“传令下去,即刻按照圣旨要求,削减护卫军数量。务必做到公正无私,不得有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