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仙侠版水浒 > 第四百九十三章 天龙八部

仙侠版水浒 第四百九十三章 天龙八部

作者:任鸟飞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1:09 来源:平板电子书

拿下可敦城,江鸿飞下令,往可敦城修铁路,扩建可敦城,往可敦城迁移汉民。

没有人看好这个项目,都不愿意往这个项目投钱。

大元帝国的一众大臣也劝江鸿飞,不要浪费这个钱,言外之意就是不想动用财政干这件事。

江鸿飞见此,自掏腰包,自己修建这条铁路,自己扩建可敦城,自己派人管理这一切。

铁路建成不久,就有人传出,在西伯利亚发现了灵石矿,储量特别多。

这时,东北和远东地区的“淘金”热刚刚过去。

确实是有不少人在东北挖到了灵石,赚到了大钱。

所以,听说西伯利亚有灵石,大量的人涌入到了西伯利亚。

与此同时,江鸿飞派去探测矿脉的人,发现了大量的油气、各种矿藏。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这些东西全都成了宝贝。

越来越多的人,抱着发财的目的前往可敦城,前往西伯利亚。

仅靠卖火车票,江鸿飞就回本了。

可敦城的房价更是一天比一天高。

那些不看好这条铁路、不看好可敦城、不看好西伯利亚的人,肠子都悔青了。

江鸿飞再一次向世人证明,哪怕自己不当皇帝,也能当一个杰出的商人。

伴随着西伯利亚丰富的资源的集中爆发,大量的汉人开始前往这个寒冷的国都。

汉人又一次进行了一次大迁移。

……

在世人眼中,江鸿飞的征服之路似乎已随着草原的彻底归附,让大元帝国的疆域扩展至仅次于盛唐巅峰之时的辽阔,而理应画上休止符。

尤其是,若将遥远的皇子大陆(即几年前大元帝国的一众航海家发现的美洲新大陆)纳入考量,大元帝国当前的疆域之广,已足以傲视古今,无出其右。

然而,事实却证明,这一切仅是江鸿飞宏图伟业的序章。

洪武二十一年的春日里,江鸿飞的一纸诏令,将刘锜推上了征吐蕃都元帅的高位,三支精锐之师如利剑出鞘,直指青藏高原的云霄。

与此同时,韩企先以其非凡的政绩赢得了江鸿飞的赏识,被从宁北路调往藏地,担任宣抚使一职,他将以政治智慧、经济策略与外交手腕,携手刘锜,共谋吐蕃的收复与治理。

未及半年,吐蕃之地已尽数纳入大元版图,这场胜利来得如此迅猛而彻底,背后不仅是大元铁骑的无敌之师,更有韩企先等人精妙布局的政治与经济手段,以及外交斡旋的巧妙运用。

另一方面,昔日曾令大唐王朝忌惮,迫使文成、金城二公主和亲以求和平的吐蕃,如今已风光不再,昔日的辉煌化作了历史的尘埃。

回溯往昔,吐蕃强盛之时,其疆域东抵陇山,北达宁夏贺兰,南连南诏,更曾将北庭、安西纳入囊中,甚至触及喜马拉雅山以南的恒河北岸。

然而,盛极必衰,无休止的战争耗尽了吐蕃的国力,加之唐朝名将李晟、韦皋、史敬奉等人的接连重创,吐蕃逐渐走向衰落,失去了向外扩张的能力。

随后,其内部矛盾的激化更是将吐蕃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末代赞普朗达玛离世后,其子嗣间的王位争夺引发了朝堂分裂,大臣们各执一词,王室也分崩离析,陷入了连绵不断的内战之中。

各地将领趁机拥兵自重,部落也纷纷脱离吐蕃的掌控,一场由奴隶和平民发起的起义更是如野火燎原,迅速席卷了整个吐蕃。

随着佛教的式微,吐蕃王朝最终轰然倒塌,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混乱割据的局面,拉萨、阿里、亚泽、雅隆觉阿四大王系并立,却各自为政,相互仇视,相互攻伐,内耗严重,已是不堪一击。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刘锜与韩企先等人乘势而上,采取打拉结合、恩威并施的策略,辅以巧妙的政治手腕,轻松瓦解了吐蕃的抵抗力量。

拉萨、阿里、亚泽、雅隆觉阿等势力,要么选择归降,要么在战斗中覆灭。

依照惯例,吐蕃的皇室、贵族被押送至大元都城,男子被囚禁于万国城中,而女子则被选入江鸿飞的后宫,成为其征服路上的又一注脚。

此役之后,大元帝国的西部边界被推进至喜马拉雅山脉沿线,国土面积激增百万余平方公里,江鸿飞的征服之路再次证明了其不可一世的军事才能与深谋远虑的政治智慧。

与此同时,江鸿飞亲笔修书一封,致于大理宪宗段正严案前。

信中言辞恳切,却又不失威严,他言道,大理国的命运,与大元帝国的边疆安宁息息相关,自己虽有意一统,但念及大理历年来的朝贡之诚,以及段氏一脉源自汉室的血脉之亲,决定以慈悲为怀,不兴刀兵。他还将在元大都兴建一座辉煌佛寺,邀请大理皇室与宗室成员遁入空门。

段正严,又名段和誉,乃大理文安帝段正淳之嗣,其形象深深烙印于金庸先生的武侠巨著《天龙八部》之中,化身为段誉一角,深入人心。

他出生时,正值伯父段正明主政,这一设定与情节不谋而合,为历史添上了一抹传奇色彩。

江鸿飞的提议,并非空穴来风,历史上,大理皇室成员多有出家之例,如段寿辉皇帝,便是在高氏父子的重压之下,以国事多舛为由,禅位为僧,将皇位传给了段正明。

段正明在位期间,亦难逃高氏势力的阴影,最终亦步其后尘,遁入佛门。

而高升泰虽一度篡位,建立“大中国”,但在临终之际,却幡然醒悟,遗命其子高泰明归还段氏江山,自己亦遁入空门,寻求解脱。

段正严即位后,励精图治,对内爱民如子,任用贤能;对外则谨守臣道,年年向赵宋王朝及后来的大元帝国朝贡,以求和平共处。

赵佶更是赐予他诸多殊荣,如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等要职。

面对大元帝国的崛起,段正严更是小心翼翼,生怕触怒这位强大的邻居,即便是江鸿飞的一个喷嚏,他也会立刻派遣使者前去问候,以表忠诚。

然而,段正严深知,江鸿飞的野心绝非史上历任皇帝可比,迟早会对周边国家动手。

段正严的预感很快便成为了现实,大元帝国铁蹄所至,所向披靡,周边国家纷纷臣服。

面对江鸿飞的强势,段正严内心充满了苦涩与无奈。

他深知,无论是曾经的赵宋王朝、大辽帝国、大金国,还是高丽、西夏、吐蕃等强国,在大元帝国面前都显得不堪一击,更何况军事实力并不突出的大理国呢?

他原本打算按照江鸿飞的要求,无条件投降,以换取大理国的安宁。

然而,现实却远比想象中复杂得多。

段正严虽然贵为一国之君,但实际上却难以掌控大局,大理国的军权长期被高氏家族所把持。

这一局面,始于三十年前乌蛮三十七部的反叛,当时相国高泰明率军平定叛乱后,军权便牢牢掌握在了高氏手中。

此后,尽管段正严努力试图夺回王权,但始终未能如愿。

当段正严将江鸿飞的御笔书信呈给女婿高量成时,他满心期待能够得到支持。

然而,高量成却年轻气盛,不愿向大元帝国低头。

他坚信大理国对大元帝国毕恭毕敬,从无失礼之处,大元帝国无理由侵犯大理。

他更以“以有道之师伐无道之徒”为由,力主一战。

段正严虽然心中不愿,但碍于高量成的坚持,只得妥协。

他委婉地向江鸿飞上书,请求宽恕大理国,对于无条件投降一事只字未提。

江鸿飞阅罢奏表,心中已是大致明了大理国的态度。

江鸿飞见此,即刻颁布诏令:任命吕将为大理宣抚使,石宝为征大理都元帅,韩世忠为征大理都监,鲁智深为征大理副元帅。此四人,携军事、政治、经济、外交之利器,誓要灭掉大理国。

石宝,此人行事果决,从无二心。

江鸿飞的命令于他而言,便是行动的号角,无需多问,只需执行。

接到任命后,他即刻整肃军马,十万大军在晨曦中启程,跨过重重关隘,直指大理腹地。

段正严见势不妙,急调高量成领十五万大军迎战。

两军于大渡河畔展开了殊死会战。

高量成率军冲锋,然未曾料到,大元军之勇猛,超乎想象。

不过须臾之间,大理军阵脚大乱,十五万大军如土崩瓦解,溃不成军。

大元军乘胜追击,大理军伤亡惨重,五万将士血染沙场,四万余人被俘,高量成亦未能幸免。

石宝乘胜追击,与韩世忠、鲁智深分兵三路,自率中路大军渡过汹涌大渡河,直逼金沙江畔。

沿途部落,闻大元军威,纷纷归降,更有酋长献策,以革囊渡江。

石宝纳其言,大军乘皮筏破浪前行,终抵丽江。

此时,吕将却持异议,认为应先礼后兵,遂遣使者入大理劝降。

然大理新相国高理成,乃高量成之弟,性情刚烈,誓死抵抗,更亲手斩杀使者。

石宝闻讯大怒,亲率大军直捣龙首关,势如破竹,大理城危在旦夕。

与此同时,韩世忠、鲁智深两路大军亦渡江成功,分别进驻丽江塔城、巨甸、石鼓与楚雄、姚安等地。

三路大军,遥相呼应,对大理城形成了铁桶合围之势。

大理国内,人心惶惶,达官显贵纷纷倒戈投降,以求自保。段正严与高理成见大势已去,只得背城一战,然终因寡不敌众,大败而逃。

大元军顺势攻入大理都城,城中百姓见大军秋毫无犯,皆感心安。

吕将再次发令,约束军士,与大理百姓公平交易,民心渐稳。

不久,段正严、高量成、高理成等人相继被擒,大理国就此覆灭。

然而,大理之平定,非一朝一夕之功。

其东有郎羽、阿房、田洞等黑爨三十七蛮部,世称乌蛮三十七部;洱海地区更是小势力众多,有“二十二国”之称。

若不一并收服或剿灭这些势力,大理国之名虽亡,实则未平。

此等小股势力,在大元铁蹄之下,不过螳臂当车,收复大理,只是时间问题。

江鸿飞胸有成竹,遂改大理国为云南路,纳入大元版图。

他本有意让大理皇室及宗室出家为僧,甚至不打算染指皇室女眷。

但段正严等人不识抬举。

江鸿飞一怒之下,将大理的王室和宗室及高氏一族尽数囚禁于万国城中。

至于大理王室之女及宗室之女,以及高氏之女,则照例被江鸿飞尽数纳入自己的后宫。

女官们对大理王室之女及宗室之女和高氏之女精挑细选,年轻貌美者侍奉江鸿飞,而年老色衰者则送往慈安宫安度余生。

跟之前一样,江鸿飞此举,也是意在彻底消除大理王室对大元统治的潜在威胁。

值得一提的是,江鸿飞对传说中的“段誉”之妃嫔颇感兴趣,尤其是王语嫣、木婉清、钟灵等《天龙八部》中的人物。

然而,现实终归是现实,段正严的皇后并非王语嫣,其妃嫔中也无木婉清、钟灵之名,且多数妃嫔已年过四十,即便是较为年轻的高皇后也已近不惑之年。

更令江鸿飞不悦的是,这位高皇后性情骄横,动辄杖责众妃,连段正严最为宠爱的德妃王氏亦难逃其手。

因此,江鸿飞对高皇后并无多少兴趣,只是趁着新鲜偶尔临幸几回,便作罢。

不过,段正严的子嗣众多,儿媳、孙媳以及女儿、孙女、外孙女亦是数不胜数。

这些年轻女子虽不及传说中的王语嫣、木婉清等人美貌,但亦足以让江鸿飞在闲暇之余寻些乐子。

尤其是段正严之女昭庆公主之母德妃王氏。

此女,澄澈的眼神、纯美的脸庞,高贵的气质,典型的东方美,宛若从油画中走出来的古典美人,雍容华贵而不失性感。

更难得的是,此女清纯灵气、气质独特,具有典型的江南女子气质,让人过目难忘。

江鸿飞甚至怀疑她便是王语嫣的原型。

据说段正严对德妃王氏宠爱有加,若非高氏一族权倾朝野,他几欲废高皇后而立王氏为后。

然而,这一切终归只是猜测罢了。

不过没关系。

江鸿飞这个人,你懂的,向来都是,宁杀错,不放过……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