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仙侠版水浒 > 第四百四十一章 江衍的远见

仙侠版水浒 第四百四十一章 江衍的远见

作者:任鸟飞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1:09 来源:平板电子书

“微臣领命,誓将率领诸位皇子共赴疆场,奋勇杀敌。”

岳飞的声音铿锵有力。

随后,岳飞轻轻一顿,目光深邃地望向江鸿飞,似乎在为其心灵铺设一层防御:“然则,陛下需知,战场之上,生死难料,刀剑无情,即便贵为皇子,亦难逃天命。微臣斗胆,恳请陛下先与众皇子作别,此一去,或许便是永诀。”

岳飞此言,表面上是为江鸿飞打预防针,实则暗藏玄机,欲借此试炼皇子们的意志与决心。

岳飞他深知,江鸿飞这位历经风雨、创立不世基业的帝王,岂能轻易被言语所动?

然而,对于这些自幼养尊处优、未尝人间疾苦的皇子们而言,这番话无疑如惊雷炸响,或能激起他们心中的波澜,亦或使之望而却步。

江鸿飞闻言,目光如炬,扫视着面前的一众子嗣,尤其是那些面露惧色的皇子:

“岳卿家,你未提及,朕亦会言及此事。”

江鸿飞缓缓开口,语气中透露出前所未有的庄重:“你等身为朕之子嗣,自当享尽世间荣华,无需劳作,亦可安享天伦。因朕已为你等及后世子孙,铺设了一条金光大道,让你们得以无忧无虑,尽享人生。”

十年寒窗,不如三代从商;三代从商,不如祖上扛枪;祖上扛枪,不如乌纱帽香。

江鸿飞打了这么多年的仗,打下了偌大的江山,自己的子孙就是再多,也该享受荣华富贵,这是江鸿飞为自己的子孙后代赚来的,不是谁苦读些诗书、做些买卖就可以比的。

要不是如此,江鸿飞干什么把自己的脑袋别在腰带上,干这万死一生的买卖?

难道只是为了解救穷苦大众和天下苍生?

对不起,江鸿飞真没有这么高的境界。

江鸿飞之所以起义造反,主要为的还是给自己和自己的子孙后代打下一个万世江山。

给自己的一众儿子片刻的沉思时间后,江鸿飞继续说道:“此次出征,非比寻常。你们将不再只是接受训练,而是真正踏上战场,面对生死考验。或许,有人将永远留在这片土地上,成为守护这片江山的英魂。岳卿家所言非虚,这或许便是你我父子间的最后一面。”

说到此处,江鸿飞的声音愈发沉重,他开始描绘战场的残酷与无情:“战场之上,生死无常。即便是朕,亦无法左右你等命运。生或死,皆系于天命。更有那不幸者,或遭万箭穿心,或被万马践踏成泥,此等景象,绝非虚构。”

然而,江鸿飞并未止步于此,他话锋一转,谈及更深层次的恐惧:“但你们可知,还有比这更可怕之事?那便是生不如死。朕将金国的皇室及宗室囚禁于万国城,其女眷亦尽数收入后宫。此等仇恨,世代难消。然则,世界万物,皆有因果。朕能如此待金人,金人亦有可对朕进行报复,你们只要被捉,定然生不如死。”

说到这里,江鸿飞详细介绍了极刑之残酷:“世间有一刑罚,名曰极刑。此刑之下,受刑者将被剥去衣物,以渔网紧缚,随后以小刀细细割去网中之肉,历经三日三夜,方能解脱。其痛苦之状,难以言表。”

此言一出,众多皇子面露惊恐之色,然而,江鸿飞却话锋再转,语气柔和:“然则,你等亦需知晓,成为一位富足安逸的皇子,亦是人生一大幸事。且从军虽为荣耀之路,却非唯一出路。若你等不愿戎马生涯,朕亦愿为你等铺设他途,无论从政、经商、研发、教育、医疗,皆可成为你等展现才华之舞台。”

岳飞在一旁静观此景,心中暗自赞叹江鸿飞之智谋与深情。

岳飞深知,江鸿飞此举,既是在考验皇子们的勇气与决心,亦是在为他们规划未来,给予他们选择的机会。

这种因材施教、不抛弃不放弃的教育理念,正是江鸿飞作为一位帝王与父亲的双重体现。

最终,江鸿飞环视四周,眼中闪烁着鼓励的光芒:“现在,告诉朕,你们之中,可有不愿踏上战场者?放心,即便你等选择另一条道路,朕亦视你等为朕之骄傲。大元帝国,需要的不仅是英勇的战士,更是各行各业的杰出人才。未来的路,由你等自行选择。”

江鸿飞这话,像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江鸿飞一个名叫江立的儿子,低着头,步伐沉重地走出人群,他的声音细若蚊蚋:“父……父皇,儿臣擅长算术,对于沙场征战,并非所长……”

面对这略显怯懦的借口,江鸿飞并未动怒,反而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温柔,轻抚着江立略显凌乱的发丝,嘴角勾起一抹笑意:“你明日便去户部报到。”

江立闻言,缓缓抬头,眼中闪烁着对这位既熟悉又陌生的父亲的复杂情感。

当看到江鸿飞眼中没有丝毫的责备与失望时,一股暖流悄然涌上心头,这是他生平第一次感受到的父爱之深。

泪水,不自觉地滑落脸颊,江立慌忙擦拭,同时坚定地应声道:“诺。”

江鸿飞见状,亲自上前,用衣袖为江立拭去泪痕,语气温和而坚定:“好好干,经济乃一个国家基石,你若是在这方面有所建树,朕依旧以你为荣。”

江立重重地点了点头,心中暗自立誓,要在户部有所建树,不负父皇期望,随后转身离去,步伐中多了一份坚定与决绝。

有江立打头,又有江鸿飞的态度,一时间,不愿涉足战场的皇子们纷纷退出。

江鸿飞望着这一幕,心中没有失望,而是好言安慰了他们每一个人。

随后,江鸿飞对剩余的一百五十多个儿子说:“你们的选择,让朕深感骄傲,你们身上流淌的,是朕英勇无畏的血液!”

此言一出,坚持上战场的皇子,无不心生欢喜,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然而,江鸿飞话锋一转,语气变得凝重:“但你们一定要记住,无论你们选择何种道路,都需有面对挑战与牺牲的勇气。若选择从军,更需有战死沙场的觉悟。战场上,无人能因你们的身份而免死,反而可能因之而成为敌人的目标。因此,若想活着归来,就必须隐藏身份,这是朕对你们的唯一要求。”

此言一出,气氛骤然紧张。

这时,江鸿飞一个名叫“江进”的儿子挺身而出,他跪倒在地,语气坚定:“父皇,儿臣愿为大元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亦在所不惜。只是,儿臣心中尚有一愿,愿在出征前,能与父皇共饮一杯,此生无憾。”

江鸿飞闻言,未加责备,反而命人取来御酒,与江进共饮。

共饮三杯后,江鸿飞对江进说:“待吾儿凯旋,朕必与你痛饮三日三夜!”

随后,江鸿飞逐一与自己的儿子们告别,每一声叮咛都饱含深情与期望。

皇子们深知此行凶险,纷纷向江鸿飞托付后事。

无论是对家人的挂念还是对未来的期许,江鸿飞都一一应承下来。

岳飞在旁目睹这一切,心中感慨万千:“有如此帝王与皇子,大元何愁不兴?”

待所有皇子离去,江鸿飞转身对岳飞道:“他们只是先行者,未来还会有更多的皇子踏上这条道路。爱卿只是第一个带朕的儿子上战场之人,而非唯一一个带朕的儿子上战场之人。只要爱卿让他们得到充分的锻炼,哪怕教他们全都战死沙场,朕亦不会责怪爱卿,亦会保爱卿不会因为此事受任何人报复。”

事情发展到了这种地步,江鸿飞又这么说了,岳飞只能躬身领命:“官家放心,微臣必定竭尽全力教众皇子得到充分锻炼,同时教他们少些死伤。”

江鸿飞想说:“不用,你就让他们自己去战场上闯好了,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不用给他们任何优待。”

可话到嘴边,江鸿飞还是心软了,改为:“爱卿,朕就将他们尽数托付给你了。”

……

江鸿飞在这个时候将岳飞从锦州叫回来,远非仅仅赋予岳飞伐金统帅的重任,或是简单地将自己的一众儿子托付于他,还有,江鸿飞要与岳飞商量灭金的战略战策。

回溯历史长河,中原王朝与草原民族的纠葛,历来是华夏大地上无法回避的篇章。

自秦始皇筑起长城,划定了中原与草原的界限以来,历代王朝虽疆域辽阔,却鲜有能真正实现中原与草原二原一统的壮举。

汉唐之世,虽地图辽阔,然其对于草原的统治,更多依赖于武力震慑与羁縻之策,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统一。

明朝,这个江鸿飞尤为敬仰的朝代,其对于草原的治理,亦不过是在长城以北构建军镇防线,或是直接以武力镇压,却从未有过将草原纳入中原版图、实行一体化管理的宏愿。

明朝人的态度,尤其是朱棣之后,透露出一种不同于汉唐的保守与退缩。他们视草原为化外之地,不愿也无心征服。

这种心态的根源,可追溯至宋朝。

宋朝自赵匡胤起,便自我定位为特定族群,与周边民族如契丹、蒙古、女真等划界而治,形成了独特的族群认同与文化隔阂。

这种观念限制了宋朝的扩张野心,使其安于偏安一隅,未能如秦汉唐般以雄浑之姿统御四方。

士大夫阶层,作为宋朝乃至明朝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其思想倾向更是加深了这种保守态势。他们以儒家经典为纲,崇尚和平与稳定,对于对外扩张持谨慎甚至反对态度。

司马光等名士对汉武帝的贬斥,便是对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

他们认为,穷兵黩武非治国之道,而应致力于内政修明,百姓安居乐业。

这种观念,在明朝得到延续,尤其是朱棣之后,明朝士人更加坚定了长城以南为北方边界的观念,重守而不轻攻。

然而,历史的车轮从不停歇。

草原民族的崛起,如同狂风骤雨般冲击着中原的安宁。

明朝虽试图通过东北地区的满人进行间接统治,但终因意识与能力的不足而失败。

满人最终统一了东北,征服了草原,建立了后金,并最终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这一系列的变故,看似偶然,实则是中原与草原长期博弈的必然结果。

中原与草原的博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无法回避也无法逃避。

无论是东风压倒西风,还是西风压倒东风,双方之间的较量与竞争始终存在。

无秩序的草原可能带来边疆的动荡与不安,而有秩序的草原则可能孕育出更为强大的敌人,对中原构成更为严重的威胁。

因此,中原王朝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与清醒,积极应对来自草原的挑战与威胁。

宋朝与契丹通过燕云十六州的争夺,达成了一种低成本的博弈均衡。

这种均衡虽未实现真正的统一,但却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双方的利益与和平。

然而,这种均衡的脆弱性也显而易见,一旦外部条件发生变化,便可能瞬间崩溃。

明朝虽收复了燕云十六州,却未能继承汉唐的雄风与气魄,反而继承了宋朝的保守与退缩。

这种观念上的束缚,使得明朝始终无法彻底解除来自北方草原的威胁。

因此,对于中原王朝而言,要想在草原的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摒弃保守与退缩的观念,树立起积极进取的雄心壮志。同时,还需要加强自身的实力与能力建设,提高应对外部挑战的能力与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在草原的博弈中占据主动地位,确保国家的安全与稳定。

总之,中原与草原的博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无论是哪个朝代、哪个民族都无法回避这一现实。

实事求是的说,历史上真正完成一统两原的其实只有两个王朝——元王朝和清王朝。

可这两个王朝都是统一中原的游牧政权。

大元帝国不是游牧政权,所以,元王朝和清王朝成功的经验其实并不太值得大元帝国借鉴。

而汉唐之时的两原统治策略,表面上的草原统一,实则后患无穷,亦非大元帝国所应效仿。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大元帝国的士大夫阶层,承继宋遗风,对江鸿飞的北伐金朝之策,多持反对之声。他们认为此举耗资巨大,劳民伤财,主张以防御为主,构筑自山西至辽东的军事防线,将胡人拒于长城之外。

面对此等短视之见,江鸿飞岂能坐视不理?

江鸿飞深知,金人占据的东北地区与远东,其价值远非金钱所能衡量。

远东之地,蕴藏着后世难以估量的石油与天然气资源,堪称子孙后代的无尽宝藏。而东北,不仅资源丰富,更拥有全球罕见的黑土地,这片肥沃的土壤,被誉为“一两土二两油”,其珍贵程度,世人往往未能洞悉。

所以,江鸿飞的北伐,绝非简单的军事行动,而是高瞻远瞩的战略布局。他意在彻底消除大元帝国的北方威胁,同时为大元帝国开拓出两块价值连城的疆域。

然而,这些深谋远虑,在很多士大夫阶层眼中,却成了劳民伤财的代名词。

他们未曾踏足过那片黑土地,未曾感受过远东资源的磅礴力量,自然无法理解江鸿飞的宏图大志。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江鸿飞深知,唯有以实际行动才能证明自己是对的。

江鸿飞坚信,只有当东北地区与远东地区真正纳入大元版图,世人才会真正认识到他的远见卓识。

至于那些士大夫的闲言碎语,他选择无视。

时间会告诉这些目光短浅的士大夫阶层,他们的见识到底有多浅薄……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