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仙侠版水浒 > 第四百一十一章 如今的江南

仙侠版水浒 第四百一十一章 如今的江南

作者:任鸟飞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1:09 来源:平板电子书

大元帝国的南京。

别误会,这南京,不是杭州,而是江宁。

说起定南京这件事,其实还是有一番波折的。

因为江鸿飞前段时间一直在杭州,不少杭州的人都攒落江鸿飞将杭州定为南京。

要说,将杭州定为南京,也有道理。

杭州河流纵横交错,水道密布,能够形成天然屏障,而且,在赵宋王朝时期,杭州一直都是赵宋王朝东南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赵构的南宋小朝廷甚至都定在了杭州这里,另外,有些倾向于将杭州定为南京的大臣还指出,吴越国就是以杭州为国都的。

然而更多的大臣反对将杭州定为南京。

这些大臣指出,割据江南的大型偏安王朝,一般都会把都城定在江宁,比如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南唐,而江鸿飞知道明初、南明,也都是将江宁作为国都。

只有南宋比较特殊,把国都定在杭州。

这在江南王朝中是非常罕见的。

南宋选择杭州“定都”,而不是江宁作为其国都,其实这主要源于赵构的个人意志。

首先要说明的是,南宋虽然苟且于江南,但在嘴上还是要收复失地的。

所以,南宋朝廷一直对外宣称杭州只是行在(临时国都),将来一定要打回汴梁。

在法律意义上,杭州并不是南宋的国都。

但杭州却具有国都的实际功能。

另外,还要说明一点,南宋只是后来“定都”杭州,但南宋第一个国都却在南京应天府府(也就是河南商丘)。

赵构在南京应天府称帝后,被金兵一路追着往南逃窜,甚至有一段时间跑到海上避难,被人讽刺为航海家。

赵构南逃至杭州,把杭州知府衙门升为行宫,以显宁寺为尚书省,后来升杭州为临安府,更为“定都”进一步打下基础。

不过,当时的主战派并不希望赵构“定都”于江南。

即使“定都”江南,首选也应该是金陵。

马扩就曾给赵构出过上、中、下三策,上策是赵构率兵出川陕,中策是赵构出荆襄北伐,下策才是驻守金陵,保护好长江防线,准备战船北伐。

马扩的三策都是进攻性的,那时的赵构哪里还有心思收拾旧河山?不成为金兀术的座上客,他就谢天谢地了。

另外,当时杭州有个官员叫卫肤敏,他见赵构后,力陈不可“定都”杭州。

卫肤敏认为:杭州相较于拥有长江之险的金陵,位置更偏,一隅之地,不是最理想的都城所在。

有人说吴越国不也“定都”在杭州吗?

卫肤敏驳斥说:吴越国是个偏安小王国,岂能和大宋这样的大国并比?再说钱氏以杭州为都也是迫不得已,吴越国只有十三州,杭州是最大城市。

卫肤敏认为最适合在江南“定都”的城市,只有金陵,也就是江宁府。

卫肤敏给出的理由是:金陵连山带江,号称天下险塞。如果“定都”金陵,进可过江北伐收复失地,退可守住江南半壁。而且,守江必先守淮,只要守住淮河防线,置重兵于寿阳、合肥、九江、武昌、江陵、襄阳,金兵就不能越淮河而临长江。如此,则金陵安,金陵安则江南安。

在当时,金兵已过长江,攻陷杭州,赵构撒开脚丫子没命地跑。

此后,金兵把杭州当成了临时指挥部。

杭州都不在手上,更遑论“定都”于金陵了。

金兵撤出江南后,赵构才羞羞答答地回到临安,美其名曰“暂时居住”。

当时,赵构派太监杨公弼在杭州开始营建宫殿,这更说明赵构已下定决心“定都”杭州了。

次年正月,赵构回到杭州,从此“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即使是当年年底,杭州发生大火,烧掉很多官舍,赵构都没舍得离开杭州。

赵构的忠臣张浚对赵构“定都”杭州也并不是很认同,他依然坚持应该“定都”金陵。

张浚说:“东南形势,以金陵为最,大宋要中兴,非“定都”金陵不可,杭州什么都好,就是位置太偏东南,不利于北伐,收远近人心。”

其实,赵构并非不知道金陵的重要性。

但在“定都”问题上,赵构还是倾向于杭州。

何之?

赵构说得天花乱坠。

可归根结底就是一個原因:他希望新都离金国的边界越远越好。

金陵固然有长江之险,但金兵并非没打过金陵。

而且,历代“定都”于金陵者,最后不都被北方王朝过江给灭了吗?

赵构觉得只要守住淮河,金兵就难以再渡长江。

而守住长江,金陵安全了,比金陵位置更南的杭州自然也就更安全了。

还有一点,如果“定都”金陵,万一金兵再过长江,赵构要出海避难,就不如在杭州就近下海方便。

——赵构从金陵入海,需要在陆地长途奔袭数百里才能达到海边。金兵的骑兵无敌天下,他再拼命跑,能跑到过金朝骑兵?弄不好在路上就被金兵一锅端了。

当然,经济上的原因也有。

在宋朝,有吴越国经营在前,杭州的经济要好于金陵。

而且,江南经济重镇,如苏州、常州、绍兴、宁波,多集中在杭州周边。

所以,“定都”杭州,朝廷的吃喝用度也比较方便。

综合考虑,赵构才把南宋的国都定在杭州,而不是金陵。

江鸿飞不是打定了偏安主意的赵构,他不可能选杭州不选江宁当南京。

而且,江鸿飞手下的一些大臣已经跟江鸿飞说得很明白了。

江宁府有长江天险,安全;是产粮基地,不会缺粮;水路四通八达,交通便利;坐望中原,可以以江宁府遥控中原地区,以及管理整个南方地区。

在这个过程当中,也有一些“另辟蹊径”的,比如让江鸿飞将福州定为南京,他们给出的理由是,福州原来就是大元帝国在东南的中心,有非常好的统治基础,还说福建三面环山东靠大海,比江宁府和杭州都安全。

对于这些人,江鸿飞虽然不会因言治罪,但在心中直接就将他们给拉入了黑名单。

提出这些建议的人,要么是别有用心,要么是不长脑子。

福州可以说是最不适合当国都的地方之一,那里偏僻、交通不便,还他妈不产粮,将福州定为南京干什么,玩憋死牛儿?

亏得这些人还能想出这么多理由!

最后,江鸿飞力排众议,将江宁府定为大元帝国的南京,并派人立即兴建南京,并在南京建立自己的行宫。

经过一年多的建设,被江鸿飞改名为应天府的江宁府,终于建设完毕,江鸿飞也搬进了自己的行宫当中。

如今的南京城。

外城方圆二十余里,护城河阔二十余丈,濠之内外皆种满杨柳,粉墙朱戸禁人往来。

城门皆瓮城三层屈曲开门,望而生畏。

进得城来,毎百歩设战棚置一指挥守卫、并密置暗哨,望之耸然。

城里牙道,各种楡柳成阴。

城内外交通十分方便,城里外河道交错,水运繁忙。

街道繁荣,车水马龙,百街千巷有数不清的店铺,妓院、茶楼、香铺、勾拦、药房、靴店、马行、酒肆、瓦市,可以说应有尽有,买卖兴隆,生意旺盛,服务周到,还有很多这个时代没有公共设施,像江鸿飞特意交代建设的大型学堂、大型医馆,让人耳目一新。

江鸿飞的行宫,更是气宇非凡,金碧辉煌,楼台亭阁,飞龙画风,金钉朱门,禁卫森严。

各个衙门官府都在近旁,坊院仓库也云集一起,十分便捷。

从外地来,甚至从外国来到南京的人,看到这样的南京城,无不兴叹大元帝国的强大,一个陪都这么繁华。

而东南的人,更是无不为南京感到骄傲。

只有真正经历过战乱迫害的人,才更渴望和平,也才更知道和平的可贵。

关键,江鸿飞不仅为他们带来了和平,还为他们带来了美好的生活。

南京城就是最好的变化。

江南的人,也因此越来越尊敬江鸿飞。

当然,这也是江鸿飞应得的。

江鸿飞到南京,不,是南下的这两三年,对南方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革。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工业革命。

可以说,南方恢复和发展得这么快,江鸿飞一手推动的工业革命,居功至伟。

而且,除了自己改革,江鸿飞也允许别人改革。

江鸿飞不像以往的掌权者,对于改革,要么坚决反对,畏之如虎;要么坚决支持,不计较后果;要么今天支持明天不支持朝令夕改,更不和稀泥。

江鸿飞是极具创建性的提出了“实验田制”制。

也就是,不论什么改革,都先划分出一块改革区进行实验,如果实验成功,就大力推行,如果实验失败,就先总结失败的原因,再群策群力寻找补救的措施,而一旦确认这项改革无法进行或是有无法弥补的巨大漏洞,则果断放弃。

江鸿飞提出的这个“实验田制”为改革提出了最可行、也最保险的制度,让那些改革派有发挥热情的机会,也让保守派可以掌控这些改革,以至于大元帝国这个政权不会出现王安石和司马光那样的守变之争,赵宋王朝吵了几十年都没能解决的难题,被江鸿飞轻而易举的就解决了。

总而言之,江鸿飞每一次出手,都能让人看出来江鸿飞的高明和无与伦比的智慧。

可江鸿飞虽然天才横溢,却不揽权,该抓的抓,该放手的地方毫不拖泥带水,并且极为敢用人,让文武百官中的绝大多数人都能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

试问,这样的江鸿飞怎么能不受他们尊敬和爱戴?

在江鸿飞的治理下,大元帝国的国力蒸蒸日上。

更让大元帝国从上到下都欢呼雀跃的是,大元帝国彻底消灭了日本王朝和高丽王朝,将这两大块地区并入大元帝国的版图。

顺便说一句,大元帝国之所以在战后恢复得这么快,还能大搞工业革命,主要也是因为大元帝国夺取了高丽王朝和日本王朝数百年的积累,有两地为大元帝国大输血。

不然的话,哪怕是有江鸿飞主导,大元帝国也不可能取得如今这么大的成就。

现如今,虽说大元帝国还没有完成大一统,但大元帝国的版图早已超过历史上的大多数王朝,包括夏、商、周、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朝、五代十国、宋朝,只比大唐王朝差一点。

国土面积在历史上数一数二,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四邻无一能对大元帝国构成威胁,国力强盛,如日中天。

关键,剩下的方腊,已经被大元帝国给团团包围上了。

而且,外人不知道,东南的人还能不知道?

赵宋王朝末年的时候,几任皇帝都对治理朝政没有什么心得。地方上也有很多的贪官污吏,导致百姓的日子不好过。尤其在江南之地,百姓更是失去了田地,没有多余的粮食,只能吃着树皮。有些官员也向朝廷反馈了情况,只是没有得到赵佶的救济。其他的朝廷大臣也对此事进行了隐瞒。赵佶君臣还大兴花石纲。由于百姓疾苦,让方腊看到了机会。他传教摩尼教义,才有了很多的跟随者。

方腊深入百姓当中,更能体会百姓的困苦。随着教众越来越多,方腊也设置了一些领导机构,开始率兵起义了。起义军打着反宋的旗号,很快就召集了数十万士兵。这些士兵迅速攻占了周围的城池,占据了江南半壁。

虽然方腊麾下兵马多,可实力其实要相对弱一些。方腊手下的士兵都没经过多少训练,在对阵时,常常需要数倍的军队才能和赵宋朝廷大军相抗衡。方腊也无法做到大批量生产武器。很多士兵都没有兵甲,上场也无法杀敌,只能做炮灰。方腊也没有足够的粮草,以作后备。

而赵宋朝廷的大军也有几十万,与方腊义军相比,算得上,兵马强壮,能征善战。

要不是,当初有大元帝国东南部分牵制,方腊早就让童贯给剿灭了。

实际上,中国人最好治理,只要有一口吃的,百姓们大都不会跟随方腊。

方腊手下大都是教徒,还有些吃不饱饭,对朝廷失望的人,敢于跟从起义军的百姓还是不多。

这就造成方腊在遭遇失败时,无法快速恢复实力,也没法得到粮草的支援。

在百姓们受到了压迫的时候,百姓们对朝廷多有怨言,方腊也抓住了时机,选择了起义。起义初期,方腊也发展得不错,占据了很大的地盘。可方腊手底下根本没有多少会治理地方的人,他们只会用宗教手段麻痹手下的人。

方腊义军的杀人手段非常残忍,凡是抓住宋朝官吏,定要割其肉,断其体,取其肺肠,或者熬成膏油,一味地报复,并希望吓跑其他城市守城官吏。

这就导致,方腊他们带来的只有破坏,没有建设。

如今的浙西地区,城池频繁易主,百姓流离失所,昔日繁华的街巷,如今只余断壁残垣,杂草丛生,宛如人间炼狱。目之所及,是成片的白骨,在阳光下泛着刺眼的白光,它们曾是鲜活的生命,有着各自的梦想与牵绊,如今却只能无声地诉说着过往的惨烈。

“千里无鸡鸣”,这不仅是一句诗,更是浙西最真实的写照。曾经,鸡鸣犬吠是浙西乡村最寻常的景象,是安宁与和谐的象征;而今,寂静得令人心悸,连最顽强的生命也似乎在这片土地上失去了生存的勇气。田野荒芜,庄稼无人耕种,曾经的沃土变成了不毛之地,饥饿与死亡如影随形,笼罩在每一个角落。

江鸿飞和方腊一对比,高下立判。

大元帝国和永乐朝一比,一个是人间天堂,一个就是人间地狱。

这一年多,随着孙静、吴用等人的计策的实施,大量浙西的人逃了出来,拥抱新生活。

剩下的顽固份子,已经没有多少了。

这些人之所以不投降,不是因为他们不想投降,而是因为他们不敢投降。

江鸿飞和大元帝国不接受摩尼教,甚至摆明了要消灭摩尼教,而他们都是摩尼教最忠实的教徒,他们投降,就是背叛自己的信仰。

如果这样,首先他们的信仰就崩塌了,关键,他们也会被那些宗教疯子给处决。

没办法,他们只能顽抗到底,不死不休!

而江鸿飞君臣见消灭方腊和摩尼教的时机已到,不再犹豫,准备动手……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