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仙侠版水浒 > 第三百七十二章 凯旋回元大都

仙侠版水浒 第三百七十二章 凯旋回元大都

作者:任鸟飞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1:09 来源:平板电子书

虽然没费太大的劲就拿下了中原地区,但江鸿飞依旧很遗憾!

赵构跑了。

大量忠于赵宋王朝的宋臣和宋军也跑了。

后患无穷啊。

与其这么拖下去,江鸿飞宁可与赵构决战,哪怕付出一些伤亡的代价,江鸿飞也希望能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心腹大患。

只可惜,赵构打仗不行,逃跑的本事却与他那高粱河车神先祖不分伯仲。

江鸿飞不是不想去追击赵构。

可江鸿飞这边刚击败范致虚和宗泽,那边赵构就果断南下了,一点都不拖泥带水,跟他战和不定不同,这次他表现得是相当果断。

更麻烦的是,赵构还将翁彦国、赵子菘、何志同、荣嶷、向子諲、宗泽等部的人马布置在淮河流域以及宋南京地区。

翁彦国、赵子菘、何志同、荣嶷、向子諲等部的兵马加到一起,便有三十几万。

更让江鸿飞意外的是,之前的大败,并没有让宗泽一蹶不振,相反,宗泽竟然破釜沉舟单人独骑去了原来活动在毫州一带号称拥有人马七十万、战车万辆的王善的山头,然后对王善说:

“江衍此人性刚,容不得英雄,王公拥众数十万虎视中原,他必寝食难安,待他平定中原,定派大军来剿公,公何以处之?”

“我大宋,华夏正统,陛下少年英雄,识英雄重英雄,公若率众来投,必得重用。”

“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公以为如何?”

宗泽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王善投效赵宋王朝。

不久之后,宗泽又用同样的话术,招降了原来活动在洛阳附近,后来因大元、宋、楚三国都争洛阳,害怕被卷入其中,而迁到了两淮地区,号称拥众三十万人马的没角牛杨进部。

这两次招降,让宗泽尝到了甜头。

于是,宗泽派人四处招降“英雄豪杰”。

王再兴、李贵、王大郎等各拥兵几万,往来于淮西、两淮、河南之间,侵扰抢掠,成为祸患之辈,也悉数被宗泽招降。

很快,宗泽便拥兵数十万,号称拥兵百万,声势大振。

而赵构也清楚,论战力,翁彦国、赵子菘、何志同、荣嶷、向子諲等人根本无法跟善战、敢战的宗泽相比。

值此大元军有可能追击的情况下,为了活命,赵构任命宗泽为南京留守司留守,让他联络各支宋军,淮西、河南、两淮等地的义军等,收编溃兵、游勇及农民起义军组成留守司军,抵御大元军南下。

当初,宗泽之所以支持赵构在应天府登上皇帝之位,为得就是让赵构重新组成一个稍具规模的政府,大家齐心协力抗击大元帝国,报仇雪耻,光复赵宋王朝。

谁想,一仗未打,赵构就跑到南方去了。

这怎么行?

这不是南辕北辙了吗?

宗泽刚团出百万大军,就上疏请求赵构返回南京“御驾亲征”。

可是,没隔多久,南宋小朝廷就突然下诏:“江、淮等地都做好准备,以待皇上巡幸。”

见赵构还是想跑,宗泽又上书说:“南京物价市场,渐渐恢复平常。将士、家民、商旅、士大夫之中怀有忠义之心的,都盼望陛下立即返回京师,以安慰人心。那些提出不同主张之人,并不是出于对陛下的忠心,只不过像那些投降大元的宋臣之流,暗中与大元勾结罢了。”

可对于宗泽的主张,赵构理也不理,他只是任命宗泽为延康殿学士、京城留守兼应天府尹。

当初汴梁城被大元军攻破之日,河南、两淮地区还有许多州县并没有被大元军占领。

这些州县,有的是由赵宋王朝的政府军队固守着,有的则是由自动纠集起来的忠义民兵固守着。

赵构之所以能从韦城一直逃到应天府,还在应天府登基称帝,这些州县军民的抗击斗争是起了一定作用的。

宗泽很清楚地看到这一点,所以,他所提出的中兴赵宋王朝的建议中,认为最急切的,是经理河南、两淮地区。

赵构君臣虽然奉行逃跑主义,但他们也知道,守江必守淮,两淮地区说什么都不能丢,不然他们可就没地方去了。

为了让宗泽帮他们守住两淮地区,赵构君臣几乎答应了宗泽除了他们亲自回应天府抵抗以外的所有要求。

包括,在宗泽的建议之下,南宋小朝廷派遣张所去做河南招抚使,派遣傅亮去做河南经制副使,让他们去中原联系还忠于赵宋王朝的武装力量。

总之,宗泽的主要用意就是要把河南、两河地区的忠义民兵尽快地加以组织领导,不要使他们长时期得不到统一的领导、指挥和调度,得不到粮饷和其他物质支援,最终为大元军各个击破。

宗泽受命去做应天府的知府兼南京留守了之后,首先把全城和四郊划分为东西南北四区,每区各选用谋略勇敢之士充提领,在四郊形胜之地,创立坚固营垒二十四所,各设统领守御将官,统率新招义兵数万人,在新置教场内,练兵讲武。又在淮河沿岸的十六县内,像鱼鳞般创置了联珠寨,以严备御,以便与河南、两淮地区的忠义民兵相结连。

于是,宋南京逐渐形成了宋政权重建后恢复中原失地的一个战略基地,那些还忠于赵宋王朝的诸路正规军和非正规军,也全都愿意听从宗泽的号令和节制。

见此,江鸿飞君臣权衡利弊后,没有让大元军继续南下,而是以许贯忠为东京留守,率领五十万大元军,继续横扫中原的所有武装力量。

同时,又以乔道清、韩世忠、吴玠、折可求、耶律大石、岳飞等将攻取陕西。

受宗泽推荐而被用为河南招抚使的张所,早在大元帝国攻取河北时,就曾倡议征集河北义勇民兵。

可当时主持河北、山东防御的高俅根本就不听。

后来,张所听说江鸿飞在大名府搞武举,就派他的儿子张宪去参加武举,意在打入大元军的内部。

这种事,张叔夜的次子张仲熊也干过。

不过张仲熊是個志大才疏的公子哥,根本就吃不了这个苦。

而且,后来随着大元帝国的战略重心转移到了燕云地区,水泊梁山那里渐渐变得不再重要了,张仲熊若想建功,说不准得在水泊梁山潜伏多少年。

感觉这么做没有任何意义、也不愿意将青春这么白白浪费的张仲熊,就找了个机会逃回到张叔夜身边。

水泊梁山方面,不想打草惊蛇,也就任由张仲熊这个小角色离开了。

后来,张仲熊跟他父亲张叔夜一块到汴梁城勤王救驾,被困在汴梁城中。

不久前,汴梁城破,张叔夜誓死不降,被江鸿飞丢到赵佶、赵桓身边自生自灭去了。

眼见父亲的仕途完了,江鸿飞又不问出处大量招降宋军将士,张仲熊便不顾他哥哥张伯奋的劝阻,加入了大元军。

当时,张所就在汴梁城中。

对于张仲熊的表现,张所非常鄙夷!

张所觉得,自己的儿子张宪肯定不会像张仲熊这样变节没骨气。

因此,张所想去跟张宪联系,看看张宪能不能拉一支大元军过来为赵宋王朝效力。

在赵构即位之初,张所是毅然决然从汴梁城出走去投南宋小朝廷的宋臣之一,赵构因此任命张所为监察御史。

张所曾上疏力主把重建的宋政权仍迁回应天府,以便控制赵宋王朝还未完全丢掉的中原地区。

张所对于当时已经哄传的宋廷将要南渡的计划,极力反对,因而对于提出南渡主张的黄潜善和汪伯彦也曾加以纠劾。

当时,张所虽因此而被罢免了官职,却也因此而在社会舆论上获得了很高的声誉,特别是在河南地区。

用这时人的话来说就是“声满中原”。

也正是因为如此,宗泽才会保举张所担任河南招抚使。

毫不夸张地说,跟宗泽一样,张所也是赵宋王朝最忠贞的臣子之一,是十分认真地想要在抗击大元帝国的斗争中做出贡献的。

张所打听到,张宪人就在洛阳,是洛阳的守将,负责防御楚军进攻中原,手下有四五万大军。

而且,张宪手下的人马,很多是岳飞收编的范讷、赵野、王襄等部的宋军。

这样墙头草一般的人马,显然很容易就能被拉走。

因此,张所独自一人去见自己的儿子张宪,想要让张宪带着手下这四五万大军跟他一块反击大元帝国。

可让张所万万没想到的是,他一见到张宪,说明来意,张宪就派人将他送去汴梁城交由江鸿飞处置。

张所愤怒地质问张宪:“逆子,汝要不忠不孝乎?”

张宪却很平静地说:“不孝,张宪或许有之;不忠,则全无。天下大势已定,我主必将天下一混,康王已穷途末路,负隅顽抗罢了,求吾父不要再执迷不悟。”

江鸿飞见到张所后,只说:“宗本乃虎将,前途无量,你莫要拖他后腿,害他不能名留青史。”

说完,江鸿飞就让人将张所送去张宪在汴梁城的家,让张宪的家人将张所禁足。

其实,张所一切的努力都是徒劳的。

因为只有他和宗泽等人有抗击大元帝国,收复故土的心思。

做皇帝的赵构,尽管起用了主战派的宗泽等人,尽管也采纳了宗泽的有关政治、军事的一些建议,然而在他本人,却从来都不曾有过认真抗击大元帝国、收复失地、报仇雪耻的打算。

赵构所最亲信、最听从的是,一心想把新建的宋政权迁往南方,一心想对大元帝国屈服退让的黄潜善、汪伯彦二人。

黄、汪二人不但天天逢迎着赵构的心意,做着把宋廷南迁的准备,而且对宗泽的全部军政设施都极力诋毁。

张所和傅亮全是主张光复旧疆的,又全是受到宗泽荐举的人物,因而他们在任事之初就成了黄、汪一派人攻击的目标。

恰巧,黄、汪一派人听说,张所的儿子是张宪,张宪将张所接回汴梁城享福去了。

于是,黄、汪一派人就提出弹劾。

殿中侍御史张浚又迎合着黄、汪的意旨而论奏张所犯了十几项罪状,使得张所被罢免。

一同被罢废的还有河南经制司。

河南经制副使傅亮见此,以母病告归,退隐山林。

与此同时,江鸿飞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凯旋回元大都。

虽说大元帝国已经基本收复了中原地区。

但由于宗泽和王庆都对中原地区虎视眈眈,中原地区又一马平川,肯定难免发生战火。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万一宗泽或王庆杀到汴梁城,对江鸿飞造成斩首,那大元帝国可就从稳胜变成前途莫测了。

也正是因为如此,所有臣子都请求江鸿飞撤回元大都,不给敌人任何机会。

当然,若仅仅只是如此,江鸿飞也不会立即回元大都。

江鸿飞之所以选择回元大都,主要有四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目前阶段,元宋两国的势力范围基本上已经拉出来了,接下来多半就是拉锯战。

——别看宗泽做梦都想杀回中原,但有赵构君臣掣肘他,他十有八九翻不出多大的浪。

第二个原因是,王庆虽然有意跟江鸿飞逐鹿中原,但王庆也知道他不是江鸿飞的对手,所以他很谨慎,也很隐忍,前不久他还派使臣来恭喜江鸿飞灭掉赵宋王朝,并献上了不少贺礼,根本不给江鸿飞灭掉楚国的借口,所以,一时半会,江鸿飞也不好对王庆动手。

第三个原因是,短时间内,江鸿飞不想再开疆拓土了。

江鸿飞不想再抢地盘了,可不是江鸿飞妇人之仁,而是短时间内江鸿飞打不下去了。

原因无它。

大元帝国的粮食已经不支持江鸿飞再扩大地盘了。

早在逐鹿天下之前,江鸿飞就已经注意储存粮草了。

一度,江鸿飞储存了几千万石粮食。

不仅如此,这两年,江鸿飞还特别注意劝农促耕,把种庄稼一直放在自己执政的第一位。

可即便如此,随着江鸿飞的地盘越来越多,随着来投江鸿飞的人越来越多,随着这两年天灾人祸不断,江鸿飞那么多储粮,还是见底了。

就这,还是因为江鸿飞早年布局琉求,使那里变成了大元帝国的大粮仓,源源不断地给大元帝国输血。

不然,大元帝国的粮食早就捉襟见肘了。

可琉求那里毕竟才开发了不到十年,供血能力还很有限。

而江鸿飞在东南那里的地盘,由于有福建这个拖累,加上那里战火不断,它们能勉强自给自足就不错了。

至于江鸿飞的其它地盘的盈余,其实也就能勉强负担起中原地区人民和陕西地区人民的消耗。

因此,江鸿飞再不管不顾地打下去,大元帝国肯定会因为缺粮而出事。

所以,不将缺粮的问题解决了,江鸿飞只能先停止收复淮西、两淮和江南,包括四川,尽管这些地区都是产粮大区。

——没办法,目前这些地区多已被战火毁了,民众哪有时间种粮?

最后,江鸿飞之所以想要回元大都,是因为北方的形势有变,金人又开始不老实了,江鸿飞得回去抗金了。

总之,秋高日爽,江鸿飞下令,凯旋回元大都……

……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