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仙侠版水浒 > 第三百二十三章 国号国都

仙侠版水浒 第三百二十三章 国号国都

作者:任鸟飞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1:09 来源:平板电子书

耶律延禧的挑衅,让江鸿飞很烦,哪怕他知道,有朱武坐镇云地,耶律延禧那个废物干不了什么。

但有一说一,耶律延禧联系他原来的旧臣一事,还是容易破坏燕云平地区好不容易才稳定下来的局面。

江鸿飞问已经转入文职的耶律大石:“天祚前来叩关,我当何以应对?”

耶律大石从小好学,善于骑射,兼通汉文、契丹文,堪称文武全才。

天庆五年,耶律大石曾取得殿试第一名的成绩,考中进士,入翰林院供职,任翰林应奉。后被擢升为翰林承旨。他是《辽史》中记载的辽朝唯一一个契丹族进士。

因在契丹语中,翰林被称为“林牙”,所以耶律大石又有“大石林牙”或“林牙大石”的别名。

约在天庆六年,耶律大石出外任泰州刺史。那时正逢辽金战争兴起,因看不惯辽军屡战屡败,耶律大石才弃文从武,升为辽兴军节度使,镇守南京道。

也就是说,耶律大石本来就是文官。

免得这个在历史上建立西辽、在中国西北方和中亚地区闯出一大片天地的一位有智慧又有才干的伟大人物成为后患,又能为我所用,江鸿飞剥夺了耶律大石的武职,让他成为中书舍人,任起草诏令之职,参与机密。

换而言之,江鸿飞把耶律大石放在自己眼前,帮自己参谋如何管理那些归明人,也就是帮自己参谋如何管理燕云平地区的少数民族。

耶律大石知道,江鸿飞问这话,是对他的考验。

耶律大石不是郭药师,他不会犯投了新主人还顾念旧主人的错误。

耶律大石当即拜道:“启奏陛下,天祚于辽国以全师不谋战备,以至举国汉地全为金人所有,又尽被我朝所得。今国势微弱至此,而力求战,必不足为惧。陛下不如亲起大军伐之,永绝后患。”

耶律大石这番话言简意赅,内涵丰富,既严厉批评了耶律延禧过去一味逃跑的错误路线,又对耶律延禧现在冒险出战做出了否定,还提出来了请江鸿飞御驾亲征的正确主张。

江鸿飞满意地点了点头。

见江鸿飞点头,王伦、李处温等眼巴巴地等江鸿飞登基称帝的人急了。

王伦赶紧出列道:“天祚昏庸无能,又一意孤行,自寻死路,必不成事,何需陛下亲征,择一军师,或择一大将,统兵去战即可,如今正值陛下登基关键时刻,岂可因小失大?”

李处温随后出列附和:“王头领所言极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不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何况帝王乎?帝王者,金口玉言,岂能戏民?”

王伦和李处温说得有道理,建元改制、登基称帝这种事,怎么可能开玩笑,更不可能改时间。

再说,再急,也不能差登基这点时间。

说句不好听的,那么多繁琐至极的结婚仪式全都走完了,洞房也进了,甚至就连裤子都脱了,就差这最后一下,江鸿飞这要是把裤子给提上,再万一被谁给钻了空子,那江鸿飞还不得窝囊死?

所以,江鸿飞让准备登基的人继续,同时,命令各军秣兵历马,自己这边登基完,立即就出兵去捉耶律延禧。

见此,王伦、李处温等盼望江鸿飞登基的人,无不大喜,赶紧抓紧时间继续准备江鸿飞的登基大典。

终于,江鸿飞在十月一日这天在新建好的太和殿中,登基称帝。

江鸿飞为自己的王朝取国号为“大元”,出自于《易经》中《彖辞》:“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

“大元”中的“大”字,在此之前只有尊称的意义,而江鸿飞的大元朝将“大”字加入正式国号之中,成为首例。

——之前的朝代如秦、汉、唐、宋等,国号前并不加“大”字。

在外人看来,江鸿飞起国号“大元”,不仅是江鸿飞对大元王朝统治理念和抱负的体现,也反映了在大元王朝如今政治文化背景下的传承和创新。

而事实上,江鸿飞起“大元”当国号,真没有那么复杂。

当初,江鸿飞让手下臣子起国号的时候,有人提出用“梁”,有人提出用“齐”,还有人提出用“汉”或者用“唐”当国号。

可“梁”、“齐”、“汉”、“唐”在南北朝时期和五代十国都出现过,再用,有炒冷饭的嫌疑。

关键,大一统的国家的国号,跟别的王朝重合不太好。

你看,要是如果江鸿飞这一朝也叫“梁”、“齐”、“汉”、“唐”,后世提到这几个朝代,先想到的肯定是朱温、高洋、刘邦、李渊,然后才能想到江鸿飞,就像汉朝,刘秀那么天命之子,也得排在刘邦的后面,所以,还是来個单独的国号能更好一点。

事实上,江鸿飞挺喜欢“大明”的,因为他喜欢老朱。

可老朱的国号不管是来自于“明教”、“明王”,还是来自于“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的后半句“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都跟江鸿飞不搭边,以至于江鸿飞实在是用不到“大明”这个国号。

其实之前不仅江鸿飞纠结,江鸿飞的一众臣子也因为国号这件事吵得不可开交,差点没将江鸿飞的脑袋给吵爆炸了。

后来,江鸿飞干脆不想了,直接将历史上宋后面的“大元”拿来用了。

而且,元朝能终结宋、金、西夏,完成大一统,吉利。还能走蒙古人的道路,让蒙古人无路可走,大吉大利。

细想想,“元”字简单、好听,大元至一,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寓意也不错。

再细想想,要是江鸿飞也像蒙古人那样,推了全世界,用别人用过的“梁”、“齐”、“汉”、“唐”,总觉得气势上差了点。

而“大元”就不同了,有气势多了。

值得一提的是,罗真人献给江鸿飞的《推背图》中,谶曰中也有一句“一兀自立”,“一兀”就是“元”字。

所以,综合考虑过后,江鸿飞决定用“大元”当国号。

年号就没有这么麻烦了,江鸿飞直接照抄老朱的“洪武”。

而都城,江鸿飞很果断地就定了燕京,并为之改名——大都。

江鸿飞为什么会定燕京当都城?

首先当然是,目前江鸿飞没有别的更好的选择。

关键,在历史上有一个铁一般的规律,那就是,但凡是在南方建都的王朝,你比如在南京、杭州这样的城市建都,不是短命,就是偏安一隅,绝无例外,而历史上的那些大一统王朝,都城都在北方。

江鸿飞上一世,网上总有人假设,说崇祯当时如果迁都南京,能不能保住大明王朝的半壁江山?

答案是,很难,甚至可以直说不能。

因为有人这么干过了,李自成打进北京了之后,朱由菘在南京称帝,可他只坚持了一年,清军就南下攻占了南京,朱由菘被押赴北京凌迟处死。

有人可能不服,觉得朱由菘名不正言不顺,能力不行,在位期间,奉行以镇压农民军为主的反动政策,幻想与入关清军议和,又重用马士英、阮大铖,排斥史可法等,政局因此动荡,才会这样的。这要是换了名正言顺的崇祯,结果肯定不一样。

咱们先不说,崇祯志大才疏,能力未必就比朱由菘强。

只说,就算换成了名正言顺的崇祯,崇祯再突然变得有能力了,定都南京,其实也很难守。

要知道,在中国古代的兵法中有一个常识:守江必守淮。

也就是说,你要想守住长江,就必须先要守住淮河,淮河到长江之间的地带,是南方国家的缓冲区,没有这个缓冲区,长江根本就守不住。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赤壁之战之后,孙权还要和魏国争合肥的原因,就是为了拿下淮河,才能保住江东。

历史上,南宋建立之初,赵构积极推动四路北伐,其实不是为了恢复故土,更不是什么迎回他的父母、妻女、哥哥、族人,也是要拿下淮河地区,等战略目的达到了之后,赵构就不想打了,可岳飞还想接着打,赵构就弄死了岳飞。

明朝灭亡的前三年,河南就被李自成的起义军给占领了,淮河防线早就门户大开了,因此明末的时候明朝在淮河已经没有任何防守力量。

等到清军南下,一波就推到了长江边上。

没有长江到淮河这段缓冲区,你让南明怎么守?

所以,明朝迁都南京,换谁来,也守不住。

得说,明朝其实是有国运的王朝,因为朱棣把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要不然,长江以北,明朝绝守不住,蒙古人迟早还得回来,说句不好听的,弄不好,朱祁镇叫的就不是大同的城门了,他应该站在长江边上叫南京的城门了。

你想想看,明朝都迁都北京了,这蒙古人、鞑靼部、土默特部,包括后来的满清,翻越长城来了多少次?

历史上,就连北京城,都被包围了三次。

这都城要是在南京,这不来的次数更勤了,跟逛自己家后院一样。

这种事,跟一个王朝是不是强大,皇帝能力高低,其实没有多大关系。

——那些统一了两原(中原和草原)的皇帝除外。

在古代,一个王朝所有的资源、粮食、钱、军队,必须要集中在皇帝手里,这个王朝才能稳固。

换句话说,这些东西必须得集中在王朝的首都,因为皇帝住在首都。

你不可能说,都城在南京,全国的钱、粮、军马都在西安,那谁在西安,谁造反。

江鸿飞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的大元王朝,未来最大的敌人,肯定是来自草原上的金国、蒙古。

就算自己将来灭了金国、草原诸部连草原也一块统一了,那也得坐镇燕京,才治理草原,就像清朝一样。

这么说吧,明朝在山海关到嘉峪关的长城防线,最多的时候,投入兵力达百万。

这所有的后勤物资,要是都得从南京调拨转运,再去两千多里外的长城,这成本绝对是巨大的,哪个王朝也担负不起。

所以时间长了,长江以北必丢。

而都城要是在燕京,就不一样了,燕京离长城太近了,到长城都不到二百里,后勤运输线非常短,成本也自然就低,哪怕是去云地,也远比从南京去要近很多。

当然,近也有近的不好之处,那就是太容易受到来自北方的胡虏的威胁了。

为了防备这一点,江鸿飞下令,重建都城,修得城高水深,固若金汤。

江鸿飞的要求就是,有这座都城在,胡虏就算进入中原,也站不住脚。

要知道,满清在李自城投降以前,就曾经五次入关,可就是因为北京城的存在,他们才不敢太撒野,捞一票回去过一个肥年就完了。

而首都要是在南京的话。

满清第一次入关的时候,就可以直接打到长江边上,那时候,李自成还在驿站上班呢。

总之,为长远计,燕京是最理想的国都。

所以江鸿飞选择定都燕京,并在这里修建一座恢宏的皇宫。

建一座新城,哪怕是都城,其实也用不了太多时间。

真正难得是建一座皇宫。

毕竟,有时候建一座皇宫甚至需要十几二十几年时间。

老朱建的南京皇宫,就历经二十六年;

而朱棣建的北京皇宫,也耗时十四年。

江鸿飞这里,设计时,也是九千九百九十九间。

要是等这座皇宫全都建完,少说也得用时十年八年的。

江鸿飞总不能等那么长时间再登基称帝吧?

所以,江鸿飞让人挑几座重要的宫殿先建着,边建边用,两不耽误。

虽然礼部的官员已经尽可能地将江鸿飞的登基大典搞得宏大了,可现有的条件和时间都在这摆着,不论礼部的人怎么装扮,也掩饰不了,江鸿飞是在一片工地当中登基称帝的事实。

对此,江鸿飞微微一笑。

世间哪有那么多尽善尽美的事?

在龙袍的选择上,江鸿飞没学宋朝,使用红色龙袍,而是选择了黄色龙袍。

宋朝使用红色龙袍,是因为宋朝是火德,对应的是红色。

而江鸿飞的大元王朝是金德,对应的是白色。

如果按照五德来选择龙袍,江鸿飞应该穿白色龙袍才是。

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白色常用于丧事和葬礼。

因此,白色龙袍是一种特殊的龙袍,只有在特定的场合才会穿着。

例如,在汉代和唐代,皇帝在祭祀天地时会穿白衮冕,在宋代则规定皇帝在祭祀先祖时要穿白衮冕或白龙袍。

有这样的传统在,江鸿飞也不好用白色龙袍当自己的常用龙袍,就只能接受礼部的建议要么选红、要么选黄、要么选黑。

江鸿飞对比看了看,黄色的挺好,就选了黄色龙袍。

虽说登基的地方糙了点,但该有的礼数,江鸿飞这里是一样都不少。

简而言之,一场恢宏地登基大典结束后,江鸿飞就正式成为皇帝了。

江鸿飞封高梁为皇后,王伦为太宰,萧嘉穗为少宰,许惯忠为枢密使,陈遘为同枢密院士,李纲为尚书左丞,李处温为尚书右丞,柴进为三司使,李应为三司副使,扈荣盐铁、蒋敬户部﹑陈康伯度支,公孙胜为国师,兵部尚书赵鼎,户部尚书仇悆,工部尚书孟康,礼部尚书萧让,吏部尚书张世,刑部尚书裴宣,御史台陈公辅,燕山府尹刘彦宗,其他文武百官皆有升赏。

接着,江鸿飞颁布特赦令:“除十恶不赦、违抗皇命及谋反者,其余罪犯,无论罪之大小一律赦免。”

随后,江鸿飞又颁布甄擢贤才令:“凡有一技之长,不局限文武,各类匠人,各类手艺人,各州县官员挖掘上报,大元朝廷酌情使用。”

最后,江鸿飞颁布赏田令:“对于境内无田之人,不分男女老幼,皆赏赐二亩口粮田。”

——加上以工代赈发下的田地,一家人的田地加一起,只要辛勤劳作,肯定能保证一家老小的温饱。

江鸿飞的这三道命令一下,举国欢庆新皇登基!!!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江鸿飞还特意颁布了一条限田令:“不论任何人,名下都不允许有超过一百亩的田地……”

……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