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仙侠版水浒 > 第三百零四章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仙侠版水浒 第三百零四章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作者:任鸟飞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1:09 来源:平板电子书

梁山左、右两路伐辽军渡过卢沟河后,迅速夺取了宛平县,接着右路伐辽军又夺取了大兴县。

宛平县和大兴县是燕京的附郭县,专门为了拱卫燕京而建。

江鸿飞上一世,这两个县最后都被北京给吞并了,其范围包括北京西城区、丰台区、石景山区、海淀区、门头沟区之全部或大部以及整个大兴。

紧接着,江鸿飞率领中路伐辽军也渡过了卢沟河,在离燕京城只有十五里路,处于宛平和大兴中间的斋宫,把军马屯扎,下了营寨。

这斋宫是大辽帝国举行郊祭的地方,也是大辽皇帝在燕京举行四时捺钵的地方。

辽国皇帝实行四季捺钵,也就是皇帝和其牙帐全年无休止地在五京之间来回巡游。

“捺钵”就是“行宫”的意思。四时捺钵,就是皇帝四季到各地巡游狩猎。

四时捺钵的地点不同,做的事也不一样,比如春捺钵,会去捕鱼和天鹅,举办头鱼宴和头鹅宴。

江鸿飞说:“今次我已兵临城下,这燕京城该如何攻取?”

如果真只是这点原因,那你也太小看朱棣这个明朝第二有作为的皇帝了。

不过得说萧普贤女确实是一個雷厉风行且有手腕的统治者,她当即就命令耶律大石率兵出城,将那些强盗全部就地诛杀,然后砍下人头,吊在燕京城头,维持治安。

江鸿飞理都没理李逵。

不过,捺钵,可不是简单的游山玩水。每年夏、冬两次的捺钵最重要,辽朝的皇帝和朝臣会在此时讨论决定军国大事。

这也体现了契丹族的游牧性。

李逵嚷嚷道:“攻城还有甚么新鲜的,老样子,我们大军杀到燕京城下,架起飞桥,直接杀入城中,逢人便砍、遇人便杀就是。”

很多人想当然地以为,朱棣夺了他大侄子的江山,南京他待着心里没底,觉得还是回他自己的封地北京好,毕竟是自己的地盘,心里踏实。

抢占这个斋宫,很显然是郭药师建议并引导而去的。

郭药师对江鸿飞说,这里有一片水草,如果占据了这里,就不用给战马提供草料了。

与此同时,江鸿飞升帐,聚集诸将头领文武百官上帐,商议军情大事。

这肯定是江鸿飞的意思。

所以,梁山中路伐辽军占据此地,可谓一举两得,一得地利,二得军需,为即将进行的伐辽之战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几年前,也就是辽国国力还未衰退之时,郭药师曾在这里参加过四时捺钵,所以他对这里的情况比较熟悉。

后来,萧普贤女接受李处温的建议,每天开两个城门,以此稳定民心。

说是核心之地,实际上,梁山好汉是准备将燕京当成国都。

经过萧普贤女的铁血镇压,再也没人敢趁乱闹事。

这天,燕京城内所有城门全部关闭,全城实行戒严,守城官兵在各自阵地上严阵以待。而城外,方圆数百里之内,百姓纷纷离家逃难。有些不法之徒便趁乱结伙为盗,在路上拦截抢劫,有的甚至还诈装成梁山好汉,在燕京城附近烧杀抢掠。

朱棣为什么将大明王朝的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

燕京这里的斋宫,居住环境很不错,关键这里地势险峻,三面环水,如同沙洲,背靠一个大土陂可作屏障。占据此地,易守而难攻。

自有李应站出来反对道:“此法万万不可,我水泊梁山要这燕京当核心之地,若在燕京城中大造杀戮,结下仇恨,安能将重心放在此地?”

江山社稷我都拿下来了,我还会怕你们几个顽固给我捣乱吗?

所以这个理由是站不住脚的。

作为一个马上皇帝,戎马半生,朱棣心里最明白,当时大明王朝最大的隐患就是长城以北的蒙元政权,也就是那些草原游牧民族。

朱棣把大明王朝的首都定在北京,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抵抗那些草原游牧民族的入侵。

要知道,自古以来,由于客观因素,导致任何一个古代封建王朝,都会把所有的资源,政治、经济、军事、人口等等等等等等全部集中在其首都地区,因为这样便于皇帝的管理。

嗯……这么说吧,如果把燕京当成首都,从燕京到抵抗草原游牧民族的最前线,也就是八达岭长城,全程只有一百四十里。

这在交通不便利的这个时代,是多好的先决条件,非常利于守军的调度和后勤补给。

——这点距离,不论是运兵,还是运粮,再慢两天也到了,第一天到昌平,第二天就可以出关了。要是骑兵部队,快马加鞭,半天多就到了。

这不仅反应迅速,而且成本极低。

还有,一旦草原游牧民族入侵,像八达岭、居庸关这些地方,烽火台狼烟一起,天气好的时候,站在燕京城中就能看见前线的消息。

前线的消息几乎都是实时更新,然后又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调动最多的资源,组织军队,组织后勤,进行反击。

最重要的是,皇帝坐镇燕京城,离前线这么近,就相当于是御驾亲征了,前线的将士哪敢不卖力?

而要是拿开封、洛阳、长安、南京等地当首都,那就差点意思了。

不是说这些地方不好,是这些地方离前线都有不短的距离。

得了消息,再反应,再调集军队,再筹措粮草,再各种动员,再出兵,再将兵马粮草辎重弄到前线去,这一套下来,没准一个多月就过去了。

草原民族快马弯刀,一旦进入中原腹地,那就是来无影去无踪。

到那时,别说跟他们交战了,他们去哪了,都得慢慢找。

等你找到他们,没准他们已经抢够了粮食、财物、女人回去了。

所以说呢,朱棣劳师动众,不惜工本,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又修建了一座更大的北京城,其实就是把这座城市作为前哨基地,最大化地利用北京城,作为大明王朝首都的各种优势,集中力量去和草原游牧民族抗衡,确保大明王朝江山万年永固。

套用后世安在朱棣身上的一句话就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虽然所属世界不同,但道理是相同的。

不管江鸿飞愿不愿意承认,金军都是这个时代最强大的军队。

而只要江鸿飞拿下燕云十六州,江鸿飞就势必要跟金人做邻居。

偏偏,金人还狡诈、贪婪、凶悍。

江鸿飞要想击败金人,就势必要学朱棣,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亲自跟金人死磕。

再者,以江鸿飞目前的地盘来看,也确实没有比燕京更适合当首都的地方了。

所以,早在北上之前,江鸿飞跟自己的一众臣子就商量过了,要定都在燕京。

而且,就像之前韩昉所说的那样,燕云地区这一带,居住人员成分十分复杂,有许多契丹、奚、渤海等人,不全是汉人。

关键,就是燕云地区的汉人,都跟内地的汉人有所不同。

燕云地区这里的汉人,有一种特殊的称呼——汉儿。

汉儿,最初是古代少数民族对汉人的称呼,如汉乐府中有诗说:“我是虏家儿,不解汉儿歌。”,唐诗中也有“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儿”的诗句。

最初,“汉儿”这个词语与“汉人”同义,并无褒贬的意味。

但在辽国获得燕云十六州后,特别是在大辽帝国与赵宋王朝对峙期间,辽与宋对分属于两国境内的汉民的称呼开始发生了变化。

具体就是,辽人称呼宋朝境内的汉民为南人,而称呼本国境内(主要是燕云地区)的汉民为汉儿。

宋人也称呼辽国境内的汉民为汉儿,有时还骂他们为番人。

辽、宋以及后来的金国,对燕云地区的汉民都一致称呼为——汉儿。

这表明,汉儿已演变成一种带有蔑视口吻的特称,这也反映出辽、宋和金,都对燕云地区的这些汉民很不信任。

这可不是小事。

历史上,宋人当面以“番人”来辱骂燕云地区的汉儿,又因赵佶君臣的不作为,宋人与燕云地区的汉儿之间严重缺乏认同感,宋人视汉儿“非我族类”的情绪是很强烈的。这样,也必然使得燕云地区的汉儿无法在宋人那里找到归属。于是,汉儿其心益贰,俟衅且发,最后导致他们纷纷叛宋投金。

这样的结果就是,金人本来不具备灭宋的实力,但在汉儿的帮助下,靖康之耻发生了。

甚至,后来的宋金之战,有很大程度都是汉人之间的内战。

到了蒙元时期,更是出现了四等人制度,使得汉人彻底分裂。

要不是出了一个朱元璋,那么汉民族就要彻底被分成两个。

而江鸿飞将都城建在燕京,施以合适的民族政策,才能彻底收复燕云十六州,避免汉人分裂。

总之,燕京这里是江鸿飞给自己选的都城,所以,李逵提出来的,硬打,然后大开杀戒,肯定不行。

——杀戮是不可避免的,问题是,杀谁,这得好好抉择和计划。

李应帮江鸿飞回答了李逵后,李逵嘟嘟囔囔道:“不打,那个姓萧的娘们还能白白把燕京城给我们?”

李逵这话糙但理却不糙。

所以,一时之间,众人全都陷入了沉默。

见没有人说话,郭药师献策说:“若微臣所料不错,过几日,萧太后必派兀颜光率领辽国十一曜大将、二十八宿将军引辽兵倾国而来,与我梁山军决战。那时,燕京城内必然空虚,我们可趁此时机,绕道捣虚而入。我建议,选派一支轻骑兵悄悄东去,从固安渡河至安次,然后直插燕京。燕京城内汉民,若获知王师来到,必为内应,如此则燕京可兵不血刃而得。”

李逵知道江鸿飞不待见郭药师,因此骂道:“放你娘的屁,契丹人有那么傻,放着坚城不守,出来与我梁山军决战找死?!”

江鸿飞将脸一沉,呵道:“铁牛,你怎么跟郭参谋长说话呢,还不快与我赔罪!”

江鸿飞发话了,李逵不情不愿地冲郭药师一抱拳:“俺早上吃屎了,说话臭,你便当没听过吧。”

郭药师赶紧赔笑道:“李将军有所不知,契丹人不擅长据城而守,他们与敌人交战,多数都是在战场上以弓马与敌人决胜负,只有辽人当中的汉儿军喜欢据城而守,可汉儿军又很难占据辽军的主导地位,再者,辽国十一曜大将、二十八宿将军可布置太乙混天象阵,此阵最为凶险复杂,是辽国的杀手锏,但此阵要求颇多,仅精兵,便需要二十万,关键此阵需得在空旷之地才能摆下,他若是据城而守,如何能使出他最后最强的手段?”

解释清楚李逵的疑惑,郭药师才笑着说:“李将军不知道个中原委,才错怪了药师,不知者不怪。”

李逵张了张嘴,面对好脾气的郭药师,他竟然哑口无言,最终只能用鼻子“嗯”了一声。

也真不怪一贯极能胡搅蛮缠的李逵,都不说话了。

首先,郭药师的态度是真好,伸手还不打笑脸人,哪怕浑到李逵这种程度,见郭药师都这么贴脸说话了,也不好当众再骂郭药师了。

关键,如果真是这样,那么郭药师的主意就可行了,李逵虽然浑,但他不蠢,哪能不知,他再闹下去,耽误了江鸿飞的正事,江鸿飞没准就收拾他了。

江鸿飞问郭药师:“这条路线你可熟悉?”

郭药师忙说:“微臣很熟悉,愿做向导,请国公放心。”

江鸿飞又问:“固安、安次一带,萧普贤女能不设防?”

郭药师回答说:“萧太后手中兵力有限,能凑齐布置太乙混天象阵的二十万精兵就不错了,哪还能将防线布置得那么长?从这里东去固安八十里,从固安再往东北行进一百三十多里,方能到达安次。这么远的距离,应该能跳出辽军的防线。”

江鸿飞又询问众军师、众将领、文武百官,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个出奇制胜的妙计。

于是,江鸿飞批准了这个奇袭燕京的计划。

接着,江鸿飞就开始一一扫视众将,挑选去执行这个任务的将领。

就见,江鸿飞帐下的将领,此时此刻全都昂首挺胸,就差对江鸿飞说:“哥哥,就让我去执行这个光荣地任务罢!!!”

……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