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仙侠版水浒 > 第二百五十五章 高俅:我要跟江衍决战!

武松跟着步四军进入阳谷县后,才知道武大郎完全是,天堂有路他不走,地狱无门他自来。

本来,武松对武大郎说,让他老老实实地躲在家里,千万不要出来。

可武大郎不放心武松,找到了城墙上。

正巧,县丞回来,跟县令等人说了,武松跟江鸿飞之间的关系有问题,江鸿飞并没有因武松给他们阳谷县颁发曲赦,大家全都要上公审台。

其实,县丞说谎了,他省去了主动投降,水泊梁山会设置集恶箱这一块,也就是省去主动投降有些人其实是可以不上公审台的这一块。

——在县丞看来,只要没曲赦,平时作恶多端的他肯定难逃上公审台的命运,进而难逃一死,其家人都得跟着遭殃。

对于县丞来说,唯一活命的机会就是,煽动阳谷县的达官贵胄、豪门大户、仕绅望族全力抵御梁山军的攻打,然后再找机会带着家人逃走。

就在县丞煽动阳谷县的达官贵胄、豪门大户、仕绅望族抵御梁山军的攻打时,武大郎跑到了城墙上,还好死不死的逢人就打听武松在哪?

本来,县丞的话,阳谷县的达官贵胄、豪门大户、仕绅望族还在将信将疑,正犹豫着要不要以卵击石,放手一搏?

武大郎自己跑了过来。

于是,县丞一诈武大郎,还说武大郎只要说了武松和江鸿飞的真实关系,就跟武大郎说武松在哪?

武大郎真没想过,吹吹牛,说说大话,就会害死人。

他们那些在街上混的人,谁不吹牛,哪个不拉大旗作虎皮,谁又因此而惹上是非?

所以急着找武松的武大郎便将武松与江鸿飞的真实关系给说了出来。

西门庆万万没想到,精明了一辈子的他,到头来却让武大郎这个三寸丁、谷树皮给害惨了,他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早飞起右脚,武大郎矮短,正踢中心窝里,扑地望后便倒了。

见西门庆踢倒了武大郎,其他恨武大郎撒谎害死他们全家的人,群起而攻之,将武大郎活活给打死。

打死了武大郎之后,有人开始害怕武松会报复他们。

西门庆稳定了一下心神,说:“既然武松与天大圣没有关系,我们怕他作甚,他一个人还能将我们全都杀了,且我们为天大圣诛杀了不义的武家兄弟二人,天大圣或许会因此给我阳谷县降下曲赦也不一定。”

有人觉得西门庆的歪理有点道理。

恰在那时,武松回来了,西门庆等人就将武大郎的脑袋给割下来,表示与武松决裂,做戏给梁山好汉看。

武松找到余呈,希望余呈能帮他打下阳谷县城,让他报仇。

打下阳谷县,是余呈的任务。

所以,余呈也没推脱,就准备攻城。

可不等余呈动手,阳谷县的知县,就力排县丞等少数人以卵击石的主张,率领那些不想螳臂当车的人,打开了城门,放下吊桥,迎接梁山军入城。

入城后,武松问明武大郎的死因后,打死了县丞和西门庆,又打死、打伤了几个参与打死武大郎的人。

而其它的,则全都是按照水泊梁山固有的流程走的。

阳谷县的恶人,全都得到了应有的报应。

比如县丞,比如西门庆,不仅他们死了,他们的家也被抄了,他们家里的男人全都上了公审台,少有能走下来的,他们家里的女人则全都成了罪妇,将被水泊梁山重新分配。

值得一提的是,会中十友全军覆灭,倒是那始终极力维护着阳谷县的治安、最后顶住压力献城的阳谷县知县,因为保护了一城人的安全,而没有被公审,不仅如此,他还被水泊梁山吸收,继续担任阳谷县的县令。

武松埋葬了武大郎后,上了梁山,见到了他已经六七年没见的江鸿飞。

让武松万万没想到的是,六七年不见,江鸿飞不仅没像他这样变老,反而越活越年轻,现在看起来就跟二十多岁的精壮小伙差不多,一点都不像一個已经三十五岁的人。

而江鸿飞也没想到,才三十岁的武松,已经老成这个样子。

江鸿飞看着如今的武松唏嘘不已,又听说武大郎死于非命,让武松节哀顺变。

江鸿飞让武松休息一段时间,然后去步九军,也就是原本打入济州府在赵能、赵得兄弟俩统制下的那军步军担任个副统制,帮这军将实力给提上来,也稳定一下这支久不在水泊梁山控制下的步军的军心。

总得来说,江鸿飞对武松没有了从前的亲近,但江鸿飞还是念旧情的,对武松过得去,也给了武松一个不错的出路。

而以武松的能力,努力个一两年,折服赵能、赵得,也许就能当上步九军的统制。

至于直接就让武松当统制,那是不可能的,别人在江鸿飞这里努力了这么多年或者立有大功,才混上了统制之职,你武松凭什么一来就当统制,这让别人怎么想?

对于江鸿飞的安排,武松非常满意,这不比他原来名义上统领一百个人实际上只统领二三十个人强多了?

而老实说,江鸿飞之所以这么安排武松,主要还是,武松到底是一个一流炼气士,心性也比较稳,不用实在是可惜了,而且赵能、赵得的能力实在是不足以支撑起一支步军来。

反正,江鸿飞不能将一个已经到手了的人才往外推不是,尤其是在现在这个用人之际。

没什么可说的,武松感激江鸿飞不计前嫌,也没休息,就跟步九军一块去为水泊梁山攻城略地去了。

江鸿飞人还没从泉州回来之前,就传令孙静、朱武、萧嘉穗、许贯忠动手,立即拿下山东和河北。

如今,江鸿飞回来了,山东的大部分地区都已经成了水泊梁山的版图,剩下一些负隅顽抗的地区就是水磨工夫了,不能急于一时。

下一阶段的重点,就是攻取河北了,而首当其冲的两个重镇就是开德府和大名府,然后就是继续往上打,抓紧时间抢占整个河北……

……

这段时间,王黼几乎天天在崇政殿与都堂之间来回穿梭奔忙。

没办法,四大寇同时发难,似有瓜分赵宋王朝的疆土的意思,赵宋王朝的江山社稷摇摇欲坠。

赵佶真的不明白,原本好端端的赵宋王朝,怎么突然之间就变成这样了?

这天晚饭后,又传来了一个不幸的消息,同知枢密院事邓洵武病逝了。

邓洵武是坚决反对联金灭辽收复燕云十六州的三朝老臣,也是赵宋王朝少有的懂兵的大臣之一,算是赵宋王朝的中流砥柱之一。

可在这个关键时刻,邓洵武却死了。

赵佶闻讯,心里更加不安。

幸好,童贯和刘延庆率大军迅速南下,首先进占镇江,接着又浴血奋战打下了江宁府等长江沿岸重镇,扼守住了长江天险,以防东南的义军北上,威胁东京汴梁城。

童贯在镇江以赵佶的名义发布悬赏令:生擒或杀获方腊或者方百花者,赏官职防御使,赏灵石十万缗,绢帛各一万匹。

可惜,这收获甚微。

童贯传回来消息说,东南之所以能够发起这样大规模的暴乱,竟然是花石纲惹出的祸,东南的百姓饱受花石纲的困扰已经十几二十来年,导致百业凋敝、民怨沸腾。

赵佶没想到,东南的大祸,竟然是因为他的一个小小的爱好搞出来的。

赵佶接到童贯的奏报后,立即下诏罢免了朱勔父子及其亲属的职务。

可东南民众却不买账。

王黼等人为了帮赵佶开罪,说:“东南之乱根本不是因花石纲而起,实是因为童太傅剿匪不利,才委过于官家。”

童贯在东南的剿匪确实很不顺利,可以说一步一槛。

赵佶追得又紧,朝中的王黼等人也给童贯上眼药。

没办法,童贯只能将江鸿飞散发的《朱家罪录》上交给赵佶。

赵佶一看,朱勔家不仅有三十多万亩田契,灵石、灵器等财物(还不算古董字画等不好计算价值的宝物)粗略一算竟然都不下两千万缗,绢帛不下二十万匹,粮食四十多万石,精良兵甲不下万套,良马三千多匹,各种牲畜共计上万头,只朱勔一人的妻妾美婢就有数百名,朱勔兄弟子侄的妻妾美婢加起来超过了两千名,甚至就连朱家的家奴都是锦衣玉带,朱勔的家就跟皇宫差不多。

再看朱勔一家借着给他搜集花石纲,在东南犯下的累累罪孽。

王黼等人再也没办法替赵佶说话了。

赵佶也终于知道,他的小爱好到底惹下了多大的祸端。

很快,田虎获得传国玉玺一事也传到了京师。

田虎借着大肆宣传传国玉玺,以及赵宋王朝失去了国运,他将取赵宋王朝而代之,忽悠到了大量的人追随他起义,使他的实力在短时间内暴增,现在竟然有兵马六十万,号称百万,占领了河东的大部分地区不说,更是开始过黄河向着陕西发展,目标直指关中平原。

同一时间,王庆也在往西北六路拓展势力,似乎有抢先一步占领关中平原的意思。

王庆目前占据了赵宋王朝差不多四分之一的疆土,拥兵三十万,战争潜力非常大。

而江鸿飞虽然不称王,也不高举反叛的大旗,却是也已经开始攻取山东和河北了。

此四大寇将赵宋王朝搅得天翻地覆。

赵佶将山东江衍、淮西王庆、河东田虎、江南方腊的名字刻在睿思殿的墙壁上,几乎天天失眠,憔悴不堪。

四大寇同时暴动打乱了赵佶出兵北伐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略部署,更让赵佶担心江山不稳。

赵佶将王黼等重臣找来天天来商讨剿灭四大寇的对策。

经过赵佶君臣的分析,虽然田虎和王庆现在实力和势力也都不小,但他二人的对手是赵宋王朝最能打的西军。

赵宋王朝有四支禁军,即:京畿禁军,河北禁军,西北禁军(即西军),以及江南禁军。

按照赵宋王朝最初的设想,不论是人数,还是战力上,西军都应该弱于京畿禁军和河北禁军,只是稍强于江南禁军。

可随着发展以及历史的变迁,西军只是在人数上弱于京畿禁军和河北禁军,甚至弱于江南禁军,但是若论战斗力,西军当之无愧是宋军中最强的存在。

这些年来,西军也是良将辈出,如狄青、种世衡、折克行、王韶、章楶、种谔、王厚、种师道等。

西军不仅为赵宋王朝拓边河湟,打通陇右,恢复丝绸之路,开疆三千多里,击破敌军上百万,还几乎灭亡西夏。

西军之所以这么强,主要有四个原因:

第一个,西军与其他宋军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西军实行的军制不是将兵法和更戍法,而是破例允许将领长期统领一支军队,允许一支军队长期驻扎在一个地区,不需要定期调防到其他地方和驻守京师。

这样一来,西军的将领和士兵之间互相非常了解,对当地风土人情和地理交通十分熟悉,执行力和将领的威望很高,归属感很强,军队就像是一个大家庭,从而能保持较强的战斗力。

西军的将领还可以世代相承,与“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其他宋军截然不同,由此也慢慢形成了几大世代领兵的著名家族,如折家军、杨家军、种家军以及刘家军、辛家军等等。

第二个,西军的兵源虽然来源于全国各地,但是以陕西、关中本地的青壮为主组成,越到后期关陕比例越大,他们粗犷彪悍,吃苦耐劳,很多人是同县同乡,甚至是同族同村,他们的社会关系密切牢固,战斗非常勇敢、顽强,不怕牺牲。

对于西军将士来说,抗击西夏就是保卫家乡,因而参军打仗的积极性和热情很高,加上名将辈出,训练有素,装备精良,而奖赏往往非常丰厚,故而西军常常敢于深入瀚海戈壁千里,做大迂回穿插机动作战,颇有汉唐盛世雄风!

第三个,西军及其所处关陕尚武成风,很多家庭数代都在西军终身服役,全部的身家性命和财产都在西军军营,父亡子继,生生不息,很多男子活不过三十岁,如杨家将十二寡妇征西描述的那样,西军中一堆年轻的寡妇聚集而居随处可见,相依为命,互相照顾。

需要说明的是,西军来源较多,不全是汉人将士,也有很多吐蕃和羌族士兵,还有当地厢兵、乡兵、猎户等,是一种军事联防机制,但是战斗力核心是关陕青壮组成的西军。

这支军队,在本土战斗,几乎就是无敌的存在,他们甚至能做到老弱妇孺皆可上阵杀敌。

至于最后一个原因,西军这些年一直南征北战,他们的战斗经验极其丰富,远非一二百年不闻战斗的其他宋军可以相比的。

有这样的西军顶着,田虎和王庆那里,短时间内应该翻不起太大的浪。

而身经百战的童贯已经率领赵宋王朝最能打的军队南下了,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就算短时间不能剿灭方腊、方百花,也不至于让东南的义军北上威胁赵宋王朝。

这么一看,真正能给赵宋王朝造成致命威胁的只有江鸿飞了,毕竟,水泊梁山也好,山东、河北也罢,离京畿地区实在是太近了。

宋宣和三年三月初三,五更三点,赵佶王朝的重臣都在侍班阁子里相聚。朝鼓响时,各依品从,分列丹墀。拜舞起居已毕,文武分班列于玉阶之下。

赵佶沉声道:“江衍此寇乃是腹心大患,不可不除。谁与朕分忧?”

说完,赵佶就看向高俅。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这些年,赵佶没少抬举高俅,让高俅从一个泼皮成为赵宋王朝的殿前都指挥使,还赐予了他太尉的官衔。

如今,赵佶需要人分忧了,而高俅掌管着八十万中央禁军,势必要为赵佶分忧解难。

高俅清楚这一点。

而且,水泊梁山跟高俅的私人恩怨颇深。

高俅也觉得,是时候做个了断了。

于是,高俅出班奏曰:“微臣不才,愿效犬马之劳,去剿此寇。伏取圣旨。”

赵佶很欣慰地说:“既然卿愿与朕分忧,任卿择选军马,尽早出战。”

高俅又奏:“梁山泊方圆八百余里,非仗舟船,不能前进。臣乞圣旨,于梁山泊近处,采伐木植,命督工匠造船,或用官钱收买民船,以为战伐之用。”

赵佶说:“委卿执掌,从卿处置,可行即行,慎勿害民。”

高俅奏道:“微臣安敢!只容宽限,以图成功。”

赵佶命人取来锦袍金甲,赐与高俅,另选吉日出师。

当日百官朝退,高俅便唤中书省关房掾史,传奉圣旨,定夺拨军。

为了保险起见,高俅特意跟枢密院说:“前者有十节度使,多曾与国家建功,或征鬼方国,或伐西夏,并大金、大辽等处,武艺精熟。请降指使,差拨为将……”

除了十节度,高俅还调了能征善战的张叔夜父子,单廷珪、魏定国这水火二将,与水泊梁山有大仇的云天彪,一直叫嚣着要剿灭水泊梁山的郓城知县徐槐,青州地区的民间势力正一村,以及山东沂州地区的一股武装势力猿臂寨,也就是江鸿飞的便宜老丈人陈希真,等等……

看得出来,高俅这次拼了,将他能调动的反水泊梁山的势力全都组织起来,准备跟江鸿飞决战……

……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