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仙侠版水浒 > 第二百三十章 联姻

仙侠版水浒 第二百三十章 联姻

作者:任鸟飞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1:09 来源:平板电子书

“瓜分赵宋?”

江鸿飞听罢,不动声色地说:“展开讲讲。”

吴用赶紧将他想好的战略战策和盘托出:

“咱们山寨有一位头领叫段景住,绰号金毛犬,涿州人氏,以盗马为生。不久前,他去金国盗取金国王子的照夜玉狮子马,却在途中被曾头市劫去,结果引发了晁宋之争等事。他曾对我讲,他在金人那里听说过一件事,宋金两国达成一个协议,准备在不久后联合在一起灭掉辽国。

若此消息属实,彼时,只要我家、田虎、王庆、方腊同时起事,必亡赵宋。

而后,我夺山东、河北、中原、江淮等地;田虎夺河东、西北六路;王庆夺淮西、荆湖、蜀地;方腊夺取东南。我们四家先瓜分赵宋,再逐鹿中原……”

听完吴用的建议,江鸿飞心想:“吴用也算是用了心,不过他的建议却不可取……”

吴用并不知道,赵宋王朝的政局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就在不久前的六月,蔡京因年迈而致仕,现在赵宋朝廷的大事均由特进少宰兼中书侍郎王黼负责处置。

这并不是突发事件。

去年王黼连升八级,从通义大夫一下子就跳到了少宰(即副宰相)之位,在赵宋朝廷的内部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要知道,王黼的升迁速度之快,绝对是赵宋王朝开国以来的第一人。

而实际上早在那时赵宋王朝的大臣们对赵佶的用意就了解了——赵佶那是在安排王黼接蔡京的班。

王黼正好四十岁,比赵佶大三岁,他口才很好,文采也不错,是崇宁二年考中的进士。他很会钻营做官。刚开始做官时,他跟吏部尚书何执中的儿子在一起共事,他便想方设法赢得了何执中的好感并得到何执中的推荐,一路升迁。后来,他紧跟蔡京的步伐,又获得了蔡京的提拔,从校书郎到御史中丞,他仅用了两年时间。再后来,他见宦官梁师成很受宠,便又投靠梁师成,与之建立亲密的关系,以父侍之,称梁师成为“恩府先生”。

赵佶之所以让王黼取代蔡京成为赵宋王朝的新宰相,除了因为蔡京已经七十二岁真的不年轻了,而王黼年轻力壮以外,最主要的原因是,王黼坚决支持联金灭辽收复燕云十六州这个战略构想,而掌管了赵宋王朝快二十年的蔡京,可能是看出来了赵宋王朝已经日薄西山不适合在这个时候开启一场国战,因此对联金灭辽收复燕云十六州这个战略构想的态度越来越消极,后来甚至直接反对这個计划。

赵佶觉得蔡京老了,已经不是曾经那个有能力有魄力的宰相了,所以下旨让他致仕。

王黼上任后,大力推行精简官僚机构、减轻赋税杂役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让人刮目相看,这时人人称其为贤相。

赵佶对王黼的表现也很满意,在他的住宅大门上亲笔题写了“得贤治定”四个大字。

换而言之,虽然还有点波折,比如,因为赵佶对燕云地区的地理并不熟悉,在给完颜阿骨打的亲笔信上,只跟金人要了燕京并管州县(即燕地七州),没有要云地的九州和平滦营三州,为之后收复燕云地区埋下了重大隐患,但联金灭辽收复燕云十六州这个战略确实已经开始启动了。

到这,吴用的消息并没有问题。

问题是,吴用根本就不知道,就在不久前,赵佶召集王黼、童贯、赵良嗣等支持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大臣,一起谋划北伐,为出兵做准备。

在那场会议上,童贯重申他的立场,也就是重申他的《平燕策》。

童贯在这份奏章中主张先取云地再夺燕地。

童贯说:“臣以为,还是应先出兵占领辽西京,再与金军夹攻燕京,辽西京防御较差,获胜的把握大一些,而燕京城防坚固,又一直有辽军重兵把守,不易攻取,我大宋先胜而稳住军心民意,再挟大胜之威,一举灭掉辽国!”

这是童贯从军事的角度上出发献的良策。

可赵佶却想先打燕地,夺取燕京。

赵宋王朝北方的军事防御体系,主要由河北和河东两个防区组成。

河东(即山西),山河表里,关险重重,易守难攻。

如此一来,能得到云地(即山西大同那一片),对赵宋王朝的防御系统而言,属于锦上添花。

而河北则是广阔平原,一望无际,毫无天险可守。

因此河北防区一直以来都是赵宋王朝北方防御的重中之重。

宋初的时候,辽人说南下就南下,走河北,三天就能打到黄河,再使使劲,过了黄河,两天就能到东京汴梁城下。

赵宋王朝的历代皇帝之所以对收复燕云十六州念念不忘,除了因为不将燕云十六州收回来赵宋王朝就不算是一个真正大一统的王朝以外,还因为没有燕地这个北方唯一的天险他们饱受辽人南下侵扰所害(直到宋辽两国签署了《澶渊之盟》,赵宋王朝年年都要给辽国岁币,赵宋王朝才能勉强维持北方的安全),这使得赵宋王朝的历任皇帝都对占据着燕地的辽国畏惧三分,迫切想要夺回燕地堵上这个赵宋王朝最大的防守漏洞。

因此赵佶明确表态说:“朕以为,还是先攻燕京为好。”

王黼赞成道:“陛下说得对!擒贼先擒王,攻城先破坚,若首先夺取燕京,辽西京则不攻自破。”

虽然赵佶开口了,可童贯还是坚持先打云地,再收复燕地。

见童贯固执己见,赵佶便说:“要不就让西军宿将都来京师开会,共同研讨进军路线,拿出一个详实可行的出兵方案。”

童贯笑道:“这样最好,集思广益,乃取胜之道。”

——童贯满以为,军中宿将都是他的人,这些军中宿将也必定知道从军事的角度上看应该先打云地。

可童贯错了。

君永远是君,臣永远是臣!

种师道、刘延庆等西军将领接到命令后陆续来到东京汴梁城,在枢密院开会,商量北伐的方案。

最终两个方案诞生:

一个方案是童贯主张的,将兵马集中在西京洛阳,然后运动到代州,从代州北上,先取蔚、应、朔三州,之后占领辽西京。

另一个方案是赵佶默许的,将兵马集中在北京大名府,然后将兵马运动到雄州-霸州一线,之后从雄州北上,过白沟河,占领涿州,进而攻取燕京。

对于这两个方案,起初将领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可诡异的是,经过几天讨论,攻取燕京的方案获得大多数人的支持。

后来,童贯打听到,是王黼对一众将领做了思想工作。

赵佶对这个结果很满意,因为这正符合他的心意。

今天早上,江鸿飞收到乐和传回来的消息,赵佶已经正式下达诏书:令环庆路、鄜延路的西北禁军与河北禁军进行换防。

环庆和鄜延两路是西军的主力,将他们换防到河北前线集结,肯定是为出兵北伐做准备。

其他赵宋王朝能打的军队,也都在悄悄地往河北运动。

换而言之,河北很快就要集中赵宋王朝最精锐的军队,其总兵力,就算达不到一百万,五七十万也肯定是有的。

知道了这些消息,回头再去看吴用给江鸿飞献的策略,那简直就是在自取灭亡。

别说辽国已经快让金国给打残了,根本就拖不住宋军,宋军到了战场上,辽军欢送宋军离开都还嫌来不及,肯定不会阻止宋军离开。

退一步说,如果江鸿飞按照吴用的策略在水泊梁山起事,哪怕有辽军阻止,宋军也得在第一时间撤军回来勤王。

没办法,在赵宋王朝的人看来,不收复燕云十六州,他们最多保持原样,可离东京汴梁城十分近的水泊梁山要是起义,那么只需两三天就能兵临东京汴梁城下,宋军怎么可能不救?

如果事情发展到了那个地步,很可能就会演变成,江鸿飞一家为田虎、王庆、方腊三家抗雷的局面。

这么说吧,如果江鸿飞采用了吴用的策略,那么脏活、累活全都得梁山好汉来干,水泊梁山也将失去继续发展壮大的机会,就更别提将来成为逐鹿中原的最终胜利者了。

所以,单从吴用献的这个策略的本身来说,简直是一个差到不能再差的策略。

不过江鸿飞不觉得吴用是故意的,因为这经不起推敲,而且随着消息的收集,只要是智商在线的人,都能看得出来吴用的策略献得有多失策,吴用就算有别的心思,也绝不会这么蠢的。

江鸿飞估计,吴用之所以献了这个很没水平的策略,主要是因为吴用的消息不足,以及吴用并不擅长制定这样的统揽全局的策略,还有就是自己给吴用的时间太短了,短到吴用为了表现一下他自己只能靠段景住给他的这点“独家消息”来做文章。

江鸿飞并没有给吴用留情面,而是直截了当地就否决道:“此策不可取。”

吴用听言,心里就是“咯噔”一声!

——吴用知道,他赌输了,江鸿飞肯定知道相关的消息,并且那些消息能轻而易举地推翻他的主张。

吴用会不会怀疑江鸿飞在针对他?

不会。

吴用要是有这样的想法,那就是在侮辱江鸿飞,也是在侮辱他自己。

事实上,江鸿飞一开口,吴用就知道,有问题的那个人肯定是他,因为江鸿飞绝不会在这种大事上信口雌黄的,否则江鸿飞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枭雄,一个合格的争霸天下的人。

吴用拜道:“是小生无知了。”

江鸿飞也没有责怪吴用。

吴用这个人,毛病虽然不少,但能力肯定还是有的。

江鸿飞不可能因为吴用进献了一个错误的策略,就把吴用这个人给否了。

江鸿飞起身,然后说道:“你一会去找孙静报道,戴院长便跟在我身边做个亲军头领罢。”

虽然没有如愿一下子就得到军师的职务,但吴用何等机灵,怎么会不明白,江鸿飞还会给他机会的?

而戴宗,在听了江鸿飞对他的安排后,终于将心完全放回肚中了。

江鸿飞在乃头山只待了三天,就带着相关人等返回水泊梁山了。

江鸿飞之所以这么快就返回水泊梁山,一是乃头山这里的人事差不多都解决了,剩下的,让晁盖收尾就行;二是方腊突然派方垕和陈箍桶来出使水泊梁山,声称有大事要跟江鸿飞商量。

江鸿飞算算时间,再推测一下目前的形势,估计方腊应该是要起义了。

这不仅对方腊而言是一件大事,对江鸿飞而言同样是一件大事,甚至对赵宋王朝来说都是一件大事。

所以江鸿飞立即就返回了水泊梁山,在水泊梁山的聚义厅中接见了方垕和陈箍桶。

方垕是方腊的叔父,当年江鸿飞搞精盐联盟的时候,与他有过接触,不必多说。

而这陈箍桶,虽然他的原职业只是一个箍桶匠,但江鸿飞绝不会因此而小看他。

据江鸿飞所知,陈箍桶早年因为偷别人的狗而坐牢,他的徒弟会集一些人劫狱,把他给救了出来,于是他便流亡在外,结识了方腊,然后力劝方腊聚众起义,并成为方腊手下的一个重要的军师、一个重要的将领。

江鸿飞还知道,历史上,方腊被俘了之后,童贯审问方腊,谁是主谋,方腊说主谋是陈箍桶。

童贯听言,派人捉了陈箍桶。

童贯审问陈箍桶:“你为何教方腊造反?”

陈箍桶不直接回答童贯的问题,却说:“方腊不听我之言,故败也。”

童贯问:“你之言为何?”

陈箍桶答:“杀徽、严以示威,长驱渡江,结人心以入长安耳。”

——陈箍桶的意思是,先占徽州、严州(即睦州,在方腊起义后改名严州),镇压当地的地主官僚,树立军威,然后率起义大军直接长驱渡长江北上,实行能得民心的政策,取得民众的支持,然后直接攻取赵宋王朝的都城东京汴梁城。

陈箍桶的建议很有见地,也有着深远的战略眼光。

陈箍桶还分析过形势:“天下势犹桶板,能箍则合,不能箍则离。”

也就是,劝方腊,有条件能统一就统一,没有条件则不妨先割据一方,坐待形势发展。

可见,陈箍桶虽是一个箍桶匠出身,却很有政治军事眼光。

再对比吴用给江鸿飞献的策略,往好的方向来说,两人擅长的领域不同;而要是往不好的方向来说,吴用的大局观是个什么玩意,哪能跟陈箍桶相比?

双方寒暄过后,江鸿飞直截了当地问:“不知二位此来所为何事?”

方垕听罢,笑着说道:“听闻江寨主至今还未娶亲,我家教主有一女,年芳十六,貌美如花,不如你我两家结个亲,如何?”

……

(本章完)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