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 > 第七百九十三章 攻坚火箭炮的战役(一)

如果能喝上咖啡,即便工作到明日太阳升起也完全没问题。

这个时代,也就美军士兵能一直享受这个!

吃罢了饭,杨明志和他的研究员们,一股脑的钻进设计局的办公室内。

他拍这手大声命令道:“同志们,赶紧把桌案清理干净!波波夫,你负责把最初我们搞小口径火箭的资料,火箭助推式榴弹的资料,统统找出来!”

波波夫有个小习惯,便是完成了一个武器的研发后,相关资料必定整理完毕,很快的一个木箱被抬上桌案。

“长官,如你所见,这就是你要的资料。”

杨明志有些吃惊,这个人把文件整理的非常好。“很好,这样就省却了我们很多的时间。那么你现在把无后坐力炮和最初的那些小口径火箭的资料都翻出来。”

最终,三个木箱被摆在桌案,杨明志简单的瞧了瞧,这里面一堆大小参差不齐有些发黄写满密密麻麻文字的纸张,居然就是几个月以来的主要研究成果。

因为更多的心思用于指挥作战,他差一点都忘了,这些资料有些是自己亲自书写。

不过那些连续熬夜加紧研发武器的经历,一直刻印在脑海里。

其实即便没有这些资料,大口径的火箭炮还是可以搞出来的。如今,之前的研究资料完好无损,接下来的重头戏,自然是整理资料。

杨明志令大家稍安勿躁,找到木凳整齐的做好。接着站起身就像是一个老师,敲着桌子,说明这三箱文件的重要性。

原来,在他的计划着,新的火箭炮需要参考无后坐力炮火箭助推式榴弹和最初的窜天猴。

其实单兵火箭炮武器早就搞出来了,奈何受制于材料,其口径很小,威力也就相当于一个进攻手榴弹罢了,杀伤方式还停留在破片单纯性物理撞击的低级层次。

杨明志解释道:“去年我们已经研制成功了火箭武器,因为后来我们又成功复刻了火箭助推式榴弹,前者因为停止研发。如今我们接下来的任务,可以理解成将火箭武器的项目重新上马。”

提到几个月前的那些火箭,在坐的里固施科夫深有感触,他不得不倡言:“在坐的一些同志是知道这件事的!那些火箭武器的点火模式还是二百多年前的方式,当时我们的条件太糟糕,即便如此还是造出了火箭,就是其威力和射程太差劲了!它的出现,只是勉强增强了部队的战斗力,至少帮助我军度过了几个月的危险期。”

“我们的兵工厂厂长说的没错!”杨明志肯定道,“我们现在依旧在生产无后坐力炮,炮弹也是在量产的。可能会有人质疑,既然我军已经不是去年的糟糕处境了,依靠现在的军备,战斗力已经很强。如此把很多材料用于新武器研发,是否非常必要。我说这很必要!因为我们要搞的是一款战术武器,更是一款战略武器。”

牛吹的大一点,好让这房间里的年轻人更加亢奋。

什么叫做战略武器?有次武器,能打破敌我双方战略之平衡的武器!杨明志提到这个词汇,大家神采奕奕。

“很好!现在大家都安静,各自把笔记本拿出来,牢记住我的要求!”

在这之前,关于火箭炮和其配套系统最基本的性能要求已经说明,杨明志继续补充一些内容。

很多时候,仅靠一张嘴来描述,是不能把细节说明白的。在武器研发方面,几乎都是靠图说话。

所以,他一边说着,一边在笔记本一处空白页,用铅笔画着理想中的草图。

……

穿越到这个战争时代,杨明志已经认同了这种命运,如何活下来不仅仅需要运气,还在于自己依靠知识去拼。

那个位面的自己曾是某机动部队的军人,本来自己有保有学历,又经历了军营的磨砺,对武器研发也有了自己一套看法。当时,“绝对快相对准,战斗靠火力说话”的理念已经开始普及,因此部队已经全面装备了不占编制的火箭筒。

其中最为凶残的正是那120毫米的大管子。

虽然说口径就是正义,这管子里装填的飞弹,它才是破敌制胜的关键。其中最为凶残还不违背国际法的能够以非人道的方式大规模杀敌的飞弹,正是云爆弹。

这种武器杨明志当然操作过,而且打出去的火箭弹不少于十发,其他种类的也有不少。其残酷的爆燃能轻松的依靠强大压力,粉碎靶场上的传统砖木民房,更不说压碎敌人的身体组织。

图纸已经花完了,杨明志也说了很多。

在人们面前展示的草图,是一个粗管子安置在三脚架上的模样,不止一人在说,这构造和部队先有的无后坐力炮很像。

随着杨明志讲解的深入,这管子的构造并不复杂,它本身就是一个火箭炮的导管。

这导管的内径足有120毫米,已经堪称大口径了,不过它本身没有什么技术含量。这单兵火箭炮发射系统的关键,还在于飞弹。

对于火箭弹的构造,杨明志深知当前存在着严重的技术障碍,只要不会影响性能,飞弹简陋一些没什么不好的。

只见草图上画着一副飞弹的剖面图,其构造没什么特别的,因为在场的人们已经先入为主的将其和喀秋莎火箭炮联系起来。

毕竟直接参考借鉴喀秋莎的现有成果,是迅速完成研发和制造诺夫戈梅利自己的大口径火箭炮之关键。

但两者必然有着巨大的不同,那就是战斗部装填的东西堪称奇葩。

经过这番讲解,大家的心中也少了很多疑问。

杨明志总结性的说道:“我们仿造已经投入作战的喀秋莎火箭炮的结构,其战斗部装填硝酸肼这种高能燃料,推进部主体是黑火药,为了增大射程必须掺入化肥增强推力。

如此,我们真正面临的技术难点有三个,一个是保证那些危险的硝酸肼能安全的填入,二是最好使用撞击式点火模式,三是保证推进部足够结实,即便导管式的发射方式不考虑膛压,我们也得考虑推进部内部的强大压力。

我们最终的目标,正是只要单兵肩膀扛着发射管,亦或者安装在三脚架上,瞄准喷出火舌的设计口扣动扳机,就等着火箭炮安全飞过去,把敌人轰杀至渣!”

三个需要注意的火箭炮系统的结构性难点,里固施科夫和波波夫已经详细的记在本子上。这些固然是困难,没有人临阵退缩,在杨明志的命令下,整个设计局开始了攻坚研发新型火箭炮的“战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