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 > 第1914章 初探834厂

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 第1914章 初探834厂

作者:重生的杨桃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3 05:42:08 来源:蚂蚁文学

杨明志真是说了一番客套话,这番客套着实无可奈何。

上级肯定是非常上心的给了自己这样的工厂管理层人员,就是他们的能力着实让人担心。

事实就摆在这里,一个有着充分的玻璃制造经验,一个就是专业的木工?

如果说和武器生产稍稍沾一点边的话,莫过于这位姓安东诺夫的中年人,至少专业的木工制造木头枪托是没什么问题的。

那么玻璃工厂的情况呢?

杨明志没得选择,因为他非常清楚,当今的苏联数以万计的工厂突击成立。它们都是为战争生产后勤物资的,其中以生产各类武器弹药为主。

苏联在战争爆发一开始就进入总动员,真正做到了地不分东西,人不分老幼,全体苏联公民都要为卫国战争做出贡献。

对于苏联,或者说是斯拉夫民族,他们遭遇到的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入侵,亦是敌人有意将他们赶尽杀绝的入侵。

整个国家动员起来后,全国所有的产业统统向战争倾斜。

几乎所有的工厂,但凡和战争没关系的产业全部暂时关闭,全力去生产军队需要的各种物资。

这对于本就非常羸弱的苏联民用轻工业,更是深远的灾难。

在新西伯利亚市内,那个姓安东诺夫的家具厂生产线的前领导,他曾属于的家具厂已经停产了。

该工厂只是保存“第一家具厂”的名号,工厂里的专业工人和所有的设备,而今都在生产木质枪托。相当多的工人暂时归为步枪厂等军工厂管理。至于其管理层,不少基层管理又被分配到别的工厂而去。

所以说,乌莫夫告诉杨明志,市内的步枪厂和冲锋枪厂,都在全力生产有木质枪托版本的AB42突击步枪,DP机枪厂也是生产木质枪托RPB42轻机枪。

有相当部分的木质枪托,实际都是出自临时改行的家具厂老职工之手,毕竟他们有着更完备的木材加工生产线呐!

如果不是乌莫夫在一边解释了这一情况,杨明志根本就没意识到,家具厂的那些工人巨人可以为战争后勤迅速做出重大贡献。

也因此,他难免对这个家具厂的安东诺夫特别注意。

“安东诺夫同志,我想不仅仅是您一人调入我的工厂?”杨明志问。

“对的。还有二十多名工人,我想他们在您的工厂里,将立刻发挥出巨大贡献。”

杨明志深深的点点头:“所以他们全都是非常优秀的木工师傅?”

安东诺夫明白局长的意思,这便附和说:“但凡是枪械上的各种木质部件,他们都可以生产。也包括其他武器的木质部件,工厂里有一套木材加工设备,可以完成您的全部要求。”

安东诺夫的口气很大,杨明志不禁要第一时间一探究竟。

他再环顾一下四周,看看这些工人们,突然又意识到一个有趣的现象。

“咦?乌莫夫同志。”杨明志问到身边乌莫夫,“还有不少人是列宁共青团员?”

“是的,她们都是今年毕业的技工学校的学生。”

乌莫夫用到了她们,这不禁让杨明志多想一些。

“哦~我明白的,他们是上完七年级后,即去专业技术学校。所以,那些毕业的男生很多参军了,剩下的女生就统统进了工厂?”

“的确是如此。我很抱歉,给您分配来的都是年轻的姑娘。毕竟那些到了参军年龄的男孩们,他们对于参军的热情太高涨了。其实,这些姑娘的热情也是一样的,只可惜她们不是男人。”

杨明志摇摇头,“没什么可惜的,我已经习惯了。如果我的队伍里充斥着男孩,那才是奇怪的事。”

杨明志的话充满了苦涩意味,乌莫夫也不禁陪以苦笑。

“接下来……”杨明志拍拍手,对两位厂长下达了第一道命令:“安东诺夫同志,还有安德烈耶夫同志,现在请带着你们的工人们,进入各自的岗位。要对你们的生产车间进行最彻底的检查!”

此时没有人怠慢,尤其是杨明志一身军装与一排勋章的形象,更迫使所有人紧张起来。

聚集起来的人们纷纷大踏步的走向自己的工作场所,等候最高上级的检查与评估。

喧闹的场地迅速安静下来,现在面相杨明志展现的,就是包裹住两座工厂的烧砖围墙,以及一条超过十米宽的被积雪覆盖的水泥路。

两个工厂的正门都是面相南方,西边是835厂,东边是834厂。

当然,仅从外表上杨明志根本不能分辨它们的不同。

当局在新西伯利亚市建设新的工厂,其规模样式几乎都是恒定了。即一些大型厂房并排排列,辅助性的建筑也都在固定位置,还有一些供汽车装卸的起重器材,位置亦是恒定。

可以说,当局就是使用同一张设计平面图,建造了许多工厂,最后围上一圈砖墙事情就解决了。

这番颇为死板的操作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它的建设速度整体是非常快的,对于需要极大效率从荒地变成可以生产战略物资的工厂的苏联,它非常必要。

不好分清并不是大问题,毕竟正门横着挂着的匾额,除了巨大的俄语标识外,最明显的就是数字了。4和5难道还分不清么?

除去匾额外,杨明志已经下定决心,两个工厂存在的意义有所不同,基于现在的迫切需求,834厂将承担最大的生产任务。

一挑沉重的扁担压在杨明志的肩膀,他知道自己的时间非常紧迫,如果这些工人们有所怠惰,自己必将亲临前线,拿着棍子敲打怠惰者,或是直接将其踢走不说,直接找到州的工人委员会要求换人。

因此,检查的头一站就是834厂,杨明志最先去的也是厂长办公室。

他执意先来这里,当然不是要和厂长安德烈耶夫谈笑风生,杨明志需要拿到一张图纸,即工厂的平面布局图,他知道这种图纸定于此可以找到。

杨明志如愿以偿了得到了布局图,了解到了当前工厂有那些车间。

他伏案一副一丝不苟的样子观察着钉在木板上的图纸,其余人等都围观于其身边。

渐渐的,杨明志轻松的面庞逐渐眉头紧锁。

“别列科夫同志,您……是不是有不高兴的……”乌莫夫试探性问。

“有一点,目前厂里有三个大厂房,两个标注制造车间,一个标注总装车间,也许这种规模还是有点小。另外有一排木屋,那是综合办公室,这倒是无可厚非。仓库嘛,只有一个。”

“这是个问题,也许我当时就该命令施工部门多设立一些大厂房。”

“还有一些问题。”杨明志摇摇头,指着图纸说,“还有公共食堂、公共澡堂、综合宿舍,而且还有一个篮球场。”

“您……您觉得这不妥?”乌莫夫疑惑的问。

“可能有一些不妥吧。”

“但是,根据我们的制度,这些设施都是必须的。尤其是那个篮球场,其实……其实因为厂区的面积没那么大,本来可以建设足球场的。”

“你……”杨明志差点笑出声来。

所以该怎么说这个乌莫夫呢?一方面是工作场所缺乏一些大的厂房,另一方面生活区相比之下建设得明显过了头。

杨明志仔细想想,这才觉得苏联的“劳卫制”做的真是彻底。

其实杨明志非常了解苏联的这套国营工厂的整体布局,毕竟在那个位面,苏联的“156工程”的大规模援华时期,带来的不仅是苏联的工业设备和苏式现代化的建设理念,随之而来的还有杂七杂八的事物。

尤其是国营工厂的布局模式!

杨明志惊讶于生活设施的布局面积整体比工作区面积至少大一倍,最关键的,两个区域居然没有任何隔断。真可谓是工人们以厂为家!

杨明志不禁嘟囔一句:“也许,我们可以搭建一座围墙,把工作区和生活区分开。”

“如果您愿意,它不是什么问题。”乌莫夫耸耸肩,建议道,“其实我不觉得这是什么大的问题。我们需要的都是工厂能迅速投产不是么?也许您应该第一时间看看工厂的设备。亲爱的同志,那些设备可是我亲自监督下属人员,从远方运来的。”

“哦!是那些车床?!我的确要好好瞧瞧。”

乌莫夫的话有催促的意思,杨明志一琢磨,如果自己站在乌莫夫的立场,一定是巴不得突击步枪的产量每天超过一千支!就像那几个大型波波沙的主要生产工厂,它们尤其承担了苏联冲锋枪的绝大程度的总装任务,因其设备优秀工人又多,日产一千是非常正常的事。如若没有这般产量,波波沙41也不可能有当前的年产一百万支级别的产能。

既然说到了车床,乌莫夫明显对它们有着巨大的自豪感。

它们真的是引以为傲的存在?

说起来,因为个人身份的原因,杨明志对于机械加工特别了解,论操作能力,他本人就是能力不错的车工和钳工。

此时,乌莫夫根本掩饰不住自己的自豪感:“别列科夫同志,它们是我国自产的最优秀的电力车床,它们一定可以满足您的要求。”

“是吗?我真要谢谢您了。”

“跟我来吧!”乌莫夫大手一挥,招呼杨明志停止浪费时间,从这个简陋的厂长办公室离开。

很显然,那些车床就是乌莫夫的宝贝,一时间仿佛担任州长的乌莫夫才是834厂的厂长。

正如布局图显示的,834厂目前的核心就是三个大厂房。

它们都是一些特别巨大的长屋,每一幢有近一百米厂,杨明志目测了一下宽度感觉超过三十米。

这类厂房杨明志很有感触,因为其是可以快速建设钢材支架,其余部分用砖石填充。它有着巨大的微带弧形的穹顶,其铺了一层铁皮,其上再糊上一层薄水泥。

当然,现在穹顶已经覆盖上了一层积雪,厂区内一样被积雪覆盖。

由于室内的暖气系统管道,是直接接入城内的供暖网络,户外接还在零度之下,室内杨明志的体感问题至少有十度。

啊!这就让杨明志有了另一番联想。

它似乎是长八十米,宽三十米的建筑,四个这样的建筑岂不就是一公顷的面积了?

苏联用现有的建筑材料造就了这么大的一个“温室”,如若穹顶换成玻璃,或是聚乙烯薄膜,一个农业温室的基本要求不就是这些么?

善于联想的杨明志,立刻联想起李森科的狂言。如此想来,那人所谓建立十公顷的温室大棚绝非自负的狂言,之前搞不成全玻璃温室,不过是成本在制约罢了。

相比于外部的厚重,厂房内部就显得颇为空旷。杨明志本来担心厂房的面积不够用,才抱怨起生活区浪费了太多的面积,而今以来完全是自己多虑了。

为何?最简单的原因是,834厂当前有编制的各类职工,总人数还不到四百人!

区区三百出头的生产人员拥有三个面积近八千平方米的厂房,平均每人的工作面积真的非常巨大。这就带来另一种情况,工厂明明可以进一步扩招职工扩大产能。

首先还是看看乌莫夫自豪的那些设备吧。

在标注的一号厂房,这里已经被预先设立成车床车间。

论其中有多少车床,厂长安德烈耶夫比乌莫夫更要上心,因为它们可是安德烈耶夫的宝贝。

先不论这些机床的性能如何,每一台的制造成本都是很高的。它们毕竟是工业母机,成本高不说,对于当前的苏联,产能也是一个问题。大量的生产军品的工厂在斯大林的命令下大量成立,这就带来了非常迫切的工业母机需求。

由于需求量很大,所有工厂都是发出申请,接着由相关部门,根据重要性来选择性的发货。

如今,可以生产五花八门轻武器零件,以及各种口径炮弹弹胚的的卧式车床,其需求量最为庞大。所以,乌莫夫亲自督促的采购事宜,采购的车床也以卧式车床为主。

新西伯利亚市内有多少车床,乌莫夫责令下属制作了一份材料,如今它们的总量已经突破五万台。

它们就是支撑起新西伯利亚成为后方巨型兵工厂的根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