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 > 第1887章 杨明志的返程

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 第1887章 杨明志的返程

作者:重生的杨桃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3 05:42:08 来源:蚂蚁文学

结束了会议又和待在彼尔姆的老战友聊了聊,在那之后杨明志可没有闲着。

要带一些礼物给自己的妻子,还有英雄狙击手娜塔莎,该送给她们什么呢?

她们近乎是同龄人,正是最爱打扮的青春年华。杨明志以自己对女人的理解,估计到送给她们一些化妆品,那总该是万金油吧?

非常可惜的是,偌大的莫斯科因为物资供应问题,女士化妆用品几乎消失的无踪影。

不过若是通过另一些渠道还是可以获得的。

杨明志很聪明的拜托内务部的关系去办理此事,他尤为拜托拉林大尉,拜托他“给妻子搞点梳妆打扮的东西”。

结果真是非常的喜人,拉林大尉并没有说明他派手下从哪里搜出一些瓶瓶罐罐,但是它们就是化妆品。

尤其是其中的一些小玻璃瓶,它们标注着“红色莫斯科”的字样。

杨明志觉得非常新奇,拉林大尉非常高兴的解释:“它们就是香水。”

在战前的发展苏月,苏联缺乏粮食、缺乏钢铁,艰苦又充满希望的大时代,苏联女人并不缺乏打扮自己的物品。

关于让苏联女性变得美丽,斯大林亲密战友的莫洛托夫,他的妻子热姆丘任娜在这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曾几何时,列宁的妻子倡导女性应该追求朴素的生活,而那才对纯真的生活。

二十年代,刚刚结束一战和内战,以及饥荒的苏联,女人们的确没有条件做些奢侈的打扮。

到了三十年代,苏联国内的气氛正悄然改变。

十年的奋斗,曾经一贫如洗的最广大的人民,他们基本解决了温饱,就需要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

电影院成为大众放松娱乐的重要场所,每一位城市市民每周至少去两次,那真的老少咸宜的活动。

所以出入公共场所,女人们更要好好打扮自己,这就迫使苏联国内存在巨大的化妆品需求。

三十年代,热姆丘任娜担任一家香水工厂的经理,随后,工厂就改名为“香精油联合工厂”,很快的工厂也成为苏联最大的国营化妆品制造商。

工厂开始大量生产香水、面霜、护手霜。又趁着大萧条的契机,从法国、美国引进更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苏联已经开始生产世界一流的口红粉底。

关于国产化妆品的生产,被写进苏联的第二个五年计划,但进入三五时期,战争爆发了。

最主要的工厂被迫进行搬迁,何况热姆丘任娜主持生产研发的化妆品,它本质上还是被定义为奢侈品。

极端战争,迫使奢侈品工厂即使搬迁,也暂时不能恢复生产。

杨明志工拉林大尉这里获得了几瓶香水,几支口红,还有锡管包装的护手霜。

毕竟苏联公民普遍是欧洲人,既然是欧洲人,他们就更容易散发体味也就是狐臭。

“送给娜塔莎,她肯定需要这些。杨桃她……也是必须要给的,也省得她再向安妮借口红。”

杨明志除了搞定一小批化妆品,他在莫斯科城里还买了几件毛衣。

毕竟天冷了,莫斯科和周边地区突然就被大雪覆盖。相比于去年,今年的秋雨季节短暂,反而初雪提前的十天。

城内还有很多市民没有撤离,他们或是年迈者,或是部分坚持生产的工人。

留下的人有着御寒衣物的需求,城郊的驻军和训练营,更需要棉衣供应。

当下,乌拉尔地区和广袤西伯利亚,许多城市的服装工厂在全力以赴的生产棉衣。

打仗就是打后勤,恢复运输船队运输的美国,干脆直接运输棉花,后续的加工成成衣就由苏联自己负责。

当然苏联的中亚地位也是羊毛和棉花的产地。

尤其是喀山和乌法,当地大量的突厥蒙古族裔的牧民,供应了大量羊毛。

因此,这个冬季至少苏联军队根本不缺冬衣。

当然苏联大规模制造的“军人棉衣”,就是土色亚麻布塞棉花,最后麻线缝合。它的质量一般,胜在可以大量生产成本低廉。

苏军的基层士兵,如今就普遍穿着这种量产型棉衣棉裤和护耳棉帽,身上再裹上一副可以做成帐篷的麻布斗篷,一个标准苏军战士形象便是如此。

杨明志丝毫不缺“军人棉衣”,他又在卢比扬卡的办公楼地下仓库里,拿走了一件羊毛大衣,以及多达二百块肥皂,尤其是肥皂简直搬空这一办公楼的库存。

他对于肥皂的需求令贝利亚费解,贝利亚亦是不明白为何别列科夫就是喜欢搬运内务部的库存。

在象征性支付了一笔钱之后,杨明志还是拿走了这些重要的货物。

杨明志为何要这么做?原因非常简单,自己即将负责的工厂必然马力全开,工人们必然整日和金属铁锈和机油打交道,大家自然需要大量清洁用品。如今这个性价比最好的用品就是肥皂!

杨明志对新西伯利亚的肥皂供应有点担心,那么不如自己带走一批现货。

他确信整个莫斯科,就真的只有一些特别的仓库,能合法的拿走肥皂二百块!

林林总总的东西加在一起,返程的杨明志,他的行李足有两大木箱。

羊毛大衣、衬里毛衣、化妆品、清洁卫生用品、少量文具,还有在多个国营商店搜罗到的多达二十瓶酸黄瓜,以及一些小物件。

杨明志很是无奈,战时莫斯科就只能提供这些,即便战争胜利,至少还有十年时间,苏联的商品经济依旧极度匮乏。

不要奢望太多,如今能凑合的活着,不会饿死冻死,就能让万千苏联平民满足。

而沦陷区的另外一半苏联公民,他们迫于德军的搜刮,正在死亡线上痛苦挣扎。

十月份的降雪横扫整个东欧,新的冬季又将有上百万沦陷区苏联公民冻死。

又是一个冬季,杨明志至少不担心游击共和国军民的生计。

在莫斯科的时间里,杨明志和波诺马连科交谈多次。

他非常欣慰的是,就是到了十月份,游击共和国也没有大规模作战计划。

除了杨明志下达了“不要战役”的命令,也在于重伤的游击共和国不得不安静下来恢复创伤。

冷血的说,因为一万多人战死,游击共和国粮食供应变得非常充裕。

赶在出发前,杨明志又从送行的波诺马连科那里得到了最新的利好消息。

原来一个对月的时间里,担任军事领导人的耶夫洛夫正在大规模训练新兵。

一度几乎战斗力的部队,如今已经在恢复兵力。

因为沼泽地有粮食!

如今德军已经没有意愿再发动大规模围剿,得此良机游击共和国在萨林奇金的主持下,开始大规模派遣“游击小队”,进行远距离渗透作战。

除了袭击德占村庄的伪军和德军哨所,也在迁移村庄居民。

非常时期,萨林奇金使用了断然措施,甚至是残酷手段。

当下的沦陷区人民,那些第一时间抗争的人们往往已经加入游击队,剩下的多少老弱。

他们被德军监控,被大规模的搜刮,每个人挣扎在饿死的边缘。

许多人甚至缺乏逃跑的力气。

萨林奇金就是要和德军抢人,他需要大量的人口恢复游击共和国的综合实力。战役时期女人们的表现,令他对上万名巾帼英雄惊喜。

足够年轻的女人们,经过一番训练一样可以成为能打硬仗的战士。

超过五十支“游击小队”肩负起“解救人民”的重任。

他们被派遣出去,主动袭击小型德占村庄,接着处决投敌的叛徒,击毙德军驻军,接着强制迁移村民。

那些不愿意走的,在警告无效后就当做叛徒处决。

不过他们几乎没有真的枪毙不愿意走的人,也没有哪个村民那么不开眼。

当然萨林奇金也给那些村民以许诺。

逃进游击共和国,即能吃到大量的土豆,每人每天可以吃到不少于三公斤的土豆,即便孩子也是如此。

这是何等的诱惑!是生存的诱惑。

纵观整个九月份,乌克兰的契尔尼戈夫地区到东方的平斯克地区,超过三十个村庄在发生战斗后,村民们突然消失得干干净净。

一个月的时间,游击共和国净人口愣是增加了六千人。其中民兵增加了二千多人。

但是即便如此,游击共和国的人口还是不如六月低战役发动时的七万于人。最糟心的还是作战兵力,游击共和国并不缺乏最基本的轻武器,然后就是算上那些刚刚开始接收训练的新晋女兵,兵力才恢复到三万人。

注意,这里最有作战经验的老兵,兵力还不到一万人游击共和国的实力达到了一个相当糟糕的低点,不过他们的实力正在日渐回复,不是么。

一切都将好起来,杨明志对此充满信心。

何况伞兵234旅的那近两千名援军,带着各类装备完成了空降。

游击共和国至少能组织其“前线式兵力”的步兵师,而且战斗力肯定比白俄罗斯当地的那些二线三线德军的战斗力强,更是远胜于混饭吃为主要目的的伪军。

苏军主力要收复普里佩特沼泽,收复这个地方也就意味着解放基辅。

要实现这一目标,苏军还需付出巨大的努力,付出巨量的牺牲。

而眼前的问题,莫过于给予北部德军一记重创,苏军最好真的能攻占并守住斯摩棱斯克,并一鼓作气吃掉整个德军第九集团军。

目前,苏军要达成这一战略目标杨明志是有信心的,而他这番要在彼尔姆中途下车,意义也变得非常重要。

要和娜塔莎见上一面,送给她一些女孩子喜爱的礼物,这算是个人私事。

和三个老部下好好聊聊才是重头戏。

十月八日,杨明志在莫斯科的喀山火车站登上专列。

所谓专列,它实际就只有五节车厢,其核心的豪华车厢就住着以杨明志为首的几人。根据拟定的行程计划,专列将在十月十一日上午抵达彼尔姆火车站,战列于此停留一天,次日中午之前再度发车。

繁忙的火车站笼罩在蒸汽和积雪中,坐在车厢内的杨明志透过玻璃窗,一种奇妙的感觉冲击着他的心灵,仿佛自己存在于一个蒸汽朋克的世界。

装潢很好的豪华车厢内,年轻的多布洛夫和卡拉什尼科夫相向而坐,两个年级相仿的才子聊着对未来的畅想。

杨明志没有介入他们的话题,他就托着自己的下巴,看着窗外忙碌的人,内心里若有所思。

他的耳朵一直灵敏,只听得那两个年轻人专心致志聊着枪械的前景。

“呵呵,轻武器永远只能带来战术优势。军队需要的是重型装备,它们的数量不断堆叠达成质变,它们就可左右战争进程。”

杨明志的心里盘算着见到老部下说些什么,当然他还肩负着新式武器生产的重担。

不过就目前这一情况,自己把年轻的卡拉什尼科夫招揽到自己麾下,虽然只能留住他最多半年这就足够了。

一个工厂全力生产突击步枪和该枪族的各种枪械,卡拉什尼科夫做这个技术总监兼生产监督定是没问题。

而多布洛夫,这个年轻人就在另一个工厂,监督生产单兵重武器。

突然间,列车一阵颤动,紧接着,窗外的世界慢慢向后移动,前往彼尔姆的旅程正式开始。

已经快是十月中旬,俄罗斯的夜幕降临得越来越早。

吃过了晚餐的一行人,颇为正常的召开起餐后的座谈会。

杨明志背靠着车床坐于以软皮木凳,他翘着二郎腿,听着年轻的卡拉什尼科夫的种种闻讯。

卡氏的提问一直无出其右——关于我们生产怎样的枪支。

由于自身的组织关系已经突击转移到新西伯利亚,卡氏的确没了后顾之忧,他成为“普里皮亚季武器设计局”的一员,到了月底即可领到科学院发放的津贴,食宿方面亦由科学院解决。

毕竟年轻的卡氏已经零距离见到了斯大林,因为年迈的费德洛夫的推荐,以及杨明志在斯大林面前的美言,卡氏的地位立刻得到提升。

卡氏本是来自偏远地区的枪械设计师,如今身上还落下战伤。他有科研上的一定成就,就是地方上能给予他的待遇很是有限,原本他的身份就是普通的技术工人,是机缘巧合让他投身于枪械设计,亦是机缘巧合让他拜了费德洛夫为师。

如今的卡氏中将要去军事高等院校深造,在那之前,他将在苏联科学院工作半年,并获得了学士学位,这就完全相当于大学毕业生。

如此一来,当前卡氏的待遇和多布洛夫就完全一样了。

卡氏也很有自知之明,他非常的年轻,因家庭原因他未能考入大学,不曾想却因为面见领袖的契机,得到了只有大学毕业生才能得到的学位。幸福来的非常突然,而经历过真正战场并负伤的他更是清楚领袖为何要给予这一恩惠。

都是为了国家!一个显而易见的人才能给予国家重大帮助!

在莫斯科大饭店和设计局局长别列科夫聊了数个小时,卡氏萌生了大胆的想法。

现在他又与杨明志聊了起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