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 > 第1743章 深入考察

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 第1743章 深入考察

作者:重生的杨桃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3 05:42:08 来源:蚂蚁文学

她们从事的都是些繁琐的重复性劳动,个体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那就是对于细小零件的处理。

波波沙冲锋枪相当于一种简化版的波波德冲锋枪,它还可以进一步简化,就是波波斯冲锋枪。即便是简化了,从不意味着它就是一对傻大黑粗的零件攒出来的烂玩意,在最关键的枪机部分,它精巧的结构不可改变。就是这方面的细致装配,不得不浪费工人许多时间。

时间多一些是可以接受的,装备的工作同样伴随危险,毕竟铆钉枪,它本身就是一种“武器”。

一支冲锋枪上有许多铆钉,像是安德洛夫娜这样的年轻有为的高手自然不在话下,至于一些急功近利的新人,她们甚至操作不慎铆断自己的手指。

固然是工伤,工厂乃至工会方面可不会给予什么抚恤,本时空的医疗术还不能做到把断了的手指接回去。伤者最多多领一些口粮,待伤愈后在接受评估,是否恢复上岗。

她们大多选择隐忍,工作时受了伤就自己忍着而非上报。

安德洛夫娜如何成为老手?她被衣袖遮掩的双臂,已经有大量的细小伤口。唯一庆幸的,她的十指依旧健全。

现在,工人的权益保障被迫进入最低限度,每天能够填饱肚子已经是莫大的幸福。

对于厂长,他当然要把自己工厂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将军,至于不好的一面,外来者最好一无所知。

就是因为食物供给量太少,而工人们出于各种原因,她们非常愿意加班。过多的体力、精力消耗与每天最多四百克面包供应形成矛盾,不少人甚至饿昏在岗位上。

即便如此她们还是原因在此工作,最朴实的原因非常简单:参与生产军火,将得到高级的粮食配给份额。

整个装配车间实际就四个班组,每个组平均十人,整个车间也就四十人罢了。

一个工厂就这点装配工看似不正常,考虑到其规模与产量,仅有这点人确实合情理。

杨明志再次转悠了三圈,亲眼看着她们装配零件,再铆上最后一枚铆钉。

这就是冲锋枪的生产,一群年轻的女人承担起男人的工作。

回到了厂房门口,杨明志不禁问道厂长尼古拉耶夫斯基:“全都是女人,车床车间也都是女人?”

“是的,大部分工人就是女人。将军,您现在就要去车床车间?”

“当然!我要看看那些女同志是怎样操作冲床的,这是我此行的重要目的。”

厂房内的机油味的确浓郁,杨明志作为一个老军工早就习以为常。就像医院应该弥漫消毒水味似的,他觉得,没有机油味的机械工厂是匪夷所思的。

他继续拽着妻子的小手,心想着和那个安德洛夫娜扯了许多,妻子是否有些醋意呢?自己光顾着参观考察了,一时间把妻子忘到脑后。

“走吧,我们换个地方继续看看。”

“哦……”

杨桃的敷衍表态着实令杨明志一阵膈应,再仔细看看妻子的小脸,真的有些闷闷不乐。

“哎呦,亲爱的,你……”

“没啥,就是有些难受。”

“心里难受,还是……”

“是胃里。真是糟糕,可能……可能我还是要找个地方休息一下。”

杨明志耸耸肩,他觉得老婆是有点醋意,这便找个借口去清静又暖和的地方,所谓眼不见心不烦。

她真的有醋意?当然是有的,心情着实有些不悦。

不过那些是小问题,她是真的胃里难受,杨桃大大低估了机油气味的浓郁程度,如若自己再去新的厂房紧跟丈夫身后,说不定就有当众尴尬之事……

“可以吗?你不跟着我……”杨明志轻轻的问。

“可以,不用担心我。他们会照顾好我的,你就做自己的事。”

这是一个机会,她已经向全体女职工展示了金星勋章,并直接引起交头接耳。尼古拉耶夫斯基觉得将军夫人的“工作”可以到此结束,何况她的情况并不好:“将军同志,您放心,我们会照顾好您的妻子。”

“你们?”

“我们有温暖的休息室,她甚至可以躺在软床小憩。”

“算了,她还是回家吧。接下来是咱们男人的工作,说实话,也许这丫头不该来。嗯,具体而言,是孕妇不宜来。”

女人能顶半边天,杨桃今日的见闻却给她更深刻的感觉,女人何止能顶半边天,在这个兵工厂,天的十有八九都被女人顶了。

尼古拉耶夫斯基手里的830厂,它简直是女人的军工厂!

可丈夫的话也不该不听,她是知晓所谓的车床车间该是怎样的场景,这里是绝对和平地域,车床车间显然比沼泽地的更加庞大,机油味也更为浓郁。

最终,830厂的公车直接把杨桃拉回到科学院。坚强的女孩一直压抑着胃部的不爽,哪怕车辆的颠簸增强了这种不爽。

她平安的回到自己的住处,下了车的她根本不管格里申科的接应,第一时间就往厕所中,把中午的饭哗啦啦又给吐了出来。

妊娠反应糟糕至极,机油味诱发了这种感觉。一番呕吐,整个人被折腾得昏昏沉沉。

但她绝不是矫情之人,胸口勋章证明了她曾经是多么的勇敢。去医院?完全犯不着。

她就在卧室里静养,然而警惕的格里申科还是一个电话打到科学院的内部医院,不一会儿,两位医生骑着自行车就来了……

杨桃吃了些健胃的腰,又喝了些生理盐水安静的休息。全然是她的坚持,在城市另一端的丈夫完全不知此事。

“他几个小时后还得回来,可不能让他看到我的憔悴。”

她安静的睡了,只希望等丈夫高高兴兴的回来,看不出自己曾憔悴狼狈。

对此,杨明志真是一无所知。

他的心思已经完全被冲压车床的工作吸引住。

波波沙冲锋枪的主要结构的原料就是钢板,一块板材放入模具里,力量强大的冲床愣是将其压成合适的形状。

冲锋枪的枪管是一根莫辛纳甘步枪枪管锯断,它的金属外壳就是用冲床加工。

一次冲压有着较长的时间间隔,它是利用钢铁的延展性完成操作,冲锋枪主要用一种合金材料,毕竟主要成分是铁,冲压速度不可太快。

这个过程亦是消耗大量电能,好在新西伯利亚做出一番调整,所谓白天的时候民用电暂停,以保持足够电压优先满足工业,科学院院区除外。

相比起总装车间,车床车间的机油气息更为浓郁,其中亦是夹杂着别的气味。

杨明志仔细扫视几眼,只见这里有六台躺式普通车床,两台铣床,以及四台冲压车床。

这里就是枪械所需大部分零件的生产车间!

普通车床承担起枪托的初步生产,以及大量金属件的粗加工。

铣床则把所有粗加工后的木质、金属零件,进一步精加工成合适的形状。

对于这番操作,杨明志敏锐的察觉,仅就工艺而言,那是不必对公差要求太苛刻。

他以自己的经验,一直觉得军工产品的公差必须保持在上下百分之一毫米。这是的确是非常严苛的精度,它的公差范围比女人的头发厚度还小四倍。

但波波沙用不着这样的精度,加之苏联的夏季和冬季可以有着六十度的温差,仅是金属的热胀冷缩幅度,就远超百分之一毫米。

他还是特别询问了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尼古拉耶夫斯基干脆的回答:“上级对我们的要求比较宽泛,绝大部分零件的公差控制在十分之一毫米就行了。对此,我们现有的老式车床能完全胜任。”

“哦?我还以为上级的要求会更加严格,没想到……”

“将军,您是不是有些意见?”

“对。公差需要控制好,否则无形中给工人增加装配难度,枪械到了战士手里,也会增加操作的困难性。”

杨明志这番说辞并非一家之言,它有着现实基础,而且糟糕的现实就有苏军所承受。

“厂长同志,也许您这里没有什么糟糕问题。或许我到了步枪工厂,我应该给予他们一些指导。”

“哦?是嘛。您会指导他们些什么?”

“还能有什么?”杨明志故意露出一丝无奈表情,“我可是从士兵一路走来的将军,我太明白基层士兵怎么评价他们手里的武器。装备最广泛的步枪,它们来自于不同的兵工厂,然而这些厂子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有些厂子的公差把控不好,以至于枪栓与枪膛的咬合力太大。固然这能无形中增加气密性,但是……”

“会怎么样?”

“您见过用战士坐在战壕里,用脚狂踹枪栓,以此拉栓退膛的景象么?就是因为公差把控太早的结果。所以我所在的284师撤到白俄罗斯南部的沼泽,我们接受并改造了当地的兵工厂。工厂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大规模的修枪,把枪栓枪机全部打磨抛光。

在我看来,那些匆匆下生产线的步枪零件,它们的表面粗糙度太糟,那种枪栓枪膛的组合,每一次上膛退膛都如同两支锉刀互相磨蹭。

他们不该急功近利,在总装之前就该有专门的工人将零件全部抛光打磨。

厂长同志,不知道您的工厂是否也打磨零件。”

一时间,厂长尼古拉耶夫斯基被说愣了。他犹豫了好一阵子,无奈的说:“将军!上级……上级没有要求我们这么细致。”

“哦?您的意思是,生产完的零件最多在边缘倒角,然后上些枪油就扔给总装了。”

对此质问,尼古拉耶夫斯基只能诚实的承认。

杨明志还能怎么说,他拍拍自己的老脸:“真是太糟了!你们这里,简直不是真正的兵工厂。你们简直是以生产民用品的态度去生产武器,真是……真是糟糕透了。”突然间,他又意识到一个问题,继续问:“枪管的情况呢?那是最重要的。”

“枪管没问题,我们所用枪管都是步枪工厂提供。它们每一支都经过镀铬工艺,坚固耐用膛线耐磨,口径也非常标准。”

杨明志估摸着,步枪厂交付冲锋枪厂的枪管,考虑到冲锋枪一般就是百米内的战斗,对精度的要求不必太高,他们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质量把控合理的放宽一点。

对于这一点杨明志无意多问。

既然尼古拉耶夫斯基承认他的工厂不搞零件打磨抛光作业,现在开始改变还来得及。

在另一个时空的的中国,军械的零件公差要把控到千分之一毫米,民用品则是百分之一毫米。即便如此,以美国德国为标杆,两国的军械精密加工已经达到纳米级别。

越是高精尖端的设备,公差的要求就更小,这是不变的真理。

或许本时代的栓动步枪和冲锋枪的零件的确不需要太精细,它们被做的足够精细,至少能有效的防止子弹卡壳。一支不卡壳的枪绝对是把好枪。

整个车床车间就只有十二台车床,每一台都有两人小组负责生产。工人们至少有一半是女人,她们绝对是聪明的女人,一个个故意把头发梳理成清爽的短发,和其他的女人的确差别很大。

难道这个厂房的女工有些标新立异?不,杨明志很快明白过来缘由。

她们是操纵一分钟上千转的车床,还要时刻监督着车刀对工件的切削进程,及时将卷成发条状、锐利似刀刃有炙热的碎屑清理掉。她们必须经常勾着头干活,必须时刻警惕。

万一自己的长发被疯狂旋转的零件构筑,那强大的力道能把工人的头皮揭掉。

失去头皮还算幸运,被卷入车床丧命也不是不可能。

她们定是在入行前接受一番教育,所谓百年间,各国的前辈们就生命教会后辈,该怎样操作这些工业母机。

女人操作各类机床,在苏联它已经是常见现象。

苏联建立伊始就以妇女解放为己任,她们要像男人一样工作,完成许多昔日被男人垄断的行业。

在在遥远的美国,虽然有四千万人登记为战争勤务,所谓“战争勤务”,大部分就是去军工厂、造船厂、拖拉机厂上班。美国动员了四千万人,其中的女性却只有三百万。

同时期的德国尚未进入战时体制,又因为小胡子的政策,当前整个德国本土的女工,就仅有六十万。即便如此,小胡子依旧认为,女性该回归家庭。只是碍于实际,最后的六十万女工不能撤。

再多的褒奖之词说的多了也就腻了,她们是苏联的女性军工人,对于她们最好的尊重就是一视同仁。

在车床工厂的考察让杨明志发掘到军械生产的一些弊端,或许就是因为尼古拉耶夫斯基和他的部下们都是半路出家生产军械,弊端并不是普遍现象。

既然被自己逮住了,立刻改变还来得及。

.。m.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