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 > 第1715章 霾城

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 第1715章 霾城

作者:重生的杨桃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3 05:42:08 来源:蚂蚁文学

列车终于离开了喀山,向着其东南方向的乌法前进。

从喀山到乌法有多远?五百公里!

“呵呵,又是一次漫长的旅途。最理想的状态是十一日抵达目的地,现在看来,能十二日抵达就烧高香了!”

杨明志坐在床边,继续看着窗外的苍凉景致。

在列车启动后,列车长又详细叙述了一下接下来的行程。所谓军列在喀山加足了水和煤,餐车的粮食储备也得到补充,甚至还得到了一些新鲜食材。

自出发之后,直到抵达乌法前军列是不会停车的。军列或将以平均四十公里的速度,拉着数千吨货物“飙车”,至于何时抵达乌法。列车长觉得,至少得是看到九月十日早晨的太阳。

话说进入喀山的有两条铁路线,自喀山开始,铁路分成南北两线,杨明志所乘坐的列车走着南线,铁轨也变成了单行道。

一列孤寂的火车伴随着汽笛嘶吼,在苍茫的大地狂飙。

喀山以东,已经难以看到沃野千里的景色,这一带几乎没有麦田,有的只是大面积的草原。草原与森林交相呼应,伏尔加河的支流卡马河滋养着两岸的土地。

就是因为草原较多的特点,远征于此的突厥人蒙古人,乃至和基辅罗斯、东罗马战斗百年的佩切涅格人,才愿意在这一带游居。

可这些游牧民族从没想到,他们占据之地的地下,就是一座大油田!

喀山就是建在油田之上的城市,由于巴库油田的开采量艰难的应对苏军的消耗,如今油田更面临被德军占领的威胁,苏联不得不加紧对其他油田的开发力度。

喀山在19世纪就发现石油,苏联成立不久就开始在喀山探测油田。第一桶原油在1929年喷出,后来的喀山油田建设速度渐缓慢,然随着战争变成完全的消耗战,苏联正式启动了大规模挖掘。石油工人的努力获得了充分的汇报,喀山地区的原油产量远超专家的预期。虽然这里的原油较粘含硫量高,它的油品着实一般。

本着能练出柴油汽油就是好油的原则,多个新炼油厂就在喀山市郊兴建完毕,并在1942年二月投产,到了九月份,产能还在扩大。

军列已经离开了喀山,如果杨明志有机会深入了解这座城市,定会发觉它于石油化工的缘分。

即便他知晓了喀山石油的秘密,他绝对不会惊讶。

巴库算什么?喀山又算什么?现在的苏联人绝对想不到,就在茫茫西伯利亚,就在秋明附近,一个超大型油田……不!那已经不能简单的称之为油田。那是一个规模巨大的油库区,它一旦被发现,将彻底改变苏联的命运。

秋明也是因为西伯利亚铁路的修建而兴盛的城市,其附近的旷野里,简直是打下一口深井,向下掘进八百米,石油就能被抽出来。虽然秋明油库区的油品多很一般,其储量实在是惊人。

只要国际油价处于中高位,苏联的中等品质燃油依然能卖个好价钱。奈何,苏联用倾销石油的利润,到了勃列日涅夫手里就成了广发福利的资本,乍一看去,苏联的生产力已经达到巅峰,列宁梦想的伟大事业已经成功。

成功是建立在高油价的基础的,随着伊朗的动乱,高油价的时代突然终结,经济寒冬给予苏联的破坏,简直如同又打了一次二战。

苏联早晚都会发现秋明油库区,杨明志也知道在那个位置挖井,有极大概率挖出原油。

他已经下定决心,为了自身的安全,这件事绝不会成为自己邀功的资本,毕竟针对他的怀疑已经太多了。

喀山有数以千计的烟囱疯狂的向空中排污,时逢冬季,整个城市被淡淡的雾霾笼罩,空气中更是弥漫着一丝焦糊气息。杨明志曾一度觉得那像是烧煤炼钢,其实呢,空气中还夹杂着炼油的气味。

终于军列离开了,只是他绝对想不到,乌法的情况并不比喀山好到哪儿去。

巴什基尔人认同了俄罗斯的统治,大公在这里建立一座城堡宣布统治。乌法和喀山有许多相似之处,两者都曾是游牧民族的领地,都为俄罗斯人征服吞并。还有一个相似之处,彼此的地下都有石油。

规模巨大的乌法炼油厂就坐落在城市里,为改善供不应求的现状,新乌法炼油厂正抓紧时间建造。

如今的苏联已经顾不上去走先污染后治理的糟糕路线,为了能打赢战争,炼油厂必须以最大效率生产!

乌法本身就是个工业城市,它也吸收了大量西部技术移民,各类工业产能提升的同时,污水废弃的排放也达到新的高度。若是没有风吹,城市长期身陷雾霾。大量污水经过简单的处理就往城郊的河里排放,以至于自来水都有些石油的臭气,深层压井水成了市民的新宠。

杨明志就要在这样的城市稍作停留,他根本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就在九月十日早晨七点,军列平静的抵达重要车站——乌法。

难道要下去透气吗?不!车窗必须关紧,谁愿下车谁笨蛋。

杨明志轻轻来开包厢的窗帘,一脸不悦的看着窗外。

“这就是乌法?世界灰蒙蒙的,难道……不,我可不能下去。”

“你在嘟囔囔说些什么啊。”杨桃瞪大着双眼,更是凑到丈夫身边,腻歪着说:“终于停车了,从昨天下午到现在,十多个小时了,我待在车厢如同坐牢。走吧,我们出去透透气。”

“你……还是算了吧。”

杨明志一脸尴尬,着实令杨桃费解:“怎么了?难道你还怕我冷?”

“不!我是怕你刚下车还得上来。你瞧瞧户外,怕是p.5都快400了。”

“啥?什么屁,你肚子难受?”

“呸!呸!算我胡说。亲爱的,你执意要下去我不拦你,反正你还得马上上来。”

像是被激将法刺激到了,杨桃故意撇起嘴角,“哦?我们要打赌吗?我保证不会马上上来。”

“可拉倒吧!你如实逞能我就伤心了。也罢,我们下去看看,我也想体验一下,他们究竟是干了什么,把空气污染成这个德性。”

大清早的,餐车还在烹饪着早餐,开饭还需一点时间。

列车终究是听了,漫长的旅途把所有人懂得浑身酸痛,狭窄的车厢更是如同牢笼。列车终于听了,所有人都有着共同的想法,出去站一会儿。

当然,男人们的想法非常干脆,下去抽根烟舒坦一番,接着回来吃饭。

杨明志挽着妻子的手,后面跟着那两位内务部干员。

厚实的车门打开了,不出意外,迎接夫妻俩的是咄咄逼人的冷气。好在衣服穿着非常厚实,这点冷气算不得什么。

到现在为止还一切正常,两人无视着灰蒙蒙的世界,就是跳上了月台,在水泥上走走停停。

可该来的还回来,毫无征兆的一记咳嗽,可是让本来开心的杨桃大吃一惊。

“啊!我这是感冒了?!”

“亲爱的,你怎么了?!”杨明志把脸贴过去,急迫的问。

“没……没什么,就是刚刚深呼气,肚子里突然一阵难受。我好像闻到了一些东西,就像是……”

“是什么?”

“有点像战场的硝烟味。还有,像是烧煤的气味。还有像是汽车的那糟糕的尾气。”

“唉……所以我不想让你下来。这里似乎就是乌法,我没有想到,1942年这座城市就污染严重。走吧,我们还是回去。”

有道是第一次见面非常重要,那么乌法给予杨明志的就是最糟糕的见面。

杨明志完全没了抽烟的打算,他觉得自己站在户外,只要多停留一阵子,就仿佛嘴里叼着三四根烟一起抽。若是烟瘾极大的家伙,怕是可以适应这里污浊的空气,奈何自己这个把抽烟当调味剂的低度烟瘾的家伙,就是一种折磨。

上了车,杨桃继续回到包厢休息,并在包厢内把早餐吃完。

杨明志没有多大的食欲,他啃了一块面包,就又坐在车窗边,翘起二郎腿向着无所事事的两位内务部干员抱怨:“乌法的空气非常污浊啊。难道伟大的联盟在这方面也要向英国人靠拢?我们可千万不能走资本主义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啊!”

“啊!您说的很对,可是……”费留多夫摊开双手,“可是我们的坦克需要燃油。乌法的炼油厂正全天候工作,敌人的空军无法袭击这里,我们得以稳定的生产燃油。”

“我知道这里有炼油厂,我也知道汽油的重要性。但是,我更知道,污浊的空气会击垮健康的身体。”

“唉!这就是把双刃剑,军队或是工厂的许多机器,甚至是发电站需要大量燃油,各地的炼油厂必须大量生产,哪怕是牺牲工人们的健康。我相信,他们能够忍受这一切。”

“是吗?”杨明志当然是不信的,谁不喜欢山清水秀呢?再说了,就算是战争结束了,苏联真的会下大力度搞什么节能减排?不会的,绝对不会。

他沉默了一会儿,才说:“我听说乌法曾是鞑靼人的领地,想必这里的羊毛加工很好。希望我们打赢战争后,我以游客的身份来到这里购买羊毛毯,那时候能够空气清新。”

“您放心,一定如此。”

军列又在乌法停了几个小时,只为必要的设备检查,以及照例加水加煤。

杨明志下了一次车就没有再出去,车厢里有些憋闷,那也比户外的污浊好很多。

乌拉尔地区的油田挖出的石油油品一般,遂在炼油时候排污较为严重。

苏联的燃料情况不管怎么说比德国要好,德国只有西里西亚的大油田和罗马尼亚的油田。德国不得不搞合成燃料供应军队。所有参战国里,唯一得天独厚的只有美国。

美国国内坐拥巨大的德克萨斯和加州油田,其次就是苏联,有着巴库和乌拉尔两大油田。喀山和乌法都属于乌拉尔油田的范围内。

苏联的特点是地广人稀,苏联的体制也强调把劳动力集中起来,所谓集中力量办大事。乌法的人口超过百万,它在战争中的意义,就相当于的罗马尼亚的普洛耶什蒂炼油厂。整个乌法最大的工业就是石油化工,以生产出大量的汽油、煤油、柴油、重油,以及铺路用沥青、做蜡烛的石蜡,甚至是暂时用处较狭窄的塑料。

乌法这座城市从事石油相关产业的都多少人?三十万!

如果是上好的轻质原油,炼油时的烟尘不多,奈何乌法的石油不好,粘度高是可以改善的,含硫高,却需要复杂的脱硫过程。苏联当然有这方面的技术,可是完全落实下来,产量有会下降。仅仅是吸臭气人还是能活命,为此牺牲了肺脏的细胞换来的是更多的燃油,更多的能源供给意味着苏联的所有装甲车、战斗机,有着更强的战斗力。

这些牺牲都是值得的。不过老百姓也并没有那么高尚,他们的确知道吸雾霾对身体不好,苏联官方却几乎没什么这方面负面宣传。更多的则是,烟囱的黑烟象征着生产力,烟雾越多越证明制度的优越性。

如此一来,对空气的污浊抱怨归抱怨,老百姓最关心的还是在战争时期的吃饭问题,以及去往前线的男人们何时凯旋。

三个车头提供三倍的动力,军列的烟囱冒着黑烟,以雄壮气魄离开了烟雾缭绕的乌法,下一站车里雅宾斯克。

离开了乌法,污浊的空气似乎渐渐消失了。列车在乌法站停靠两个多小时候,而今到了中午,户外真可谓阳光明媚。

今日的午餐没有什么特别的,在伺候完老婆吃罢了饭,杨明志继续拿着自己的笔记本,钻进自己的包厢内作画。

至少,妻子绝对不会打扰自己的工作。

因为,杨桃正抱着一大块美国的军粮巧克力,费劲吧啦却有欲罢不爽的嚼着。

“呵,明明是最劣质的巧克力,你这辈子还没吃过这个,慢慢品尝美味吧,以后你苏联大规模进口古巴可可豆,你就知道什么才是美味。”瞥了她几眼,两人对视一笑,杨明志更专注于枪械图纸的线条勾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