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 > 第1704章 军列

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 第1704章 军列

作者:重生的杨桃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3 05:42:08 来源:蚂蚁文学

莫斯科笼罩在烟尘中,时间到了下午,整个天空逐渐飘来乌云,北方的摩尔曼斯克气象站早在两天前就向莫斯科发来电报,声称一股北极寒冷正在南下,当地已经进入秋雨状态。

毕竟已经是九月份了,如果这个月不下雨,那么等待莫斯科和周边地区的,一定是冬季更大规模的降雪。

轿车和卡车穿过了喀山火车站广场,通过了一扇大铁门,直接进入了繁忙的火车站内部。

“真是超乎我的想象,这里真的非常繁忙。”杨明志赶紧拿出眼镜,只见不远处的站台上,居然滞留着一些民众。“大尉同志,那些人准备上火车离开?”

“也许吧!昨天的轰炸太可怕了,莫斯科还需要进一步疏散呐。我们来的时机还不错,等一会儿应该有新的军列开来,您将看到大量新兵下车。”

“是,我懂。我将乘坐的列车是哪一个?我看到,这里已经停了太多的列车。”

“这个我不清楚,您先稍等一下。”说罢,大尉鸣了十多下喇叭,将应该接应的人全都吸引过来。

现在的火车站一副繁忙景象,仿佛空袭未对它造成任何影响。

喀山站有着十八条铁轨,经过负责的边柜匝道系统,再汇聚为两条铁轨。大量的铁工工人正在从车厢里卸下木箱,继而装在平板车上退走。他们也使用一些叉车,工作更为快捷。

杨明志有意多看了一会儿,眼前的列车满满的历史沧桑感。

所有的火车头的前段,都挂着一颗硕大的红五星,中心还镶嵌cp浮雕。所有的车头都是烧煤的蒸汽车头,他们都是一副蒸汽朋克的暴力美感,如同浑身散发白雾的蒸汽怪物,动力十足的牵引着几十辆平板车。

车头牵引的都是统一制造的平板车,它没有任何的电力系统,一节一节的互相挂载,恍若蜈蚣。大部分平板车安置了金属框架,又钉上木板,以此装载散碎货物。至于沉重的坦克就直接固定在平板车上,无论是坦克还是重型火炮,一辆板车只能装载一辆。

杨明志在众多车辆中找寻自己将乘坐的,很快的,一趟整体造型怪异的车就引得他的注意。

且说这趟军列,它的车头明显背对着站台,一副前往东方的模样。奇怪的还不仅如此,一些车厢顶盖还安置了沙袋堆砌的机枪堡垒,现在就有荷枪实弹的士兵牢固的坐着。

“额,你们也不怕掉下来?”

既然有士兵能坐在车顶,列车开动后速度也一定快不来。杨明志估摸着,平均时速能有四十公里都是非常不错的。

他猜得合情合理。

目前停在喀山火车站的军列,其所用车头统统是oв系列6640型货运蒸汽机车,首车由普吉洛维茨工厂生产于1902年,到停产时,产量近乎八千台。因为是沙俄时代定型的车型,它的设计时速只有五十五公里。

苏联当然有些高速型的蒸汽车头,它们高速的缘由是更强大的马力,最高甚至能飙到九十公里!以苏联的铁路状态,用蒸汽车头跑出如此高速实属难得。

这些高速车头更多的用于调兵,而数量众多的货运车头,他们的时速往往只能保持在五十公里。

考虑到西伯利亚铁路有许多不好的路段,车速快反而是危险的。这只是单纯的技术问题,即便快车被调入繁忙的西伯利亚铁路,它也必须降低速度,以迁就慢车。

苏联的慢速车头保有量高达一万两千台,仅oв系列就近万台,快车被编入oв大军中,除非有紧急任务,快速军列才会接受新的调度,以最大速度狂奔。

现在的西伯利亚大铁路正处于它建成后,交通最为繁忙的历史时期。几乎每十分钟就有一辆军列开过,各类物资源源不断的运输。

假若德军使用某种武器炸断铁路一处,纵使只能造成几天的运输中断,恶果很快就能在战场体现。

杨明志想要进一步了解这趟特别的列车,真是莫过于零距离的去仔细瞧瞧。这时候,接应的人们终于来了!

“将军,他们到了。”大尉说。

杨明志拉开车门,只见不远处,一个穿灰色西服头顶前黑色大檐帽的中年人正快步走,其人身边还有几名相似打扮的人。另有两人非常的别致,蓝顶帽子充分证明了自己的身份。

“大尉同志?我看到内务部的同志了,他们就是负责护送我去新西伯利亚的人?”

“就是他们。”

现在的杨明志也是一身戎装,他穿着几天前领取的全套军装,所有的勋章全部佩戴整齐,直挺起要把,高大的形象孔武有力,鼻梁上的眼镜有增加了一丝斯文。

很快,西服男就站在杨明志面前,有主动伸出右手:“您好,您一定就是别列科夫将军。”

“是的,我是别列科夫。”杨明志先是敬了军礼,再伸出右手,以俄国人的礼仪,狠狠捏了一下来者的手骨。

西服男也非文弱,他自称就是喀山站的站长博里索夫,其余的随从都是火车站的官员。

接着,那两名内务部的人也做了一番自我介绍。

“我是尼基塔·伊万诺维奇·费留多夫。”

“我是伊万·谢苗诺维奇·卡斯特留拉。”

杨明志点点头:“内务部的同志们,我现在认识你们了。不得不说,你们的名字都很长,甚至有些绕口。尼基塔,还有伊万,我这样称呼你们没问题吧?”

“当然可以!将军同志。”费留多夫继续说:“我们奉命将您和其他同志,全部平安的护送到新西伯利亚。未来的旅途中,我们都是您忠实的卫兵。”

“忠实的卫兵?”杨明志不禁乐了,他打了个响指,将一边扎堆抽烟的格里申科和其余人员一并叫来。“既然你们都穿着一样的制服,你们可能还互相认识。少尉同志,现在您有新的部下了。”

“部下?将军,您在开玩笑吧。我不认识他们,再说从级别来说,这两位同志比我高级!”

“他说的很对,将军同志。”费留多夫继续说,“我们是中尉,他是少尉。当然,如果您下了命令,我们是坚决执行的。”

“算了。”杨明志耸耸肩,不想在为此事饶舌。

当下最重要的事莫过于登上东进的列车,站长与随从被撇在一边,杨明志转过身,指着轨道上停着的各类列车:“我不想再磨蹭。您是站长,告诉我,我将乘坐那辆军列?我可要告诉你,我和妻子,乃至所有的卫兵,我们必须住在舒适车厢。”

“那是当然!您是将军,对于您我哪有胆子敢怠慢呢?”

刚刚的使劲握手,还有故意被撇在一边,现在有一副盛气凌人的模样,战争有了这样的感觉。他倒是不觉得意外,显然别列科夫东方式的外表下,有着和其他将军一样的内心。一定是这样的,这个将军也不例外,个人表现的粗野一些,在战场是才能更为勇猛。

站长连忙指着一趟军列:“就是它,车顶有许多机枪堡垒的,就是您的车。您是将军,所以我们为您准备了豪华车厢,您和您的妻子一定都会满意的。”

“我的卫兵们呢?他们住在哪里?”

“他们住在卧铺车厢,和其他的护卫士兵住在一切。您完全放心,卧铺的位置可比所有乘客多。”

“现在我算是明白了,何为必须保证我的安全。真是一趟军列,恐怕不止是机枪堡吧。”杨明志以谁都不懂的汉语嘀咕一阵,抬起头,大手指着远处的车头:“站长同志,您所谓的豪华车厢一定在前端,我们去看看吧。”

“好的,我们首先要下到轨道。至于您的所有行李,我现在就安排人手搬运。”

“有劳您了。”

吃饱了午餐又坐了一会儿车,杨桃难免有些倦意。她在轿车里休息了一会儿,当被丈夫抱下来,又手拉着手走在满是石子的路基上,零距离的看着黑漆漆的车皮,精神头又回来了。

站长博里索夫在前引路,嘴上是喋喋不休,说来说去都是在赞誉列车的完美防护,乃至给予高级人员的是高级待遇。

他甚至放言:“斯大林同志乘坐列车视察就住在豪华车厢中,您将享受到和领袖一样的高规格待遇,所有的高级军官都可享受这样的待遇。”

“我还是想多看看火车头啊!我就是要看看它是否向您所说的绝对安全。”

这趟军列到底有多长?杨明志举得自己已经走过二十多节车厢了,车头依旧在挺远的地方。

他注意到,一些车皮的大门已经关闭还落了锁,身后远处的一些车厢铁门是打开,铁路工人正在往上搬运货物,他们搬运的绝非是自己的行李!

“站长同志,这些车皮难道装着一些货物么?”

“当然!都是一些废铜烂铁。”

“废铁?你们把废铁往东方拉做什么?不对!这些废铁,东方的钢铁厂肯定是将其回炉。”

“您……您说的太对了!”站长博里索夫很是惊讶,他是单纯的不知道,这个别列科夫将军对废铁回炉实在太熟悉了,就顺便解释一番。

原来,所有拉满货物抵达莫斯科的军列,它们往往在检查一番后就直接返程继续拉货了。军列前往东方往往还要拉着一些东西,且说这趟军列,车头将拉着六十节车厢行进,其中有一半车不是空的!

站长声称,有十四节车厢堆满了废铁,例如修不好的坦克配件、被炸毁的车辆残骸,乃至不能修善的枪械。

这个时代,维持战争机器运转的是钢铁、能源和粮食。战争之前,苏联的顿巴斯地区,那里的铁矿极为富集,以至于干扰了地区磁场。现在苏联失去了最大的铁矿区和扎波罗热的超大型钢铁联合体,德国人占有了这些后,开始疯狂榨取苏联的资源以战养战。

苏联也不得不开始搜集废铜烂铁,尤其是在靠近战场的地区,各种渠道获得的废铁都在向后方输送。因为,它们就是一种特别优秀的“铁矿石”。

莫斯科和周边的卫星城,战争时期这里的大型炼钢厂多数内迁,留下来的工厂产能也很有限。

大量的废铜烂铁很多向着乌拉尔地区运输,或是直接运抵喀山,甚至是新西伯利亚。

“这趟军列所拉的废铁,将全部运抵下诺夫哥罗德,德国没有任何飞机或是火箭炮能飞到那里。等到了喀山,我们还要装载一批粮食,接着不再停歇直奔新西伯利亚。”

杨明志有些诧异:“粮食不是都在向战场击中么?怎么还要将粮食往东边送。”

站长没有细讲,只是耐人寻味的说了已经:“以前,新西伯利亚市人口还不到五十万,战争爆发了,它已经是近一百五十万人口的大城市了!”

杨明志何许人也?仅此一句话他已经参透了一切。

毕竟那个地域是西伯利亚,有着漫长的冬季不说,许多地域还是终年冻土。即便是夏季,挖掘机向下掘进两三米,恐怕就能挖到硬如岩石的冻土。只有工业钻头以钻油井的心态继续掘进,才能挖出恒温四度的地下水。

战争打了有一年多,新西伯利亚人口涨了三倍,这意味着粮食供应也必须达到之前的三倍!不,三倍可能还算少了的。百万移民绝非是农民,他们一定都是跟随工厂搬迁的城市工人阶级,他们每天都在从事重体力劳动,以生产诸如坦克、重炮这些大型战争机器。从事这类劳动的每个人,无论男人女人,那可是新增了一百万张大胃口!

如此人口,新西伯利亚不会闹粮食危机么?

那里的农业不发达,常年冻土真是金坷垃也救不了。短暂的温暖期只能种一季春小麦,直到大棚栽培和无水栽培的技术成熟了,才能大幅改观。

其实新西伯利亚的气候条件比哈尔滨好一些,奈何俄国人并没有中国人的精耕细作的农业文化,好在那是一片很大的地域,即便土地粮食产量低,开垦更多土地种植,新西伯利亚纵使有一百五十万人还是能够养活。

实际上,以整个新西伯利亚州的粮食产出,别说一百五十万人,三百万人也能养活!一切,都是苏联的战时体制!

集体农庄的大部分粮食产出要上缴,人后严格的按照战时条例,对不同的人按照不同标准分配食物,普通农庄庄员也是如此。

庄员有闲工夫去河里钓野鱼、捕捉野兔,甚至是猎杀棕熊以熊肉冲击,这是没人反对的。

上缴的粮食有限调运给前线军队,其次是各地的兵工厂。粮食再运到新西伯利亚的粮仓,工人凭粮票领取领取粮食,或是凭工厂餐票在食堂吃饭。至于薪资,卢布钞票还是每月定时发放,它主要用来购买廉价日常用具,或是购买故意高价出售的商品粮。

先上缴再分配,如此复杂又堪称繁琐的操作,由管理后勤调度的委员会全权负责,一切行动,只为保证各个行政区征收的粮食能全部上缴,也能保证粮食能优先供应军队和军工人员,维持住苏联的战争机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