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 > 第1615章 我们要科学挖矿

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 第1615章 我们要科学挖矿

作者:重生的杨桃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3 05:42:08 来源:蚂蚁文学

吉普车飞速杀来,经过了热火朝天的硫磺矿场,车子就在满是蒿子秆的荒地上奔进。

原本的无人区彻底变了样,萨林奇金放眼望去,到处都是劳作的人们。甚至车子所行驶的地方已经开始形成一条小路,蒿子秆已经被来来往往的马车压进黑泥。

他左顾右看的扫视,对新定居点的情况有了最切身的了解。

“柳得巴廖夫同志,您支持在这里建设新的集体农庄,看来人民的工作态度非常认真。瞧瞧那片树林,那里就是以后的住宅区了。”

“但愿这里的森林能对房屋进行绝好的伪装,只是既然我们挖到了盐,我很担心呐!”

“您担心什么?”

“一个硫磺矿就很明显,盐矿更是明显。如果我们防空做的不好,劳作的人民会受到伤害。”

“不!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我们太需要盐了。”

是啊,只要盐矿能稳定高效的产盐,其带来的影响可不仅仅是军民身体健康的保障和粮食保存的腾飞。盐在斯拉夫民族中的文化含义浓厚,它能代表友谊,在这至暗时刻,盐和粮食能成为军民战斗下去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动力。

吉普开到人最多的地方,萨林奇金下了车,肆意的喊:“别列科夫,你在哪里?”

因为在场挖掘的都是21游击旅的官兵,他们多数不认识萨林奇金。

几名士兵好意指引一番,萨林奇金穿过人群,正看到正在一个巨大的坑中,撸起袖子,亲自指挥一群士兵合理举着一根超长钢管。

他刚刚知晓这种东西是一种来自中国的勘探工具,经过亲自试验,工具的可靠性毋庸置疑。只是多跟钢管拼凑一起,着实令他惊愕。

萨林奇金干脆把皮衣扔给副手,无视着自己鼓起的肚腩之下下坑,一不留神还滑倒在坑壁,直接滑到了最低层。

大量的士兵排成对,组成流水线,一篮子一篮子的运输挖出的土石方。另有几个人力吊车,从坑中调走土壤。

很显然,士兵正大规模的扩大这一土坑的规模,乍一看,土坑仿佛一个超重炸弹炸出的大弹坑,其深度还在增加。士兵们要干什么?萨林奇金立刻明白——杨明志定是下了命令,向下挖掘直到挖到盐矿矿床。

他拍了拍土站起身,直接走过去狠狠拍了下杨明志的臂膀。

“嘿!别列科夫同志!情况如何了?”

“啊,是您?专员同志,我知道您要来,怎么?居然有心思下坑了。”

“我又不是傲慢的官僚,你们挖出盐矿的事将成为我国游击运动的伟大明证。我废话不说,快告诉我,您估计多久能挖到盐矿?”

“这……”杨明志犹豫了一下,此事确实比较尴尬,他没有隐瞒:“目前测定,盐矿在地下二十六米处。经测量,矿层至少有三米厚,其真实厚度我还不知道。”

“二十六米,这真是个可怕的工程!您打算就这么一直挖下去?”

“不!”杨明志摇摇头,“目前挖掘的土质还有些松软,当挖到的腐泥足够坚硬,一个垂直的坑洞将被挖掘出来。”

“好吧,您估计多久能稳定出盐。”

“唉,我不知道!再说了,即便我们能够大规模把盐矿矿石搬出来,将其变成可以吃的盐,这需要过程?”

“怎么?还需要什么过程?我真希望现在就能大规模供盐,我真的希望,我们有能力给每一位苏联公民发上一公斤食盐,以令大家满足。”

“面包会有的!萨林奇金同志。您跟我到地面,我们慢慢说。”

盐矿的矿石绝不等同于食盐,挖出的盐晶体也并非纯粹的氯化钠结晶。因为洛阳铲的不停凿击,原本的矿石晶体结构改变,它们成小颗粒状挤压在狭窄的铲头里,使之成为花白色。

矿石实际是一种略有粉色的半透明晶体,它除了含有氯化钠,还有氯化钾石膏含镁光卤石明矾等杂志。所以矿石的口感是齁咸的,后味儿又有苦味。

人需要其中的氯化钠和氯化钾,明矾虽不能食用,通过它却能将土豆淀粉加工成条状土豆粉,而石膏则能把豆浆变成豆腐,除此之外的杂质一律为废料。要将矿石里的钠盐钾盐分离出来,恐怕位于鲶鱼村的化学实验室,需要分出人手操作。

萨林奇金品尝了一下矿场,奇怪的感觉令他断言:“这东西也能叫做盐?士兵吃多了非得到处骂人!”

“对!里面的杂物很多,我们必须把对人有害的东西剔除。当然,特殊状况下,直接吃盐矿石是保命的手段。”

“那么,您有这方面的策略吗?别列科夫同志?”

“有的!”杨明志郑重的点点头:“我相信,化学实验室的主任伊万诺夫,还有从大后方渗透来的莫斯科大学的化学系学生,他们一定能用现有的工具材料,将矿石中的食盐分离出来。为此,我们必须建立一个食盐精制工厂。”

“好的!这个工厂我们必须立刻建立,我完全支持。”

此事,萨林奇金和柳得巴廖夫完全支持,至于食盐精制厂的选址,也是由他们两位定夺。

工厂选址,工人招募,令化学实验室指派出技术员和监督员,亦是他们的工作。

杨明志身为军事方面的主管,他真的有些担心两位不能很好完成目标,碍于游击共和国各部门早已分工明确,自己的确不该越权掺上一脚。甚至在矿井挖掘的事上,杨明志也用不着一直盯着。

说来说去,盐矿将带来一场变革,它吸引着杨明志继续待在这儿。

现在,萨林奇金和柳得巴廖夫有了新任务,考虑到新挖的盐矿将很快出矿,目前化肥厂小规模的卤水析出氯化钠的工作已经不合时宜。

既然化肥厂就有能力生产实验,利用古老的卤水析出食盐技术,由化学实验室牵头,新成立的食盐精制厂理应能大规模量产食盐和附属产品。技术上不存在障碍,工厂必须马上建起了。

他们匆匆离开,杨明志依旧待在矿场兴致勃勃的打算再度过一夜。会议毕竟是十五日召开,会上该说什么自己写了一些稿子,而大部分内容镌刻在脑子里,到时候临场发挥定比写稿子更来劲。

终归即将召开的会议是对过去两个月征战的总结,战役的过程真是历历在目,对于未来的发展杨明志因为先知先觉,也有更优见解。

这一切都不是问题,目前唯一的问题,还是如同土拨鼠般,一路向下掘进挖到盐矿。

要大规模的挖出盐晶矿石,绝非坚决向下挖掘即可。部队要用铁锹生生挖出一个矿坑,这需要挖掘数量惊人的土石方。挖成硫磺矿场那种规模的矿坑根本不现实,露天硫磺矿坑是天然存在的,尔后又被德军疯狂轰炸,如此才形成当前的规模。

要用最短的时间开始量产盐晶体矿石,最好的方法莫过于挖一个矿井,就如同传统上的盐矿那般。

波兰有一个规模巨大的地下盐矿,数百年前的工人便针对它展开挖掘。德军占领了波兰,自然也得到了这个战略意义巨大的盐矿。

无疑,建造一个深入地下的矿井,无论是挖盐还是挖煤,如同土拨鼠挖一个深深的洞,可比挖一个如同小行星撞击的巨大“弹坑”来的经济实惠太多。

既然决定挖一个深达地下二十六米的坑,就要考虑许多问题。

根据洛阳铲的勘探,随着挖掘的深入,掘出的土壤都是坚硬的含盐腐泥,其结构相当结实,矿坑几乎不用担忧塌方问题。

对于矿山开采杨明志有着最基本的认识,对矿工威胁最大的问题有两个——塌方和缺氧。

塌方是不可能塌方的,缺氧却极有可能!

量产食盐已经成为政治任务,萨林奇金将亲自督促建立一个食盐精炼厂,它一定会在短时间内建成。假若工厂建成,矿石还不能量产,就是自己的罪过。

“我担任了新职务,虽然和军事无关,我也必须完成!这关系我的荣誉!”

就在挖掘工地现场,杨明志蹲在地上,手持一根木棍。安东诺夫和旅长菲奥多洛夫,就面色严肃的蹲在其身边。

“同志们,你们负责挖坑,现在必须按照我的计划挖。我们将深入挖掘达到二十六米,这将是艰巨的任务。”

“这些不是问题,我的人有足够实力。”

“我不怀疑您,菲奥多洛夫同志!现在听我的,我们这么挖坑……”

杨明志决定阶梯式挖坑,他规划,第一阶梯需要在地平线下,构成一个直径至少达到五十米,深度达五米的大坑。

第二阶梯则是深度达十米,直径四十米的土坑。

第三阶梯和第四阶梯,深度都是递增五米,直径每过一个阶梯缩减十米。

直到第四阶梯,土坑已经深入地下二十米,落脚的平台足有二十米直径。

这依然这是个开始,因为士兵将继续挖掘第五阶梯,而落脚点就是盐矿的本体!

“每一个阶梯的墙壁,我们必须用树干加固。我们要建立多个梯子,一直连通到最底部。我们就是要建立一个垂直的矿井,我们甚至要在矿井便建立永久性的吊车,以将盐矿石源源不断的拉上来!”

“妙啊!”安东诺夫赞誉说,“其实我想我们可以再扩大一下第一阶梯落脚点的直径。我们目前有足够的人力,即便只有铁锹和稿斧,数千人一起工作,效率惊人。”

“呵呵,这就要看游击旅的同志了。”

菲奥多洛夫立刻主动回应司令的眼神:“我们会的,区区挖坑作业,有什么困难的。”

“如果仅仅是挖坑,小孩子也可以参与。不过……”杨明志稍叹一口气,“就是我们必须考虑缺氧问题,我们是挖掘竖井,通风做不好,矿工会憋死。”

这个问题相当尖锐,面露难色的安东诺夫不禁问道:“我们……我们有办法吗?我们没有鼓风机,倒是我们挖出像硫磺矿那般的巨大结构,便不用担心通风问题。”

“不!此事我相信兵工厂会完成的。”杨明志一直对里固施科夫充满信心,他拍拍裤子站起身,自信的说:“我们需要一批工程机械设备,兵工厂能自主制造小型蒸汽机,理论上我们遭遇的问题都能解决。未来,蒸汽驱动叶轮,源源不断的给狂底送风。蒸汽驱动的绞盘,源源不断的将满载矿石的篮子拉到地面。我们并非那么贫困,我们必须使用科技手段挖矿。”

挖掘工作就根据杨明志的新晋规划进行调整。

他还特意在笔记本上写下一个挖掘规程,撕下这张纸,交给“挖掘监督”的安东诺夫手中。

即便收到新任务,多达两千人的21游击旅官兵,他们根本不满足挖一个区区直径五十米的坑。作为第一阶梯,土坑理所当然要规模大,他们调整了工作,开始有规划的重点挖掘。

数百汗流浃背的士兵集中一地,他们举着铁锹和稿斧挥汗如雨,彰显力量之美,大量土石方被推着独轮车的士兵带出工地,几种堆积一处。

杨明志丝毫不怀疑这些人的工作热情,一定是因为曾作为伪军的经历,令他们的犯罪感挥之不去,在司令面前努力劳动,不正是赎罪的方式?

他们一定会挖掘到筋疲力尽,才会结束今日的工作。

游击旅的事由其旅长负责,杨明志做完规划后,直接给兵工厂发出一份急电。

八月十三日,夕阳最后一抹余晖也陷入地平线之下,天空星汉灿烂,一牙月亮当头照。夜空是晴朗的,森林却不寂静,尤其是兵工厂所在的区域,所有的机器在夜幕的掩护下开启最大马力。和往常一样,一千余夜班工人,正以全天最高的效率,进行军械的生产。

一份电报被通讯兵急匆匆送到兵工厂厂长里固施科夫的办公室,因署名是司令别列科夫,顿时整个人肃然起敬。

那个特别的铲子已经成功探测地下二十六米存在盐矿矿层,司令是不是猴急的希望量产这种铲子。

好奇的里固施科夫逐字逐句审视电文,顿时明白了事态的重大。

“难道我们的工作进度这么快?还是我们的苏维埃模式必须这种高效率?生产蒸汽动力的鼓风机,还有长度超过五十米的可拼接管道,这倒是没什么问题。除此之外,还要至少生产两个蒸汽动力的绞盘吊车系统。好吧,司令同志,您真的给我找了个好工作。”

就在今天,因为发现了盐矿,所有值白班的工人全体沸腾!盐矿的喜讯蔓延了整个游击共和国,为此,夜班的工人们脸上浮现笑容,里固施科夫有感觉,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可比昨天强很多。

司令下达一个新命令,还是关系到盐矿石的出产,安排人生产相关工程配件,怕是为了荣誉工人们会抢着争取。

如果说21游击旅要拼了老命展现出挖土的高效率,兵工厂的一票工人,其主观能动性绝对也不差。

关于制造蒸汽机,这方面的技术本就非常成熟,按照之前生产的小型蒸汽火车的蒸汽机和雷达电能的蒸汽发电机,再生产几个小型蒸汽机,无非就是按照以前遗留下来的工艺图纸,调整高炉车间的工作任务,当天就能开始砂型铸造!

技术实在太成熟了!里固施科夫已经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蒸汽动力鼓风机在太阳升起前下生产线,五十米长的可拼接式通风管(有缝钢管)立即生产。

至于能否在十二个小时内就完成任务,里固施科夫并没有十足的信心,但他愿意拼搏一下。

他扎紧了皮带撸起了袖子,在给司令的回信上,说明了自己大胆决定。

他聚集起一百多工人,这些人是从各个生产线挑出的“高端人才”,面相他们,一个伟大的尝试宣布下来,偌大的生产车间响起了惊人的怒吼。

有谁不会震撼于工人阶级的呐喊呢?

里固施科夫大手一挥:“同志们!我们行动吧!当太阳升起时,我们给予司令,给予人民一份大礼!”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