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内 > 第一百五十七章 台地(二十七)

说实话,在如今的华夏东岸共和国,呢绒的销量真的越来越好了。

在早些年的时候,因为出口的需要及人民收入还不够高,大部分东岸国民日常穿用的都是棉布,辅以数量较少的其他种类布匹。这种情形持续了很多年,并且因为东岸棉纺织产业的逐步兴盛而达到巅峰:在那个棉布热销各地的年代,就连在各处出卖劳动力的非国民劳务工们,都穿上了棉布衣服,至少也是棉麻混纺的衣物,由此可见棉布在东岸的兴盛。

不过,随着巴特哥尼亚开发的逐步深入,绵羊数量的保有量逐年增加,毛纺织业也慢慢开始了发展。从私人织户和小作坊,到国家投资的大型工厂,呢绒制造业在巴特哥尼亚的几个港口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并很快就成为了当地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受到了多方面的呵护与支持。

毫无疑问,呢绒的价格是远远超过棉布的,价差甚至能有好几倍之多,说起来其实不怎么亲民。不过,东岸到底是原材料产地,纺织技术也强,生产呢绒的成本自然会比欧洲低上那么不少。再加上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也水涨船高,这以往有些昂贵的呢绒价格在现在看来也不是那么高不可攀了。呢绒,渐渐已经成了东岸国民的又一新宠,尤其是那些出外打仗发了大财的小军官、小生意还算过得去的商人以及收入不低的工程师们,都开始选择购买呢绒来做衣服穿,以彰显自己身份的与众不同。

而这些所谓的“有钱小资产阶级”对呢绒的追捧,自然也慢慢传导到了数量庞大的中产阶级身上,进而也影响到了他们的消费观念。在这些人看来,质地不错、价格偏高的呢绒,其“逼格”显然要比廉价的棉布高上太多了,更适合他们的身份。要知道,以他们一年近百元的各类收入,做几身呢绒衣服自然是不成问题的,这又不是窗帘或桌布,费不了太多的料。

而在东岸,什么商品只要中产阶级这个大群体也开始大量消费了,那么就一定会在东岸获得快速的发展。这不,看到呢绒制品在东岸及部分海外殖民地的热销,诸多资本快速涌入到了巴塔哥尼亚,四处收购羊毛,开办纺织企业,生产各色呢绒,整个产业搞得欣欣向荣,一派大发展的模样。

今年已经是1684年了,但呢绒行业火爆依然,丝毫不见任何衰退的迹象。也正因为如此,巴塔哥尼亚台地区两个地区行署,在稳固既有牧区、羊群的情况下,都在寻觅新的草场,打算将羊群规模继续扩大。在他们眼里,绵羊就是利润,价格不断上涨的羊毛就不说了,就连羊皮、羊奶、羊肉都能卖钱,尤其是后者,若说东岸最大的牛肉来源是潘帕平原的话,那么最主要的羊肉来源很显然就是巴塔哥尼亚台地了。

中央政府的有些部门也注意到了这个情况。在多种因素的促使下,他们“善解人意”地调高了往巴塔哥尼亚的移民数量,将额度从每年六千人增加到了九千人,并以项目投资的名义往这里增加了不少财政上的补贴,以最大可能促进毛纺织业的发展。

他们当然有底气这么做。因为在今年年中的最新一次全国人口统计估算中,华夏东岸共和国的总人口数量已经达到了563.9万人的历史高位。在这之中,出生在东岸本土的二代、三代国民总数加起来已经突破了317万人,占到了全国人口数量的多数;来自远东中国的明人数量(少量山丹人、蒙古人、朝鲜人或日本人也被归入此类)也超过了170万人,占人口比重的三成;白人国民数量总计大概占到了人口总数13.5%的样子,主要来源是非国民劳务工、多年来采购的女奴以及流亡的奥斯曼帝国军人、官员及其家属,主动移民至东岸的白人数量较少。

除此之外,还有总数依然高达26万人之多的非国民劳务工群体,其中白人数量无疑最多,其次是黑人,再次是印第安人,至于其他人种则少得可怜,不值一提。这些非国民劳务工,如今已经成了东岸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法分割,无法摆脱,东岸国民们对其虽然较为讨厌,但也不得不适应其存在,忍受其在宗教信仰、生活习惯、文化饮食等方面的不同——这些年,东岸国内一些“圣母派”甚至提议给那些在东岸工作了七年之久,劳苦功高的黑人劳务工以入籍的权利,不过因为此举太过“骇人听闻”而被驳斥了,大部分人都不同意肤色过深的人种有入籍的权利,因为之前少数几个取得东岸国籍的黑人其后代仍然是黑人,完全看不出混血的效果,让众人都心有戚戚焉。

而说到这里也不得不提一下宗教问题。随着流亡至东岸的奥斯曼帝国官员、士兵越来越多,再加上一些****也驾船前来贸易,如今的东岸在装聋作哑多年后,终于勉强承认了****教不是邪教,而是东岸认可的合法宗教。不过与天主教相比,****教获得优待相当之少,他们只被允许在商业城市青岛港修建“不超过两座”清真寺,且费用需要自己筹集,型制也有严格要求。

可以说,****教在东岸受监控的严密程度,甚至还要超过新教和天主教。这种区别对待,让很多信徒们委屈不已:连野蛮无比,动不动就对人进行残酷的宗教审判,送人上火刑柱的天主教都能建这么多教堂,在册神职人员也那么多,可比他们文明得多,对异教徒更为宽容的****教却被严防死守,这如何让人信服?

甚至于,一些流亡到东岸的前奥斯曼帝国官员们都有些后悔了,觉得东岸这个国家根本没把奥斯曼帝国当做盟友,也没给予奥斯曼帝国的国民们特殊待遇,这令人感到万分沮丧。要知道,他们来之前可是满怀憧憬,觉得已经维持准盟友良好关系数十年的东、奥两国,应该是亲密无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呢。但现实狠狠地教了他们一次如何做人,即臆想是要不得的,东岸这个国家对****似乎有种天然的偏见,并且已经付诸到了行动中。他们即便迫于压力承认了****教乃合法宗教,但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如何抑制它,这令他们这些虔诚的信徒们感到分外糟糕。

很多人甚至悲观地觉得,在东岸这种不友好的社会氛围之下,他们的子女及家人还能保持纯洁的信仰多久呢?这个问题没人能够回答,但从之前流亡至东岸的那部分人来说,初代就该宗新道教的就不少了,遑论他们的子女,那简直就是有超过一半的人改信,且如果到了第三代的话,保不齐大部分都改信其他宗教了,这一点不是危言耸听。

因此,现在这些人非常担心,担心他们的儿子日后也改信其他宗教,以至于死后遇不到“72个处女”,没有“流淌着蜜和牛奶的河流”,这简直太可怕了。

但这又能怎么办呢?正所谓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东岸人准许****教合法化就已经是一大进步了,难道你还想短时间内要求更多的?这怎么可能!还是先忍着吧,希望自己及家人的信仰够虔诚、够坚定,不要被东岸超卓的物质生活给腐蚀了,以至于灵魂堕落而不自知。

好吧,让我们暂时忽略这个问题,再度回归人口本身。从人口增长数据就可以看出,如今东岸每年人口增加的绝大部分,已经不是靠所谓的外来移民了,而是本土自身的人口繁衍。也正因为如此,中央政府才有底气给巴塔哥尼亚台地区的几个县配备了比以往多50%的移民人口配额,使得他们可以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更好地跑马圈地,控制更多的土地和草场。

巴塔哥尼亚地方政府对此当然是惊喜莫名的,并且很快就利用这难得的机会,开始了迅猛的扩张。以南巴塔哥尼亚地区为例,该地区行署在成立了双湖县之后,又在更南面新设了数个定居点,分别是:位于后世阿根廷德塞阿多港附近的抚宁港、位于后世卡莱塔奥利维亚小城附近的无定乡、位于后世佩里托莫雷诺小镇附近的开光乡、位于后世拉斯埃拉斯小镇附近的如嶙乡、位于后世格雷戈高官镇附近的雕阴乡、位于后世特雷斯赛罗斯小村附近的大业乡,一共七个定居点。

这七个定居点,按照规划未来是划分为两个县的地盘的,人口目前也不多,最多的一个不过千余人口罢了,少的甚至只有四五百,甚为可怜。但不管如何,这七个定居点的设立——未来可能还会与当地生活着的原住民有一番争夺,但结局是注定的——毫无疑问标注着东岸人对巴塔哥尼亚台地区最后一块空白未开发土地的占领。从今往后,这个在西班牙时代从来没受到过一丝重视的巴塔哥尼亚台地就将沐浴在文明的阳光之下了,而东岸经济的蓬勃发展也会给这片看似荒芜的土地带来新的生机,这几乎是确定的事情。

而巴塔哥尼亚彻底消化了以后(这可能需要一些年头),安第斯山以西智利地区与东岸本部的联系也将更为紧密。雄伟的安第斯山脉上有着无数的隘口可以沟通两地,双边贸易也将迅速繁荣起来,虽然冬春季节可能会因为大学封山而停上几个月,但毫无疑问这加强了山西(安迪斯山以西)与山东地区的联系,这对于未来一个横跨两大洋的国家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

辽阔的巴塔哥尼亚,就如同两河环绕的河间地区一样,始于越境垦殖,现在终于修成正果,开发完毕,说起来也是一件挺令人自豪的伟业呢。而在拾掇完这两个地区之后,东岸人下一步的越境垦殖目标是哪里呢?其实答案很简单,之间也露出过苗头了,那就是大名鼎鼎的“狩猎之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