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风谍 > 第六百八十六章 北方织网 九

风谍 第六百八十六章 北方织网 九

作者:深蓝的国度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2 00:12:08 来源:平板电子书

华通贸易公司北平分公司的津城办事处,就在原来英租界的小白楼,曾经是一家英国公司的驻地,宪兵队白给了陈明翔,并且还给了两个洋行旧址,用于开设绸缎庄和茶叶铺,拨了两辆汽车和四辆卡车。

陈明翔给矢野音三郎十万美元,村野直弘是两万美元,双方很快就达成了合作,这些没收的英国商人资产,就是宪兵队的一点“诚意”!

北平分公司办事处,在津城港附近找到了一家货场,这里原本是一个美国商人建造的,里面有几个大仓库,给来往津城港的货物做转运和短期储藏,宪兵队把这里划给陈明翔,连附近的土地也一起办了手续。

“你们几个盯着这件事,关键是水电和电话,机器还没有来之前,先招募人手整理场地,把煤炭和黄土运过来等着开工,去港口运点煤灰渣铺铺路。”陈明翔在货场说道。

“老板,我们已经在津城找到了六个煤球厂,全都是用机器制造煤球,一台煤球机一个小时能出六到七担煤球,一天二十四小时不停,那就是大概一百四十多担,三十台机器全开,每天就是四千多担的产量。”办事处经理孙定新笑着说道。

“还不止,我需要每月制造二十万担煤球,这才能刺激到沪市煤球价格,换句话说,津城每天的产量不能低于七千担,我希望是一万担,为此,新的煤球厂我采购了三十台最新型的煤球机,四天后就能抵达津城港。”

“这是个高强度的体力活,分为三班倒,最多只能上八个小时,一台机器需要四个人运料,两个人盯着,四个人把煤球运到存放场,这就是三百人,按照三班就是九百人。”

“码头有装卸工,我们倒是不用管,可煤球厂的煤球装车和卸煤炭,那也得需要不少人手,这样,你们招募一百名装卸工人。”

“工资待遇方面,每月给五十元联银券,早中晚各管一顿饭,玉米面窝头和咸菜,还有大米稀饭管够,每人每月福利是一斤粗盐、一斤蔗糖、一条毛巾、两块肥皂和十盒火柴。”

“腾出两排仓库做宿舍,这里距市区很远,总得有个休息的地方。还有,我让货轮运点碎末子茶叶来,每天烧足够的开水,每人发一个茶杯。”陈明翔想了想说道。

做生意是为了更好的执行任务,钱本身对他是没有那么重要的,因此,对那些为自己赚钱的工人,他向来厚待。

自己既然有这样的能力帮助他们,条件就要搞得实惠一些,这点东西对自己还算个事吗?

可是,对工人来说就相当重要了,盐、糖、毛巾、肥皂和火柴,那都是管制物资,是要每月配给,不是随随便便就能买到的。

“老板,咱们家的待遇未免也太好了吧?甚至还每月发福利,福利顶的上半月工资了,整个津城的工商业,也没有几家敢这样做的,会引起商会和各家工厂不满的!”

“我们这几天走访调查的情况是,当地最好的纺织厂或者化工厂,一年下来工人的工资也就是三百块左右,这是最高的收入了,普通工人的年收入不到两百元,苦力的收入一年不到一百元。”

“我们这样的煤球厂,又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一个月给二十块钱工资就足够了,一年居然给六百块,加上福利还得翻一番,这都赶上沪市的纺织工人年收入了。”孙定新有些为难的说道。

他被陈明翔开出的一连串待遇和福利惊得不敢置信,你是资本家啊,这倒像是在做慈善,三班倒,管吃管喝不说,每月还给那么多的紧缺物资,我们来津城是赚钱的,不是来撒钱的。

“屁话,这特么是联银券,比中储券还差了一个档次呢,现在的物价都乱成什么样了,二十块钱,平津两地的棒子面,每斤还五毛五呢,大米一块五小米八毛,你还和沪市比,沪市二十块钱连三斤大米都买不到,你让工人们等着喝西北风啊?”

“兴亚院华北联络部,给了我们一千万联银券的扶持,一千人一个月才五万块钱,这点福利也就是十块钱,一个月算六万块好不好,一年算八十万好不好,那还得十二年时间呢,我们在这期间能赚多少钱?”

“再说了,以后我们有的是盐,我已经和宪兵队说好了,在长芦盐场搞几个定点,按照每吨五十块钱,一个月发一趟船,两千吨食盐的配额,这是什么概念?盐都不用花钱买!”陈明翔说道。

他在华北就盯住了三样东西,一是煤炭、二是棉花三是盐,只要把这三样玩转了,那可是不得了的财富,尤其是最不起眼的食盐。

国统区那边缺盐缺的厉害,盐场基本都在沦陷区,被日伪给控制着,实际上是被日本人控制着,价格也是涨的厉害。

听说去年日本华北方面军,就从长芦盐场抢走了四万四千多吨盐运到日本,成本是三十八块,可日本人只给二十块钱,产得越多赔得越多。

陈明翔有华北联络部和宪兵队的帮扶,盐税什么的统统不管,就是盐场的五十块钱成本和运输费用。

运到华中地区的沦陷区和国统区,他更不交盐税了,这是自家的地盘,表面上他似乎在发国难财,可实际上却是为了解决盐荒问题。

按照日军的物资统制和配给,一个成年人一月有一斤盐,可实际上呢,兴亚院华中联络部下属的盐业公司,根本就没有这么大的运输能力,军方的船只都忙着往日本输送重要物资,对沦陷区的需求置之不理。

沪市的日本侨民每人能够得到每月一斤精盐,沦陷区的老百姓,一户一个月才一斤盐,民国二十九年粗盐一斤就是一块六了,到现在,翻了一番都不止,盐从来都是暴利行业。

“这可太好了,我们有了自己的盐场,等于是有了聚宝盆摇钱树,光是这块收入就非常惊人了。”

“原来食盐是薄利多销的行业,现在实施了物资统制,利润翻着跟头往上涨,我敢说,到年底不涨到五块钱一斤,那都见鬼了。”孙定新说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