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玄幻 > 天降魔头,日薪一元 > 第19章 土豆

天降魔头,日薪一元 第19章 土豆

作者:通吃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2-12 00:08:51 来源:平板电子书

难办也得办。

大丈夫能屈能伸,周青峰立马答应严追风的建议,加入全真教。可当他要跪下拜师,严追风却拦住他。

“等等,师叔我四处巡查,没空教徒弟,咱俩没到当师徒的缘分。”

严追风压根不想收周青峰当徒弟。

一来他是内门执事,收个外门密探的儿子当徒弟,过于掉分。二来么......这混小子说话骂骂咧咧,‘出口成脏’。

三五天就把郭铭德教得像个街头痞子。要是把这小子领进门,用不了一个月,只怕严追风的徒弟也要学坏。

严真人讲究‘师风师德’,万万受不了周青峰这种徒弟,到时候发起怒来,怕是要打死他。

打死倒不要紧,只是会影响严追风的清誉,说他苛责徒弟,无容人之量。

毕竟全真教最讲究敬天爱民、清心寡欲,要做道德完人。

当年祖师丘处机劝服铁木真,避免中原遭到蒙古大军屠杀而变成人间地狱。其徒子徒孙名声差就不好了。

“青峰啊,师叔修书一封,过几天你和铭德一起回太虚观,参加门内遴选。

你武功底子不错,又是自家遗孤,再有我推荐,肯定能拜在良师门下,日后前途不可估量。”

全真教护短,自家外门密探死于非命,其遗孤不能不管。

要严追风卯足力气的推荐是不可能的,但能确保周青峰有个混日子的地方。

不管谁收这个徒弟,反正不是他自己就行。让这小子祸害别人去。

一听要离开江宁,周青峰挠头问道:“师叔,太虚观在哪里?”

“在栖霞山。”

“栖霞山又在哪里?”

“在金陵东北。”

周青峰还是不明白,“金陵离江宁多远?”

严追风终于火了,“你腿脚快点,一天就能到。”

哦......离家挺近的。周青峰方才明白,屁滚尿流的被严追风轰了出来。

接下来几天他整日练武,跟郭铭德每天打个没完。临出发前两天,他的日薪总算攒够了十块钱。

日薪跟灵韵不一样,一天就一块钱,想多也没有。但薪水能购买现代物品,比灵韵还珍贵。

打开虚拟页面的电商平台,周青峰发现托后世祖国母亲的福,十块钱的购买力很不小了。

一百毫升碘伏的售价才一块钱,一大包绣花针只需两块钱。若预算到三块钱,能购买的东西就很多了。

从廉价儿童玩具到一百粒布洛芬,从小包零食到纸笔文具,从电子版的百科全书到明星写真集。

预算如果到五块钱,能买的东西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只有想不到,没有买不到的。

十块钱俨然巨款,购买力惊人。

比如可以买青霉素粉末,兽用的能买一千克。相信我,这个量如果兑水,能救几千人的命,那就是陆地活神仙。

不用担心兽用的有啥问题,这年月的活人能用上兽药就是大福气,祖坟冒青烟了。

但周青峰选来选去,却没打算购买啥,因为他真正想要的东西都太贵了,或者买不到。

比如内径十毫米左右的空心钢管,半米长的需要二十块钱。

有了钢管还需要加工工具,得成套买,花费直线飙升,一年日薪都未必够,不是十块钱能搞定。

不过电商上的电子资料是真便宜,几分几毛钱就能获得一个网盘链接。

网盘里头是几TB的资料,从天文地理到士农工商,足够看十辈子。

周青峰之前就花一块钱,买了份‘文明重建指南’,里头包罗万象啥都有,转存后可以在虚拟页面上打开。

然后......太多了,他懒得看。

按说他应该多攒点钱买价值更高的东西,奈何他的存款上限目前就是十块钱。超出也是十块,不花白不花。

可好不容易攒够了十块钱,要怎么花?

周青峰盯上了‘幸运宝箱’,十块钱开一次,开了不后悔,开了不上当,绝对令人满意。

虽然知道广告词都是骗人的,但他还是决定赌一把,大不了再等十天,攒够钱买其他的。

为了开宝箱,周青峰特意跑到城外选了个无人的僻静处。然后......他就后悔了。

大堆的垃圾从头顶倾泻而下,他来不及反应就被垃圾淹没。

等他好不容易从垃圾堆里爬出来,发现所谓的‘宝箱’其实是垃圾箱。

“rnm,退钱!”

周青峰出离的愤怒,仿佛被愚弄似的。

他跳出垃圾堆,呸呸吐了好几口唾沫,转身看看身后的垃圾,更是火冒三丈。

如果说是有用的可回收垃圾,也还罢了。

可眼前是一堆菜头菜叶菜梗子。看着数量不少,其实大部分只能送去喂猪。

“这是那个菜市场的垃圾箱被我翻到了?里头都是些啥玩意?”周青峰不死心,找了根树棍在蔬菜垃圾中扒拉。

菜叶子实在没啥价值,只能丢旁边。扒拉半天,首先翻出来半块烂南瓜。

周青峰想到了啥,连忙打开虚拟页面,搜索南瓜词条。然后看到很醒目的一行字。

“南瓜原产墨西哥到中美洲一带,世界各地普遍栽培,明代传入中国,在全国各地均可广泛种植。

南瓜是喜温的短日照植物,耐旱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但以肥沃、中性或微酸性沙壤土为好。”

周青峰之所以关注南瓜,是因为他穿越降临快一个月了,早就发现餐桌上少了很多过去常见的蔬菜。

没有土豆,没有红薯,没有玉米,香蕉、苹果、番茄,没有的东西太多了。

更要命的是哪怕有些农作物已经有了,却不是良种。比如当前的稻米,产量低,品质差,远不如后世的杂交水稻。

周青峰愣了一会,才想到眼前的垃圾堆其实是无价之宝。

他心态立马转变,小心翼翼的把半块南瓜抓出来,从烂掉的瓜囊中清理出好些南瓜籽,用树叶仔细盛放。

南瓜耐病虫,产量大,不挑地,好伺候。这玩意明代才因为大航海的原因传入中国,之后就成了灾民荒年熬过饥饿的重要食物。

菜市垃圾堆了半米高,九成没啥用。但有些耐心,很快又有收获。

有好些辣椒,种类还很多,红色的小米椒,青色线椒,黄色彩椒。虽说大部分是因为烂掉而丢弃,但辣椒里的种子并不大碍。

有几颗烂菠萝,散发发酵的酒味。它是热带作物,在长江边的江宁肯定没法种。

有些枣啊梨啊之类的水果,部分甚至没坏,咬一口脆甜脆甜的,不知为何混在垃圾里。

扒拉好半天,周青峰终于找到最最重量级的宝贝,几颗已经发芽的土豆。

他大为欣喜,如获至宝的将土豆挨个找出来,结果越找越多。大概是那个商家采购的土豆太多,发芽的全部倒掉。

“土豆好啊,是真的好。有土豆在,粮食产量能翻几番。造反就再也不缺粮食了。”

水稻和小麦的年亩产都很有限,所谓‘吨粮田’是需要良种加农药化肥以及专业田间管理才能做到。

实际上稻麦年亩产能有四五百公斤就不错了。

而在古代,‘水’‘肥’‘种’都不好,经常出现年亩产才几十公斤的极低水平。

哪怕到土共建国前,北方旱田单季亩产若能有百十斤,就被认为是丰收。

若是叠加糟糕的水利设施和不期而遇的天灾,频繁的饥荒和大量的死亡就不可避免。

在清朝以前,农民过得极苦,全国人口长期在一亿以下。能种地的地方全被开垦出来也不够吃。

而在清末,人口能在没有良种和农药化肥的情况下爆炸般涨到超过四亿,根本原因就是土豆红薯之类高产作物从海外引进。

高产土豆能做到亩产九吨的超级产量,按五比一的比例折算成粮食,相当于种十几亩的水稻。

如果没有化肥农药,土豆产量会大跌,但也能稳定在年亩产一吨左右,也就是保底有个两百公斤每亩的粮食。

土豆还有个好处,淀粉含量高,营养成分全,顿顿吃土豆,问题也不大——这点比红薯强得多。

顿顿吃红薯可真要命。

“啊......找到红薯了,红薯也好啊。”周青峰在收获大大小小上百颗发芽土豆后,又扒拉出了好些烂根红薯。

红薯的好处是不挑地,不跟稻麦抢地,抗旱耐碱,适种于肥沃而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但土壤不好也不是不行。

周青峰犹记得小时候母亲总是喜欢在蒸饭时切点红薯进去,说是吃点粗粮对身体好,可他特别讨厌那股红薯味道。

不过饿肚子的穷人不会讨厌它。这玩意随便在田间地头种几颗,青黄不接的时候是真的可以拿来救命。

“可惜没找到玉米和花生,否则就要把几大主粮凑齐了。”清理完半人高的垃圾,周青峰又开始发愁怎么处理这些宝贝。

虽然电子书里有种植技术,可要他亲自去种地是不可能的。这活必须得找别人来干,还得是信得过的。

种植这些宝贝必须在己方势力控制范围内。要是在大元朝铺开,就相当于给鞑子续命。周青峰就罪过大了。

想来想去,他找来个箩筐把所有宝贵农作物装进去,背着返回城里。

江宁城还是老样子,城门口收税的衙役如狼似虎,尤其对进城做买卖的农户加倍苛刻。

好些农户没钱缴税,于是不进城做买卖,而在城外路边摆摊。

周青峰随手买了几根萝卜黄瓜之类的,盖在箩筐上,免得那些稀奇作物惹人注意。

城门的税吏如今认得他,看他背了个筐,也不拦着,反而笑脸相迎,主动打招呼。

进了城,他装作不在意的绕城走了半圈,确定没人跟着,方才去城南的‘和顺旧衣铺’。

铺子外头有个小厮在招呼生意,临街的二楼窗户摆着几个花盆,种着葱苗。

周青峰不急着进去,绕着旧衣铺转一圈,才走进离铺子几十米外的一条巷子。

等他进入巷子深处,变成体格健壮的八尺大汉。

一米八几的块头在人群中太显眼了。这年月普通人个头矮,房子也矮,他伸手能碰着街边平房的屋檐。

于是有身高优势的他压根不露面,而是选择翻墙。从一栋又一栋的民居后院翻过去,直到跳进‘和顺旧衣铺’的后院为止。

姚贞在后院等着,笑盈盈的望着周青峰,“玉佩发热震颤,就知道是大哥要翻墙来了。

为了让大哥翻墙顺手,我连附近几套店铺屋子都给买下来了。铺子里都是自己人。”

“万事小心,鞑子走狗盯上你们了。以后联络要执行组织纪律,千万别粗枝大叶。”

周青峰进了屋,把箩筐放下。

作为看过好多谍战片的人,他本能觉着地下工作就得有个专业的样子,要有专业的人来执行专业任务,才能保证己方安全。

尤其是他最近买了《文明重建指南》,里头有一堆世界情报机构的装逼故事,读来非常有趣。

但最吸引他的是不少老一辈地下党写的回忆录,里头有大量血泪教训和敌后工作注意事项。

此外还有《侦查学》,《保卫学》,《犯罪心理学》,《现场勘察学》、《预审学》之类的警察课程。

周青峰白天跟郭铭德打架,夜里就点蜡烛总结抄书,每晚抄个两三千字,手腕都抄酸了,汇编成小册子。

布置暗哨,信号物,安全屋,外出行动双人一组,前后跟踪,往返式路线......书太多,抄不完,永远抄不完。

当周青峰拿出这些条例纪律时,姚贞除了惊讶他写的一手臭字,更认定这位大哥是个老江湖。

这些经验总结对常年在外行走的小偷小贼,骗子大盗来说是保命技巧。没有多年实践是绝对不会知道的。

有些技巧则是公门秘技,从来不在坊间流传,都是捕头、衙役,仵作吃饭的手艺,传男不传女。

都说‘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周青峰抄的都是通俗易懂的精华,可不是瞎编的东西。

姚贞因此对周青峰是佩服的很,觉着大哥真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通。

后院内有个小屋,里头有五六个学徒,正在抄录周青峰给的书页。他没提箩筐的事,先过去瞧了眼,问几个学徒,“能懂吗?”

学徒抄的东西很特别,是汉语拼音和简繁体对照表。有人点头,有人不作声,有人茫然摇头。

侍女多多也在其中,撅着嘴不满道:“大哥教的这些真是别出心裁,只是跟我之前学的完全不一样。”

周青峰沉下心来,“别急,我再教你们几遍就是了。你们现在学的东西很重要很重要。

别小瞧我教的这些,虽然基础却极其有用。只要你们学会了,便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汉语拼音和简体字是扫盲的大利器——别人造反要打造实体的刀枪,可他造反,先打造精神的刀枪。

寻常百姓和战士不需要读什么之乎者也,能认识常用汉字,能把话说清楚,能简单计算,思维有逻辑,就足够了。

古代文人也有拼音,有专门的训诂学,有《切韵》、《玉韵》、《广韵》之类的书籍。

可这些书太难懂了,学习时间长,效率差,远不如字母化的汉语拼音来的简单易懂。

字母和数字的组合还能有效的压缩信息,这在秘密工作中是非常便捷又高效的通信手段。

周青峰不是培养八股状元,他要的是批量化的战争耗材。虽然这比喻很是残酷,但现实就是如此。

要结束持续数百年的历史厄运,重振沉沦的民族,要重新锻造华夏之魂,就得燃烧无数的耗材。

战争耗材不仅仅要会打仗,跟要会种地,会采矿,会冶炼,会锻造,会管理。

不牺牲,不知胜利来之不易。

“我们国内方言太多,川蜀口音跟闽南口音就完全不一样,跟陕西河北东北也是大相径庭。

以后我们的队伍要扩大,要招揽五湖四海的人才团结起来,推翻鞑子的统治。

如果大家在一起却连说话都听不懂,不能齐心协力,还怎么驱逐鞑虏,复我中华?”

周青峰说话有种很强大的魄力。一说闹革命,他不会想着只招揽自己亲戚和老乡,而是心怀祖国,放眼天下。

其很多本能是超越时代的。

学徒们都是些流离失所的普通孩子,从饥寒交迫中被拯救,很容易将这孔武有力的大块头视作父兄般的存在,对其言听计从。

就连多多也是嘴上挑刺,心里早已佩服的不行,眼里也在闪光。姚贞陪在其身边,更是工工整整的做笔记。

周青峰想着认真给学徒们上两节课,就听有人鼓掌喝道:“说得好,若天下英雄都如这位兄弟一般,何愁鞑虏不灭?”

一对男女从旧衣铺的二楼下来。

男的如同周青峰一般雄壮,三十来岁,国字脸,卧蚕眉,背着一柄大剑,气宇轩昂。

女的也是英姿飒爽,二十七八左右,身姿高挑,腰间挂了条软鞭,跟在男人身后半步,俨然一对夫妻。

“在下肖有成,这是拙荆纪氏。我夫妻二人刚到江宁,就听姚贞说认识了一位‘大哥’,分外推崇。

肖某看过周老弟写的那些笔记册子,觉着不过是些三教九流的秘术而已,心里原本还有些不服气。

可兄弟刚刚说的这番话极好,深得我心。

想驱逐鞑虏,只靠一地一家一姓之力,是万万不成,必须将全天下的人都联系起来,一起动手。”

姚贞连忙介绍,说这夫妻俩是桃源派真正出来行走江湖的使者,眼看蒙元肆虐,也有寻找明主辅佐,重振河山的意图。

这夫妻俩的修为明显跟严追风差不多,远超姚贞。

周青峰先跟对方见过,又问姚贞,“肖大哥夫妻是真正的使者,那你是咋回事?”

姚贞瘪瘪嘴,不说话。

肖有成哈哈大笑,“这丫头偷了她爹的百宝囊,私下溜出来的。她爹还在闭关,没法出行,只能是我夫妻二人来抓她回去。”

姚贞不依,跺脚道:“不,我不回去。我好不容易出来的。这大好江山被鞑虏糟蹋的太惨了,我要杀鞑子。”

“就凭你这三脚猫的本事?”肖有成不屑的怒道,“鞑子收罗了不少实力高强的奸贼,你去了不过是送死。

你是家里独女,若出了意外,让你爹你娘怎么活?真是大不孝。明日让姨娘送你回去,不到筑基期不许出山门。”

姚贞眼泪汪汪要哭,可却被肖有成压得不敢再说话。

周青峰只能劝道:“姚妹,我有一事极为重要,正不知该如何处置。思来想去,唯有托付给你。”

女孩子要哄的。

姚贞正气恼,听到有要事相托,顿时来了劲头。多多也要活蹦乱跳的过来要听个仔细,就连肖家夫妻也留神倾听。

几人以为有什么了不得的大事,可周青峰却搬来个箩筐,拿出好些蔬菜来。

“要我种菜?”姚贞心气跌落谷底。

周青峰却找来一个花盆,将一颗长芽的土豆切了芽茎,沾上草木灰,埋在花盆里。

切剩下的土豆块和红薯啥的,用水煮熟。

“尝尝看。”周青峰弄到手的土豆数量够多,煮了十来个分给大家吃,连在场的学徒都有份。

姚贞咬了一口土豆,没尝出啥味道,咬一口红薯倒是有些甘甜,颇为喜欢。

“大哥,这是什么?”

“汉代张骞通西域,带回了葡萄、核桃、黄瓜、芝麻等诸多农作物。让中原百姓生活变得更好。

我手里这些则是来自海外大陆的物产。

这是土豆,亩产能过两千斤,折算成粮食能比稻麦翻倍。这是红薯,其产量大,耐病害,贫瘠之地也能种。

这是南瓜,这是辣椒,这是番茄。都是优质高产的蔬菜。

要推翻蒙元,不仅仅要招募精兵强将,更要将精兵强将喂饱。如果我们的农户种粮能翻倍,将士们吃饱喝足,怎能不奋勇杀敌?

可如果这东西落在鞑子手里,那就麻烦了。我中华将永无出头之日。

所以我定要找个地方悄悄的种,先养活自家大军,驱逐鞑虏后再播种到全天下。

从今往后,百姓将再无饥荒之祸,也就少了许多兵灾,天下才可长治久安。”

当周青峰说土豆能亩产两千斤,在场几人无不动容。

就连肖有成也经不住大喘气,“亩产翻倍?这海外来的作物能有如此神奇?”

“你们若不信,可以试试种嘛。只需半年,这土豆就能从播种到收获。一试便知。

若非它极其重要,我何苦为如何种它而发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