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科幻 > 走进不科学 > 第七百三十八章 统一思想,冲刺!(上)

“.”

看着有些震惊的王有功,徐云想了想,继续说道:

“有功同志,我记得你是魔都人吧?”

王有功点了点头:

“对。”

接着他想了想,又补充了一句:

“浦西那边的魔都,不是浦东也不是苏北哈。”

徐云:

“.”

好吧,光听这句话就知道王有功的魔都血统很纯正了.

接着徐云深吸一口气,在空气中朝王有功比划了一个方方正正的空间,说道:

“有功同志,我印象里浦西那边还有很多弄堂吧?”

“据我所知,如今有不少弄堂都会把电视摆在总弄或者大院里,每次看电视的人最少都有好几十号。”

“有些场地开阔的地方,人数突破一百多都是常态。”

“另外类似这种情况的地方不在少数,所以这五十多万台电视可以覆盖的实际观众人数,最少都可以乘个10倍。”

魔都的弄堂算是一类很有时代性的建筑,一处弄堂里通常居住着几百甚至上千号人。

在眼下这个大多数家庭都还用着痰盂的年代,各大弄堂几乎每天都会上演几百人同时倒刷痰盂的震撼场景.

当然了。

徐云此时提及弄堂并不是为了和王有功交流刷痰盂的经验,而是想借此告诉王有功另一件事:

这年头一台电视可以覆盖的观众数量,最少都是十数为计。

而在他对面,王有功的瞳孔顿时微微一缩。

他.或者说现场大多数学者虽然阅历丰富,但在电视这块确实陷入了一个认知有些错误的误区。

这个误区出现的原因很复杂,首先与他们的阅历有关:

王有功以及现场很多学者在国外都接触过电视,对于这种机器的功能并不算陌生。

但他们在国外见到的电视基本上都是供个人或者家庭使用的,很少有人会跑到别人家里去蹭电视。

接着他们带着这种潜意识回到了国内,三四年前被选入了221基地,由此又错过了接触华夏第一批电视的机会。

种种原因交织在一起,导致了他们现在需要徐云提点才能意识到一些事情。

比如说这种大家一起看或者说蹭电视的模式。

随后王有功仔细想了想,感觉徐云说的大概率是真的。

虽然他没亲眼看过一群人围着电视机的场景,但他却亲眼见识过基地的电影放映。

在如今这个时代,影像这玩意儿对华夏人的吸引力确实很高,基地每次露天放映电影都会吸引上百号人,甚至有些人还会爬到树上边嗑瓜子边看热闹.

王有功家里的弄堂便有一处可以容纳一百多号人的大院子,如果有人把电视搬到院子里头,那画面似乎也是可以想象的.

就在王有功陷入沉思的同时,徐云又开口了:

“有功同志,我再和你同步一个信息吧。”

“根据我们收到的数据,截止到去年十二月份,我国城乡每百户拥有电视机量分别是1.2台和0.003台。”(注:这里的城镇概念比后世严格很多)

“有功同志,你知道这代表着什么吗?”

“额”

王有功闻言连忙将心绪拉回了现实,皱着眉头思索了一会儿,但很快便摇了摇头。

他没有理解徐云的意思。

徐云见状又提醒了一句:

“有功同志,你别忘了,咱们现在距离原子弹爆炸还有八个月时间呢”

“八个月”

这一次,王有功先是重复了一遍徐云所说的时间,旋即瞳孔骤缩!

过了片刻。

王有功带着有些急促的呼吸频率,激动的看向了徐云:

“徐云同志,你是说组织上准备用这八个月的时间,加速生产和普及电视机?”

“没错。”

徐云点了点头,补充了一句:

“准确来说,是针对有条件的公社和乡镇进行定点的电视推送,费用由国家承担。”

说罢。

徐云的脸上亦是闪过了一丝激动。

实话实说。

在眼下这个时代,想要商业化在乡镇的普及电视机是不可能的,因为国内欠缺足够的商业以及工业条件。

要知道。

这年头很多地方连电都没通呢

但另一方面。

商业化的角度虽然行不通,但配给化的方案还是具备一定可行性的。

首先是电视机的产量。

早先提及过。

如今国内电视机的年产量是13万台左右,保有量在五十万上下。

说来也巧。

上辈子徐云在写的时候也写过类似的数据,然后有个人便拿着一张华南理工官网的截图来抬杠了,说当时的年产量只有2000台.

这里要搞清楚一件事儿,那就是集成电路电视和晶体管电视、电子管电视是不同的概念。

华南理工那张数据上记录的是晶体管电视和集成电路电视的产量,而且是寸单片的集成电路电视。

这些集成电路的来源是毛熊,和真正的国内电视产量是两码事儿。

包括后来哈市、魔都成立地方性电视台的时候从毛熊那边进口了200多台电视,这些实际上也是寸单片的集成电路电视。

津门无线电厂在很长时间内都只能生产电子管电视,当时的年产量还上过了工人日报进行表彰。

后来徐云还主动给了正确数据的参考来源,结果没想到那人就莫名其妙就破防了,徐云黑粉喜 1

还是那句话。

现在有很多资料是开放式的,可能你百度一下顺手一截就能搞定,但去‘纠正’别人的时候好歹把基本概念搞清楚吧?

概念都分不清就吃了枪药似的胡乱杠一通,解释了以后自己感觉没面子就破防了,这特喵的让被杠的人找谁说理去.

更别说这年头的产量有13万台,其实并不能代表每年都会增加13万的用户。

这里的产量有相当部分会用于用户的迭代和维修更换——尤其是后者,这年头电视的故障率其实是很高的。

另外扣除掉体制内领导配给、部队配给后,流通到社会上的就更少了。

在徐云穿越来的2023年,电视机的年产量甚至达到了1.96亿台,差四百万就破2亿了——这可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但你能说全国每年增加两亿个电视用户?

还是那句话。

华夏的人口基数在全球都数一数二,很多你觉得夸张甚至反认知的数据,在这种人口的加持下其实是完全合理的。

视线再回归现实。

年产量13万,这个产量其实并非津门无线电厂可以达到的最大值。

在全力生产的情况下,哪怕是光靠他们现有的生产线,也都可以做到接近25万的年产值。

如果再加上一些外力.这个数字翻个几倍都很简单。

什么?

你问外力哪里来?

别忘了,霓虹人刚给了兔子们一笔无息贷款呢。

这笔贷款约定的使用条件,便是要用于购买霓虹的产品

以松下为代表的霓虹电视行业早在五年前就已经更新了彩色电视的生产工艺,如今霓虹国内挤压了一大批退下来的黑白电视生产线正愁着怎么处理呢,只要花点时间就能调试开工。

这些生产线可不在巴统禁运名单里头,算上生产线的运输和调试时间,一个月左右就能投入生产了。

根据徐云从津门无线电厂那边了解到的信息。

在引入霓虹的黑白生产线后,那边有信心在八个月内生产出70万台的黑白电视,短期合格率最少能有95%以上。

“在解决了电视机产量后,便是普及化的问题了。”

徐云朝面前的众人扬了扬手中的小本子,说道:

“截止到去年七月份,咱们国内一共有1123个城市公社,占了城镇人口的约77%。”

“乡村公社的数量要比城市公社多一些,一共有2004个县,农村公社43624个,大队数量732632个,生产队在五百万左右。”

“也就是如果全部分配到位,每个农村公社最少可以分配到十五台左右的电视机——当然了,实际上肯定没这么多,毕竟城镇方面也要考虑在内。”

“不过再怎么样,每个公社分到手五六台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

公社。

这是华夏近代一个比较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它具备很浓厚的时代性,解决和应对了很多早期性的难题。

不过后世很多人老喜欢用意识形态来解释人民公社这一时代产物,至少徐云认为这没啥必要——你用意识形态去解释,总有人会以意识形态来挑战你。

总而言之。

如今的一个县一般有5-20个公社,每个公社之下通常有10-20个大队,大队内部又有十个左右的生产队。

举个不太准确但便于理解的公式,一个县下辖20个公社,一个公社下辖10个村。

如果通过配给制去针对乡村公社发放电视,做到徐云所说的数字确实不是什么难事儿——不过城镇方面的数量肯定要少一点就是了,天平一边升另一边肯定就得降。

“.”

王有功按照徐云所说的情况算了算,很快又问道:

“徐云同志,普及化的环节我保留意见,毕竟咱们国家的组织能力是很强的。”

“但是.电视这东西不仅仅是有了实体就万事大吉的,它需要电、需要信号,这些问题又该怎么解决呢?”

“据我所知很多村庄.得,也别说村庄了,很多乡镇甚至小县城现在都没完全通电呢。”

正如王有功所说。

电视不同于自行车,自行车这玩意儿你只要用物资票买到手后就可以立马用起来了,使用条件极其便利。

但电视机却不同。

电视机字如其意,首先你得要有电啊,没电它就是个大铁盒子。

其次有了电还不够,还得给它配上合适的信号,否则即便通了电也还是个大铁盒子.

想要完成直播,这属于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好在徐云对于王有功的问题早就胸有腹稿,闻言很快点了点头:

“没错,除了电视实体机之外,电源和信号也是同样需要考虑的环境。”

“咱们还是一个个来解答吧,先说说比较简单的信号问题。”

“有功同志,你用过收音机吗?”

“收音机?”

王有功下意识点了点头:

“当然用过.”

接着话刚说完,他便立马意识到了什么:

“徐云同志,你的意思莫非是使用和收音机一样的电线来接收信号?”

徐云立马朝他竖起了一根大拇指:

“没错!”

提起电视这玩意儿,想必所有人都不陌生。

但如果再一问你电视的全称叫什么,许多人恐怕就一头雾水了。

它的全称是电视信号接收机。

既然是信号接收机,那么两个先觉条件你得满足,第一就是得有电视信号,第二得能接收到电视信号。

在徐云穿越来的后世。

电视信号通常分成无线电视信号(地上波)、卫星电视信号(空中波)、有线电视信号和闭路电视信号等等。

如今这个时期使用的都是无线电视信号,就像收音机一样,把电视自带的天线拉长,大概对一下方向,就可以接收了。

“我们之前在研制气象多普勒雷达的时候,曾经突破过简谐波的传输技术。”

随后徐云看了眼不远处负责气象多普勒雷达研制、如今即将离开基地的孙俊人:

“这项技术在实际天线信号中可以起到不错的增强作用,并且可以低成本的用于接受天线的生产。”

听闻此言。

孙俊人亦是笑着朝徐云点了点头。

这件事也算是他给徐云的一个小小的临别赠礼吧。

在之前气象多普勒雷达的研制过程中,他的学生林钰曾经鼓捣出过一个包络式匹配滤波器。

而包络式匹配滤波器实质上的原理,就是信号的复包络。

也就是由傅里叶变换使信号拟真出相同的幅频特性,从而发出一定载频的信号传递到雷达内。

当时林钰搞出这玩意儿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校验信号,但不久前在徐云找上门提及直播天线信号问题的时候,这项技术的价值忽然就拔高了很多——它可以用于增强天线信号的接收。

根据孙俊人拿出的设计方案。

他们优化后的天线,大概可以比原先的接收效率提高70%左右——这可是搞出华夏第一座雷达的国家队,优化一个天线可太容易了

这种情况下。

除了一些极其偏僻的山村,基本上可以保证大部分场景接收到天线了。

毕竟到时候如果真要直播,肯定要选择开阔的公社场地——这年头的公社很多时候都要负责民兵演练,所以场地的开阔程度要远超很多人的想象。

有些公社的民兵训练场面积,甚至有好几十亩那么夸张。

接着徐云顿了顿,又抬头看向了王有功:

“而除了信号接收之外,电视机的电力嘛.”

“有功同志,你还记得我们当初搞的光伏发电吗?”

注:

见到了花花,感慨良多

今天异地码字,设备和软件都不习惯,错别字可能比较多,麻烦各位读者老爷发现以后及时提醒一下哈,我会第一时间修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