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科幻 > 走进不科学 > 第七百一十八章 跨越时空的再见

走进不科学 第七百一十八章 跨越时空的再见

作者:新手钓鱼人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2-12 00:08:17 来源:平板电子书

此时此刻。

感受着被自己握在手中的话筒,徐云的表情隐隐有些感怀。

说句实话。

虽然他在很早很早之前就对【红岸】基地的规划有了比较细致的想法,但这部分想法主要在于基地的职能.或者说项目的内容上。

也就是他在基地成立个黑洞观测项目,安排一些人手长期观测收集数据,然后就不过多干涉了。

至于何时能推导出什么结果,这些他原本是不准备事先干预的。

有可能十年内兔子们就能检测到引力波。

也可能十年后连黑洞熵和贝肯斯坦上限都推导不出来,一切成果都看研究人员的能力。

结果没想到的是.

杨振宁居然向徐云索要起了黑洞研究价值的证据,因此无奈之下,徐云只能拿出了黑洞熵这个杀手锏。

没办法。

毕竟后世在黑洞方面取得实锤的成果也不多,无外乎那么有数几个现象和定理罢了。

而这样一来,他就等于把霍金霍老爷子的饭碗给抢走了

众所周知。

在整部人类物理学史上,前前后后诞生过很多知名的物理学家。

这些物理学家有些为人低调,毫不张扬,平日里只知道做实验。

这部分的典型代表就是卡文迪许,整天泡在实验室里两耳不闻窗外事。

有些则性格古怪乖张,话题繁多。

比如说号称是世界上最后一个全能的物理学家朗道,喜欢给任何事物打分。

见到个妹子他要打分,见到个汉子也要打分,就连啪啪啪的质量还要打分——而且还把这些事儿写成了日记.

再比如赫赫有名的理查德·费曼。

这货贼喜欢去吉安努尼的店里看脱衣舞,然后一边看脱衣舞一边点上一杯柳橙汁计算物理问题。

而在这些极具话题性的物理学家中,斯蒂芬·威廉·霍金无疑可以排到前几名。

不过他的话题性并不是因为他的性格,而是因为他的经历——霍金的故事此处就不多赘述了,他得渐冻症的故事早就被记录在了语文课本上。

早先提及过。

斯蒂芬·威廉·霍金的主要贡献更多在于科普领域,后世他去世的时候因为各种营销号的作妖,学术地位确实是有被拔高了一些。

但另一方面。

拔高归拔高,霍金的学术成就还是很扎实的——只是没有达到一流层次罢了。

他的主要学术成就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大爆炸奇点理论,二就是霍金黑洞蒸发理论。

其中后者便包括了黑洞辐射、黑洞熵等徐云提到的、或者杨振宁推导出来的结果。

如此一来,霍金今后的走向就不好说了。

他不像海对面的温伯格和盖尔曼,温伯格和盖尔曼的成就某种意义上也算是被徐云给截了胡,但徐云敢肯定,这两位大佬今后的成就反倒会更高。

而霍金呢,他在学术方面的道口是比较“窄”的——他只研究天体物理,准确来说是天体理论物理。

他有点类似1850副本里被徐云牛头人了X射线的伦琴,属于徐云也不知道走势会如何的情况。

不过霍金的数学基础还是很强的,所以应该不用太担心他会泯然众人。

另外

等副本结束后徐云还会用邀请函去见一次霍金,某种意义上来说算是了了霍金的遗愿,因此他对于霍金虽然没那么大脸说什么心无歉意,但至少双方在支付的‘代价’上可以算是对等的。

当然了。

关于那张邀请函徐云还有一些微操,此处暂且不表。

总而言之。

随着黑洞熵和黑洞辐射的推导出炉,有关黑洞观测的立项在理由上就不存在什么问题了。

“小徐。”

接着杨振宁想了想,对徐云问道:

“按照你的预期,【红岸】基地黑洞项目的具体检测设备大概有哪些?”

说来也巧。

徐云虽然不是天理物理方面的从业者,但他的好基友张和光.也就是科大星系宇宙学实验室的那位在读博士、徐云原计划安排神王星的对象,曾经和他介绍过很多关于黑洞研究的信息。

因此他没怎么费劲,就很快检索出了那部分记忆:

“首先肯定就是射电望远镜了,从X-ray到Gamma-ray多波段进行观测,这也是黑洞观测理论上的主力军。”

“其次则是引力波探测器的协助工作,另外还有无线电波、事件视界望远镜等等。”

上辈子是黑洞的同学应该都知道。

黑洞这玩意儿本身是无法被直接观测到的,因为它的引力非常强大,甚至连光线都无法逃脱,因此它本身是不发光的。

但是根据黑洞的引力作用和周围物质的运动情况,物理学家却可以通过观察黑洞周围的物质和现象来推断黑洞的存在和性质。

比如说可以观测星系中的恒星轨道,黑洞的强引力会影响恒星的运动轨道,因此可以通过观测恒星的轨道来推断黑洞的存在和质量。

再比如说测星系中的物质吸积盘——物质被黑洞吸引进入后,会形成一个围绕黑洞旋转的物质吸积盘。

这个吸积盘会发出强烈的电磁辐射,可以通过观测这些辐射来推断黑洞的存在和性质。

另外就是引力透镜效应和引力波之类的方法,除此以外的手段就属于短期内没啥实现可能的臆想了。

杨振宁在心中简单分析了一遍徐云的这些方案,微微颔首的同时又说道:

“那么小徐,最后的一个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研究呢?这有啥说头没?”

实话实说。

事情到了眼下这个地步,徐云所说的五个大项目有四个都已经具备了立项的必要,因此红岸基地的落成至少在杨振宁这关是没啥问题了。

不过杨振宁已然对徐云起了兴趣,所以想看看这个素未谋面的驴同志,能不能再拿出一些新奇的东西。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啊”

徐云有些感慨的复述了一遍这个词:

“这个概念的研究,算是一个.兜底吧。”

杨振宁眨了眨眼:

“兜底?”

“没错。”

徐云点了点头,深吸一口气,对杨振宁解释道:

“杨先生,直白点说,这是一项我认为既存在上限,也存在下限的研究。”

“所谓下限,指的就是所谓的保底,也就是必然可以展现出价值的成果——这点可以明显的反馈在通信技术领域,并且运用在我们的生活当中。”

“至于上限.那这就说不准了,可能是对天体物理有促进作用,也可能影响热力学。”

“如果我们真的欧皇.咳咳,运气好的话,一下发现宇宙早期的奥秘也说不定。”

在徐云穿越来的2019年。

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詹姆斯·皮布尔斯,此人便是宇宙热大爆炸理论的奠基人之一,更重要的是他预言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根据目前的主流理论。

宇宙是130亿年前爆炸的火球,一开始,光和中子,电子质子组成的,体积很小,密度很小,温度很高。

由于温度太高,光子具有极高的能量,可以轻松击碎原子核,所以那个时候没有任何物质,只有一堆物质的组成部分和光。

随着时间的推移。

火球不断膨胀,密度和温度都在降低,当温度降低到100亿开尔文以后,光子能量下降到再也无法击碎原子核了。

中子,质子,电子开始结合形成物质。

宇宙中含量最多的氢元素和氦元素,就是这个时候产生的,其他的元素是后来在恒星内部核聚变反应中产生的。

也是这个时候,光不再被束缚,才能在宇宙中自由穿行。

这个时间点是宇宙诞生后的38万年。

这道远古的光经历了130亿年,被宇宙的膨胀拉长,形成了各个方向均匀传播的微波波段的光,最终达到地球。

这便是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它的实质温度近于2.7K的黑体辐射,所以也习惯称为3K背景辐射。

该辐射的发现和观测是宇宙学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之一,也是宇宙学理论的重要证据之一。

它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宇宙的演化历史、宇宙学模型的精细化测试和验证等有很重要的作用。

在徐云穿越来的后世,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还成为了一门标准学科。

中文名便是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学,英文则是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 studies,缩写为CMB,和某个口癖只差一个N字母。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价值正如徐云所说的那样,属于一个有下限的兜底项目。

后世相当多通讯方面的成果都源自CMB的研究,比如遥遥领先的CN117119540A技术,就运用了CMB的相关成果。

至于它的上限那就很高了。

有可能改变天体物理教科书的厚度,有可能让热力学教授多几堂教学内容,也可能诞生几项诺贝尔物理学奖。

它的上限就像是一个刚刚出道潜力无限的球员,可能成长到梅罗级别,也可能是罗伊斯穆勒,具体只能看自己的努力和运气。

诚然。

虽然CMB无法探测宇宙形成38万年之前的事情,但问题是更早之前的事件已经由原初引力波项目负责了——原初引力波蕴含着暴胀时期也就是宇宙诞生后 10^-30秒的物理信息。

CMB研究的是宇宙中诞生的第一束光,这部分的意义同样非同寻常。

再举个例子。

好比你买了一套刚封顶开售的毛坯房,房子收房前打地基盖楼的工作就相当于宇宙的暴涨时期,这部分有收房报告有工地执行记录可以查询,而你作为房主,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装修这套房子,如何开始今后的生活——这部分就是CMB的范畴。

没有验收报告(不搞清原初引力波)肯定没人敢买这房子,不装修(不研究CMB)则无法进行后续的入住。

二者都很重要,缺一不可,但彼此其实是不冲突的。

“通信技术?”

听到徐云说出的这个词,杨振宁忍不住疑惑的皱起了眉头:

“小徐,现在跨洋电话都已经能实现了,这项技术有那么重要吗?”

徐云笑了笑:

“当然,这项技术或许在几十年后,会成为国家的命门呢。”

也不知道是不是专业出入较大的原因。

当世理论物理位列前几的杨振宁,在对通讯技术的判断上却存在着比较明显的误差——这是原本历史中就存在的情况。

75年的时候他和罗伯特·卡恩也就是TCP/IP协议的研发者聊过一次天,当时他便对通信技术表达了不太乐观的看法。

尽管当时已经出现了卫星通讯的概念,但他认为宇宙那么大,这【不是一块有必要争夺的资源领域,没人会去抢头顶上的星光】。

当然了。

杨振宁之所以做出这种判断,很大部分在于他在政治敏感性这块还是有点低——否则他也不会在71年的时候就回国访问了。

加之杨振宁亲身经历过海对面放回留学生的事情,当时哪怕是陆光达钱五师这样的顶尖学者,海对面也至多是软禁迫害,没有达到下死手的程度——你说这是海对面尚存良心也好,注重面子或者没把兔子们当对手也罢,总之在既定事实上确实没有那么极端。

这种心理落到比较原始的通信技术上,就让杨振宁产生了一种【这玩意儿没啥争夺价值】的误解。

不过后来的事实发展,证明了这位物理大佬在通讯这块确实产生了误判。

通信技术在2023年已然是一块兔子们和华夏竞争的主战场,海对面诸如星链的战略实施之下,头顶的卫星轨道都快拥挤的和七十年代魔都的老弄堂一样了。

好在杨振宁除此以外并没有添加什么有倾向的看法,否则这事儿在后世多半会成为黑粉攻讦他的武器之一。

同时考虑到这事儿很难通过言语去说服杨振宁,因此徐云并没有在这事情上费太多的口舌。

时间,自会证明一切。

随后徐云深吸一口气,再次看了眼墙上的时钟:

“好了,杨先生,通讯技术的价值与否,我相信您今后应该有机会亲身判断的。”

“所以咱们不如把话题还是拉回原处吧,不知您现在对于红岸基地的立项逻辑还有什么疑问吗?”

杨振宁微微皱起了眉头。

令他皱眉的原因并不是徐云的这番话,而是他从徐云话里感受到的一股很微妙的情绪。

仿佛像是一位到商店里买烟的过路客,付钱的时候和老板相谈甚欢的聊了一会儿天,接着就要准备离开店铺继续上路了。

奇怪.自己怎么会有这种古怪的念头。

于是杨振宁连忙甩了甩脑袋,将这股莫名的想法抛到了脑后:

“小徐,我没问题了,不过这个项目的立项文件.”

“立项文件您就放心吧。”

徐云很是自信的笑了笑,解释道:

“这件事组织上的领导们都已经知道了,不出意外的话,您到首都和大领导聊天的时候他们就会提到这事儿。”

“至于项目资金和规划红岸基地的建筑面积可能会比较大,我估摸着应该是今年年中动工,一年到一年半基本建设完毕的样子吧。”

“当然了,这只是我个人在理论上得出的猜测,具体的执行时间还有效率都要要以现实为准。”

“如果按照21咳咳,按照以往一些项目的进度,这个时间说不定还会更快一些。”

杨振宁理解的点了点头,又说道:

“明白,对了,小徐同志,你现在也在首都吗?”

说来也巧。

这时候的电话信号忽然出现了些许波动,因此徐云的回答在杨振宁听起来似乎有点儿缥缈:

“我啊.我不在首都,具体的情况估计过段时间您就会知道了。”

杨振宁闻言张了张嘴,下意识就想问什么时候能见到徐云——他对于徐云的好奇心是愈发浓郁了。

不过最终他还是克制住了这个冲动,毕竟此时他的审查都还没过,问这个问题必然不会得到任何结果:

“好吧,小徐,既然如此,希望我们能有见面的一天吧。”

“电话交流的再深入,也不如面对面泡上一杯茶聊天过瘾。”

电话对头的徐云沉默了几秒钟:

“会有机会的,杨先生。”

杨振宁点了点头,长时间的交流与计算让他下意识的打了个哈欠:

“小徐,如今时间已经哦,都已经快十二点半了。”

“另外咱们该聊的也聊的差不多了,你看不如今天就先到此为止?”

徐云对此自无异议:

“没问题。”

“好,那我就先挂了,再见。”

“.再见。”

注:

月末最后几天了,大家来点月票呗,不投过期了,这个月承诺的15万字已经做到了其中有很多天还是7.8000字章节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