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科幻 > 走进不科学 > 第六百七十三章 两尊神仙的偶遇

走进不科学 第六百七十三章 两尊神仙的偶遇

作者:新手钓鱼人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2-12 00:08:17 来源:平板电子书

数天后。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访客接待所。

嘀铃铃——

听到床边闹钟的欢腾声,原本还有些睡意的李景均唰的一下便张开了眼。

啪嗒——

他先是伸手按下闹钟的rdquo键,在屋中重归寂静的同时,整个人也顺势挪动身子倚到了床头的靠垫上。

今年刚满五十岁的李景均睡眠质量一直都不是很好,每天醒来之后有好一会儿人都是懵懵的。

不过在注意到闹钟旁日历上的时间后,李景均身子顿时微微一震,整个人瞬间清醒了过来。

只见此时此刻,日历上赫然显示着一个时间:

xxx年10月28日,星期三。

也就是.

《Physical Review Letters》期刊发布的日子!

于是李景均迅速翻身下了床,穿戴好衣物并且洗漱完毕离开了房间。

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担任过教授的同学应该都知道。

伯克利分校的访客接待所虽然挂着‘接待所’这三个字,但它其实是一家非常高档的酒店——带着旋转门的那种。

要知道。

在眼下这个时期旋转门可不是后世那类的大路货,虽然这玩意儿早在19世纪就被发明了出来,但早期的旋转门其实是没有红外感应装置的。

也就是说那类旋转门只会不停地在进行旋转,无法分辨是否有客人出入。

而伯克利分校的这家访客招待所的旋转门则配有微波雷达和红外传感器,是伯克利分校重金打造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同时由于伯克利分校是在美华人最大的聚集点之一,所以校方还很贴心的提供起了中餐和筷子——虽然只有小米粥油条等数样菜品,但也算是有一定的照顾色彩了。

例如李景均取餐的时候就见到了几个三哥在吐槽没有咖喱和鹰嘴豆,看起来颇有些不服气的样子。

当然了。

如果徐云此时能够在场,他的感触多半会更深一些。

毕竟

在他穿越来的后世,伯克利分校这家访客接待所的配餐和现在是完全反过来的——除了欧美早餐外只提供印餐,中餐已然不见了踪影。

这也能侧面反应两个时期留美科学家的能力问题,只有你能力够高,人家才会对你表示尊敬。

随后李景均打了碗小米粥、一个鸡蛋和一碟花生米,选了个比较僻静的位置坐下吃了起来。

结果刚吃了没一会儿。

李景均的耳边便响起了一道声音:

“景均兄,早上好啊。”

李景均顺势转过头,发现小杨正端着一副餐盘站在他身边,看起来也都是准备找个位置吃早餐的架势。

李景均见状连忙放下筷子,拿起餐布擦了擦手:

“小杨,你也醒了?”

如今的李景均和小杨都不在伯克利分校工作,因此前几天便被陈省身暂时安排到了接待所。

至于陈省身则住在学校的职工小区,距离这里二十多分钟的车程。

听到李景均的话。

小杨客气的点了点头:

“嗯,刚醒。”

李景均一边招呼他坐下,一边笑着问道:

“小杨,怎么样,昨天睡得还行吧?”

小杨闻言嘴角露出了一丝苦笑,食指点了点自己的黑眼圈:

“景均兄,您瞧我这黑眼圈,都快和滚滚有的一拼了,你说我能睡得好吗?”

李景均哈哈笑了两声。

今天可是《Physical Review Letters》发刊的日子,有了首都的那封信在前,要说不紧张是不可能得。

他其实也和小杨差不多,只不过他的年纪比小杨更大,所以有些疲态在脸上没有那么明显罢了。

接着李景均夹起颗花生米放到嘴里嚼了嚼,对小杨问道:

“小杨,《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一般今天几点发刊?”

小杨想了想,解释道:

“规则上是周三中午12点发刊,不过这通常指的是零售时间。”

“像伯克利分校这类实现订购过期刊的单位,期刊那边往往会提早一些就送到期刊收发室,正常来说九点十点就有可能收到了。”

李景均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虽然他是一位生物化学方面的顶级大佬,但相关领域内大多都是双月刊,周刊这种时间比较精确的刊种确实缺乏足够的了解经验。

他还以为自己和小杨要在今天去哪个报刊亭花钱买论文呢,甚至还准备好了一些零钱.

当然了。

这种糗事儿他是肯定不会和小杨说的,很快便又正常的扒拉起了稀饭。

十多分钟后。

小杨看了眼二人面前空空如也的餐盘,主动说道:

“景均兄,要不我们现在就出发?”

李景均拿起张纸擦了擦嘴角:

“没问题。”

随后二人很快来到了招待所大堂也就是旋转门入口处,找到了陈省身事先为他们安排好的司机,很快车子迅速驶离了招待所。

十五分钟后。

刺啦——

车子稳稳的停到了一栋三层的幽静小楼外。

李景均和小杨相继了下车。

二人双脚落地还没站稳呢,小楼内便传来了陈省身的声音:

“景均兄!小杨!”

只见陈省身迈着大步从小楼中走了出来,一直到二人的身边方才停下脚步:

“怎么样,吃了吗?”

李景均和小杨相视一笑,得,又是标准的华夏问候语

随后三人简单寒暄了几句,李景均便忍不住看了眼建筑内,问道:

“省身兄,新期刊到了吗?”

陈省身点点头,一边拉住一人的手朝建筑内走了进去:

“嗯,刚到了一批新期刊,不过数量有好几百本,现在收发室的员工们还在分类呢。”

“不过我已经和他们几个人交代了,要是分拣到了《Physical Review Letters》这册期刊就把它先给我。”

伯克利分校作为加州大学的一个核心分支,在论文这块基本上都是满经费订阅的情况。

尽管这年头的论文大多都是月刊或者双月刊,但架不住满定后的期刊数量实在是太多了。

加上有些期刊一次性要多订很多本分给各个学院,所以收发室每天都要处理数以百计甚至更多的期刊杂志。

这些期刊大多经由旧金山湾区打包处理,然后跟快递似的一路暴力分拣到的学校。

当然了。

如果你真想要第一时间掌握当天发布的期刊,还可以托人用传真的方式进行远距离传递,不过这种操作通常都是要正式发刊后才能进行,时间上未必就比分拣快多少。

当三人走进收发室所在的这栋建筑的时候,边上的过道上同样还站着七八位不同年龄的男男女女。

“这些也都是过来领取期刊的讲师或者教授。”

陈省身一边走一边用【中文加密】的方式小声的介绍着其他人的身份:

“那位长头发的女士叫做温蒂,一位意大利的音乐老师,上个星期我做了份猪血披萨后她就不怎么理我了.”

“那个白衣服的老爷子叫做班扬明,看衣服就知道是高卢人.”

过了片刻。

陈省身引着二人来到了一位最角落的外国人男子面前,用英文对李景均和小杨说道:

“景均兄,小杨,和你们介绍一下,这位是史蒂文·温伯格先生。”

“史蒂文是康奈尔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了两年博士后,去年刚成为伯利克的讲师。”

“史蒂文,这两位是我的同胞,李景均教授和杨振宁教授。”

温伯格原本正很安静的在看着一本书呢,闻言先是愣了两秒钟,旋即大喜的看向了小杨:

“杨先生,真的是你啊!久仰了!”

小杨乐呵呵的与他握了握手,表情不算生分但也谈不上热情。

毕竟这样的场景他在获得诺奖后见过太多太多次了,已经养成了一颗基本的平常心。

史蒂文·温伯格。

这个名字小杨和李景均都没有听说过,看他这年龄估摸着也接近三十了,到现在才刚当上伯克利的讲师,今后有耀眼成就的概率说实话并不大。

双方分开手后。

温伯格却没有停下交流的想法,而是从身上掏出了一本小册子和一把笔:

“杨先生,我能和你聊聊对称性的一些问题吗?”

小杨眨了眨眼:

“对称性?”

温伯格用力点了点头:

“没错,特别是SU(2)×SU(2)的结构应用方面的一些问题。”

这一次。

小杨看向温伯格的目光总算带上了一些.好奇。

众所周知。

小杨和小李虽然联名获得过诺奖,但是他们得到诺奖的成果是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

所以一般人想和小杨聊天啊、搭上关系啊的时候,通常都会聊宇称不守恒的一些内容。

但温伯格却不一样。

他一开口就是SU(2)×SU(2)的结构应用,这可是涉及到了另一个框架的概念了。

于是小杨很快也来了兴致,对温伯格问道:

“史蒂夫先生,你对SU(2)的轮乘变化也有研究?”

温伯格再次兴奋的嗯了一声,他没想到自己上个礼拜思考的问题就能遇到当事人:

“我前一段时间一直在研究弱电对称破缺,我发现按照您的杨-米尔斯框架下进行计算,拉氏量的标量部分会多出两个很奇怪的带电比值。”

“后来我又沿袭了强子中的盖尔曼-西岛关系Y=2(QT3),其中Y是hypercharge而不是weak hypercharge, T3也是flavor symmetry SU(2)的isospin而不是weak isospin,但是似乎依旧有些不对劲”

小杨闻言哦了一声,朝温伯格伸出了手:

“可以给我看看吗?”

温伯格连忙将小本子递到了小杨面前。

小杨找了个更加偏僻的位置坐了下去,用翘二郎腿的姿势开始做起了分析。

陈省身和李景均见状,眼中同时闪过了些许讶异。

作为小杨的忘年交,无论是陈省身还是李景均与小杨结识的时间都已经超过了十年,对于这位好友的性格也算是知根知底。

说实话,他们不是没见过小杨认真的时候,但那些时候小杨对面坐的基本上都是欧美顶尖的物理大佬。

这个年轻人几句话就能将小杨的兴致给挑动到这程度.有操作的呀。

“.”

就这样。

过了几分钟。

小杨方才再次放下了笔,眼中闪过了一丝凝重:

“奇怪.确实多了两个带电比值。”

“如果用常规方法的话拉氏量中的汤川作用部分会将他们抵消,但用我和米尔斯老师推导出来的框架计算却又极其明显.这里应该有个什么东西。”

温伯格赞同的点了点头。

这是一个非普世性的现象,所以必然是哪个理论角落存在着某个未被发现的东西。

只是目前比较棘手的地方在于怎么确定这个东西的“身份”,又怎么明确它的物理意义。

同时比起温伯格,小杨的心中还有另一个预感:

这或许是补全杨-米尔斯框架的契机!

他和米尔斯推导出的杨-米尔斯初版框架有问题,这是整个物理学界都很了解的事情。

小杨和米尔斯最早构建这个框架的目的只是补充出一个规范理论,这是一个很自然的数学延伸。

规范理论早在19世纪的电动力学里就有,但人们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仅仅只是视为一种数学技巧罢了。

所以这些年小杨本人其实也一直在试着优化这个框架,比如说他去年去掉了累赘的场变量的自由度,今年年初引入了达朗贝尔算符等等

而眼下温伯格提出的这个问题,便或许是又一次优化的机会。

想到这里。

小杨缓缓合上了面前的笔记本,在脑海中过了一遍已经被自己记住的内容,方才将笔记本还给了温伯格:

“史蒂夫先生,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具备探讨加之,如果可以的话能给我个你的联系方式吗?”

温伯格愣了两秒钟,旋即眼中便爆出了极其兴奋的光芒。

杨先生.居然找自己要联系方式了?

咕噜——

随后温伯格重重咽了口唾沫,将笔记本翻到最后的空白一页,飞快的写下了几行字:

“杨先生,这是我的收件地址,下边是我的电报和传真号码.”

小杨再次笑吟吟的将这张纸接过,对折后放到了自己的胸前内袋中。

接着他张了张嘴,似乎想要说些什么:

“那么.”

结果话没出口。

不远处的一间房门便被啪的一下打开了,一个梳着卷发的黑人女子从中探出了脑袋:

“哈喽,先生们,《Physical Review Letters》已经找到了!”

注:

体温36.7了,现在的问题依旧是嘴巴巨苦还有腰痛,争取三天内调整完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