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科幻 > 走进不科学 > 第六百七十二章 有说服力的证据

走进不科学 第六百七十二章 有说服力的证据

作者:新手钓鱼人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2-12 00:08:17 来源:平板电子书

召集了多少人了?

听到小杨的这个问题。

李景均下意识又看了眼坐在一旁的陈省身。

发现这位数学大佬此时的脸上同样带着些许好奇后他便顿了顿,说道:

“不瞒两位,目前被召集.也就是同意回国的同胞数量不是很多,包括我也只有九人而已。”

“九个人?”

陈省身眨了眨眼,问道:

“都是谁?”

李景均也没打算藏着掖着,当即掰持着手指点数了起来:

“除了我之外还有芝加哥大学的崔琦,伯克利大学的林刚教授,加州理工的方致同和王梦芸夫妇”

李景均零零散散说了八个名字,除了其中个别人外,陈省身和小杨基本上都没听说过剩下的人名。

接着陈省身的食指在桌面上敲了敲,追问道:

“景均兄,那么还在考虑中的呢?那都有谁?”

“考虑中的啊.”

李景均重复了一遍问题,嘴角扯出了一丝不知道是无奈还是满意的笑容:

“那可就多啦,比如钱学榘教授、李耀滋教授、林家翘教授等等”

这一次。

从李景均口中说出的人物名字分量,就要比之前的大上许多了。

比如钱学榘。

这个名字读起来可能有些拗口,但此人的来头可不一般——他是钱五师的堂弟,未来诺贝尔奖得主钱永健的父亲。

钱学榘留美的时候同样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后来成为了波音公司的高级工程顾问。

虽然他的能力与钱五师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但同样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顶尖人才。

当然了。

说起钱学榘,还有一件事显然不得不提。

那就是他儿子钱永健获得诺奖时的言论。

钱永健在2008年的时候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当时兔子们正值奥运会年份,便有很多媒体大肆炒作起了钱永健的华夏血统。

然而在某次一位华夏女记者问他获奖后准不准备回国发展的时候,钱永健却回了一句话:

【我生在海对面,长在海对面,我是美国科学家,你让我回哪国?】

【虽然我身上流淌着中国的血统,但我仍是一位美国科学家,血统不能决定我的身份。】

这句话让钱永健遭到了很大的舆论抨击,网上铺天盖地都在diss他白眼狼,很多人恨不得给他扎个小人。

但这事儿怎么说呢其实本身就是一桩糊涂账。

因为钱永健从一开始就出生于海对面,从小受到的也是美式教育,吃的是牛排是沙拉,整个人至死都没有回过华夏一趟.

他甚至连钱五师和钱五师的儿子钱永刚都没见过一次面,彼此间只打过几次电话罢了。

这种情况下你和他去扯血统认同、去扯他钱五师侄子的身份这本身就是有点问题的。

整件事中真正遗憾的并不是所谓钱永健“数典忘祖”的行为,而是很多人.或者说媒体自那之后还是不长记性,老喜欢去热脸贴人家的冷屁股。

当然了。

如今的钱永健方才九岁,如果钱学榘能够将他带回华夏,有些事情可能就不一样了。

而除了钱学榘外。

剩下的李耀滋和林家翘也都是不可多得的华人顶尖科学家。

李耀滋是著名的流体力学专家,名气一度可以与老郭相媲美,后来还担任了全美华人协会会长。

赴美求学期间,李耀滋还创造了一个在两年之内拿下硕、博两个学位的“神话”:

1938年获得了MIT硕士学位,次年仅用9个月时间就拿下了博士学位。

可惜建国后犹豫顾虑所谓“出身”问题,李耀滋曾经多次想要回国但最终都没有下定决心。

不过即便如此他也依旧没有前往4V为物流工作,并在往后余生一直在推动着统一大业的进行。

如今有这么封来自首都的信件在面前,李耀滋犹疑不定也是正常的。

随后陈省身想了想,又报出了几个名字:

“景均兄,那么李卓皓、健雄、肇中还有政道他们呢?”

李景均摇了摇头:

“前面三位已经明确表示不回国了,至于政道他没有给我任何答复。”

听到李景均这番话准确来说是听到“政道”这个名字的时候。

小杨忍不住冷哼了一声。

华夏有个成语,叫做兄弟阋墙。

而在物理学界中要说哪对科学家最符合这个成语,那么小杨和小李显然是冠军的有力竞争者。

他们共同获得了诺贝奖,但却在获奖后分道扬镳,哪怕在2023年都没有和好。

并且很有意思的是。

二人闹翻的原因彼此各执一词,自传中对于这件事描述的互相矛盾,他人的佐证也互相矛盾,即便在后世都属于一个未解之谜。

目前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二人矛盾直接的爆发点就是论文的署名先后问题。

小李想要将自己的名字写在前边,理由是国际惯例都是按照字母排序的。

小杨则认为他的贡献比较大,应该把自己的署名排在前面——因为小杨的数学功底确实要强过小李很多。

具体的时间节点大概是这样的:

双方在1952年的三篇论文中对署名先后发生了一些口角,1955年双方写下了宇称不守恒论文,论文发布时双方对署名先后爆发过一次很激烈的争吵。

1957年,二人获得诺奖。

1962年,《纽约客》杂志刊登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讲了一些杨李二人从合作到获奖的经历。

文章中小李说了一句话:

“对宇称不守恒理论的突破是我一人所为,与杨无关。”

至此以后,二人彻底决裂。

接着在1970年。

小李发表了一篇题目叫《弱相互作用的历史》的演讲,后整理为演讲录。

在这篇文章里面小李提出,他本人是“宇称不守恒”的最大功臣,却对小杨的作用几乎不提,而且多次暗示小杨在发明过程之中无关紧要。

1983年的时候。

为了澄清事实,反驳小李的说法,小杨在他的《论文选集》中的评注里,提到了小李在1970年的那篇文章。

他指出小李回避二人合作共同创造的事实,把功劳都揽到身上。

后来小李为了反击,和好友季承也就是季羡林之子,合作完成了一部《小李传》。

也正是这部传记,让杨李二人的矛盾彻底为世人所知。

如今杨李二人的矛盾在海对面的华人物理圈内并不算什么大秘密,所以听到小李的名字后,小杨便忍不住用冷哼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

李景均和陈省身对于杨李的矛盾知之已久,不过这种学术上的事儿外人也不太好掺和,所以两人只是彼此对视了一眼,嘴角扯出一丝苦笑便不再说话。

接着陈省身顿了顿,重新换了个话题:

“景均,除了小李之外,其他三位都是什么拒绝的理由?”

陈省身刚才问过四个名字,除了李政道之外的三人分别是李卓皓、吴健雄和丁肇中,三人也都是华人科学家中的翘楚。

其中李卓皓是生物化学家,世界上首次发现并合成人体生长激素,被誉为“荷尔蒙之父”。

吴健雄和丁肇中就不必多说了,前者是人类科研史上最杰出的女性之一,后者则是知名的理论物理大佬。

“他们三个啊”

李景均苦笑着摇了摇头:

“他们的关系都比较靠近对岸那边,不是对岸大学的客座教授,就是对岸研究院的荣誉院士。”

“所以他们在立场上就相对和国内有些不契合,再加上他们已经入籍了海对面,所以就推脱不回了。”

接着李景均沉默了几秒钟,又补充了一句:

“其他一些不愿回国的科学家或者留学生基本上也都是类似的理由,只不过有些人确实有这顾虑,有些人则是贪图海对面的生活所以找的借口罢了。”

陈省身有些沉重的点了点头。

早先提及过。

如今待在海对面的华夏人才基本上都是庚款留学生,这可是由物流集团全程独自操持的项目。

更别说那些有资格被推选为留学生的人才大多也接受的是“XX大学”之类的教育,他们很多人的亲朋故友当年也都跟着一起撤离到了对岸。

这种情况下他们未必有钱永健那么“绝情”,但硬要说和华夏大陆有多亲近倒也真谈不上。

同时这年头外媒的一些妖魔化手段也切实影响到了这些人才的认知,不少人都很担心自己回国就会被抓起来送到大西北去喂驴

所以像吴健雄、丁肇中这类已经入籍的美籍华裔科学家,作出拒绝的选择并不意外。

实际上。

如果李景均晚上半年.不,晚上三个月来找陈省身,届时已经入籍海对面的陈省身恐怕也不会像现在这样轻松。

“景均兄。”

过了一会儿,一直没怎么说话的小杨又开口了:

“景均兄,如果国内真的能像你说的那样,给大多数原因回国的同胞提供合适的科研岗位,我相信应该会有很多人心动。”

“但是.俗话讲得好,口说无凭,光是这么一个口头性的承诺,恐怕没太多人会相信吧?”

“毕竟十年前光亚他们回国时的口号还是为祖国和人民吃苦呢,如今十年过后就有安置每个人专业的环境至少我认为应该要再拿出点说服力强的东西才行吧?”

听闻此言。

陈省身的脸上亦是浮现出了赞同之色。

在十年前的那次归回热潮之后。

如今还在海对面的华夏科学家基本上分成了三种情况:

第一类是十年前还在读书、想归回也有心无力的留学生。

这部分留学生的数量还是有一些的,但基本上在物理界内的地位暂时都不高——毕竟如今他们也就刚毕业了几年。

李景均最早提到的那九位愿意回国的留学生,便基本上都属于这种情况。

第二类则是铁了心要留在海对面的科学家,他们有的是土生土长的海对面人,有的则是很早就签了入籍协议移民了。

第三类则是抱有各种顾虑所以一开始没下决心的华夏学者。

他们中有的是心系国家但顾虑立场问题,比如说早先提及的李耀滋。

还有一些则是担心自己要转职到陌生的工作领域,这部分绝大多数都是理论物理的学者。

毕竟谁都知道眼下这个时期的华夏缺乏理论物理的土壤,这批学者抱有这种顾虑是正常的。

十年前如此,十年后同样如此。

更别说十年前留学生回国的事儿可要比现在的声势大多了,朱光亚、华罗庚等一大堆知名留学生站台,还写下了热血十足的《公开信》。

如今出面的却只有李景均一人,诚然,这目前的国际形势有一定关系,但至少说服力上还是有些欠缺的。

至少

要给他们看到一些证据吧?

说句可能有点直白的话,如果光听李景均一席话就愿意回国,很多科学家也不会滞留到现在了。

而在小杨对面。

听到他的这个问题,李景均同样面色严峻的摸了摸下巴:

“小杨,说实话,如果你要我拿出证据做证明,我现在肯定是拿不出来的——如果没有这封亲笔信,我估摸着这时候也在怀疑呢。”

“不过在收到这封信的时候,寄信人还塞给了我一张小纸条。”

“小纸条?”

陈省身顿时来了兴趣:

“上头写的什么?”

李景均看了他一眼:

“难以下决心者,可看下期《Physical Review Letter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陈省身眨了眨眼,转头看向了一旁的小杨:

“小杨,如果我没记错,这应该是你们物理界的一本期刊?”

小杨作为顶尖物理学家,对于海对面的各大期刊还是很了解的,随口便给出了对应的信息:

“对,刚成立两年半的一家期刊,隶属于APS,不过成立至今销量和论文数量都不是很多。”

“论文的总编叫做古兹密特,当年参加过曼哈顿计划,我和他有一面之交。”

说罢。

小杨便于陈省身再次对望了一眼,二人都从彼此脸上看出了些许茫然。

大陆那边用来说服留美科学家的证据和《Physical Review Letters》有什么关系?

随后陈省身摸了摸下巴,猜测道:

“莫非是下一期的《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会有来自华夏的论文发布?”

“可就算是有论文登刊,那和咱们回不回国又有什么关系呢?”

“莫非.”

陈省身的这番话没有说完,不过小杨和李景均都理解了他想要表述的意思:

莫非华夏方面指望用一篇论文的成果,就证明如今华夏国内可以对每个科学家做到物尽其用?

实话实说。

这个解释并不难猜到,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解释。

但是它为真的可能性.却太低太低了。

靠着一篇论文就能让最少数十位犹豫过一次但最终没有回国的留美人才下定决心回归故土,它的质量得高到多离谱?

客观来说,物理史上不是没出现过这种级数的论文。

比如说《Mathematical Principles of Natural Philosophy》.也就是1687年小牛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定律的论文,奠定了现代经典物理学的基础。

还有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的理论,包括光速不变原理和质能等价原理的论文,推动了现代物理学的发展。

以及海森堡那篇提出了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论文,开启了量子力学的发展。

另外还有1972年的那篇【more is different】,公认的凝聚态物理开山之作。

但是

这类论文虽然存在,可却并不常见。

三百多年的近代物理史中,能够有这种级数影响力的论文顶多也就十篇而已。

有些论文彼此之间的时间跨度,甚至要比一个普通人的寿命还长。

这种情况下一穷二白的华夏居然在暗示自己可以拿出这种级数的论文,这怎么能不让陈省身等人惊讶呢?

想到这里。

陈省身又意识到了什么,转头对小杨问道:

“小杨,《Physical Review Letters》这个期刊多久发刊一次?月刊还是双月刊?”

月刊的概念自必不说,双月刊指的则是两个月发表一次,也是这个时代比较常见的一种发刊方式。

不过小杨闻言则摇了摇头,解释道:

“都不是,这种期刊是一种比较新颖的‘快报’,所以它的发布时间是周刊也就是每周一次。”

“届时他们提前会把期刊铺货和寄送到订阅单位手中——虽然《Physical Review Letters》的销量惨淡,但毕竟挂靠的是APS,所以物流资源方面还是很充足的。”

“周刊么”

陈省身的眼神闪动了一下,继续问道:

“下周是什么时候发刊?”

小杨沉默了几秒钟,接着报出了一个数字:

“下个.礼拜三。”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