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我在三国骑砍无双 > 第792章 群臣激辩国策,苏曜力推均田,忠诚终获回报(合5K4)

傍晚,安邑城。

与城中喧嚣欢呼的场面相反,郡守府中一片沉寂。

在听到苏曜说均田一词之后,众人脸上皆露出震惊惶恐之色。

井田和屯田,身为饱读经文的士人,他们都很清楚。

而这均田则是闻所未闻,顾名思义

“难道大将军是想要平分天下土地吗?”

司马朗惊呼一声。

这屯田在他看来都是有失偏颇的行为,如今再听闻“均田”一说,脑海中第一时间浮现出的便是将天下土地不分贵贱、不论贫富,平均分配给每一个人。

这个念头一旦升起,他的心脏便不受控制地剧烈跳动起来,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与惶然在心底蔓延。

“万万不可啊大将军!”

司马朗声音发颤,忙不迭说:

“朗以为天下土崩之势,由秦灭五等爵之制,而郡国无蒐狩习战之备故也。”

“今虽五等未可复行,但大将军广置卫所,屯兵地方,也不失为好事一件。”

“但均田之说,却亘古未闻!”

说话间,司马朗面色激动,手舞足蹈说:

“古圣之道,乃井田之制,昔周公制礼乐,依循井田,天下大治,成周八百年盛世,此乃万世楷模也。”

“想那时是邻里相助,出入相友,守望相互,疾病相扶持,百姓安居乐业,风俗淳朴。”

“而经秦汉之后,土地在民间世代相传,为累世之业,难中夺之,是以至今井田不复之有,方才有今乱世不治之厄。”

“如今大将军赫赫武功,破贼寇,除奸妄,收官田无数,再加之民人离散,土业无主多矣,正该及时恢复井田,以铸万世之基也!”

井田,没错。

司马朗虽然为人宽厚,处事得体,非迂腐之人,但是他的意识形态却是标准的崇古派儒者。

不过这其实也很正常。

两汉延续至今,王朝积弊繁多,天下有识之人无不竭尽全力,寻找救国治国之策。

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便成为世之正统。

儒家思想的核心便是以礼乐治天下,表现在敬天、法祖、崇圣之上。

因此,厚古薄今之风甚重,其言必称尧舜,认为上古圣贤们所制定的制度与道德准则,是解决当下一切问题的不二法门。

这司马朗便是其中代表,只不过嘛.

“井田之说,恐不可行。”

说话的乃是荀攸。

同为儒生,显然他并非司马朗那般的崇古之人,原因也很简单:

“伯达推崇井田制,其心可鉴,然古制虽好,却未必适用于当下。”

只见荀攸走上前来,目光凝重的从众人脸上扫过,摇了摇头,缓缓开口:

“昔年王莽篡汉,一心复古,推行王田之制,欲仿井田之法,将天下田亩收归国有,再按人口重新分配,美其名曰‘王田’。”

“其禁止土地买卖,意图借此解决土地兼并之弊,重现上古太平盛世。”

他微微顿了顿,语气愈发沉重:

“当时,王莽是打着恢复古圣之道的旗号,天下士人拥护者众,可结果呢?大家都知道的:此制一颁,那是天下大乱!”

“那些世家豪强大族,本就视土地为命根子,怎肯轻易交出手中田产?他们明里暗里抵制,使得政令难以推行。”

“而普通百姓,虽初闻能得田产,满心欢喜,可实际执行过程中,贪官污吏们上下其手,随意丈量土地,强行剥夺百姓私产,致使民怨沸腾。”

“王莽托古改制,非但没能解决积弊,反而让本就动荡的局势雪上加霜,最终天下揭竿而起,新朝短短数年便土崩瓦解。”

荀攸看向苏曜,眼中满是忧虑:

“大将军,如今您欲行均田,虽不知其与王田制有何不同,但仅是触动土地这一根本,便必须慎之又慎,若不能吸取王莽的教训,只怕重蹈覆辙,引发更大的祸乱啊。”

“大将军拳拳爱民之心,某深感佩服,但荀先生所言确有道理啊。”

荀攸说完后,卫觊也站了出来,他拱着手,小心翼翼的表示反对:

“且不说那些世家大族会如何抵制,单是这土地丈量、分配的细则,便繁杂无比。”

“天下之大,土地肥瘦、优劣各异,又该如何制定出一套公平公正的分配标准?”

“倘若有所差池,便会引发新的纷争,还望大将军慎重行事啊。”

“好家伙,我一句话,你们三个人能回我这么多。”

面对这重重反对之声,苏曜面色平静,将目光转向一直沉默的郭嘉和王凌:

“你们两个又怎么看?”

“也觉得我在异想天开?”

两人对视一眼,皆露出一丝苦笑之色。

两人身为苏曜一手提拔的亲信,这时候自然不会反对苏曜。

但是,你要说他们对这所谓均田有什么信心,那也纯是扯淡。

于是乎想了一下,王凌率先开口:

“大将军,军国大事,凌不敢妄言,只是此事关乎重大,牵扯各方利益,推行起来恐有诸多阻碍。”

“不过,只要大将军决定了,那凌定当全力支持。”

王凌说的直白,郭嘉就滑头了许多:

“嘉以为,大将军既然提出均田,必是深思熟虑后的决策,比之屯田更有益处,还望大将军明示。”

苏曜见两人态度,轻笑一声讲道:

“我所谓均田,并非是简单的平分土地,而是有一套完整的制度设计。”

说罢,苏曜他站起身来,目光扫过之前发言的司马朗、荀攸等人,缓缓说道:

“诸位所言之困难,我又如何不知呢?”

“古人云:智者因时而变,明者随事而制,治国之道亦当如此。”

“井田制虽好,但那是先周之时的国策,至今时过境迁,业已不适应当今时代,那王莽托古改制的惨败便是其明证。”

“但是,其中土地国有以及抑制兼并的思路,仍有可取之处。”

说话间,苏曜闭上眼,看了眼自己系统里政策的简介,侃侃而谈:

“我所谓之均田,便是在汲取古制精华、考量当下局势后,精心谋划而就。”

“诸位试想,如今百姓流离失所,天下动荡不安所为何来?无外乎是贫富之差悬殊,土地兼并严重,贫者无立锥之地,富者田连阡陌。”

“此次叛乱,已经让我们亲眼看到了世家豪强的危害,他们垄断土地,欺压百姓,甚至不惜勾结外敌,谋逆作乱,若不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天下将永无宁日!”

苏曜睁开双眼,目光炯炯有神:

“而我推行的均田制,便是要打破这一局面,将无主荒地与所纳官田,按人口、劳力等因素,合理分配给无地少地的百姓,以使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

“如此,有了稳定的生活来源,百姓自然能安心生产,社会也能趋于稳定。”

“而且,有王莽先例在前,我自知改革当徐徐图之。”

“故而,这均田制眼下的核心便放在授田而非夺田之上。”

“对于那些于国有功,以及遵纪守法之人,我们不但不会强行剥夺他们的土地,还会通过清查田亩,重新进行土地确权,保护其私有权益。”

“什么?!”

“土地确权?”

“保护私有权益?”

苏曜的话把众人听得一愣一愣的,土地确权和保护私有权益,这些概念对他们来说太过新奇,一时之间竟难以理解。

也就只有王凌,听惯了苏曜那些稀奇古怪的词汇,没有过于震惊。

最终,还是司马朗皱着眉头开口:

“大将军,这土地确权,究竟又是何意啊?”

“所谓土地确权,便是明确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以及其他权利的统称。”

苏曜说完,众人脸上神情各异,多是似懂非懂之神色。

“这与那平常人家的地卷又有何不同?”荀攸问。

地卷,乃是秦汉时期土地和房屋交易的凭证。

由于当时纸张极为珍贵,地券的制作也就更为不易。

故而,当时的穷人多用木板,而富人则以石板刻制,再请当地亭长和主簿等司掌文墨的小吏见证后埋于地下,属于早期的地契和房证。

但是,他既然是早期,那自然就着其极大的局限性。

在打下了这么多地盘,也处理过很多土地分配的问题后,苏曜便一眼看出了其门道:

“现今民间所用地券,只是交易的凭证,而土地确权,是由官府出面,对所有土地进行全面清查、丈量、登记,给每一块土地都确定合法的归属,并颁发具有法律效力的地契文书。”

“这可不是简单的更新一下地券,而是建立起一套全新的、更加规范和严谨的土地管理制度。”

众人听了,若有所思,那研究土地最多的司马朗最先回过神来,眼中闪过一丝兴奋:

“大将军,如此一来,不仅能让百姓对其土地拥划分有更明确的认识,朝廷还能借此机会摸清全天下土地的底细,便于日后的赋税征收和土地调配,真乃一举多得的良策啊!”

郭嘉听了也连忙点头:

“而且,这土地确权,在我看来有效遏制土地兼并。”

“以往那些世家豪强,仗着自己在本地的权势,翻云覆雨,视地券如无物,肆意改动、侵吞百姓土地,百姓苦不堪言却又无可奈何。”

“如今通过官府出面,立契留档,明确土地归属,他们再想巧取豪夺,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面对郭嘉的兴奋,荀攸则依然眉头紧锁:

“大将军这计策虽好,但推行起来恐怕还是困难重重啊。”

主司文书工作的荀攸,几乎一眼就看到了问题所在:

“这天下土地何其之多,要进行全面清查、丈量,谈何容易,更别提每户都要立契留档需要消耗的简牍纸张了。”

“这大量的人力、物力还有时间的消耗,哪里是现在动荡时候咱们能实施起来的?”

“诸位可别忘了,眼下我们能控制的也就是这两京司州之地罢了。”

“就这中原世家和关中的世家们也未必会全心配合。”

“到时候咱们外面火还没灭,家里再生一些战火,别说推行改革了,这新朝廷能不能立住那怕还要两说。”

“依在下之间,眼下还是应以稳字当先,一切可能引起争端的政策都要不急推行,待到天下平定的时候再实施才是明智之策啊。”

苏曜静静地听完荀攸的话,并未立刻反驳,而是走到窗边,望着窗外逐渐恢复生机的安邑城,陷入了短暂的沉思。

“公达所言,不无道理。”

苏曜缓缓开口:

“推行均田制与土地确权,建立一套全新的土地管理制度,确实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非一日之功,而且可能会让本就心存不满的那些世家更加反对激进。”

“但是呢,我们也绝不能因噎废食,眼睁睁看着土地兼并的问题日益严重,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却不加以干涉。”

“这个问题绝不能拖到天下平定后才着手解决,因为土地兼并正是导致天下大乱的根源之一。”

“昔年世祖重兴汉室,挽狂澜于既倒,在短短十二年便扫平四方割据,开光武中兴,功勋卓著,功业彪炳。”

“但是,在这其中,他便是为了稳固统治,争取那些世家大族的支持在土地问题上多有妥协,以至于矛盾积累至今,终酿这不可挽回之祸也。”

言毕,苏曜转过身,目光依次扫过众人,眼神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决心:

“如今,我们绝不能重蹈覆辙!”

“倘若不趁现在我们手握兵权、民心所向的时候进行改革,日后待天下安定,世家豪强重新站稳脚跟,我们想要推行改革就更加难上加难了。”

苏曜的话语掷地有声,他的决心让在场众人皆陷入沉思之中。

率先打破沉默的是王凌。

这位年轻的锦衣卫长官,先整了整衣冠,然后单膝跪地,抱拳朗声道:

“凌才疏学浅,承蒙大将军错爱,委以重任,本不敢妄言。”

“然今闻大将军壮志雄心,倾慕不已,此真乃救万民于水火、挽大汉于将倾之良策也。”

“我锦衣卫人虽不多,却皆是忠勇之士,凌愿为大将军先驱,率麾下弟兄,深入民间,探查世家动向,但凡有敢违抗改革、暗中使坏者,定将其揪出,以正国法,为将军之志,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锦衣卫的率先表态把众人看的都是一惊。

在这次平定河内与河东的乱局中,锦衣卫的作用可谓举足轻重。

尤其是荀攸,他更是摸着胡子暗暗盘算。

大将军苏曜虽然看似行事不羁,常有跳脱之举。

但是在大事决策上,却常常多能先人一步。

这锦衣卫的设置,莫非就是为了改革而做?

那大将军这想法,怕还真不是一时兴起之事啊

一念及此,荀攸顿时就开始考虑自己是不是该变换下立场了。

而就在荀攸沉思的时候,郭嘉则又先他一步,上前说道:

“大将军高瞻远瞩,嘉深感佩服,推行均田制与土地确权,实乃扭转乾坤、解民倒悬之宏略,然荀先生所虑亦有道理。”

“故而,依嘉之见我们不妨先在河东一地试行铺开。”

“河东之地刚刚经历战争和叛乱,土地大量荒芜,世家豪强也几乎都被连根拔起,正是推行大将军政策的绝佳时机。”

“我们可以将抄没的叛党田产以及无主荒地都统筹起来,按照均田制的规则分配给百姓,同时开展土地确权工作。”

“如此一来,政策执行轻松,所耗资源也不至于无法承担,待此地初见成效后,我们再河内、洛阳,以及其他地区推行,则事半功倍也。”

政策试点,这是苏曜在过去就已经做过的事情。

对于新收服郡县,改革三权分立,开设卫所等等苏曜皆是一郡一策,防止出现剧烈动荡。

如今郭嘉提出均田制也先在河东试点,可谓正和苏曜心意,他当即赞曰:

“奉孝此计,正合吾意也!”

“河东之地,经此大乱,百废待兴,恰是新政试行的上佳之选。”

“而且,想要更好的推行均田制,吏治清明尤其重要。必须要有一批清正廉洁、熟悉农事的官员负责具体实施,确保土地分配公平公正,避免出现徇私舞弊的情况。”

“而之后开科举考试,选拔出的官员正好可以派出一部分来这里负责此事。”

“他们新官上任,尚无太多利益纠葛,更容易秉持公正之心。同时,辅以咱们现有的能臣干吏,相互配合,必能将这试点工作做好。”

“大将军英明。”

荀攸一拱手,赞叹道:

“新政初行,人心惶惶,这些新官初来乍到,行事无所顾忌,正可大刀阔斧地开展工作,而老臣们则能从旁辅佐,及时纠偏,确保新政平稳施行。”

“如此一来,既能为科举之途正名,新官经此历练之后,亦将成为新政拥磊,成为新政日后推广各地的中流砥柱。”

一见之前最反对此事的荀攸都转变了态度,众人纷纷点头,对这一安排表示赞同。

见大家终于达成共识,苏曜便立刻下令,紧锣密鼓的在河东展开新政试点工作:

“为了确保清丈田亩和人口普查的顺利展开,我意在户部之下,设统计司,专权负责此事。”

说话间,就在众人震惊的目光下,苏曜直接点名卫觊:

“河东之乱,卫氏一门立场坚定,忠心可嘉,伯觎功不可没,且素有贤明,对河东当地也甚为了解。”

“故,本将军决定,由你来担任这首任统计司司长,负责统筹河东地区的田亩与人口清查事务,你可愿担此重任?”

“我?统计司司长?!”

身为河东本地世家,在这个听众人讨论怎么打压世家豪强的会议上,他的立场不得不说是颇为尴尬的。

故而,刚刚卫觊一直是提着小心,也不怎么敢随意发表看法,生怕惹来灾祸,被人秋后算账。

结果,他万万想不到,这时居然苏曜会提起他的名字。

但很快,他眼中惊惶就被坚定与激昂所取代。

他定了定神,撩起衣摆,“扑通”一声跪地,声音洪亮且透着几分激动:

“觊才疏学浅,承蒙大将军厚爱,必当肝脑涂地,不负所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