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我在三国骑砍无双 > 第764章 河内克复,三权分立

我在三国骑砍无双 第764章 河内克复,三权分立

作者:剑从天降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0:37 来源:平板电子书

河内,乃是中原大郡。

其坐落于黄河北岸,人口稠密,经济繁荣,北缘太行山,东邻冀州,自先秦以来就是中原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

尤其是在东汉,由于关中没落,首都东迁,三河之地被朝廷重点经营,是朝廷的主要税源与兵员产地。

河内郡的收复,对苏曜来说,不仅意味着增添了一个重要的税收来源,更象征着他对洛阳周边地区的控制进一步加强。

“什么?王太守兵败被斩?”

“怎么会这么快?!”

“那大将军不就只带了两百人来吗?”

河内郡辖内的朝歌县令一脸震惊。

随着消息的传播,王匡的迅速败亡,就如同一块多米诺骨牌,很快在河内郡内引发了连锁反应。

那些原本还在观望的世家大族、郡内官员还有各地县令们,纷纷见风使舵,宣布归顺朝廷,表示愿意配合苏曜的各项政策。

苏曜深知,河内郡的平定只是开始,想要真正稳定朝局,还需要进一步巩固对地方的控制。

于是,他立刻着手对河内郡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首先,苏曜废除了河内郡原有的太守制度,分行政、司法和军事三权。

行政权归郡长,司法权归郡丞,军事权则交由当地卫所指挥也就是本地卫军中郎将负责。

这三者皆由朝廷直接任命,且相互制约,共同维护河内郡的稳定与发展。

郡长负责郡内的日常行政管理和民生事务,确保政令畅通,百姓安居乐业;郡丞则负责司法审判,维护公平正义,打击违法犯罪;卫军中郎将作为当地卫所主官,行兵帅分离。

平时,他们在地方屯田练兵,寓兵于农,守屯结合,以最大限度节省兵粮消耗。

战时,他们则接受中央大将军府的调令,由派出的统兵将帅带领,执行作战任务,负责抵御外敌,开疆拓土。

这样的三权分立制度,不仅加强了朝廷对河内郡的控制,也有效避免了权力过于集中可能导致的腐败和滥用职权问题。

同时,苏曜还设立了专门的监察机构,由锦衣卫与御史台的分署负责,对地方官员的政绩和行为进行严格的监督和考核。

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不仅加强了朝廷对河内郡的控制,也极大地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和公信力。

至此,即便苏曜不在此地,河内郡再想如王匡这般,凭太守一念之间就行割据之事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了。

苏曜深知,制度的变革只是基础,真正要让河内郡长治久安,还需要有一批忠诚可靠、能力出众的官员来执行这些政策。

因此,他在挑选河内郡的官员时,可谓是煞费苦心。

这些官员有的是他曾经的部下,有的是在讨董之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勇士,还有的是吸纳接受的来自朝廷中的精英。

郡长牵招,乃是刘备的挚友,之前随苏曜闯荡辽东,在讨董之战中也屡立战功。

不过,由于苏曜麾下能征善战者众,而且兵员从未满编,牵招在军职的晋升上速度就显得慢了一些。

这次收复河内,苏曜知牵招文武双全,出师名师,故而直接把牵招转职郡长,掌本地行政。

牵招接过郡长的任命,心中既感激动又觉责任重大。

他深知,河内郡作为中原大郡,其地位之重要不言而喻。如今自己能够肩负如此重任,为苏曜大将军分忧解难,为百姓谋福祉,这是他梦寐以求的机会。

“大将军,牵招定不辱使命,定当竭尽所能,治理好河内郡,为大将军分忧!”牵招单膝跪地,双手抱拳,向苏曜郑重承诺。

苏曜微笑着点头,拍了拍牵招的肩膀,道:“牵郡长,我相信你的能力。河内郡的未来,就交给你了。”

除了牵招外,苏曜还任命了宋宪为当地卫军中郎将。

没错,郝萌没有拿下这个职位。

虽然郝萌确实帮助他拿下王匡,但是苏曜认为,这家伙是被自己突入帅帐后才顺势而降的,忠诚度存疑,远不如自己并州的好兄弟们来的值得信任,还需要在未来继续证明自己。

于是乎,河内郡当地军事长官的正职就落到了宋宪身上。

不过郝萌作为河内本地大将,苏曜也没有亏待,让他继续担任原职校尉,作为宋宪的副官,两人一同掌管河内军务。

最后,河内掌司法的郡丞一职的人选,苏曜也没有太费脑筋,直接委托给朝廷让他们选派一个精通汉律的官员。

在任命了这些重要官员后,苏曜还特意召集了河内郡的各级官员和世家大族代表,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会议。

会议上,苏曜首先阐述了朝廷对河内郡的改革措施和未来发展规划,强调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和治理的重要性。

接着,他鼓励各级官员和世家大族代表积极建言献策,共同为河内郡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以及敦促鼓励众人,积极参加日后朝廷举办的科举考试等等。

这时候,之前归降的张承和苏曜带来的司马朗就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

两人身为河内本地知名世家,其以身垂范的支持起到了良好的表率。

不支持也不行。

司马朗的老爹还当着洛阳令,自己也在御史台里八面玲珑,虽然他们对苏曜的种种变革心存疑虑,但苏曜的兵威确实给朝廷尤其是洛阳周边带来了稳定。

这与后世董卓乱政时,中原一片大乱,司马家等中原世族纷纷逃离形成了鲜明对比。

故而,纵是他们心存疑虑,有所不满,但远远不到为此舍弃家业,公开反对的程度。

司马家如此,张家亦然。

张承本人几乎就是战场上被俘,对于苏曜的威名和手段,他有着切身的体会和深刻的认知,万万是不敢反对的。

君不见,那向雄就是因为投降慢了,闷头逃跑,最后在后门处被擒还胡言乱语,落了个满门抄斩的结局。

回想起向雄那悲惨的下场,张承等本地世家就不禁打了个寒颤。

这一下所有人都知道了,苏曜虽然年轻,但手段雷厉风行,对敌人绝不手软。

对抗是死路一条,合作还有一线生机。

既然如此,那么大家此刻自然就是一团和气,吹的是花团锦簇,全力表示支持苏曜的改革和政策。

对于这些人的小心思,苏曜其实心里也有数。

不过这不要紧。

只要这些人表面上愿意合作,能够执行他的政策,不进行武装暴动那就足够了。

毕竟,真正的权力,从来都不是靠嘴皮子说出来的,而是靠实力和手段去掌控的。

等到他的政策生效,局势稳定后,这些人再想反对,那他们也就只能是螳臂当车,不值一提了。

“诸位,本将军感谢大家的支持和信任。”苏曜站起身来,目光深邃地扫过在场的众人,声音沉稳有力,“河内郡的未来,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和付出。”

“大将军放心,我们一定会竭尽全力,不负大将军所望!”众人纷纷拱手行礼,表示将全力支持苏曜的改革和发展规划。

苏曜微微点头,心中暗自盘算着接下来的计划。

他深知,虽然河内郡已经平定,但天下的局势依然动荡不安。

各地诸侯割据一方,屡有争斗,如王匡这般心怀野心,对中央命令阳奉阴违者不知凡几。

而朝廷现在不但中央军的力量没有恢复,还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

苏曜必须与时间赛跑,在各地的反对浪潮形成之前,建立稳固的根基,保持强大的军力。

为此,在下令于河内筹集钱粮物资,并将其解运洛阳,暂解燃眉之急后,苏曜没有选择回京,而是直接将目光放到了西侧的河东郡上。

这个朝廷的盐铁基地,现在正被白波军撕裂,当地太守王邑困守郡府安邑,数年不得寸功。

这个太守既解决不了当地白波军的动乱,也无法向朝廷钱粮与物资支持。

现在王匡授首,河内克复,是时候解决河东郡的遗留问题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