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我在三国骑砍无双 > 第757章 女帝登基

我在三国骑砍无双 第757章 女帝登基

作者:剑从天降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0:37 来源:平板电子书

190年,春三月,洛阳皇城前,众官与百姓云集。

随着庄严的钟声在皇宫大殿上空回荡,万年公主的登基大典也就此正式拉开序幕。

大殿内,烛光摇曳,金碧辉煌,气氛庄重而肃穆。百官们身着朝服,整齐地排列在殿下,目光中既有敬畏也有期待。

万年公主身着华丽的凤袍,头戴九旒冕,一步步走上高台,每一步都显得那么庄重而坚定。她的脸上带着一丝紧张,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憧憬和决心。

苏曜站在一旁,身着银甲红袍,目光中闪烁着坚定和自豪。

他知道,这一刻对于万年公主来说意义非凡,也是他们共同奋斗的结果。

随着司仪的一声高喊,登基大典正式开始。

首先,是祭天仪式。

万年公主在大将军苏曜和太傅卢植以及众位大臣的陪同下,缓缓走出大殿,来到祭坛前。

她双手合十,虔诚地跪拜天地,祈求上天保佑大汉江山永固,百姓安居乐业。

祭天仪式结束后,万年公主并未返回宫廷,而是直奔太庙拜谒先祖——见命高庙。

这是历任大汉皇帝登基的必备仪式,代表着上承天命。

昔年霍光废刘贺,其中有一条罪状就是其未见命高庙,不具备皇帝的合法性。

而在见命高庙后,紧接着,万年公主便又匆匆回返宫廷,在文武百官的见证下,接过苏曜手中递来的传国玉玺和帝王玉带,这便是受皇帝玺绶——完成了即皇帝位。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百官们齐声高呼,声音震耳欲聋。

万年公主站在龙椅前,正式接受百官朝拜。

她的目光扫过众人,尤其是看到当先而立的苏曜后,心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激动。

她知道,这一刻起,她不再只是那个被保护在后宫中的公主,而是成为了史上唯一的大汉女帝,也需要努力肩负起复兴大汉的责任。

即位仪式结束后,公主正式成为女帝,然而繁琐的礼节与流程仍未结束。

为了庆祝新帝登基,接下来还有惯例的大赦和改元环节。

其中大赦天下自不必赘言,除了部分不赦之徒,大部分囚犯都将被释放回家,以彰显皇恩浩荡。

而改元这一点环节则颇多了几分争议。

本来,在去岁的那一年刘宏在世时,年号乃是中平,而刘辩即位后先改元光熹,然后十常侍之乱后又改昭宁,及至刘协登基,再改永汉,可谓一年三次改元。

最后,在刘协又失踪,皇帝之位空缺,诸大臣便商议便把之前那些光熹、昭宁和永汉的年号统统废除,改回中平。

而最关键的就是今岁公主登基,要起个响亮的年号,以博个好彩头。

为此,诸位名儒学究可谓是吵破了脑袋。

有的人不知是否是想要巴结新帝,建议以女帝即位前的万年名号为新的纪元。

也有的人则主张以吉祥之语来命名,如太平、太康等等。

还有的人,则提议不要上来就这么高调,国家社稷经历了大的动荡,还需要面对很多困难,当以初平为年号。

“年号初平,寓意着国家初定,百废待兴,也寄托了我等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说话的人乃是名儒蔡邕。

此人虽是董卓提拔的亲信,但在董卓覆灭时,苏曜等人不但并未在朝廷之中大搞株连,反而还对那些确有真才实学之人多有提拔。

蔡邕便是其中翘楚。

此人精通音律,博通经史,擅写辞赋,书法精妙,在很早之前就于南宫东观的藏经阁中与卢植、韩说等修撰《东观汉记》,被当时人誉为旷世逸才。

甚至,连这天下第一部官定教材也是由其首倡修订。

那时,都要追溯到熹平四年(175年),蔡邕有感于经籍距圣人著述的时间久远,文字错误多,被俗儒牵强附会,贻误学子。

于是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张驯、韩说、太史令单飏等人,奏请订正“六经”的文字,在灵帝予以批准后,蔡邕于是用朱笔亲自写在碑上,让工人刻好立在太学的门外,这就是中国第一部石经“熹平石经”。

往后来的儒者学生们,都以此为标准经文,那碑新立时,来观看及摹写的,一天之内,车子就有一千多辆,街道也因此而堵塞。

同时,也正是多亏了蔡邕等人的努力,苏曜下来首开科举才不至于连个统一的教材都没有。

因此,对于此等名士大儒,即便不考虑未来攻略蔡琰的需要以及卢植的力保,苏曜也不会怠慢了他。

于是乎,蔡邕便被苏曜请到了府上,任大将军祭酒,专司文事,教育与礼仪等等。

老实说,这个官对于蔡邕来说实际上是小了。

因为董卓给的更多。

蔡邕当时被董卓强征入府,举为“高第”,历任侍御史、治书侍御史、尚书,竟然是三天之内,遍历了三台,升迁之快真是世所罕有。

而大将军祭酒不过是大将军府中幕僚一员,虽为大将军府中的要职,但与董卓给予的显赫官职相比,确实显得有些寒酸。

然而,蔡邕却欣然接受了这一任命。

这不止是因为他从女儿那里得知了苏曜的为人和志向,更关键的是,蔡邕很清楚,现在这朝廷到底是谁说了算话。

大将军府中随时能与苏曜见面的首席文教长官,与尚书台里那些在日后改制后沦为执行机关的尚书比,孰轻孰重绝不是明面上那点俸禄所能代表的。

蔡邕深知,自己现在所站的位置,是真正能够影响国家未来的关键所在。

大将军苏曜,这位年轻有为的将领,不仅武艺高强,更有着非凡的远见和智谋,他能够看清时局的变幻,抓住机遇,推动国家的改革与发展。

而自己紧随大将军苏曜,显然是更加有出路的事情。

尤其是,一想到不但自己,连女儿也被苏曜委以重任,蔡邕简直是夜里都能笑醒,蔡家这次真是走了大运。

为此,蔡邕在来到苏曜府上后,便频频提出建议,更被苏曜选为筹备首次科举考试的主管官员。

而这一次,改元之事上蔡邕便也大胆发言,提议初平年号以为新君改元。

“如此一来,待得日后大将军重整河山,我们亦可再改个更响亮的名号予以纪念。”

蔡邕颇为自得扶着胡须,侃侃而谈。

本来苏曜对这件事其实是无所谓的,怎么都好,商量出什么用什么,他不太讲究这些。

然而,当听到蔡邕说什么日后再改元纪念后,苏曜突然脊背冒起了一阵寒意,那是昔日课堂上被各种年号折磨的回忆:

“不妥,不妥!”

“这改元之事,我有点别的看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