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我在三国骑砍无双 > 第630章 历史再次变轨(合章4K6)

第二日,小平津关外,晨曦初破,霜露微凉。

赵四郎所部五千大军,在晨光中兵分两路,如同分流的江河,一部两千人随他入驻小平津关,接手那沉甸甸的关防重任。另一部三千人,则由其心腹勇士率领,纷纷登船北归,船帆鼓胀,载着他们踏上重返黑山的漫长旅途,

而在目送赵四郎离开后,曹操,王匡,陈宫,夏侯惇和曹仁等人齐聚一堂,只听曹操首先开口:

“诸位,咱们打开天窗说亮话吧!”

“对于这个车骑将军令,诸君如何看?”

“对于此令,我等又该当如何自处啊?”

——“这还用说吗?!”

王匡扫视了一圈四周默不作声的人,拂袖而言,语气中满是愤慨与不甘:

“难以置信,简直是难以置信!”

“他苏曜当我等诸侯联军当做是什么了?!”

“是夜壶吗?”

“想用就用,想扔就扔?!”

王匡的愤怒之情溢于言表,他猛地一拍桌子,站起身来,继续说道:

“我们这些人,哪一个不是出身名门,手握重兵,心怀大志?我们为了讨董,不惜抛家舍业,背井离乡,集结大军,与董卓那逆贼誓死相拼!”

“结果,那苏曜竟然一纸令下,就让我们解散联军,各回各家?”

“这简直是对我们的侮辱,是对我们努力的践踏!”

王匡不但话语中充满了不甘和愤慨,连他的双目中都闪烁着愤怒的火焰。

他不甘心,他不敢信,自己,自己竟然又一次错过了一步!

在之前十常侍之乱的时候,他就受命大将军令,回家乡泰山郡募兵,赴京诛宦。

结果,那一次他就晚了一步。

张让等逆阉竟然抢先发作,杀了大将军何进,他王匡也就只能在事后随袁绍等人疯狂报复。

那一天,站在人头滚滚,血流成河的北宫之中,王匡心中的空虚难以言表。

那苦楚,即便他亲自手刃了两个十常侍也无法消解。

也就在那一天,王匡对天起誓,下次有事时自己一定要快一些,再快一些,绝不能落于人后!

也因此,在袁家把他运作到河内太守,并且袁绍在此举旗讨董时,王匡第一时间便响应了号召,与曹操和赵四郎一样,都是出战最积极的诸侯。

然而,王匡却没想到,当自己还在对进展沾沾自喜的时候,竟然会又有人先他一步!

而且,竟然还把他拒之门外,告诉他下来的行动没他事儿了?

这已经不是起个大早,赶個晚集了。

这分明是他等他到了,人集市都收摊了啊!

这也太扯淡了吧!

不能接受,王匡实在是不能接受。

而王匡的话虽然说得难听,但是话糙理不糙,顿时引来了诸多人士的共鸣。

营帐内,一时间是群情汹汹,如同被点燃的火药桶。

不但王匡的部将纷纷发言应声,就连夏侯家的兄弟们也看不过眼。

“对!”

“不接受!”

“我等打生打死,讨董勤王,满腔热血,忠君爱国!”

“他苏曜算哪根葱,居然说让咱们回去,剩下的交给他了?”

“他这分明是想要大功独揽,贪天之功啊!”

——“王太守和各位所言,曹某亦是感同身受。”

见帐内群情汹汹,曹操也终于开口,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仿佛能够穿透人心。

是啊,他理解,太理解了,曹操自己又何尝是不一样呢?

出身宦官家庭,让他从小就被打上了阉党的标签,为清流所不容。

可以说,小时候他不论走到哪里,都能听到他人悄悄的议论之声。

阉人家的曹阿瞒是他,小宦官曹孟德也是他。

这些声音,如同利剑一般刺入他的心中,让他痛不欲生。

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沉沦,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的志向。

他要证明给所有人看,他曹操不是一个只会依靠家族背景的纨绔子弟,而是一个有着真才实学,能够成就一番大业的英雄。

为此,他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为了对抗偏见,他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

甚至,曹操做到了比那些最顽固的清流们都做不到的事情,他敢对着那些大宦官们喊打喊杀,敢不畏强权,不畏门第地处斩那些贪官和纨绔。

然而,曹操没想到,即便如此,他也没能改变别人的看法,甚至最后连自己人都看不下去他,给他罢了官,这让曹操深刻地体会到了什么叫世态炎凉,现实残酷。

如今,这次讨董大业,他有幸成为了一地诸侯,曹操知道这是自己千载难逢的一个机会。

天下大乱,权力洗牌,正是英雄儿郎们大展身手的时候,曹操自命不凡,自然要在这里证明自己,洗刷耻辱。

为此,他倾尽家财,招募义兵,与董卓的军队浴血奋战。

甚至他都一度的要拿到了这一部两万大军的统兵权,现在却叫这冠军侯一言罢兵,打道回府,他的不甘与愤怒一点不比王匡等人少。

但是

“那冠军侯能够以一己之力克复京师,驱逐董卓,这绝非偶然。”

曹操深吸了一口气:

“此人的能力不可小觑,不需要我再做多言。”

“以我等之前的表现,董贼的小平津关尚且难以逾越,如今换了苏曜的人来,各位可有信心能够攻破?”

“.”

曹操这话音一落,帐内顿时一片死寂。

刚刚那些一个两个比谁都激动的人们,现在全都是默不作声,装起了哑巴。

最终,还是位高权重的王匡,干咳了两声问道:

“那敢问曹太守又有何高见呢?”

“不会是想说咱们就这样算了,灰溜溜的回去吧?”

曹操闻言,轻轻摇头一笑:

“王太守言重了,我曹某岂会是那等轻易放弃之人?”

“然而,现实往往比理想更加残酷,我等必须面对这个事实,并做出最明智的选择。”

说罢,曹操缓缓站起身,走到帐中央,环视了一圈在座的众人,慢慢开口:

“那冠军侯虽不知有何妖术,但他如此闪电般的击溃董卓,已足以说明一切,我们若强行与之对抗,恐怕只会是自取其辱。”

见王匡欲反驳,曹操抬手示意他且慢:

“但是不对抗,也不代表我们就放弃了!”

“我曹某响应的乃是骠骑将军袁绍的号召,而非他车骑将军。”

“如今,他功勋卓著,曹某敬佩,但他只是取了京师,没有救回陛下就还不足以代表朝廷!”

“既然正面此关现在已经进不去了,我等不妨先假意接受,先行打道回府,然后派出使者以祝贺的名义去洛阳探听虚实。”

“那董卓虽然西逃,但他在关中和西凉仍有大片势力,绝非轻易就可对付。”

“即便是他冠军侯,想入函谷关怕也是要耗上许久的时间。”

“而我等则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加紧训练兵士,整肃军纪,提高士气,加强训练,把这些乌合之众练成一支勇猛的强军。”

“一旦他苏曜出师不利,或者天下出现了什么其他的变故,那我等便可迅速集结,抓住时机,再次举兵,共襄义举!”

甚至,取而代之。

当然,最后这句话曹操没有说出来,不过这是他昨夜和陈宫深夜讨论的结果。

这不,他的话音刚落,那边陈宫便抚掌捧场,言其妙计云云: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我等当务之急,不是和苏曜在这里死磕混战,而是先搞清状况,然后努力积蓄力量。”

王匡一见,然心中仍有不甘,但也不得不承认曹操的策略是当下最明智的选择。

他叹了口气,说道:

“罢了,就依曹太守之计行事吧。只是,王某心中这口恶气,迟早要找个机会出了!”    曹操闻言,当即拱手应是:

“王太守放心,机会总会有的,只要我等团结一心,共同努力,何愁不能建功立业?”

“团结一心?”

王匡这时才反应过来,曹操这两天话里话外似乎都有些对他的图谋之感?

当然了,他的感觉自然是没错的。

曹操今天开了这么场会,就是为了说服王匡不要冲动,而是和自己结盟。

曹操的治所东郡濮阳,正在王匡的河内正东,两郡接壤,是名副其实的邻居。

既然西征讨董现在顾不上了,那曹操就已经下定决心,要深耕中原。

这王匡和他已经有了战场上过命的交情,正适合两人背对背发展,替他看好大门。

看大门,没错。

河内虽然是司隶大郡,是三河骑士的老家。

但其北边是苏曜起家的并州与上党黑山相接,南边则是苏曜现在占据的洛阳,西边更有白波军余孽作祟.可谓是三面被围,是曹操与苏曜间天然的缓冲。

王匡对苏曜态度不好,而曹操若是和王匡再结盟,那王匡的发展就将被局限死在河内一地,实在是最可靠不过的盟友了。

于是乎陈宫与曹操两人昨天便定下如此计策。

而今日王匡许是急火攻心,又许是他现在还没看到未来的发展,并无太过长远的打算。

总之,王匡最终在两人的热情下,握住了曹操友谊的小手。

于是乎,铛铛铛——曹王联盟建立了。

“只是我等就此撤军,那袁本初那里又该如何呢?”

黄河边,望着有序渡河回返的大军,展望自己主宰河内的未来时,王匡突然想起了袁绍来:

“比起咱们这偏师,袁本初那可是有十余万大军啊。”

“若是他冲冠一怒,与这苏曜火拼,咱们在北边撤了,岂不是”

“哈哈哈!”

对于王匡的顾虑,曹操是大笑三声:

“王兄多虑了。”

“袁本初早先便多次与我名言,三令五申的告知不可与冠军侯正面冲突。”

“这次苏曜既然抢先得手,他那定然是不会自己犯忌的。”

说完,曹操目光深邃的看了眼北边,点头道:

“想来他这次会去河北。”

“冀州牧韩馥乃是袁氏门生,他在那里定能如鱼得水。”

王匡听了点了点头,想起来这次袁绍还有个之前董卓送上的渤海太守官印,而且这次大军讨董,粮饷主要也是人冀州牧韩馥运送的。

袁绍回河北,那真是理所当然。

当即,王匡便提出,两人继续结好袁绍的策略。

他们想继续利用袁绍的名望,以及其骠骑将军的名号,暗中对抗苏曜的车骑将军令。

对此建议,可谓是正中曹操下怀。

因为他和袁绍早就是一伙的人了。

他的东郡太守,就是袁家动员朝中势力在董袁反目之前给谋来的,一如袁绍搞来的渤海太守位一样。

对于这天下局势,袁绍是有自己计划的。

那便是“南据黄河,北守燕、代,兼有乌丸、鲜卑之众,南向争夺天下。”

这说的便是正是物产丰富、人口众多的冀州!

而王匡也好,曹操也罢,他们都这些与袁家交好的人,都被派到了冀州周边的地区,而冀州牧更是调来了一个袁氏故吏的韩馥,良苦用心可见一斑。

这一次讨董,袁绍便根本就没把剿灭董卓当回事,凉州太远了,他才不会去的。

袁绍只是想要借着讨董之事提升名望,以待日后振臂一呼时,应者如云。

他的根基在中原,在河北,而不在那关中西北之地。

在历史上,袁绍便做到了这一点。

那坐拥甲士百万,粮食足以维持十年的韩馥,虽然野心膨胀后不服袁绍,企图通过断粮来控制。

然而,最终韩馥还是被袁绍不费一兵一卒,兵不血刃的拿下。

堂堂天下首牧冀州牧,最终在袁绍小计胁迫下,竟然自愧不如的亲手送上了官印,使袁绍反客为主。

其靠的,就是袁绍积累下的鼎鼎大名。

如今,虽然局势变化加速,但他们的目标却并未发生太多变化。

曹操心知袁绍必来河北,于是一路上和王匡都在展望美好的未来。

然而,他们却不知道,袁绍的轨迹发生了些小小的偏差。

洛阳东门外,袁绍营地。

在纠结了许久后,袁绍终于做出了一个十分的艰难的决定。

而听到他的话后,逢纪人都傻了,惊呼一声:

“袁公不可啊!”

“您难道忘了我们的目标了吗?”

“您怎么可以随他苏曜去关中讨董?!”

“咱们的根基不要了吗?”

“万一您又有个三长两短那又该怎么办?”

“更甚者,这会不会就是他苏曜故意的算计,想在那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把您除掉啊!”

苏曜叫袁绍讨董?

没错。

与苏曜发给如曹操和王匡等诸侯的将军令不同,对于自领骠骑将军,而且同为联军盟主的袁绍,苏曜并未让他解散联军,而是邀请他与自己一道,共击董卓!

这一下,可给袁绍整不会了。

尤其是苏曜在信里还说了:

“对付个跑路的董卓哪用得着那么多人?”

“况且这路途遥远,道路险峻,大军通行不便,这十几万大军就别放这干耗粮草了,打发他们回家吧。”

“袁盟主你只要带来两千骑兵,咱们一同出击,速战速决就足够了。”

这话不但把袁绍听傻了,他手下文武官员们也各个都是义愤填膺。

“好家伙!”

“这家伙动动嘴皮子,就想让咱十万大军原地解散?!”

“不过是拿下个洛阳城,怎么嚣张的好像自己是天下之主似地?!”

郭图、陈琳、高干等文官们闻之咋舌,淳于琼和高览等武将们更是拔刀掀桌的:

“依我看,不如咱们直接就跟他翻脸得了,强攻洛阳。”

“他不过也就是万余兵丁么,有什么好显摆的,敢指挥到咱们头上来了!”

强攻洛阳。

随着袁绍的后军源源不断的从虎牢关赶来,不能说他没有动这个想法。

然而,连续三日,袁绍都迟迟不能下定决心。

虽然现在又多了几万部队,但苏曜却已经坐拥京师坚城,怎么看赢面都不大,他实在是没有信心。

而让所有人都始料不及的,促使袁绍做出决定的,却是一颗人头。

郭图的人头。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