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舍弟诸葛亮 > 第836章 历史定性:三十年董曹之乱(统一结局,以后还有番外)

曹丕和司马懿都被马超重伤,一个连肩带膀卸掉一整条手臂,另一个被挑断了手脚筋,各自绑缚擒获,余众皆降。

马超倒是很有直接杀了对方的冲动,但这些人毕竟身份重要,能活捉当然要尽量活捉,送回去审判,这样才能给天下人一个更好的交代。

因为这两个重要俘虏伤势都很沉重,马超抓住他们后,先用担架送回金城,跟正在追歼残敌的赵云一起商议了一下,决定先在金城养好伤,再送回雒阳,免得半路上死了。

当然,如此巨大的功劳,肯定要先写奏表说明情况。

在功劳分配的环节,马超倒也不敢独吞,最终生擒曹丕的功劳,他也跟赵云按大约七三开的描述写了奏表——赵云官职本就比他高,这次西征也是赵云领导的。

只是因为马超更熟悉西凉当地的地形,适合主场作战,最后阶段赵云怕误事,才主动提出跟马超分工,由他堵金城这边的残敌,马超负责追突围的人。

所以,无论当时曹丕是留在金城内、虚晃一枪,还是真的突围了,最终只要能抓到,这两路人马都应该是有功劳的,只是临时分工不同。马超实际得手了,算七成,赵云也得三成,就很合理。

否则以后再遇到这种需要分工的场合,大家就会互相争夺抢软柿子捏,再也难以服从命令齐心协力了。

赵云和马超的奏表,仅仅花了七八天,就送到了雒阳,时间也不过是章武三年的三月初。

刘备得到喜讯后,自然是颇为振奋。

这一切总算是有个了断了。

曹家的最后一位伪帝也被抓了,这也弥补了当初曹操死的时候,没能受审并明正典刑的遗憾。

“总算了却一桩心事,真是天佑大汉!明日朕还要去一趟太庙,再告慰一下列祖列宗!”

刘备一边激动,一边拿着赵云等人的奏表,给诸葛兄弟和其他心腹文武传示。

“臣等为陛下贺!讨逆大业,终于克尽全功!”众臣纷纷贺喜。

“诶,也不算彻底尽了全功,河西四郡,也都是我大汉土地,未来一两年内,还是要徐徐收复到至少玉门关的。曹丕虽死,贾诩还在。不过道路险远,只留下孟起一军,徐徐图之即可。”刘备很有分寸地说。

河西走廊毕竟太狭长险远了,派大军远征靡费太大,朝廷刚刚平定天下,百废待兴,经不起这样消耗。

好在敌军兵力已经不多,所以哪怕只给马超一两万骑兵,最多三万,靠他一人之力,就可以徐徐削平玉门关以内,只是需要再花些时间,急不得。

这是一项长期工程,就不能急于求成图快,必须以兼顾成本为主。

……

此后半年,刘备在雒阳与民休息,轻徭薄赋,西边的战事也进展得有条不紊。

马超带着骑兵,趁着天气暖和,在半年内陆续把武威、张掖、酒泉等地拿了回来,敦煌和玉门关也是迟早的事儿。

曹丕、司马懿二贼,在金城养伤了一个多月,能够上路了,就在五月初的时候,被赵云派兵押送回雒阳,最终在五月底安全抵达。

曹丕押到之后,自然要被廷尉拉去审判。

一路上,曹丕和司马懿其实也想过自尽,但赵云都严防死守,哪怕曹丕绝食,他也会让人敲了他的牙齿,然后撬开嘴给他俩灌流食。这样既不用担心半路饿死渴死,也没法嚼舌自尽。

曹丕受审的过程,没有任何疑问,作为篡逆之贼,最终被车裂那是必然的。

不过司马懿在最后关头,还想挣扎申诉一下,强调自己的罪孽并没有那么严重,自己只是做了很多其他附逆官员都会做的事情。在曹操篡逆的时候,自己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主要作用,也不是他撺掇的。

对于司马懿的申诉,刘备不了解原本历史上发生了什么,所以也觉得稍微有点道理。刘备是不理解诸葛瑾为什么对司马懿仇恨值那么高的。

所以刘备私下里也悄悄问过:“对司马懿如此特别关照,处以重刑,会不会让其他曾经降曹仕伪的士人惧怕?虽然朕如今也不缺人才,但也不可能把那些人都处置了。

有些人罪恶不大,投之于野任其自生自灭即可。如果他们对朝廷心怀更多怨愤,终究不是好事。”

刘备说来说去,还是担心那些“明明自己已经不用的山野散人,但还是不希望他们怨恨或过于惧怕朝廷”。

对于刘备的这一认识,诸葛瑾也只好动用自己多年来在陛下心中积攒起的信用,坚持劝说:

“陛下不可过于宽仁,司马懿虽没有直接劝说曹操篡逆,但他当初毕竟是协助曹操废除三公、重设丞相的罪魁,也间接害死了三朝老臣赵司徒。

哪怕陛下只是为了表达对赵司徒的尊敬,要给赵司徒报仇,也该让司马懿灭门!如此,才能肃清天下风气。”

刘备有些不忍:“连曹操的子嗣,朕都遵守诺言,留下一个曹植改姓回夏侯植,留了他一命。毕竟曹植当初带着山阳王来归,也算是保住了先帝一子活命,为了这个好处,朕不能不网开一面。

既然曹操的子嗣都没死绝,留了一个,却要把司马懿斩尽杀绝,会不会让天下人惊惧?而且,杀了司马懿,朕也不可能将来再设丞相了。因为司马懿就是因为协助曹操设丞相而被灭门,朕未来再设丞相,岂不是出尔反尔?这也是为了你们兄弟考虑。”

诸葛瑾想方设法劝说:“陛下!臣也没说要灭了司马氏满门,司马懿不过司马师、司马昭二子,将他们父子三人都杀了即可。

司马懿之兄司马朗虽然也有些罪过,也为曹操效力多年,但毕竟不曾参与篡逆之谋,而且听说如今已经衰老病笃,就将其圈禁,任其自生自灭好了,只要病死了,可以免于审判。

其三弟司马孚,并无罪恶,而且入仕之后,只是为曹植的文学掾。主公既然连曹植都改姓夏侯植放了他一命,自然也可以留下司马孚一支,以示赏罚分明。

至于丞相之位,臣兄弟宁可终生不要丞相之位,也不希望陛下为了体恤臣等功劳、非要留下司马懿父子性命。”

最后诸葛瑾并没有过多解释理由,他只是非常坚定地劝刘备一定要杀了司马家父子三人,一个不留。

刘备看他说得如此郑重,考虑到诸葛瑾多年来的功勋、神算,也就不多问其背后的原理细节了,这事儿就这么准奏了。

而且刘备对诸葛瑾太了解了,他知道诸葛瑾此言绝对没有丝毫私心。

人家诸葛兄弟都宁可一辈子不当丞相、不要那个虚名了,也要杀司马懿,那司马懿全家肯定有其取死之道!

最终,审判工作从五月底,持续到整个六月,然后完成。

所有卷宗、罪行认定,都是经得起历史推敲的。

最终刘备亲自核准,在章武三年的七月初一这天,将曹丕、司马懿二人拉到雒阳城的市曹当众车裂。

这个时代还没有凌迟之刑,所以车裂就是最重的了,所区别在于,车裂完成之后,还要将二人的尸首枭首悬示。

不过剩下已经变成五块的残尸,就不用再菹醢了,时代毕竟在进步嘛,没必要搞法外加刑。

有汉一朝,菹醢这种事情,几乎就不是法内正刑。只有吕雉等极少数统治者喜欢用,就跟吕雉喜欢削人彘一样,滥用有损朝廷法度的严肃性。

另外,历史上曹丕有九个儿子之多,不过如今才对应原本历史上建安二十一年,所以曹丕还没生出那么多儿子,目前一共只有四个,而且没有曹叡——连曹叡的母亲甄姬都跟袁家、曹家没关系了,曹叡当然也不存在了。

这四个孩子,以及司马师、司马昭,当然都要处决,但只是斩首即可。

处置完这些罪人,诸葛瑾总算是松了口气。

终于不用担心民族信用再一轮的猛烈滑坡了,至少自己和二弟有生之年,应该看不到那种指雒水放屁的破烂事儿了。

至于后人会不会把信用下限再次刷低,就不是他们这代人能操心的了。

有些时候,诸葛瑾其实也知道,按照历史的规律,信用下限越来越低,也是没办法的,因为只要有人做了龌龊的事儿,就会被史书记录下来,不可能磨灭,后人自然能读到教训,然后猜疑链就会升一级。

当然,这种自然规律,也不是说非要去对抗,上古的信用要求虽然高,但是拿“礼”和“信义”去约束的人也越少,适用范围越窄。

后世的信用要求虽然低,但约束的人群范围却是在越来越广泛的。

诸葛瑾熟读史书,也知道后世流传甚广的一个评语,关于华夏历史的信用滑坡问题。

说先秦是贵族信用社会,两汉是士人信用社会,魏晋唐算是相对崩坏的士人信用社会,到了宋变成市民信用社会,到了明变成氓民信用社会,到了清变成奴才信用社会。

当然并不是说头衔越低就越不好,越往上,信用要求虽然高,但约束的人也越少。先秦时说话不算数、许下诺言做不到,动不动就要抹脖子自刎,但这种要求也只会约束贵族,不会去要求平民,因为“礼不下庶人”。要守礼守信也是有门槛的。

到了两汉魏晋六朝,只拿那套信用道德要求士人,到了宋放宽到市民,到了明连农民和流民也加进来了,到了清连奴隶都要求。约束的范围越来越广,但要求也越来越低。

这是一把双刃剑,谈不上绝对的好或者不好。

诸葛瑾这一代人,也只能管好这套“约束士人”的社会信用体系不崩坏,至于对市民乃至农民的要求,不是他这个时代管得到的,相信后人的智慧吧。

处理完这些罪人后,刘备也终于能把册封功臣、改定官爵体系的事儿提上日程了。

之前曹丕没死的时候,因为留了这个口子,刘备一直迟迟没有正式升官封爵,只是给赏赐和封邑,先稳住功臣们。

现在,诸葛兄弟已经明确宁可这辈子不当丞相也要杀司马懿一家,刘备心中也有了成算。

但是,刘备也意识到,三公制度确实有些过时了,而且考虑到自己登基之前,就当过太尉,未来如果还设太尉,难免会让坐上那个官位的大臣担心。

就好比历史上,后来李世民当皇帝之前,当过尚书令,此后尚书省就没有尚书令了,把那个位置空着,只用尚书左仆射管事。

所以最终,刘备决定,将来把朝廷官职的体系,降低一档,三公的位置就不再补人上来了,只作为特殊荣誉头衔,“若无其人则阙”。

刘备自己当过太尉,未来就不再设太尉,最多关羽生前可以当一下太尉,关羽之后就没太尉了。

诸葛瑾生前是司徒,未来不会再有新的司徒,诸葛瑾会是大汉最后一任司徒,当然也是终生制的。

未来的朝廷官制,就按照诸葛瑾的引导,提前改到三省六部制了,在诸葛瑾这个最后一任司徒将来卸任后,朝廷文官系统就以尚书省的尚书令为首,也就是诸葛亮这个位置。

反正实权在手就好,没必要非得贪图虚名,折腾些新的花里胡哨的称谓出来,那些都是虚的。

各位将军,则是顺利补足了之前的各个缺口,尤其是赵云、马超、甘宁三人,最后阶段又刷了点功劳,马超和甘宁都追了上来。

爵位方面,因为曹操篡逆称帝前称了魏公,而王莽当年篡汉前也当了安汉公,所以刘备肯定不能再给功臣们封公爵。

大汉的爵位,仍然以侯爵为最高,这也没什么不对。当初秦始皇刚统一六国的时候,彻侯还要更值钱呢,王翦那种灭了好几国的,才能封个彻侯,只是后来两汉渐渐把侯爵弄得不值钱了,注水稀释了。

刘备如今不想落下妄废古制之名,就依然以侯爵为最高,但是折衷了一下,在“县侯”之上又设置了“郡侯”,允许以一整个郡为封地,只在中兴大汉的重要功臣里封,未来和平年代只要没有存亡之患,后世皇帝不允许封。

诸葛兄弟、关张赵等人,自然也在受封之列。

——

PS:明天就申请正文部分完本了,后续还会更,但都是以感言的形式发的免费番外,不要钱不用订阅的,一般一周一两更白送的。开新书之前,还会再密集更几天。就这样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