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舍弟诸葛亮 > 第834章 赵马雪夜袭金城,曹丕司马双受困

自从章武二年九月底、刘备亲自督促甘宁、王平拿下陈仓、冀县之后,他就挥军东归,把大军主力都带走了。

章武二年的最后三个月,内政方面也没什么大事,大战结束之后,自然需要与民休息,无为而治。

刘备在雒阳大摆宴席,庆功赏赐,但是封侯升官的事儿,倒是暂时不忙,准备明年再正式、统一封官。

主要是西边的战事扫尾工作还没完成,刘备走的时候,把大部分骑兵都留给了赵云、马超,在凉州继续驻扎一年,平定羌人和曹贼余党。

赵云和马超、甘宁没回雒阳,刘备先给其他人升官晋爵,也不太好。既然如此,也不差这几个月了,等明年正月后再处置相关事宜。

这几个月,就和文武们接着奏乐接着舞、先庆功舒缓一下。

至于西征的军队,都放在雒阳后勤压力仍然太大,那就继续往东挪,挪到冀州和南边的荆州驻扎,这样不用挤在河洛盆地内吃粮食,运输损耗也能小很多。

刘备把军队挪到关东的同时,尚书令诸葛亮也公开上了一道表,主要是建议刘备先赏赐普通有功士卒。

诸葛亮认为,给将领升官晋爵的事儿可以从长计议,慢慢讨论,但是对普通士兵的赏赐,却必须尽快从速作出。

赏赐之后,还要对将士们进行甄别,看看有哪些士卒原本就不想当兵,想要归农,那就多给盘缠和安家之资,或是发给从新恢复地区收容的寡妇、无家可归女子,还要考虑分田事宜。

刘备觉得这个建议很对,就吩咐诸葛亮主持此事,务求公平公正。

说白了,就是升官安置武将的事儿,可以慢慢来,但是遣散多余军队的事情,却必须从速,这也是在降低全天下的负担,以便更加轻徭薄赋,让百姓得到休息。

主要战争已经打完了,未来虽然还是需要边防,但对军队规模的需求,却肯定是远不如内战期间的。

大一统战争过程中,刘备巅峰时期养了六十多万作战部队,这还没算最后两三年决战期间、从曹操那儿抓来的的俘虏、临阵倒戈投降过来的士兵。

建安末年,曹操篡位之前,有三十多万军队。如果按曹操丢掉冀、兖、豫三州之前的时间点来算,当时曹操有四十七八万之众。

也就是说,刘备加上曹操,全天下的总兵力都一度超过一百万人了。

后来曹军被大量歼灭,但很多战役里,真正被杀掉或是严重战伤致残的,其实只是一小部分。

一半以上被歼灭的士兵,都是活了下来的。

因此现在统一完成后,活下来的全国总士兵至少还有八十来万,那些战争中逃散、隐姓埋名恢复百姓身份的,还没算在这个数字内。

仗打完了,再养着八十多万人,开支肯定太大了,也不能把这些部队都拿去搞屯田,那样管理太僵化,容易出问题。

诸葛亮一开始倒是设想过,说可以把所有想要继续过旱涝保收平稳日子的士卒,都拉到东北去。到辽东以北、也就是原本的扶余国现在的扶余郡那块地盘上屯垦。

反正屯田之法,曹操和刘备双方阵营都用得很熟了,诸葛亮本人也是屯田管理工作的能手,足以确保公平。

有官府组织的话,统一提供农具、种子、耕畜,屯垦效率和抗风险能力肯定比各自为战的小农经济强得多。

但是诸葛瑾却反对他立刻这么干,觉得过于操切了,还是先遣散一部分想要自由自在的士兵自行归农,多给好处就行了。

至于其中原因,倒不是因为诸葛瑾怕官府组织太僵化、相信“自由市场”——有诸葛亮在,哪怕再“计划经济”的事情,诸葛瑾相信二弟也能搞好。

但是那样二弟就太累了,按汉朝的技术条件、信息透明度、对官吏的监控手段,要想公平公正,肯定会把诸葛亮累死。

所以犯不着为了这点利益急功近利,还是顺其自然好了。

刘备听了诸葛瑾私下里的劝说后,也觉得很有道理,所以在这个问题上,难得地完全没有听信诸葛亮的建议。诸葛亮一再劝谏,最后刘备找不到借口,只好实话实说:

“此事勿要再提,是子瑜担心你的身体和精力,天下已经定了,时间长着呢,顺其自然就好。卿比朕年轻二十一岁,未来太子还要仰赖卿等辅佐,好好保重身体才是正道。”

刘备都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了,诸葛亮得知是自己大哥阻止,而且是为了他好,自然不好再坚持。

也罢,有些事情,没什么好急的,无为而治慢慢来也好。只要别无为久了彻底忘了、不想动弹了就行。

既然不立刻搞官方组织的东北屯垦开发,那么大批量复员军队的工作就必须立刻提上日程。

章武二年的最后三个月里,诸葛亮领衔一堆文官,就把大致的章程拟了出来。

首先是用物质利益激励一部分士兵自愿归农,经过商讨后,朝廷开出的条件,是按照服役年限、立功多少、参加过战事的履历,大致划了一条线。

待遇最高一档的,自然是在徐州、扬州时就跟随刘备的老兵——再往前,从刘备在幽州老家或者平原郡时期就跟来的,已经没有普通士兵了。要么是已经战死不在了,只要活下来的,平原时期跟来的兵个个都当军官了,也就不存在退役的问题了。

最高一档的老兵,只要参战履历够,最多给到了回家乡原籍授田五百汉亩(汉亩大约是现代亩的三分之一),并且发一笔价值十匹宽幅蜀锦的安家费。

再履历短一些的,比如在荆州时才跟随刘备的、或是进了益州之后才跟随的,愿意年老退伍,就回乡授三到四百汉亩田地,发放五匹宽幅蜀锦左右的安家费。

再往后,等刘备北伐中原后才投的,基本上就没有现金安家费了,就按照正常授田。至于最后两年被俘的曹军,那就属于战俘,直接放回去就不错了,哪怕改造后有参战的,只要没有明显战功,最多给五十汉亩授田。

除非是投降之前就有阵前倒戈表现的,可以酌情视同青、幽一级的老兵待遇。

另外,诸葛亮还是心心念念不忘他那个“东北屯田开发计划”,所以在最后给出军队退伍条件时,额外加了一条普遍的置换法令:

凡是之前提到的在关内、回原籍授田的士兵,只要愿意出关去东北的,可以按照内地原籍三倍的面积授田。

当然了,如今东北还没那么多熟田,要靠自己开荒。但是朝廷可以承诺,对于去了的人,十年之内不收租赋,也不征丁税。

朝廷会借贷种子、农具、耕畜给自愿去开荒的退役士兵,这十年里,“还贷”的额度,就等同于原本应该收的租赋。

也就是说,每年还是要交一笔钱粮的,但额度压力不会比在关内时大,而且钱粮的性质是“还贷”而非“租税”。

这样一套物质激励、自愿选择的措施之后,刘备军把大约八十多万人的军队,直接缩编了十好几万,最后全国依然留下了大约七十万人整的常备军队。

未来军队肯定还要继续缩编,但步子也不能迈太快,否则容易引起不稳。

朝廷拿出的物质激励,金额也不是非常高,因为其中至少有五六万人直接选择了去东北,这些人大多没有家眷了,回不回乡没有区别,光棍一条去了哪里都能活,还不如去个朝廷给田多一点的地方。

而且最关键的一点是,刘备统一关中和并州的过程中,也会把从曹操手头夺回来的土地上的流离失所百姓重新安置一下。

因为曹军士兵死伤惨重,留下了大批无依无靠的寡妇孤儿。在汉朝的生产力环境下,如果放任妇孺不管是很容易饿死的,所以朝廷也就组织了重新协调分配——

也别觉得这事儿离谱,安置寡妇在那个时代已经算很人道了。真正该被抨击的,是历史上曹魏的“生人妇”之类的事件,那些还不是寡妇,只是留守的妇女,都被曹操治下的官员重新分配了。

去东北的那些退役士兵,大多都是看中了去东北朝廷会优先分寡妇,重新可以组建家庭,这才去的。很多带着孤儿的,在这个时代,也没有被退役士兵嫌弃,一起带回去养了。

未来数年之内,汉人在东北的人口规模,会肉眼可见地膨胀,然后就会对当地的扶余人和高句丽人等原住民,形成绝对的人口碾压优势,用不到一代人,那些人就会被彻底同化融合。

只要他们采取的是和汉人相似的农耕生产生活方式,就避免不了融合。只有那些坚持在山林里渔猎的部族,融合起来会比较慢比较困难,但有诸葛兄弟在,也就是多花几年的事儿。

……

章武二年的冬季,很快就在一片安置退役士兵的繁忙中结束了。

这三个月里,西线的凉州战场,刘备军靠着少量骑兵,倒也有所推进。

可惜的是,赵云和马超虽然又轻松打了一些胜仗,也夺回一些郡县,可始终没有大规模歼灭敌军残余主力,也没有杀到曹丕和司马懿。

赵云和马超总结了一下,发现主要原因还是曹丕兵无战心,同时又太能跑了。河西走廊又是一条道延伸过去的。如果把曹丕逼上了河西走廊,将来就更难截杀了。

到时候一路打一路追逃,对方总能往西逃,那不就又成了一个曹彰?

刘备军现在已经知道曹彰去了西域,只是不知道究竟跑了多远了,曹彰似乎已经跟中原王朝失联了。

可曹彰毕竟没当过皇帝,他跑了对刘备的朝廷的威信影响还不明显。曹丕可是伪帝,他绝对不能让跑了,不然刘备的面子都挂不住。

赵云和马超知道肩上担子不轻,不想贸然打草惊蛇逼得曹丕越跑越远,于是早在这年十月底的时候,就商议了一下,定下一个假装暂缓进攻的方略——他俩也不是随随便便定的,讨论好之后肯定会上报,诸葛兄弟也都听取了,觉得可行,才建议刘备暗中批准。

赵云马超得到了授权,便放手去做,他们首先把战线控制在天水和陇西的南安,最远没有超过临洮/狄道一线,然后就借口寒冬腊月,西北特别寒冷,难以用兵,准备坚壁清野,来年再战。

对这些地名不太熟悉的看官,也不要紧,临洮/狄道一带,大致就相当于之前秦长城的起点,所以也是汉人聚居的边缘地带了。

所以赵云的攻击暂时停止在这里,过冬休整,也是很合理的。

加上这一年西北地区的冬天确实特别冷,逃到了金城(兰州)的曹丕虽然有过怀疑,有过担惊受怕,但紧张观察了一阵子后,发现敌军确实停止进攻了,他也就稍稍松懈了。

还是那句话,只有千日做贼的,没有千日防贼的。

赵云和马超刚放出风声的最初十天半个月,曹丕确实会紧张,但他不可能持续紧张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

刘备军从十月份停止进攻后,安分过冬了两个月,时间转眼翻篇到了章武三年的正月。

曹丕终于彻底松懈了,他觉得,大过年的,刘备军不至于十一月和腊月都不动兵,非要正月里动兵吧?再过一两个月,等开春融雪之后,更适合作战了,到时候赵云估计会动手。

可惜,赵云和马超偏偏就是选择了出其不意。

他们在正月初的一个大雪天,特地挑了个百姓甚至周边各县羌人牧民都回窝猫冬的日子,各自带着几千骑兵,开始奔袭。

赵云并没有直扑曹丕所在的金城县,因为骑兵没法攻城,而曹丕本人在的地方,肯定防守还是严密的。

烂船还有三斤钉呢,能跟着曹丕逃到金城的文武,肯定是曹家的死忠,或者就是之前那么多年的统一战争中,跟刘备一方结了太多仇怨,实在放不下的。

所以,赵云趁着雪夜,千里奔袭了比金城更西边的令居、破羌等地。

而马超则是走了另一路,从金城的东边往北绕,走鹯阴渡(今甘肃靖远)过黄河,包抄金城后路。

这两座小县,曹军驻军都极少,事到如今,曹丕阵营已经没有余力死守外围防线了。

加上留在这些地方的士兵的忠诚度、士气肯定都远不如曹丕留在身边的那些部队,因此赵云和马超即使没有攻坚能力,仅靠威慑还是很快拿下了县城。

有了敌后的立足点后,赵云和马超就可以拉网反包,最终把曹丕围困在金城县。

曹丕惊惧之下,反应不及,没敢第一时间就果决带着骑兵突围,最终被赵云给堵了。

当然,寒冬正月地,又是大西北极苦寒之地,赵云要想直接攻城还是很难的,而曹丕身边最后的部队,也不至于直接不战而降。

赵云只能是先堵住曹丕,然后等开春稍稍暖和再战。

目前赵云和马超只能先少量分兵,扎营把金城各个城门都堵死,曹丕想突围的话,就只有强攻赵云或马超的营垒。

虽然曹丕手头还有曹家最后的一万多战力,而赵云和马超分给每个城门的只有两千人左右的兵力,但曹丕显然是没这个胆子跟赵云死磕的。

曹丕和司马懿都很清楚,哪怕集中一万人进攻赵云的两千骑兵,都没把握破敌,甚至都没把握确保曹丕活着突围出去。

曹军剩下的战力,让他们去野战,战斗意志和实力都太弱了。

曹丕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请教了司马懿之后,最终也只想到一招:从城内一侧暗暗挖拆城墙,到时候伺机突然开挖一个口子,让曹丕身边最后的骑兵亲卫,护着他们突围。

至于从城头直接用绳索缒城而出的办法,倒也不是不能考虑,但人可以绑上绳索吊下去,战马却未必可以。而寒冬正月地,在大西北戈壁上,不把马带出去根本就跑不远,肯定会被赵云追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