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舍弟诸葛亮 > 第832章 曹操:要死得像项羽

舍弟诸葛亮 第832章 曹操:要死得像项羽

作者:浙东匹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23:59:25 来源:平板电子书

夺取了长安的外城后,刘备踌躇满志,暗忖曹操剩下的兵马,最多不过万余人,仅仅依托内城和皇宫,根本不可能坚持,覆灭已指日可待。

不过,如果曹操不投降也不逃跑的话,非得刘备去硬攻,那么要想拿下内城,所需的准备时间依然是不短的——攻打外城时筹措了那么久的防御工事,在进攻内城时就得重新布置。

哪怕一些建筑材料可以重复利用,那也得花时间拆卸后挪地方重新搭建起来。而很多重型的攻城塔,不拆开是没法推进城的,因为比城门洞都高了。

如果不拆车,那就得拆城门或者城墙,那成本更大,还不如把攻城车都拆了,然后以零件状态运进城重新组装起来。

所以,到了此时此刻,曹操是必死的,但刘备要确保杀曹操,再花上大半个月也是有可能的。只要曹操不投、曹军也没出现哗变,刘备也没把握在几天内速杀对方。

不过曹操的这种逐次龟缩的姿态,也多少让刘备有些意外,他想不明白曹操到底还在熬些什么,为什么就不肯死得痛痛快快呢?

明知道没有翻盘希望了,硬拖多活半个月,很有意思么?还得最后再多死一万多人,甚至有可能破坏长安的内城和皇宫,划得来么?

至于长安的皇宫,其实刘备也不是很担心,因为他已经定都雒阳了。长安这边,将来注定只是作为陪都保存在那,这里的皇宫日常不会有人住。

哪怕曹操最后破坏了皇宫,将来刘备只要把外墙和其他能显示朝廷体面的面子工程稍微修一修,不丢朝廷的脸就行了。

至于宫内那些建筑的实用性、维护得好不好,那都不重要。

所以他不太理解,曹操到底是在拖些什么。

于是趁着军队开始筹备围攻内城的日子里,刘备闲着也是闲着,有一天就忍不住请教诸葛兄弟:

“曹贼之前放弃外城时倒是够果断,居然肯一下子抛弃一半多的兵力,只为收缩退守内城。但到了内城之后,又毫无动静,这般拖下去,他是断然不会有转机的。

子瑜,孔明,你们觉得曹贼这是什么意思?他到底在想什么?难道他一开始没想到三四万人守不住那么大的长安城么?如果能想到,那也早该想到了。如果是真心守,他一开始就该弃车保帅才对,不该吃了大亏之后,才这般后知后觉。”

要论兵法和谋略,刘备肯定是不如曹操的。但刘备太了解曹操了,毕竟当了半辈子的敌人,所以他在这个问题上,才如此笃定。

他猜到曹操肯定另有所图,只是还没猜到具体图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诸葛瑾中肯地评价道:“臣等也觉得疑惑,若说是外城刚破的第一日,曹贼仓惶撤回内城固守,或许还是想争取个喘息之机,稍稍留两天安排后事。

但现在内城被围也有三五日了,曹贼明知必死,依然在这儿耗着,估计是有什么事情放不下吧?说不定是在为曹丕拖时间?

众所周知,曹丕还在陈仓固守,我军派去西边的骑兵也哨探得了最新的消息,说曹丕堵着陈仓和街亭这两个口子。同时在陇南沿天水冀县等处,阻挡兴霸从祁山北上。

曹丕应该是试图依托陇山、秦岭这两道防线,再苟延残喘一阵子——虽说也喘不了几个月了。或许曹操就是想给儿子多拖延一点时间吧。”

刘备摸着下巴反复琢磨了一会儿,觉得有一定道理,但估计还有别的原因,便又看向诸葛亮。

诸葛亮放下羽扇,看了一眼外面的天色,不太确定地沉吟道:“曹贼依托内城,肯定是指望拿皇宫威胁我们,换点什么条件。只是他不好开口,陛下也不可能和国贼谈判,所以靠猜很难猜透,就算猜透了,曹贼也不知道我们猜透了,于是只能这么耗着。”

刘备被此言启发,才忽然意识到,可以换个角度看问题,他又稍稍想了一想,反问道:“曹操不至于觉得自己还能活命吧?别说他了,就是曹丕也断不可能活命。

他是篡汉之贼,又不是两国交战,还能接受投降,对称了帝的反贼,历来只有族灭一途。再退一万步说,别说他称帝了,就是那些没称帝的,当年他是怎么对袁熙、袁尚的?

袁绍可没称帝,只是与他争霸,覆灭之后,还不是诸子尽数被杀?也就显思贤侄(袁谭)见机得早,主动归顺朕,这才保住了性命和封侯之位。如果显思落在他手上,肯定也被杀了。

他曹贼做得了初一,还想怪别人做十五?朕就算族灭之,也不过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并没有增加分毫。”

刘备洋洋洒洒的先抨击了一番,

不过对于刘备担心的这个问题,诸葛兄弟的看法倒是出奇地一致,兄弟俩对视了一眼,然后由诸葛瑾代表发言:

“这一点陛下倒是不必担心,曹贼有自知之明的,他肯定知道自己活不了,也知道曹丕活不了。或许,他是指望留个全尸,也可能只是想换个更体面的死法写到史书里。”

“还有可能是希望拖住陛下不要那么快西征西域,那样他就能多一个儿子曹彰活下来了。”诸葛亮在兄长说完后又紧接着补充了一点。

刘备立刻点评道:“想体面地死是不可能的……最多让他轰轰烈烈一点。作为篡逆者,就算死了,被枭首传示也是必须的,否则何以谢天下?最多留下无首的尸身,不再刻意分裂肢解,就够对得起他了。

仅凭这一点让步,他就得完好交出皇宫,也算是为天下最后挽回一点损失。但凡再有抵抗、损伤,连尸体都不能给他留!”

这话也只有刘备本人能说。诸葛亮见皇帝亲自私下里点头了,才能帮着往下想具体如何运作,他略一琢磨,便建议道:

“既然陛下宽宏大量,剩下的就是如何将陛下的善意转达给曹操,还不能伤及朝廷体面。所以有些话肯定不能明着说……不若如此施为好了:

过几日,让云长去北门外叫阵,让曹操别再耗着了,出来决战,看曹操肯不肯。骂战之时,可以让云长出言威慑,只需这样说……看曹操能不能领会,如果他领会了,出来一战,那就给他个轰轰烈烈的死法。”

刘备听了之后,立刻叫好。

但诸葛亮又补充道:“不过,要想证明陛下的胸襟,或许还要陛下做出一些其他宽宏大量的举动,从侧面印证,陛下可能需要舍弃一些前代的战利品。

这种举动,不用立刻就做,可以先宣扬、将来再兑现,就看陛下自己抉择了。”

刘备不由好奇起来:“什么前代的战利品,还能证明朕的胸襟?”

诸葛亮:“比如……臣只是打个比方,不是特指,比如光武帝中兴时,曾经从绿林、赤眉手中得到过王莽的首级,一直存放至今。听说当初董卓烧毁雒阳时,迁走了雒阳宝库中的不少珍藏,也带走了这个人头。

后来先帝东归时,自然没法问李傕郭汜要回长安内库的藏品,那些东西一度就在李傕郭汜手上。直到曹操灭了李傕之后,这些东西才归了曹操。

但藏品之中,有些东西没有实用之途,曹操也没有转运回许县或雒阳,其中就包括王莽的这颗人头。过几日,陛下让云长叫阵时,可以让云长命令曹贼交出王莽的人头、或是让曹操亲自当众焚毁。

如此,便可示天下人‘王莽也并不稀罕’了,天下想要篡汉者多矣,但没一个能成的。大汉还需要一颗几百年前的死人头作甚?陛下胸襟广大,非凡俗可比。

而且这么做,还有一点好处,那就是王莽的首级,当初也不是光武帝亲自所得,王莽不是被光武帝直接灭的,光武帝是从绿林、赤眉手中辗转弄到的首级。

而如今陛下又非出自光武一脉,乃是再次以小宗入大宗,陛下三兴大汉,自有其功绩,又何须再执着光武二兴大汉时的遗物?

如今天下学风、道统,比之当年尊崇董仲舒时,已大不一样。天人感应,灾异之论,渐渐被驳斥,天下士人如今渐渐改信的,便是‘民有得而君德’,信的是殿兴有福、首倡必谴。来多少个曹操、王莽都是一样的。

与其同时留着王莽和曹操的人头,不如两个都不要。”

诸葛亮还有最后一句话没说出来,那就是如此一来,将来刘备在面对其他“光武帝后人”的汉室宗亲时,才更加游刃有余,对刘备,对其他汉室宗亲,都好。

以后不会再有人觉得“我的血统比刘备离先帝更近,刘备只是靠武力三兴大汉的”。

当然了,不管有没有人这么想,刘备都不怕。但相比之下,丢掉一颗几百年前的死人头,也没什么危害,或者说权衡之后,诸葛亮认为是利大于弊的。

而且这一切的前提,是建立在曹操肯自己出来受死的前提下。如果曹操不肯保存好皇宫出来死,那这些条件假设了也没意义。

而如果曹操当众焚毁了王莽的人头,关羽也默认了,那曹操就知道:刘备连王莽的人头都懒得收藏,何必再收藏他的呢?

这个信赖也就建立起来了。

诸葛瑾在一旁听了这些见解,他倒也是支持的,当然他的理由有所差别。诸葛瑾毕竟是现代人的灵魂,不信那些鬼神之事,也不在乎什么人头辟邪的封建余孽。他知道王莽的首级历史上西晋后期八王之乱时也就烧毁了,那东西本来也没流传下去。

楚人问周天子九鼎轻重时,周天子的使者王孙满都能说出“在德不在鼎”的名言,何况诸葛瑾呢。

所以他也表示了支持。

刘备见众人意见一致,这事儿就这么过了。

……

数日之后的一个清晨。

曹操这几天正宅在宫里,想着到底该杀掉哪些妾侍,以免自己死后这些女人被别人抢去分走,让他死后多受一份耻辱。

除此之外,他就是想着,到底该如何和刘备谈判,用自己主动就死换来一些条件。

结果这天一大早,突然有一个大臣跑进寝宫报急:“陛下!北门外渭水边有敌将搦战,单指名陛下答话,还说希望陛下应战,以免内城玉石俱焚。”

曹操视之,乃御史中丞郗虑。

对于这个消息,曹操颇感诧异。他正在想如何和刘备达成默契,但又不好明着谈判,对面居然派人搦战了,曹操不能不怀疑是不是刘备那边猜到了他的意图。

但是,也可能只是想骗他出去杀了。毕竟自己在刘备眼里是篡逆者,跟篡逆者是不用讲江湖道义的,直接并肩子上就是了,也没人会指责。

曹操有点担心,他不是怕死,只是怕白死还没交换到要的条件。

“来者何人?”他慎重地追问了一句。

“是关羽。”郗虑连忙回答。

“是云长?那应该不会有诈了。能死在云长刀下,倒也算体面了。”曹操倒是难得没有再多想,就吩咐备马,开北门出去答话。

“陛下还是坐辇吧?”郗虑担心曹操的身体扛不扛得住骑马。

曹操却释然一笑:“都最后一天了,还担心什么身体?也罢,辇也带着,反正出城门时,必然是要骑马的,否则后世史书会如何记载朕?坐在辇上战死?那多不光彩!”

一刻钟后,曹操就开了长安的北门,带着数十骑护卫,出来答话。

对面的关羽,就站在渭水边,关羽身边的骑兵,也都离开他至少二十步远,曹操看了一眼,知道自己带不带护卫都一样,于是也就让护卫都站在城门口,他自己上前。

他相信关羽是要脸的。

“玄德怎么没亲自来。”曹操走到面前,主动发问。

关羽傲然道:“陛下不和篡逆之贼答话,今日只是让某来搦战。曹贼,你造下多少罪孽,如今还占据长安旧宫,要不是陛下念在宫室是历代先帝遗留,凝聚了历代百姓血汗,王师早就将你踏平了!”

“刘备居然还会舍不得几座废弃的旧宫、舍不得最后再死上万把人?朕不信,说吧,他今日让你来,到底要劝什么。”

关羽:“陛下有旨,希望你好自为之,破宫之日,不可如当年袁术、董卓那般纵火,至于宫中遗留之物,陛下也看不上,没有提及。包括王莽的头颅,你要焚毁了泄愤,陛下也无所谓。”

曹操眼神一眯,突然就明白了什么。

关羽这番话,明着是在显示刘备的有恃无恐、豁达超然,只要保住历代先帝和百姓血汗造下的旧宫,至于里面的东西财物,烧没烧毁刘备根本不在意。

但是,为什么会特地提及王莽的头颅来举例子呢?

曹操略一琢磨,终于明白了其中深意。

刘备连王莽的人头都不屑于保留,自然也不屑于保留他曹操的人头了。

至于其他的,这种事情没法公开谈,但仅仅这一点引子,足以证明刘备看懂他到底在等什么了。

至少刘备身边的诸葛兄弟看懂了。

曹操忽然纵声大笑,良久之后,他才长出了一口气,深深叹道:“朕想知道一个问题,除了我们曹家人,还有谁是非死不可的?”

关羽听了此问,心中也暗暗佩服了一下诸葛亮,因为诸葛亮居然料到曹操会这么问,已经提前把可以说的条件告诉他了。

关羽便如实回答:“除了曹家人以外,贾诩当年助你镇杀董承、吕布,两次扑灭先帝身边的勤王之臣,罪不可赦,不论贾诩逃到天涯海角,陛下都会不惜代价追杀!

另外,司马懿当初为你重用孙权牵线、还假借劝赵司徒举孙权茂才,好让你反诬赵司徒营私,三朝老臣愤懑而亡,你才得以废三公、自立丞相!

此二人,都是你篡逆之路上的关键帮凶,陛下必不会容他们活路!”

曹操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今日他虽然会死,但这个消息肯定会传出去的。子文(曹彰)肯定会警觉,不会让贾诩跟出玉门关的。就算贾诩自己想办法西逃,最后总能甩掉。

至于司马懿,他倒是暂时逃去了陈仓子桓那里,不知道子桓能不能甩掉他,不过甩了也没用,子桓是当过皇帝的,曹家下一代,也确实需要一个典范去死,否则何以泄刘备想要灭人满门的怒火。

曹操根本不敢期待不用死儿子,只要十七个儿子别全都死绝,能侥幸逃亡留下一两个,他就谢天谢地了。

“既如此,我军今日自当与刘备堂堂正正一战,也不用再守城了——哈哈,当年在荥阳,项羽可是对高祖说,天下汹汹数岁,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也。

他不是向来自比高祖么?是不是也忌惮曹某剑术,所以要学高祖说‘吾宁斗智,不可斗力’?也罢,既然如此,云长,就由你代劳,替他一战吧。”

曹操说着,用自己上次中风后还没偏瘫的那条手臂,抽出倚天剑来。

关羽愕然,却没有动,像是看笑话似地看着对方。

“觉得朕老迈,已经剑法不行了么?不屑于动手?”曹操已经彻底看开了,反而什么都敢说了,

关羽不动,他就主动策马挥剑迎了上去。

关羽见曹操发癫,一时也拿不准,随手一刀荡开曹操的兵刃。曹操本就病骨支离,被格挡的巨力一反震,几乎坠马。

“哈哈哈,朕也算是力战至最后一刻了。云长既是故人,朕为若德!”

“吾为若德”这四个字,是《史记.项羽本纪》里,项羽临死前对吕马童说的。

曹操熟读史书,最后时刻自然能娴熟引用。

他学着说完项羽的遗言,便大笑数声,用倚天剑自刎。

关羽听到背后尸体扑倒之声,默默回马,将还在抽搐的曹操“介错”——当然,汉朝并没有介错这个词。

关羽的刀法很精准,只剁人头,干净利落一招就结束了,然后抓住曹操的发髻,头也不回地绕路提回外城。

他也不屑于跟吕马童杨喜那般,再去分裂尸身成五块。

——

PS:正文到这里,其实差不多就算完了。明后天不更,后续会写点曹丕、曹彰、司马懿、贾诩等人的结局,就算是大结局。

然后,我会申请完本,再以每周一两更的速度,写点免费番外,完本了就不收费了,所以也不保证数量。

这样过年的时候轻松些,大概后续一个月,会稍微送大家三四万字,直到开新书。

不出意外的话。

唉,感觉越来越迷茫没自信了,啥也不说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