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舍弟诸葛亮 > 第732章 公孙康:赵云!怎么老是你!

舍弟诸葛亮 第732章 公孙康:赵云!怎么老是你!

作者:浙东匹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23:59:25 来源:平板电子书

陆议最终返航,已经是建安十五年的寒冬了。

他带回的北海道品种的水稻,至少要到建安十六年春,才能在辽东首次试种。

原产自库页岛乃至其他鄂霍次克海沿岸地区的黑麦,倒是能够跟冬小麦一样,在建安十五年冬就抢种下去。

然后在东北的大雪覆盖下、熬过一个冬天,等建安十六年开春后,确保能继续萌发生长,那基本上就能确保最终收获了——

赵云已经在辽东经营五六年,辽河平原如今的开发程度也已远非昔比,当地的汉人屯田户规模,也比五年前增长了好几成,并且积累了足够多的农耕经验。

所以赵云很清楚,越往极北寒冷之地,制约麦子类作物能否顺利收获的主要因素,就是能否扛过寒冬,确保来年有足够的生长期。

麦子类的作物,在生长的中后期,是绝对不能经受严寒的,而早期可以非常耐寒。

而越往北,夏天结束得越早,麦子就越要抢在夏末之前收割。

所以河北的麦子,可以初冬下种、在积雪下面压上两个月,开春后再发力快速生长。而到了辽东甚至更北方,麦类下种的时节就要再提早一些。

前几年赵云尝试在辽河平原种普通小麦,按照中原的播种时节下种,最后结果就是来年不够时间让麦粒充分灌浆,收上来的麦子颗粒都不饱满。

而提前播种时节的话,具体提前多少又不好拿捏,提前得稍多一点,麦苗在过冬时就直接冻死了。

毕竟赵云一共也就占领辽东五年,而且不是刚占领的第一年就开始做这个试验的。这样算下来,他最多也就三四次试验机会,至今未能试出最优解,也是完全合理的。

但是今年情况却不同了,陆议让人趁着入冬之前,抢时间送回来的第一批黑麦种子。

赵云在辽河平原上抢种,而且是按照“普通小麦如果种那么早就会在越冬时冻死”的时间节奏来种的。

最后忐忑观察了几个月,开春后黑麦继续茁壮长高。

看到这一幕的时候,赵云心中就笃定了:这玩意儿真能在极寒之地养活!而且早点下种也没事!

普通小麦越冬时会冻死的环境,这种新来的麦子冻不死!

虽然陆议带回来的那些土著向导都说,这种麦子产量比普通小麦低得多,主要是谷粒比较细小。

而且还不容易碾磨脱壳,麦子的黏性大,麸皮无法完整碾破脱下。只能是草草磨掉最外层一些实在坚硬粗粝的部分,然后内层的麸皮会跟麦芯一体。

不过,这些都是可以忍受的,大汉现在首先要解决的,是东北地区耐寒作物“有没有”的问题,然后才轮到考虑“好不好”。

而且麦子粗粝一点,麦麸磨不干净,对于这个时代的贫苦百姓来说,也不是什么问题。

按汉朝的生活水平,就算拿一块后世那种掺了锯木屑的全黑麦大列巴来、硬到能当武器用那种。给东北苦寒之地的农夫吃,他们也会觉得口味可以忍受,何况只是多点麸皮。

而且,黑麦幼苗成功扛过冬季、开春后继续茁壮成长的同时,赵云很快又收获了另一个喜讯。

那就是早春三月初,当他治下的屯田兵,把陆议带回的北海道稻种、直接洒在水温冰凉的湿润水田里之后。仅仅过了不到一个月,三月底时,这些水稻都开始发芽,并且秧苗的生长情况明显正常、良好。

赵云虽然不擅农政,但他久在幽州,没吃过猪肉也见多了猪跑。所以他很清楚,在辽东种水稻最大的风险就在于早春时水温过低,原本的稻种或许无法萌发。

而现在这批新的稻种,在水温还比较冰凉的季节就能正常发芽,仅此一项,对于开发比辽东更靠北的土地,意义就非常重大了。

(注:后世用于东北地区、一年一季的稻米,要求水温高于五度时才能下种。而汉朝时中原地区的水稻品种,还做不到在五度的冷水里就开始生长,很多种子要到十度左右开始发芽,而东北升温太慢,生长季时长就不够了)

……

赵云是个谨慎之人,所以陆议带回黑麦、北海道稻种后,他足足花了小半年的时间,慢慢摸索、试种,直到确认黑麦熬过了寒冬、水稻也能在相对冰冷的水中发芽后,他才彻底松了口气。

跟他一起操心这事儿的,还有如今身为幽州布政使的糜竺,上述具体的屯田和组织生产试验的活儿,都是糜竺具体操持的,赵云只是等个结果罢了。

好在糜竺出身豪商,从年轻时就专注于经营自家的庄园经济,对于这种开荒种田搞建设的事儿,自然也是熟门熟路,这才能把实验计划规划得如此井井有条。

三月底的时候,当一切的结果都最终出炉,确认这些作物能用于将来占领扶余国后、在扶余国故土上种植。相关的军事议题,也就正式摆上了台面,成为了下一阶段幽州文武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月二十八这天,赵云和糜竺两人牵头,就在辽东郡治襄平县,举办了一场军议和会晤。下属的核心文武多有来参与,甚至还有几个被赵云征服、已经对他俯首帖耳的乌桓大人,也来参加了会商。

当然,那些乌桓人是没资格参与战与不战层面的讨论的。

他们只能在赵云决定要打之后,参与后半段“具体怎么打”的讨论。然后看看自己能领些什么任务、如果打得好的话,赵将军会许诺他们什么赏格。

“伯言带回来的这些种子,实在是好用,太适合在极寒之地种植了。而且稻麦俱全,一个用于水田,一个用于旱田。

这样无论将来占领了扶余国领土后,占据的是坡地还是沼泽,都能加以开发,都有粮食可种。

如此算来,司徒让我们酌情对扶余国动兵,争取在主公再次与曹贼全面开战之前多捞一点实利、并且彻底解除后顾之忧,此事十有七八该抓紧了。”

会议伊始,赵云本人还没发话,倒是负责内政和屯田的糜竺,率先表达了自己的乐观看法。

毕竟糜竺是幽州农政工作的第一负责人,他对于陆议带回来的这些东西究竟有多好,体会是最切身的。

他已经开始忍不住脑补将来打下扶余国后,把松嫩平原也变成千里沃野。

当然,如今松花江还不叫松花江,黑龙江也不叫黑龙江,所以那片扶余国境内的沃野,糜竺实际上是叫不出名字的。

汉朝的时候,汉人甚至没给那么偏远地方的大河取过名字,只有当地土人或许会有口头称谓,但没有留下汉字记载。

赵云对于糜竺的这些展望,并没有表示质疑,他这几年也对扶余国做了充分的情报搜集,知道扶余国所据的土地,确实是在东夷诸国中“最为平敞”,未来屯垦的经济潜力确实是非常好的。

(注《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里原文记载,扶余国“多山陵、广泽,于东夷之域最平敞”,可以推断其国土包括了整个松嫩平原。它东南边的高句丽反而大部分都在长白山区。)

但赵云需要担心其他一些问题,所以略微斟酌之后,他就不得不提出:

“扶余确属东夷诸国中,最适宜大汉派兵吞并的,其他诸国多在雪山密林之中,劳师远征也占不安稳,扶余国只要解决苦寒不能种稻、麦的问题,就能安居乐业了。

不过今年再用兵,会不会仓促了些?子瑜让我们自行裁处,而不是直接强令,应该也是考虑到他不了解辽东这边的近况。

主公可是打算今年就和曹贼重新开战的,就算是秋收之后再战,也就只剩半年了。我怕现在对付扶余,到秋收之前,未必能打完。就算打完了,士卒疲敝,也影响到时候立刻投入攻曹。

说到底,还是当年规划的休战期短了点。我军从休战之后,才想着在南方改良海船、打磨远航技艺。光是造船、远航探索就要近两年,找到了稻麦新种,回来抢种试验,又花费数月。

这些时日折掉,最后留给我军动兵的日子,也就几个月了。等将来先攻曹操河北,回头再收拾扶余人,会不会好一些?

而且,扶余虽然收留了公孙康,可毕竟最近几年没有对主公不敬。就因为我军找到了稻麦良种、适合苦寒之地,就突然动兵,这个开战借口,不说师出无名,但至少也不利于士气。将士们要是知道我们只是为了抢夺肥沃的土地屯田,就乱开战端,谁肯用命?”

赵云还是比较有正义感的,他对于出兵的理由非常执着。如果只是为了抢土地人口,他总觉得良心有点过不去,要是能再辅之以一些吊民伐罪的借口就好了。

糜竺内心,对于赵云这番说辞,倒是不太认同。他是商人出身嘛,商人逐利,为了钱和田地杀人打仗,他觉得很合理,所以刚才压根儿都没想到这一层。

糜竺眼珠子略微一转,叹道:“子龙你真正顾虑的,主要还是后面这几点吧?前面说的时间不够,或许在你看来,倒不至于算什么大事。

扶余虽然土地广大,最远听说有一千多里纵深。但我曾查问其户口,全国治下籍民不过八万余户,加上公孙康当初逃过去带走的民户、士卒,一共也就十几万户,最多还有些渔猎之民。

这点人口,能凑出多少兵马防守?哪怕五户一丁,加上公孙康的残军,也就三万余人。

而听说曹贼去年在河套、北地、上郡,也都靠着双侧马镫和高桥马鞍武装的骑兵,击灭了数倍于己的鲜卑骑兵,慑服轲比能等。以子龙之威,动用上万骑兵,击灭数倍之敌,还不是绰绰有余?

扶余人没有坚固城池,我军打过去他们要么逃进山林,要么就只能野战,如此战法,最利于速战速决,或许几个月都不用。”

糜竺跟赵云资历差不多深,不过赵云已经是四方将军级别的了,糜竺说话时还是给赵云充分的面子。

不过这番话里怂恿的潜台词,还是很容易听出来,就差没直说“这种事情,连曹休、曹真、曹彰都做到了,子龙神威,怎么可能比他们差”,也算是一种激将。

赵云当然也听出来了,不过他知道糜竺说得隐晦,所以并不生气,也不受激。

扶余人虽然也有一定的农耕生活方式,但更多保留了渔猎属性,对于这样的国家,遇到亡国的风险时,动员效率是不能按汉人诸侯来算的。要突破五户一丁的征兵极限,还是非常有可能的。

只不过,赵云确实在乎的不是对方的兵力,扶余人动员再多,只要他们肯应战,自己就绝对能在野战中击败对方。

关键是对方是否应战,会不会暂时往后方远遁。要是他们打着“熬到刘备和曹操重新开战,赵云需要忙别的,到时候我们就能躲过亡国之祸”的想法,拖时间,那事情就难办了。

赵云没空跟他们在白山黑水之间耗着。

所以,对于糜竺的揣测,他也只是轻轻点头,但眉头依然深锁,显然是承认了糜竺归纳的主要矛盾,但又没想到解法。

好在,赵云并不用完全自己动脑子。如今在东北地界上,刘备阵营还是不缺智谋之士的。

渤海太守周瑜,今天也特地坐海船渡过渤海、逆辽河而上,来这襄平县与会了。

周瑜之前就跟赵云一直合作,当年赵云平辽东时,周瑜就从渤海走海路转辽河内河给赵云运补给。

这次只是因为战事要往更偏远纵深的地区蔓延,而且跟辽河水系不通,周瑜才帮不上忙,只能在战前后方出出主意,毕竟他俩都是连襟了。

周瑜很想尽一份自己的力,他琢磨了一会儿赵云和糜竺共同担忧的点后,很快帮着梳理出一条法子,便立刻和盘托出:

“子龙担忧师出无名,我看倒是好解决。公孙康当年不肯归降主公,非要往偏远之地奔逃,可见其不臣之心。

如今时隔数年,我幽州之军随时可能南下讨逆、攻打曹贼,焉知公孙康不会挑唆尉仇台趁火打劫、趁虚背刺我军?

既然如此,还不如由我军先下手为强!他们不肯臣服主公,那就是在尊奉曹贼!更何况,我们还可以伪派使者,诈称是曹操的使者,勾结公孙康、尉仇台为接应,请他们‘将来一旦幽州军南下与曹操鏖战,便在东北作乱’。

只要公孙康或是尉仇台回信了,这个开战的理由不就足够充分了?到时候以此书信传示各军主要将领,我军必然士气高昂。

至于子龙担心的另一个问题,敌军是否会尽快与我们决战,而不是躲进山林拖延,这也好解决,可以跟上面那一计合并使用。

比如,就让假装曹操使者的人,再散播一些假消息,说曹操已经要让张郃、曹彰,在春耕农忙结束后,就进攻幽州,让公孙康和尉仇台看准时机,挑选我军背后虚弱的时机动手。

我军再配合性地做出一些或示弱、或明显是虚张声势但演得太过了的举动,虚则实之实则虚之。公孙康和尉仇台都不是什么智谋之士,我有把握骗过他们。”

赵云听周瑜侃侃而谈,计策一抓一大把,这才彻底放松了神思,颇为欣慰地点头赞同:

“有公瑾之谋,我自当全力破扶余国,再无怀疑。虽还有些细节,诸如如何伪书模仿曹贼使者,需要慢慢琢磨,但肯定能成……

我意已决,尽快设计对扶余国用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