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舍弟诸葛亮 > 第730章 大汉版“振兴辽东”

舍弟诸葛亮 第730章 大汉版“振兴辽东”

作者:浙东匹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23:59:25 来源:平板电子书

诸葛瑾身为司徒,他当然没那么多精力去持续亲自督导航海造船技术和地理探索、物种交换这些方面的工作。

建安十四年秋天时,他只是大致下达了一下任务,明确了一下要求,

然后就把这块活儿交给徐、扬两州的地方官员,和相关对口领域的专业人才,去具体操心了。

执掌徐州一州内政的陈登,刚刚调任扬州布政使的顾雍,对于司徒的指示都不敢怠慢。遇到相关项目要钱要物资要人力,他们统统都全力配合、调度。

徐、扬二州在刘备治下承平日久,经济发展也都很不错,这点事儿带来的负担其实并不重。

而更具体的工作,诸葛瑾点名了让陈群来统筹抓总。

陈群前些年在广陵、东海等地,也历任过几个大郡的太守了。当初刘备刚在广陵站稳脚跟时,最初任命的广陵太守是陈登,后来地盘渐渐扩大,陈登执掌徐州一州的内政,广陵太守的位置空了出来,就由陈群接任。

陈群在刘备阵营内的资历也就比陈登、糜竺等几人略浅。如今陈登、糜竺都爬到了州级,陈群也就差一步之遥。

这次一边领着大郡太守,一边再负责一个大型的“专项工程”,等立功之后,估计主公刘备也要北伐了。

到时候北伐打下新的占领区,需要派出心腹去担任布政使,陈群也正好能接住这波富贵。

所以对于司徒交办的大事,陈群也非常上心。

接到任务后,就认真操持。

这种长期投入的工作,都不是马上能看到成果和正反馈的。

陈群就这么默默努力了大半年,直到建安十五年夏天,他才算拿出了几个阶段性成果,然后就迎来了司徒亲自拨冗视察。

……

建安十五年五月的一天,诸葛瑾终于回了一趟广陵郡。

到这块他已经十年没来的热土,故地重游。

这一次,他是来视察工作的。

从长江边的大船上,摇着折扇缓步走下码头时,诸葛瑾的内心,也不免泛起一股怀旧。

当初自己刚穿越过来,就是从这广陵郡开始,帮刘备阵营逆天改命的。

可以说,那是一个历史的重要转折点,诸葛瑾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挽救了大汉,挽救了汉人统治、逆转了五胡乱华的深渊。

故地重游,多少还是有点感慨的。

诸葛瑾抵达前,陈群自然早就带着当地一众官员,还有技术方面的负责人,在码头上列队迎候了。

诸葛瑾还没完全站稳,陈群就并步上前,亲自轻轻扶了一下诸葛瑾的手臂,随后自然而然地以手势为诸葛瑾引路指示。

双方一番寒暄,诸葛瑾就示意陈群不必讲究那些繁文缛节,先谈正事儿。毕竟船厂就在码头旁边,诸葛瑾下船的地方直接就能视察工作。

陈群也就不再坚持,直接带着诸葛瑾前往旁边的船厂,领到一座轩敞的大厅内,随后拿出一些卷宗,在一张宽阔的长案上铺开,

请司徒先纸面检阅一下广陵、东海等郡这两年搞出来的相关成果。

诸葛瑾对这个安排也并不觉得意外,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嘛。要检阅航海事业的发展成果,只看新式海船这种大家伙,是看不出门道的。

很多关键性的突破,反而往往是存在于那些细微之处,在于经验和规律的总结。

比如,此时此刻,诸葛瑾落座之后,他一眼就注意到了面前一个被陈登摆在最显眼位置的小东西。

那是一个由打磨过的透明水晶作面盖、下面有表盘和磁针的玩意。

诸葛瑾凭直觉估计,就认为这东西应该是改良后的新式罗盘。

他也懒得猜,就直接问了。

陈群听后也连忙捧哏:“司徒真是好眼力,此物正是我们广陵这边,能工巧匠去年刚琢磨改良的,测量南北方向角度,也比原先的更为精准。

磁针不仅用更为滑润轻浮的油脂包裹、漂浮起来后转向更灵敏。而且顶住磁针中间小孔的柱子,也更加灵活,这些油脂也更不容易导致磁针腐蚀。

总而言之,有了此物之后,我们的海船在海上定向远航时,能够更加精准地锁定一个方向一直走,更不容易偏航。

配合这两年海船队对近海海图的测绘,如今我们已经能做到上千里的远航、中途不用贴着海岸。”

陈群先解说了一堆新指南针的大致技术优势,这里面有些东西他自己其实也不算太懂,是诸葛瑾来视察之前,他特地恶补了一下,以便汇报的时候现学现卖。

诸葛瑾其实也不关心那些转述得似是而非的细节,他只抓个大概,很快就理解了这东西的好处。

按东汉时的航海技术,当时大部分航行都是要贴着海岸线开的,离海岸线百里以上,就容易找不着自己的位置。

当然,在诸葛兄弟的蝴蝶效应下,这方面的问题之前就有所改善。

比如诸葛瑾前些年让陆议去搞林邑稻,需要远航到林邑国。当时陆议就尝试过从朱涯洲直接远航去中南半岛中部,这样就不用贴着后世的北部湾沿岸绕个圈子了。

这么做,省时省力还在其次,关键是可以绕开当时还处在交趾郡士家控制下的地盘,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意外和麻烦。

不过北部湾毕竟是个海湾,怎么偏航都不至于回不到岸边。就好比汉朝时,在渤海湾内部开船,也都可以很放肆,最多从山东开到辽东。

但是在东海这边,如果要不靠岸远航,难度就大不少。因为一旦偏航偏多了,偏到日本海或者太平洋上,一路埋头开是真有可能饿死渴死在大洋上的。

这对于军官、海商和船员来说,首先就有一层心理层面的压力必须先克服。

人对于未知的事物都是恐惧的,哪怕诸葛瑾可以明明白白告诉他们——往东北方向一路开,总能找到陆地。下面的人也依然会感觉到恐惧。

这事儿没法急,只能是一点点来,慢慢积累经验,顺便证明新技术新操作的可靠性。

更详尽的海图、确保图纸上的距离方位尺寸也都对得上,再加上更好的罗盘,还有其他测绘仪器,凑在一起,才能日拱一卒,让综合航海技术慢慢提升。

诸葛瑾在吩咐下任务后,陈群花了大半年,就先把罗盘改良了,又进一步测绘优化了海图。

去年年底的时候,他率先实现了一个小阶段突破——让船队从东海郡直接往东北偏北航行,验证是否能直接到东莱郡半岛尖端的黄县。

当时,负责探险的船队,上上下下都有些恐惧,但陈群跟他们分析了情况:那次的船队不需要携带任何货物,纯粹就是为了探险验证技术和经验,多出来的吨位都用来装水食。

所以,哪怕在海上漂三个月,这些船员也不会渴死饿死,就算错过了山东半岛,大不了一直开到辽东、开到乐浪嘛!

在府君的安抚下,加上陈群定下了赏格,参与新航海技术验证的官员和水手都有重赏,最终这一计划还是得以推进。

然后船员们真就靠着新装备、依照新的航海操作指示,精准远海航行找到了山东半岛的尖端。

这么做,虽然没有什么实际利益,但也算是证明了新测绘海图的精确度,确认了黄海沿岸各地的相对位置,是准确的。

然后陈群就能慢慢增加难度,继续开出赏格让人尝试。

到了今年春天,也就是诸葛瑾来视察之前,陈群又取得了一个突破。那就是终于有己方的船队,能够从长江口直接朝着远海特定方向、盯准了远航,然后居然抵达了耽罗岛,甚至抵达了釜山盆地。

换言之,这次大汉的船队,是直接跨海瞄准了朝鲜半岛的尖端航行,中间不用贴着岸。

这事儿,在徐、扬不少外行官员看来,倒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但是,诸葛瑾听了陈群汇报的这个最新成果后,却是颇感欣慰。

他作为现代人当然知道这里面的重大意义。

原本历史上,一直到唐朝的时候,扶桑人派来遣唐使,走的还是贴岸航行的路线。只有从北九州经对马岛到釜山这段路,是非跨海不可。再往后,都是贴着朝鲜半岛和黄海海岸航行的。

如今诸葛瑾终于让大汉掌握了从东海岸边直航朝鲜半岛尖端的航路,一方面可以扩大商贸,极大降低运输成本和时间——当然这些都还是远期利益,眼下并没有什么需要从江南直运三韩的现实需求。

另一方面,也是更关键的,则在于有了越海直航后,东海上的尖底远洋海船,也可以便利地参加将来日本海海域的远航了。

如前所述,在华夏近海,自古以来,长江口以南和长江口以北用的海船是不一样的。

黄海水浅泥沙多,自古都用平底沙船,不适合远航,但能扛暗涌。东汉之前海上航行的大船,也多是沙船型的,因为这个时代南方的航海需求太少了。

历史上要再过好几百年,南方渐渐发达了,福船之类的远洋尖底船型才渐渐完善、普及。而这一世,诸葛瑾之前让陆议等人去林邑国找双季稻,也特地开发过相关的船。

理论上来说,这些船不如沙船更适合黄海,但绝对比沙船更适合日本海。

只可惜之前,南方的海船很难经过黄海调到朝鲜半岛南端,尖底船在中间那片海域适航性很不好。

而现在有了直航,不但积累了更多不贴岸远航的经验和技术,也让江南的大海船和朝鲜半岛之间的互相调度变得容易了很多。

陈群拿着这支新练出来的航海队伍,再配合上广陵郡、东海郡这边新造、改造的海船,软硬件一结合,就能立刻拿去探索大汉更东北边的远方海岸线了。

……

诸葛瑾花了一天的视察时间,确认陈群已经取得了这些“软件”方面的成果,自然是颇为欣慰。

此后数日,他便要继续视察其他配套工作的进展,尤其是海船硬件方面的技术进步。

而陈群在这方面显然也没让诸葛瑾失望。

最初几艘由此前东海用龙骨大海船改造而来的新船,已经于这年夏天刚刚竣工了。

还有一批完全新造的同款,也已经开工,如今正趴在船台上,预计明年也都能下水投入使用。

如前所述,因为东海和黄海海况、地理的不同,黄海海域的大海船都是平底沙船,不能使用龙骨结构,船只的长宽比看起来更粗短。

而东海地区使用的海船,都可以用龙骨结构,船身修长,远洋航速也明显更快一截。

如今把这些船进一步改造,加装更抗风浪的稳定鳍,再辅之以其他额外的“提升适航稳定性和抗浪性,牺牲转向灵活性”技术手段,将来用于日本海也就很容易适应了。

尤其有了新的航海测量技术、更精准的绘图定位,船只可以笔直地更长距离直航,不用频繁转向,牺牲一些转向灵活性也就无所谓了。

原本贴岸航行的船,需要转向的次数才会更频繁。转向灵活性从来都是对近海船更重要,对远洋船没那么重要。

这些改良,也算是好钢用在刀刃上,很多设计都没有技术难度,只是通过取舍,把有限的性能堆砌到最需要的方向。

这就好比在玩一款海军造船游戏,按照游戏设置的规则,技术力总量一定的情况下,“载重/航速/灵活性/抗风性/抗浪性”这些指标都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其中一个拉高了另一个就会降。

要在技术没有明显突破的情况下,造出更适应新环境的好船,那就必须精打细算取舍。

而陈群监督的这项研发工作,有相当一部分考量,就是在按诸葛瑾要求的核心指标,适当牺牲其余,只求尽快点亮科技树。

这才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先拿出一个可用的版本,进行实打实的地理探险。

诸葛瑾视察确认了船只的情况,也挑了个天气好的日子,亲自出海体验了一下新船的适航性,对陈群的工作很满意,

然后便正式下令,让陆议带领这支由新船构成的探险船队,先从广陵郡直航三韩,经耽罗岛到釜山盆地,休整适应后,再往东北探险,重点考察沿岸各地风土人情、是否有新鲜没见过的物产,尤其是要寻找能耐寒的作物。

诸葛瑾也隐约记得,往东北亚沿海一路搜索,历史上也是有不少有价值的物种发现的。

因为当地土著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多多少少会筛选出适合当地环境的粮食品种。

诸葛瑾也不用去管陆议底能弄回什么物种,反正只要发现耐寒能活的,都弄回来慢慢培育繁殖,由司徒亲自定夺哪些要专门发展。

发布命令之后,诸葛瑾还专门向陆议面授机宜,强调这项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陆议其实对此已经很清楚了,都不用诸葛瑾强调,他便主动表态一定拿出全力、仔细探索。

毕竟当年就是步骘和他去的林邑国、找回了双季稻。这些年双季稻为大汉增加了多少粮食产量?对天下有多大的贡献?

作为亲自体会到红利的当事人,陆议对此都形成路径依赖了,热情极度高涨。

诸葛瑾在勉励他们一番后,就给探险船队准备了最充足的给养,还配了大量瓷坛子装载酸菜,确保在海上有新鲜蔬果维生素补充。另外还配备了大量的乳酪和肉干,让远航探险不至于有后顾之忧。

陆议做完准备后,就趁着这个夏天出海远航了。

诸葛瑾选在仲夏时分启动这个项目,也是因为夏天南风大,往北航行顺畅,海船不用转向抢风。

等航行探索上三五个月,等到秋冬时分,北风大盛,到时候陆议就可以返航了,那样也不会在极北之地挨冬季的严寒冻伤。

虽然汉朝时的海船航速还很慢,但是走走停停往东北方向开四个月,也足够探险非常远的距离了。

要知道如今以陈群造出来的这些新船,在海上漂半个月左右,就能从广陵郡开到釜山了。而且都不用风向特别顺,只要是平常的侧风就行。

启航之日,陆议带着麾下军官、技术人员、水兵、水手,在广陵码头上列阵,等待诸葛瑾最后的检阅。

诸葛瑾也给将士们最后准备了一批额外的物资,那是几百箱毛皮裘服,专门为了冬季保暖。

诸葛瑾还亲手拿出其中最好的一件,当众给陆议披上。那皮裘的主体部分是熊皮的,但是翻边出风和襟、袖等处,还缀了火狐皮和貂皮。

如今还是五月份,天气炎热,陆议被当众作秀披上大冬天的貂,也是有些别扭,很快就冒汗了。

不过他当然知道,直到上船之前这都是不能脱的,要注意影响,这是司徒在鼓励大家,也是提醒大家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司徒这是在提醒我们,虽然现在是夏天,但我们要竭尽所能探索、不避险远,要拖到冬天转北风了才能回来。”

陆议心中暗忖,一边也下定决心,这次肯定能为赵将军找到耐寒作物,让赵将军将来打下扶余国、灭掉公孙家余孽工孙康后,能在东北腹地推广屯田,彻底掌控当地,把那些渔猎的蛮夷充分汉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