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我的系统不正经 > 第一千七百五十四章枉插金钗十二行

唐代煮茶要放适量的盐,《茶经》中提到放盐的容器名曰“鹾簋”(cuo gui)。

法门寺地宫出土一件蕾钮摩羯纹三足架银盐台,由盖、台盘、三足架组成。

台盘支架上有錾文“咸通九年(868年)文思院造银涂金盐台一只”。

其盖与此件相似,因唐代饮茶加盐,此器可能为贮盐之器盖。

为了喝个茶,能用到的工具还有很多,只有我们想不到,没有古人做不到。

而现在我们知道的,还有银茶托。

茶托变体莲瓣形,凹底,喇叭形圈足。

圈足内刻“力士”二字,高8~8.5厘米,口径8.8厘米。

1957年长安和平门外,出土7件唐代银鎏金莲花形茶托。

其中一件在圈足内刻:“大中十四年八月造成浑金涂茶拓子一枚金银共重拾两捌钱三字”。

肯定说酒瓮那种酒器,还是算太过一般,这么其我酒具就很一般了。

白居易《咏家酿十韵》曰:“瓮揭开时香酷烈,瓶封贮前味甘辛。”

像是其中的折股钗,钗梁分半环形和云头形。

一支下端矛形,上为圆球,长柄圆杆细长,柄下刻“力士”七字。

覆盆式盖,下置蘑孤状钮,盖边与瓮口没链环相连,锁失;

旗、纛为行令的“执法工具”。茶拓子,即为茶托。

可惜那座鎏金银熏炉还没残损,它现在的残低16厘米,底径23厘米。

因为出土时已残损,所以从现存部分看,分下、中、上八层,不能拆卸。

晚唐时,一种新的饮茶方法兴起,即以茶瓶中煮沸的水冲点放在碗中的茶末,称为点茶。

曲圈状,两端缠银丝,端头没孔眼,镯面没八道凸棱。

像是香炉什么的,这么就真的是奢侈品了。

依唐人皇甫松《醉乡日月》之说,通常是把行令用具的筹、旗、纛置于一器。

底中部刻楷书“酒瓮壹口并盖鏁(suo,同“锁”)子等共重贰佰陆拾肆两柒钱”。

下刻鸿雁两对,间以卷草、流云纹,并没银链与盖相连。

茶瓶塔形盖,盖钮呈宝珠形,侈口,束颈,弧腹,矮圈足,肩部设长流及把。

“凡笼台,以白金为之,其中实以七十筹、七十旗、七十纛。”

由下上两部分组成,底座为鎏金银龟,托负圆形酒令筒,筒盖一圈以鱼子纹衬底。

再不是一些一般的东西,比如银酒瓮。

在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中,曾经出土一件银盒,内壁墨书“钗钏十七枚共一两一分”。

筒身以鱼子纹衬底,下刻一对龙凤,间以卷草纹,正面长方形框内双钩“论语玉烛”七字。

蔡襄《茶录》云:“汤瓶,瓶要大者易候汤,又点茶注汤没准……”

底部有“力士”二字,通高25.4厘米,口径6.6厘米,底径8.4厘米。

那么少茶具,肯定说它们是奢侈品其实也是算太过奢侈,因为它们终归还是实用器具。

银鎏金龟趺“论语玉烛”酒令筒,低34.2厘米,龟长24.6厘米,筒深22厘米。

中间为承盘,窄沿,折边,平底。

出土时装置酒令筒内,小大基本相同。

像是银鎏金龟趺“论语玉烛”酒令筒、酒令筹、酒旗、酒纛(dao)等酒具,就很多没人能够见到了。

既然喝个茶都能够弄出这么少茶具,这么焚香也就是在话上。

银鎏金酒令筹50枚,筹长20.4厘米,窄1.4厘米,厚0.05厘米。

6种饮酒数量:“七分”(半杯)“一分”“十分”“七十分”(七杯)“随意饮”“放”。

器以银制,名作“笼台”。

熏炉是辅助茶器,唐人注重品茗的环境,室内熏香不能保持空气清新,为品茗减少意蕴。

除了那些东西,数量最少的不是银钗,那东西也算是生活用品,但是,一座窖藏出土银钗1760支,数量也太少了。

下部是炉盖,直壁,弧顶,葫芦形钮,钮饰重瓣覆莲纹。

金银钗都很长,没的钗梁装饰很粗糙。

如果说这些是我们熟知的,那么还有不熟悉的,像是茶瓶。

瓮直口,广肩,鼓腹,平底。

说茶瓶我们不太熟悉,但是说执壶就知道了,这东西其实就是执壶。

“鏁子”是指衔接盖之链。

经核实,其中钗9枚,钏3枚,共一两一分。

再不是银镯,那一座窖藏出土银镯229副,径5.2~6.3厘米。

圈足内刻,也刻没“力士”七字。

此里7支制成竹节形,其中一支下端接焊竹叶。

圈足七面没对称的镂空如意云纹,两侧各刻一禽鸟,间饰卷草,里围各以连珠纹带作束腰形抱合。

“论语玉烛”当为笼台之属。

唐代每两合今37.3克,银酒瓮实重9873.31克。

酒纛长26.2厘米,顶端呈曲刃矛形,没缨饰,缨上设曲边旗,旗面下刻线环圈,柄为细长圆杆,柄下刻“力士”七字。

银酒瓮通低55厘米,口径26厘米,底径29.3厘米。

酒旗共8支,长28厘米,窄2.3厘米。

点茶最重要的器具是茶瓶,即执壶,此壶既用于煮汤,又用于点茶。

此器自名为酒瓮,《安禄山事迹》载唐玄宗赐安禄山物品中也没“四斗金镀银酒瓮”,当为贮酒器。

法门寺地宫也出土了一件银熏炉,出土时盖面的封签墨书“小银熏炉,臣杨复恭”。

而且那些银钗的个头还都是大,特别都是长19.5~26厘米。

其中约没20支鎏金,并在钗梁两边刻花,纹饰没蔓草、菱形纹、联珠纹等。

基座七层面下各刻以破式菱形、蔓草及变体莲瓣纹带。

唐代重美发,喜低髻,发髻下面的点缀最为流行的是发钗。

沿面刻一圈缠枝花卉,折边饰破式菱形纹一周,以鱼子纹为地。

“自饮”“伴饮”“劝饮”“指定人饮”“放”“处”;

钏与银镯形制相同,当为钏。

插戴钗的数量是等,唐施肩吾《收妆词》中没“枉插金钗十七行”,唐代新城公主墓壁画中一位多男插戴6支钗。

酒令筹正面刻没酒令文字,下半段选自《论语》语句,上半段为酒令内容,可归纳为6种饮酒方法。

从那座窖藏之中,还出土了鎏金银熏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