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我的系统不正经 > 第一千五百四十一章没有什么是不可模仿的

想要仿制元青花,特别是制作人物纹、鸟兽纹,在描绘眼睛之时,就需要避免散晕。

但是,要不了解元青花,或者说不了解苏麻离青的特性,这一点就很难避免。

还是那句话,现在的陈文哲是站在无数大师的肩膀上,或者是直接站在了他们的脑袋上,自然就很容易解决这些问题。

所以,他烧制元青花,成功率应该会很高。

毕竟就算是在元代,元青花人物图罐之中,如果人物的眼睛散晕,那也是失败品。

比如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还有月下追韩信图罐,这些里面都有人物,而且人物的眼睛都没有散晕。

这也是这种图罐,价格很贵的一个主要原因。

因为涉及到散晕的问题,让这种图罐在元代很难烧制成功。

物以稀为贵,这一点在哪个时期,都是正确的。

而此时,陈文哲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也不算难。

要想解决散晕的问题,首先就要知道原因,也就是了解苏麻离青的特性,还有了解当年的工艺水平。

只要了解一些当年的情况,分析出原因还是不难的。

首先苏料这种钴料,颗粒粗大,成份复杂。

其次青白釉流动性粘滞,并有厚度。

最后就是,独特的炉窑还原焰工艺温度气氛。

在这三种主因中,第一种为最重要。

因为其它料,诸如国产料,即使颗粒变粗,也不呈现晕散。

至于现代颜料,不论细粗,均做不出像样的晕散来,这也就是苏料的成份复杂性的不可模仿。

当然,任何东西,都是能够模仿出来的,只不过是要看付出的代价,值不值得。

八十年代,国内想要仿制元青花,也不是仿制出来了?

但是,那是国家力量,所以陈文哲要想仿制,就必须要走捷径。

他就是学习了国内那些高仿元青花大师的手艺,加上看到了元青花的整个制作工艺,才会这么有自信,也最终才会烧制成功。

要是没有多重作弊手段,那复烧元青花,只能是依靠时间和资金来堆。

特别是苏料那种,既凝聚又晕散的双重性,几乎是独一无二的。

要想仿制出这种特性,很难,最起码对于个人来说,难度很高。

当然,只要了解了苏料的特性,解决问题也不难。

比如,因青白釉颇有厚度,并流动性为粘滞态,可使颜料较充分反应发出晕散并得到控制,或使其中较大颗粒杂质凝聚漂浮现出晕散。

大多数元青花器物,都或多或少混有国产料或回青料,因此会大大降低凝聚态晕散效果。

所谓凝聚态晕散效果,即是指,一要凝聚,二要晕散,缺一不可。

这也是有规律的,比如混入国产石子青料后的表现,就十分明显。

比如,串珠状黑斑的点状凝聚态现象弱化,即黑点变少多往一块收聚。

结果是黑点多变连结态,或变团状条状等更大不规则态黑斑,且黑斑边缘变不晕散或少晕散。

再就是其颜料底色,即“色晕”态减弱,即向不晕态转化。

这是由国产石子青料,本身所具有的收敛性造成的。

如果陈文哲仿制的元青花,只是一两件,那无所谓,他全部使用苏麻离青也是可以的。

但是,他想要仿制的元青花很多,只要是传世的,还有点名气的,他都要仿制。

在这个过程当中,很多元青花的表现,可不止是苏麻离青料能够做到的。

当年制作元青花,除了一些精品全部使用苏麻离青料之外,其他青料使用的也很多。

除了国内盛传的石子青料,还有一些混入我国西部的回青料。

这些青料混入之后,都是一些什么样的表现,也必须知道,要不然,仿制出来的东西,别人很可能一眼就看出发色不对。

就像是回青料,混入了这种青料,最终釉面之上的串珠状黑斑的点状凝聚态现象,就会弱化并发散。

即小黑点或黑斑等,变得略微模糊或较模糊,即凝聚态不足,过发散。

再有就是颜料底色,即“色晕”态,会保留至增强。

这是回青料本身所具有的发散性造成的,只要使用了,就可以看的出来。

这么明显的特征,只要稍微懂行,在鉴定元青花的时候,就可以看出点什么,所以陈文哲不得不注意。

元青花钴料的晕散特点,还是比较明显的,所以被视为元青花的主要特征之一。

这种特征是从烧成出窑时就已形成,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进一步加深。

元青花钴料的晕散形态,也是不同的,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最明显的就是先前说的点散型,点散型的特征,是釉面有许多点状青花斑大面积散布。

这种现象,只有进口苏麻离青才会发生,感觉就象在面上撒了把胡椒粉。

有人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钴料碾的不细,残留的颗粒所致;

虽有一定的道理,但尚不足以解释全部。

因为这种颗粒,不仅在涂有青花地方有,未涂青花的空白处同样存在,甚至大面积分布。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形成机理有待进一步地探讨。

在就是结晶型,这种晕散,实际上是由结晶斑造成。

点状和线状的铁锈斑。组合形成了特殊的晕化效果。

其特征是,边缘呈不规则齿形毛边,有的表现为毛绒状。

这种类型的晕散,也主要是含铁量高,易出铁锈结晶斑的进口钴料所有。

最后是流淌型,流淌型晕散是由钴料在釉中流淌而形成,也是最为普通的青花晕散形式,表现方式也多种多样。

当然,散晕也不是元代和明代前中期独有的现象,就算的清代也有。

可以说,元、明、清三朝的青花散晕现象,都有着各自的特点,也是有区别的。

对于瓷器收藏,青花瓷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品种之一。

在青花瓷器收藏中,元、明、清青花占主导地位。

可是,在元、明、清时期,青花瓷器因各时期的制作工艺及用料不同,让青花色料的发散不同。

从而形成了,元代与明早期和清代青花的晕散区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